《乘风2025》第三期节目中,吴宣仪因选人环节的“亮灯又灭灯”操作、团队营销策略以及过往综艺中的“直球发言”,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这位从女团转型的艺人,既因舞台实力圈粉,又因言行频陷“情商争议”。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偶像转型的困境,更引发了对娱乐圈“真实”与“得体”标准的深层探讨。
一、争议事件梳理:从“选人修罗场”到舆论两极分化
1. 选人环节的“进退失据”
在三公组队环节,吴宣仪因情感与策略的矛盾陷入尴尬。她先是为卡琳娜亮灯支持,但担心对方因情感选择自己而影响舞台效果,又紧急撤回,并解释“卡琳娜可能倾向摇滚风”。这一举动直接导致其他三位姐姐(侯佩岑、李艺彤、王珞丹)集体灭灯,最终卡琳娜轮空。吴宣仪情绪外露的“懵圈”反应被观众评价为“缺乏人际敏感度”,而叶童拒绝选手时的果断与真诚则成为对比标杆。
2. 团队营销的“用力过猛”
吴宣仪团队将其定位为“00后的童年回忆”,试图通过怀旧情怀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却引发争议。部分观众认为这种营销策略“擅自改编集体记忆”,尤其是对非其粉丝群体的观众而言,存在“强行共鸣”之嫌。此外,节目组对其镜头的剪辑偏向负面,如选人环节镜头寥寥,强化了其“隐形人”与“低情商”的标签。
3. 过往言行的“蝴蝶效应”
吴宣仪的争议并非首次。此前在综艺中,她曾因叫错前辈名字被批“不专业”,用“土给你看”回应穿搭差评被嘲“幼稚”,甚至在粉丝哭穷时直言“那我更穷”引发“卖惨”质疑。这些“直球式”发言在部分观众眼中是“真性情”,但也有人批评其缺乏职业素养,尤其在30+女艺人需展现“成熟稳重”的期待下,显得格格不入。
二、争议本质:偶像转型的“人设撕裂”与观众期待错位
1. 甜美偶像与成熟艺人的身份冲突
吴宣仪的困境源于女团基因与综艺生态的碰撞。作为前火箭少女101成员,她擅长以“怼粉”“任性”维持粉丝黏性,但《乘风2025》的观众群体更看重“姐姐”的沉稳与智慧。例如,她在机场被代拍骚扰时以“人性让人失望”暗讽行业乱象,虽被赞“有态度”,却也因未直接谴责而遭部分观众诟病“含糊其辞”。这种“半转型”状态导致其形象割裂:舞台上的她挑战戏腔、国风舞蹈展现突破,场外言行却仍带有女团时期的“少女感”痕迹。
2. 真实性与专业性的平衡难题
支持者认为吴宣仪的“不完美”恰恰是娱乐圈稀缺的真实。例如,她面对低分舞台时坦言“除了舞台什么都不懂”,展露了艺人对专业领域的执着与焦虑。反对者则认为,综艺作为公共媒介,艺人需具备基本的社交礼仪与情绪管理能力。如叶童以“真诚即道路”的坦荡拒绝选手,既保全体面又赢得尊重,而吴宣仪的犹豫与解释反而暴露了“想圆滑却弄巧成拙”的短板。
3. 行业对女性艺人的双重标准
吴宣仪的争议也反映了社会对女性偶像的苛刻审视。男性艺人的“直率”常被解读为“反差萌”,而女性艺人的“低情商”行为更容易被放大。例如,曹颖对李晟的低情商发言未引发同等声讨,而吴宣仪的“灭灯”操作却被反复解读为“不懂人情世故”。这种双重标准迫使女性艺人在“真实自我”与“社会期待”间艰难取舍。
三、深层动因:综艺生态与观众心理的博弈
1. “黑红体质”的流量逻辑
吴宣仪的争议性恰恰成为节目的流量引擎。“吴宣仪控分”话题阅读量超20亿,二创视频播放量破5亿。节目组通过剪辑放大其尴尬瞬间(如选人环节的慌乱),既制造话题又强化冲突叙事。这种“黑红”策略虽带来热度,却可能透支艺人信誉。例如,三公舞台《风月》从彩排第一跌至倒数第二,观众高喊“退票”,质疑节目组“控分保流量”,进一步加剧了对吴宣仪“工具人”身份的同情。
2. 观众审美的多元化分裂
当代观众对艺人的期待呈现两极分化:一方渴望“完美偶像”,另一方推崇“真实瑕疵”。吴宣仪的案例中,年轻粉丝赞其“鲜活敢言”,而成熟观众则要求“得体稳重”。这种分裂在《乘风2025》的评分争议中尤为明显:她的舞台实力获专业认可,但场外言行却成扣分项。节目组试图通过“逆袭剧本”调和矛盾,却因操作痕迹过重引发反噬。
3. 高压环境下的情绪失控
吴宣仪晕倒事件暴露了综艺制作的高压生态。为准备三公舞台,她凌晨三点彩排、带伤训练,最终因体力透支晕倒。这种极端工作状态可能加剧情绪波动,使其在镜头前更易暴露“低情商”瞬间。例如,选人环节的慌乱或与长期睡眠不足、心理压力过大有关。
四、破局之道:重构真实与专业的评价体系
1. 明确人设定位,强化长板优势
吴宣仪需在“真实”与“专业”间找到平衡点。参考叶童“以真诚破万法”的策略,她可放弃强行圆滑,转而深耕舞台实力,将“事业型直女”人设贯彻到底。例如,减少对人际纠葛的过度解释,以作品说话,如同其在《风月》中挑战戏腔的突破。
2. 优化团队策略,精准触达受众
团队应调整营销方向,从“怀旧绑架”转向“实力认证”。例如,突出其唱跳实力与敬业态度,而非强行关联泛年龄层情怀。同时,可通过纪录片等形式展现幕后训练日常,以“努力”而非“争议”赢得共情。
3. 行业反思:从“话题至上”到“价值引领”
综艺制作方需重新审视评分机制与剪辑伦理。透明化评分细则、减少剧本干预,才能重建观众信任。例如,《风月》舞台的“高能低分”争议,本质上是对“创新价值”评价体系的拷问。此外,应建立艺人健康保障制度,避免高压环境催生情绪危机。
总之,吴宣仪的情商争议,实则是娱乐圈转型期价值观碰撞的缩影。当观众既渴望真实又要求完美,当资本既消费争议又索取口碑,艺人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或许,真正的破局不在于塑造无瑕人设,而在于接纳“真实”的复杂性——允许艺人有稚拙的瞬间,也认可其成长的可能。正如吴宣仪在晕倒后仍坚持回归舞台,这份对专业的执着,或许才是“乘风破浪”精神的真正内核。未来的她能否在真实与得体间找到平衡,不仅关乎个人星途,更将为行业提供一份关于“人设进化论”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