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1860年12月24日中国发生了什么

时间:2024-05-08 17:28:26 编辑:莆仙君

1860年12月24日几个国家对中国做了什么?

1860年10月24日、25日,奕欣分别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咸丰十年(1860)秋,沙俄利用英法联军强占北京,逼迫清政府签订新约之机,借口“调停”有功,胁迫清政府与之签订新约。该年十月初二日,清钦差大臣恭亲王奕忻与俄使伊格纳切夫在北京签订《中俄续增条约》即《中俄北京条约》,共十五款。除强迫清政府确认《中俄瑗珲条约》外,尚有如下内容:一、将乌苏里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地划归俄国。二、规定中俄西段疆界,自沙宾达巴哈起经斋桑淖尔、特穆尔图淖尔(即伊塞克湖)至浩罕边界,“顺山岭、大河之流,及现在中国常驻卡伦等处”为界。此条款为今后进一步割占中国西部大片领土制造了“条约根据”。三、增开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为商埠,准许两国边民自由贸易,准许俄国商人在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张家口零星贸易。四、俄国得在喀什噶尔、库伦增设领事官,重申在华俄国人享有领事裁判权。扩展资料:咸丰十年(1860)二月至(1861)十一年八月,太平军为救援安庆,与湘军进行了多次艰苦卓绝的战斗。安庆为长江中游重镇、安徽省城,又是太平天国京师西大门。自咸丰三年正月攻克安庆以来,一直以之作为天京和西线太平军人力物力的供应基地。咸丰十年二月,曾国藩分三路进攻安庆:曾国藩之弟、道员曾国荃率部进犯安庆西北集贤关,副都统多隆阿率部攻桐城,道员李续宜率部接应。曾国藩设大营于皖南祁门,胡林翼等设大营于皖北英山(旋移营太湖)。五月,湘军攻占枞阳,完成对安成的包围。十月,曾国荃所部陆师万余人自集贤关攻城,复有水师助战。太平军固守待援,曾国荃乃掘长濠围困安庆。十一月,英王陈玉成率部西征武汉途中图解安庆之围,与湘军多隆阿、李续宜部大战于桐城挂车河,未能取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1860年

历史1860年12月25号发生了什么

历史上的1860年12月25号,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福投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火烧圆明园修复圆明园被毁后,仍为皇家禁园。同治年间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曾试图择要重修。当时拟修范围为20余处共3,000多间殿宇,主要集中在圆明园前朝区、后湖区和西部、北部一带,以及万春园宫门区、敷春堂口清夏堂等处。但开工不到10个月因财力枯竭被迫停修。此后,慈禧太后虽然修了颐和园,但并未完全放弃修复圆明园,直至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还曾修葺过圆明园双鹤斋、课农轩等景群。1900(光绪二十六年)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奔西安。京畿秩序大乱,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园内残存及陆续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抢一空,使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

火烧圆明园发生在什么时期?

1860年。火烧圆明园发生在公元1860年,也是清朝咸丰十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在将圆明园的宝物一扫而空之后,英军又萌生了火烧圆明园的念头,也正是因为他们的野蛮行径,让承载着宝贵文化财富的皇家宫苑就这样毁之一炬。火烧圆明园是指1860年英法联军掠夺并焚烧圆明园,致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的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入侵我国,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无忌惮的展开了一系列的强盗行径。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闯入圆明园。圆明园是一座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皇家园林,这里不光有这精致而又宏伟的建筑,还有各种各样的珍宝文物。火烧圆明园是历史上最为恶劣的文化毁灭行动之一,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园中文物被联军掠夺走约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现仅存建筑遗址。

火烧圆明园是哪一年?

火烧圆明园是1860年。火烧圆明园时间是在1860年9月18日,英法侵略军攻陷通州。21日,清军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展开激战,统帅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清军全军覆没。9月22日咸丰帝等则以北狩为名携皇后、懿贵妃等离京逃往热河避暑山庄。10月13日联军从安定门攻入北京。联军发现清军将英法使节团多人虐待至死,遂决定报复中国之野蛮行为,及教训清朝皇室以后不得蔑视英国及法国。10月18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抢劫焚毁圆明园。英法联军在北京城郊抢掠烧杀近50天,京郊皇家园林如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畅春园等均被付之一炬。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对圆明园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火烧圆明园这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他们共同“分享”了圆明园这座东方宝库,还认为自己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

1860年12月24日是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日子吗

对于这位朋友的问题,可以明确地回答:这个说法是不属实的。 所谓“1860年12月24日”是“八国联军”“进攻颐和园”,这里是把中国近代史上的几大屈辱事件杂糅到一起了。 这里至少要弄清楚以下几个史实:一是1860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第五个年头了,并于12月24日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二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联手洗劫了皇家园林——圆明园、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三是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洗劫了圆明园、颐和园。 这是一段屈辱史,不应该忘记。为了牢记历史,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下面把这几个史实做个梳理,以便于阅读理解。一、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指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近代史由此开端。1842年8月29日,英国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了英国。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2月24日,英国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将九龙司地区(即现在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割让给英国。中国进一步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860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野蛮地焚毁了圆明园、清漪园等北京近郊的皇家园林。1886年开始重修清漪园,将其改名为“颐和园,作为为慈禧太后祝寿和慈禧颐养天年的场所。三、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是指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组成的侵华联军,后往往以此来比喻列强狼狈为奸的强盗行径。 1900年的5月14日,在清廷毫不抵抗的条件下,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组成的侵略军2000余人,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率领下攻进北京,对义和团和中国民众进行大屠杀。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廷向各国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这是个带有侮辱l生的数字,即以四亿五千万国民计算,就是要每个国民承担一两银子。 《辛丑条约》是空前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沉重枷锁,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至为严重的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经多少代仁人志士的不懈奋斗,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八国联军是哪八国

八国联军:英国、法国、普鲁士(德国)、沙俄、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今奥地利和匈牙利)。八国联军是指1900年(庚子年)以军事行动侵入中国的英国、法国、普鲁士(德国)、沙俄、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今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八国联合军队。1901年9月7日,清政府在八国联军的胁迫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巨额的赔款跟大面积的割地是这个条约的中心思想,而《辛丑条约》的签订,也为大清敲响了覆灭的警钟,此后中国彻底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辛丑条约》其主要内容为:1、中国赔款450,000,000万两,39年还清,年息4厘,以海关税、常关税与盐税作抵押。2、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中国人概不准居住。3、拆毁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各炮台,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及北京至山海关沿线12个重要地区。4、永禁中国人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的一切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对属境内发生的伤害外国人事件,必须立刻镇压,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5、各国需修有关通商章程及增加通商事项,清政府要概允勿议。6、清政府惩办“祸首”。7、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此条约更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而清政府也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对经济造成的影响《辛丑条约》确定的巨额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清政府不堪负担,只得允许各地增加各种税捐,把赔款负担转嫁到全国人民头上,并指定各省分摊赔款数目。最多的江苏、四川、广东分别摊赔250万、220万、200万两,其次江西、浙江各摊140万两,湖北、安徽也分摊到120万、100万两,其余的省分摊30万至90万不等,最困难的贵州也摊到20万两,总计各省每年共摊赔1880万两。以上内容参考 故宫博物院-《辛丑条约》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是什么内容?

辛丑条约的内容:1、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详情为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4、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辛丑条约的影响:该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当时清朝政府内部有将首都迁往内地(西安)继续与联军作战的建议。但是当时的清政府实际上已经没有可靠的军队了。义和团已经被战败,山东以南省份的总督们早在义和团期间就已经与外国达成地方上的协议,违抗清政府支持义和团的决定。因此清政府决定签署这个条约来保全自己。扩展资料:《辛丑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政府和英(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美(美利坚合众国)、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德意志帝国)俄(俄罗斯帝国)日(日本帝国)意(意大利王国)奥(奥匈帝国)西(西班牙王国)荷(尼德兰王国)比(比利时王国)十一国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不平等条约。 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因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又一奴役性条约。它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真确文本原存于中华民国外交部,现存于台北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恒温恒湿的库房保存。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辛丑条约

有关旧中国所受的屈辱

中国屈辱的历史
九月,与许多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让国人刻骨铭心!

1842/8/29,《南京条约》签订
1856/9/2,天京变乱,韦昌辉突袭东王府
1926/9/6,英国制造“万县惨案”
1901/9/7,《辛丑条约》签订
1894/9/15,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
1894/9/17,黄海战役,邓世昌、林永升殉国
1931/9/18,“九一八事变”
1898/9/21,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还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的……

历史有时相似的让人心碎,如果没有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我们简直难以相信过去中国近代的一幕幕。历史终归是历史,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不会消逝得无影无踪,历史流下的不仅仅是一堆资料、几块碑刻,数处遗址。留住历史,可以温故而知新。人类社会日新月异,没有记载,任何伟大的东西,就会从地平线上消失。但人们总是习惯于牢记胜利、成功和辉煌,但往往把失败、伤痕和屈辱遗忘。历史总是不断沉淀的,历史是民族和人类的集体记忆,如果一个民族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

以往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是更多的问号,并应该少用些省略号。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可谓惨不忍睹、闻所未闻!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痛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 ,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我们中的不少人似乎选择了沉默。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么,但愿不是因为麻木,也不是因为健忘,依某些国人的观念,对于过去,尤其是痛苦,就会采取“过去了就过去了,再提它有什么用”轻率态度,这些年来,一些亲痛仇快的现实,还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常常让我们深感“遗忘文化”在一些国人头脑中颇有市场。一些商家不顾历史的伤疤,以“南京大屠杀”作为电脑游戏;把日本军刀、军服作为卖点;一些艺人竟然把军旗装穿在身上招摇过市等等。如果“集体健忘症”过于严重,人们将容易越来越浅薄、轻浮、狂躁、极端和急功近利。

我们的同胞中,对战败之耻和对割地赔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一个民族,若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也就等于失去了民族的记忆功能;失去记忆的民族是可怕的,它会在今天的纷纭变幻的世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随波逐流,更会不断地重复自己的错误。不是从沉没中爆发就在沉没中死亡。据说,冰心老人晚年曾构思写作一部反映甲午战争的纪实大作,但是每每提笔,“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贾国荣:《冰心的遗憾》)。

“历史的灾难无不以历史的巨大进步来补偿”。只有我们一起来揭露侵略者的罪恶、叩问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灵。绝不允许无耻者别有用心地扭曲历史,绝不允许屈辱的旧梦再现,绝不允许重蹈践踏人权、亵渎文明和破坏正义的覆辙。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和教化每一个公民对其国家、其历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认同感、自尊感、尊严感、耻辱感,亦即形成“国民意识”。历史意识构成国民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事关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培育的大计。历史认知关系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学习历史的意义主要有丰富自我、发展个性、减少失误、加速成长、承担使命、自觉人生。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乃是一门塑造民族整体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的重要学术,应当将“真”、“情”、“思”、“行”统—为一个整体,这些都历久弥新地给人们以感染、启示、鞭策和思考。

然而,以往的宠儿如今却失落了,史学危机的话题并非危言耸听,历史教育的延误、式微和堕落的困境令人揪心,我愿与大家一样为之关注、探索和分享。我试图让历史教育不再尴尬,不再窘迫,不再令人藐视,于是从彷徨到呐喊、困惑到醒悟;从疑惑到求索。我力求让历史能够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补品,让学生在成长中通过历史的学习而唤醒自己,认识自己,张扬自己,营造一个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别是有独立人格的“人”。由此,我有了执着的信念要从四十岁重新开始,克服松懈、安逸或畏难心理,力争做个“有思想”的历史教师,立志要把课上出味道来,教出历史的深沉、宽厚与博大,尽情展现其宽阔、生动和精彩,发掘真善美的内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人都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向明天。任千古风流人物,无一例外都成为匆匆的世间过客。对历史不断触摸和反思的过程,就是文化沉淀的过程。历史是永不间断的时间长流,人们在现实中感知的只是这一发展长河中的一段,多少兴亡盛衰,唤起人们对星转斗移、物似人非的感叹,从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述往事,思来者”。历史,将会给你一个制高点。历史有两种历史,一种是客观的历史,一种是记忆中的历史。客观历史早已看不见了,但记忆中的历史还在,我们可以随时摄取,随时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刍,这对人类现在、未来的发展,未尝不无益处。叩问历史,掩卷太息!这种情结不仅仅是简单的怀旧。历史消失的只是时间,永不消失的却是后人对千秋人事的缅怀。

时光的流逝也许会磨灭人们心头的许多记忆,但充满着“血与火”的往事历历在目,警示人们永远引以为戒。《论语》曾告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希腊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不就是从昔日的经验教训中时刻照看着这后视镜缓缓向前跋涉?描述与记录,回忆与解读,是人类永远不会放弃的权利。“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可以说历史是人类前进的行囊,虽可能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

两次鸦片战争
火烧圆明园
八国联军
甲午中日战争(二十一条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皇菇屯事件
旅顺大屠杀
伪满洲
七七事变
南京大屠杀
九一八事变
淞沪会战
抗美援朝
越南
抗美援越
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野蛮轰炸
海南撞机事件
东海油气争端
钓鱼岛


旧中国所受的屈辱

1、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甲午战争,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日本侵犯,日本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以当时的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成为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索,以此为借口,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之名行瓜分和掠夺中国之实。侵华的联合国军总人数前后约为5万人,装备精良,声势浩荡,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彻底沦陷,八国联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抢掠!从紫禁城、中南海、颐和园中偷窃和抢掠的珍宝更是不计其数。4、九一八事变,使东北3000多万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1931年,日军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起开始侵华战争,霸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则是掀开了日军全国侵华的序幕,直到1945年8月15日,裕仁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订投降协议,自此日本侵华战争结束,前后共计十四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侵占大片国土,实施“以华治华”的毒计,扶植汉奸傀儡卖国政权,残酷奴役、杀害中国人民,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产,严重的侵犯、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严重的分裂了中国,使中国国家的统一程度在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了严重的削弱。5、南京大屠杀,使30多万平民和战俘被杀害,南京城被毁三分之一,财产损失不计其数。因此,勿忘国耻的警钟必须长鸣。扩展资料:七七”事变后,祖国大片河山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各界爱国志士运用灯谜这一独特形式宣传抗日,唤起民众觉醒。如“沈阳惨案发生”(猜《诗经》一句),谜底:我日构祸,其顿读为“我,日构祸”,意为在我国发生的这一流血事件是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的。又如“抗战胜利有饭吃”(猜成语一),谜底:饱食终日,按谜格之法应倒读为“日终食饱”。这类灯谜在当时产生很大反响,并受到人们的欢迎和赞赏。痛斥汉奸卖国求荣的谜作也不胜枚举。如大汉奸汪精卫有一次携老婆到岳王庙进香,庙僧送他一束鲜花。汪精卫见花上的绸带写着“忍戒乍多”4个字。他想,忍者为先,戒之在躁,兵不厌诈,贵在多谋,便以为是在赞扬他,很是高兴。僧人又带他们来到岳王墓,墓前也放着一束同样的鲜花,花束的绸带上写“言贝人父”4字。汪精卫一下明白了,赶忙丢下鲜花,拉着老婆狼狈离去。原来,这是运用“增损离合”手法制作的一道灯谜,两行字合起来便是一句辱骂他的话:“认(繁体字)贼作爹”。旅居国外的爱国华侨也善用灯谜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来配合抗日宣传。旅居新加坡的谜家林遮利先生曾以“汉奸无耻,志在终身事仇”为谜面,猜《滕王阁序》一句“望长安于日下”,意为:汉奸卖国贼苟生偷安,不以国破为耻,死心塌地、卑躬屈膝地依附日本势力。著名爱国教育家陶行知从海外回湖北后,来到武汉大学演说。为了激发学生的抗日热情,他开场时讲了一个拆字谜,谜面是“众人抗日”,猜一个字“春”。意为三人为众,众人团结抗战,就能把日寇打倒在地。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旧中国沦陷于日寇铁蹄 爱国志士用灯谜抗日

中国屈辱历史(300字)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名为《列强的罪恶》,他揭露了帝国之一的罪行,剖析了中华民族近代史上遭受苦难的根源。

圆明园是列强罪恶的铁证之一。在它的每一寸土地上,都记载着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圆明园本是我们中国的奇迹,可英法联军侵占了我们的圆明园,不,是掠夺了。想起这件事,心中不觉激荡起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说到圆明园,我又想起了我们中国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那是我国禁烟大臣林则徐种下的果子,但也不能说是他的错。他是一个大忠臣,他禁烟也是为了国家的富强。只是那群强盗太可恶了,不讲一点道理。《南京条约》使我们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地。


我,作为炎黄子孙,21世纪的主人,就应该立下用自己的双手与血汗,使祖国繁荣昌盛的远大志向。在这本书里,它记录了一个个耻辱,更把思考留给了我们。然而,爱国,报国,不能只挂在嘴边,应该落实在实际行动上,否则,就只能营造出虚无飘渺的海市蜃楼。俗话说的好,光说不练假把式。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史实?

1、侵略军占领广州期间,当地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帝国主义斗争。广州附近义民在佛山镇成立团练局,集合数万人,御侮杀敌。香港、澳门等爱国志士也纷纷罢工,以示抗议。
2、6月25日,英海军司令贺布亲率12艘军舰从拦江沙开往海口,下午3时贺布下令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清军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英勇抵抗,发炮反击,战斗异常激烈。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身先士卒,先后阵亡。由于清军火力充分,战术得当,击沉击伤敌舰10艘,毙伤敌军近500人,重伤英舰队司令何伯,英法联军惨遭失败,这也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唯一—次的胜利。
请采纳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是怎样的?

一、爆发原因:英法企图借修约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二、经过:1. 1856年,炮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开始。1857年,攻占广州,叶名琛被俘,联军在广州设立占领委员会。伯贵投降,成为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1858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天津条约》签订。2. 1859年,大沽口之战,中国胜利。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焚毁圆明园,《北京条约》签订。三、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再丧失、领土被强占,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四、影响:1. 政治上,这次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2. 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便利了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拓展资料‘’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是英国与法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因为英法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战争,所以被英国人称为“亚罗号战争”(The Arrow War)。又称“英法联军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战争”(Second Anglo-Chinese War)。同时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即鸦片战争,相对于第二次而言)的延续,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参考资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_百度百科】

1860到1875年中国历史上有什么大事件?

1860年中国传统纪年年号:清文宗咸丰十年,庚申年(猴年),在这一年中,举世瞩目的圆明园被毁,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步伐。
公元1861年1月,中国清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中国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杀肃顺,载垣、端华自尽;改元同治,两太后垂帘听政(见辛酉政变)
·12月,中国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洋务运动始此
公元1862年
·8月,中国北京设洋务学堂同文馆,培养翻译人员
公元1864年
天京失陷,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公元1865年
·汇丰银行在中国上海成立分行
·中国李鸿章将苏州炮局移南京,建立金陵制造局
公元1866年
·8月,中国左宗棠在福州马尾设立福州船政局
·发昌机器厂设于上海,为中国最早私营机器制造厂
公元1872年
·8月,容闳率中国第一批留学生30人赴美
公元1873年
·中国轮船招商局在上海设立,为中国第一家官督商办的近代航运企业
·中国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开办继昌隆丝偈,为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和最早的民族资本工业企业
公元1875年
·8月,中国清廷以郭嵩焘为出使英国钦差大臣,为第一次正式派遣驻外使节
·中国筹建台湾基隆煤矿,为中国第一家近代煤矿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