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林风眠

时间:2024-06-18 21:43:34 编辑:莆仙君

林风眠最著名的画

林风眠最著名的画是:《春晴》、《江畔》、《白衣仕女》。一、《春晴》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二、《江畔》画中无一笔传统程序,却有国画写意的意味;完全不像水彩画。作为林风眠的大作之一,《江畔》曾被多次出版,成为中国艺术史上浓重的一笔。巧用色调而使塞满的画面不觉局促,达到了另一种的高超布局境界。三、《白衣仕女》作品在娴熟的捕捉了仕女外形美姿的同时,将东方仕女的雍容风度和优雅气韵展露无垠。林风眠的画作最为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林风眠毕业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晚年林风眠客居香港,深居简出,凭记忆重画在“文革”中毁掉的作品,几乎一直画到生命的终点。

林风眠国画作品

林风眠国画作品如下:林风眠早期的水墨画还有灵动飘逸的特色,后来渐渐转向沉静与孤寂,即便那些热烈浓艳的秋色或和煦明媚的春光,也带有此种特色。当然,林画的孤独感并不是空虚感,也不同于佛家说的空茫境界,更没有现代西方画家如契里柯、达利作品中那种荒诞式空漠。换言之,它只是一种寂寞,一种独自欣赏世界的自足的寂寞,不妨再作个比较:八大山人的画也充满孤独,但那是孤独而愤,演为清狂。林风眠简介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林风眠的学生中最著名的五位: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苏天赐、席德进。他们有活跃在北方与南方者,有在巴黎者,也有一位在台湾。他们的创作都可看出发端于林风眠,后来逐渐各自走上不同的方向。他们都成为近数十年来享有大小不同盛名的画家。

林风眠是哪个学校校长

林风眠是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家名绍琼,字凤鸣,后改风眠,画家、艺术教育家,自幼喜爱绘画,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建校的艺术学校最初为北京美术学校,1918年4月开办。1925年改为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增设音乐、戏剧两系,校长林风眠,音乐系教师有萧友梅、杨伸予等。1928年改称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徐悲鸿曾任院长,设中国画,西洋画,实用美术、音乐、戏剧、建筑六个系。1934年始改建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设绘画、雕塑、图工三科。“七七”事变后,学校内迁。1938年在湖南沅陵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合并称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滕固;设有音乐系,系主任唐学泳。

林风眠是什么学校校长?

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家名绍琼,字凤鸣,后改风眠,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自幼喜爱绘画。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院长、中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林风眠是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林风眠毕生致力于艺术教育和绘画创作。在留法期间,他认真学习西洋画法,并融入中国文化,创作过许多以反封建为题材的油画,当时受到赞扬的《人道》、《痛苦》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林风眠主持了三次西化艺术运动,三次失败。1927年5月11日,由林风眠发起并组织的“北京艺术大会”在北京国立艺专正式开幕,这是中国有史 以来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一次的艺术大展。然而民众缺乏热情使得大会最终西化艺术流产。

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宫女与花瓶图》等。晚年林风眠客居香港,深居简出,凭记忆重画在“文革”中毁掉的作品,几乎一直画到生命的终点。

林风眠作品

林风眠作品:1、《打渔杀家》描绘的是京剧同名剧目,故事背景源自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水浒传》续作《水浒后传》,讲述梁山一百零八将之“活阎罗”阮小七弃官隐居,化名萧恩,携女桂英力抗太湖恶霸丁子燮的经典桥段。正如艺术家在上述书信中所言,他是借阮小七利落干脆、不屈于管教及勇于与封建权势作斗争的品格隐喻其反对封建人文色彩之主观意念,和对艺术自由的固执追求。2、《绽放》是林风眠的重彩水粉画作,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内,花瓶内一大束盛开绽放的向日葵,桌上新鲜的双梨,一切那么宁静、平和与美好,鲜艳的黄色象征着希望、憧憬与强烈的热力,这件作品既有油画的深度、坚实与明丽,又具有水墨的渗透、空灵与飘逸。3、《渔村暴风雨之后》,画的是暴风雨后,渔家妇女在海边等待归舟的情景:人们面向大海站立,外表的平静正掩盖着内心的不安和紧张。视觉效果的戏剧性,对平凡劳动者命运的深切关心,是这件作品的特色。4、《摸索》是一幅巨构(2X4.5米),着意表现思想家们在摸索人生的路,全幅布满古今伟人,个个相貌不特毕肖而且描绘其精神,品性人格皆隐露于笔底。5、《悲哀》是《人道》《痛苦》的姊妹作,源自同一精神母题。画幅左侧的壮年男子,双手托着一死去的、骨瘦如柴的少年,右侧是两个悲痛的人肩抬着一裸体女尸。调子浓重,人物以粗壮的轮廓线勾出,似是借鉴了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卢奥的画法,那沉滞的力感,使人觉得画家悲哀中,还含着一种愤怒。

林风眠作品欣赏

林风眠(1900-1991),出生于广东省梅县一个农民家庭。祖父是木匠,林风眠小时候给祖父当助手,并学习书法和中国画。18岁赴法国勤工俭学,开始学习油画。後又到德国,对欧洲古典绘画大师十分敬仰,同时,对后期印象派、现代派诸流派也怀有浓厚的兴趣。1925年,林风眠回国,受蔡元培聘,任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20年代末,他又转任杭州艺专校长。40年代后期,他离开教学工作,潜心创作。


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他无愧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