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采收黄连?
采收黄连通常在移栽后第五年收获,一般于10~11月进行。选晴天先拆除荫棚,然后用二齿耙挖出全株,敲落根部附土,齐根基部剪去须根,齐芽苞剪去叶片,即得鲜黄连,分别收集根茎、须根及叶片,运回加工。雅连一般栽培4~5年采收。若长势旺,棚架好也可延至5~6年采收,以提高产量和质量。一般于立冬前后采收,先拆除棚架,用钉耙或二齿耙挖起全株,抖去泥沙。云连种后第4年即可收获,但不全部挖,而是抽挖根茎粗壮的;一般每667米2第四年收20千克,第5年收10千克。
黄连该怎么加工?
主要是用柴草或无烟煤加温烘干。加温时火力不宜过大,并勤翻动,烘至半干时,应取下分成大、中、小三级;重新上炕时,大的放在下层,中等的放在中间,小的放在上层,使上、中、下三层黄连干燥一致。烘的火力应随干燥程度而减小,待干后,趁热取下放在竹制槽笼里来回推拉,或放在铁质撞桶里用力旋转、推撞,撞去残存须根、粗皮、鳞芽及叶柄,再倒出,拣去石子、土粒,扬去灰渣,即为成品药材。生产面积大而又有条件的,可建烘房进行烘干。一般每667米2产干连75~211千克,高产者达311千克。
如何识别黄连的真假?
黄连又名王连、支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峨嵋野连或云南黄连的根茎,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黄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常用中药。黄连因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又分为味连(俗称鸡爪连)、雅连、云连、短萼黄连、五裂黄连等多个品种,原为野生,现多有栽培。其性寒,味苦,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痈肿疔疮等证;外用治疗湿疹、口疮、中耳炎等亦有较好的疗效。
由于黄连属常用中药且用途广泛,故冒充的伪品较多,除用同科植物因州黄连、土黄连、滇豆根、凤尾连等假冒外,还有用小蘖科、蕨科和罂粟科植物箭叶淫羊霍、野鸡尾、血水草等的根茎冒充黄连,使用时要注意鉴别。因正、伪品品种规格较多,本文仅就常用的正品味连与伪品因州黄连的区别来辨明真伪。
真品味连
又称川连,鸡爪连、光连,外形多分枝,常3~6枝成束,稍弯曲,形如鸡爪,分枝上有间断横纹,结节膨大,形如连珠,着生多数坚硬的细须根及须根痕,有的表面无横纹而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杆”,直径约0.3~0.8厘米;外表为黄褐色,质坚实而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暗综色,木部金黄色,射线有裂隙,中央髓部红黄色,偶有空心;嗅之无味,口尝味极苦,嚼之唾液可染为红黄色。
伪品因州黄连
外形呈弯曲圆柱形,具连珠状形,多为单枝,细须根蔟拥,比味连短小,直径约0.2~0.3厘米;表面为灰黄色,断面较平坦,呈黄棕色,无射线及裂隙;闻之亦气微,但口尝远不及味连的苦味重,嚼之亦无染色。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连对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肺炎双球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皆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各型流感病毒、新成病毒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兴奋心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起到降压作用;所含的小檗碱对乙酰胆碱有增强和拮抗的双向作用,对血管平滑肌起松弛作用;还有消炎、利胆、抗癌等多种作用,而伪品因州黄连虽为同科植物,但无上述功效,故不可代替黄连使用。如误用伪品,会贻误治疗,使用时当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