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地区有十多座桥,著名的就有三座!这三座桥,是什刹海前海后海上的三座桥:后门桥、金锭桥、银锭桥。
后门桥,正名叫万宁桥,在北京地安门北,钟鼓楼之南,什刹海前海以东的玉河故道上,横跨着一座古老的石桥,名叫万宁桥。因地安门为皇城的后门,老百姓又称这座桥为后门桥,或地安门桥。这座历经沧桑的石拱桥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76),起初为木桥,后改建为石桥,是北京入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点之一。
因位置在什刹海东,万宁桥在元代也被称为海子桥。《析津志辑佚》中记载万宁桥“在玄武池东,名澄清闸。至元中建,在海子东。至元后复用石重修。虽更名万宁,人惟以海子桥名之。
万宁桥属于“桥闸”,具备双重功能:既是桥可通行,又可当闸以制水。据《金史》记载,金朝此处已有闸,以灌溉附近的农田,这可能是澄清闸的前身。据《元史· 郭守敬传》里的记载,元初每年由通州向大都城运送粮食的季节,正值秋雨连绵,运粮的驴牛死亡无数。都水监长官郭守敬主持开挖了通惠河,此后运粮船可以由通州直抵海子,将粮食存入海子西岸新建的“万亿库”粮仓。为了调节水位,郭守敬又在海子东岸的通惠河起点处建造了木结构的海子闸,即澄清闸。《河渠志》记述,到了至顺元年(1330年),这座木结构的木闸又被改建成与石砌的万宁桥连为一体的石闸。
如今,古老的万宁桥又焕发了新的青春,桥西是京城内唯一的御用火神庙,在经历了数年的修整后,2010年正式对外开放。桥东则是恢复后的玉河北段,潺潺碧波顺流而下,重现消失了700余年的“水穿街巷”的历史景观。
金锭桥是2001年新修筑的汉白玉三孔石桥,位于什刹海东岸的出水口处,万宁桥也就是后门桥的西边。它的修筑完全是为了往来行人的方便。不仅如此,站在桥上极目西望,但见什刹海波光潋滟,微风拂来,清新而略带湿润的空气沁人心肺,微波拥来,水声涛涛,岸线蜿蜒,垂柳依依。实在是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它的命名完全呼应“银锭桥”而来。2001年,什刹海东端出水口处修筑汉白玉石桥就遇到了起什么名的问题。当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汪光焘就此请教时年已届90高龄的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受命之余,侯仁之先生筹思再三,考虑到桥名必须便于称道,又应与什刹海上的风物相结合,因而联想到前后海之间有银锭桥,联想及此,因而建议前海东岸新建石桥即命为“金锭桥。”这样,什刹海上前后两桥,金银并称。
1984年,银锭桥原桥拆除重建,在桥身正面镌刻着由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单士元老先生题写的“银锭桥”三个楷体大字。
1989年,这座桥被公布为西城区文保单位,1999年后,银锭桥桥头东南处立起了一块由杨萱庭书“银锭观山”四字的巨石,别看银锭桥桥体不大,却是什刹海景区的神来之笔。由于银锭桥在葫芦腰处,因此,站在桥上往西望去,越往西水面越宽阔,直到烟水苍茫,尽头现出青翠的西山,所以,此地又称“银锭观山”,是小燕京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