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如期而至,经历过疫情的我们似乎更迷茫了,工作生活压力不断,未来期待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过去的一年干了些什么,更不知道未来的一年应该做什么。我们不理解别人,更加不了解自己了,到底谁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呢?
我想,大约每个人的手机才是最了解自己的。毕竟睁开眼睛就去摸手机,晚上困到不行了才放下手机。一天当中通勤需要手机、工作需要手机、休闲需要手机、孩子布置作业照样得打开手机看看……
当手机从短信、电话发展为移动互联网时,为我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但同时手机也悄悄向我们打动了“画地为牢”的技能,甚至地上的那个圈都不用画出来了,我们人人都捧着手机,行走坐卧都沉浸在手机里了。
正如瑞典的心理健康专家安德斯·汉森在他的《手机大脑》一书里,向我们提问的“是我在玩手机,还是手机在玩我”,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思考。
《手机大脑》这本书从大脑的进化出发,告诉我们一个真相:电子产品和社交媒体会令我们更容易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变差、情绪变糟糕。
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自从移动互联网技术普及以来,我们用自己的手机就可以更方便的了解世界、学习新技能、社交、足不出户地工作等等,多好的工具呀。
可是如果你转换一下角度,作为家长,你看到小学生天天拿着手机,哪怕你知道如今的小学生有些作业是要在手机APP里打卡完成,你也肯定会唠叨几句:“把作业提交了,就赶紧把手机放下。”
因为我们大人很清楚,手机不仅方便,海量的信息和不断迭代的基数让手机更好玩,这对孩子来说是难以抵挡的诱惑。
那我们成年人呢?我们经常自恃为大人,我们真的就能够抵挡住手机的诱惑吗?
No,即使我们已经成年,但对于手机这种电子产品依然是欲罢不能,因为电子产品及其相应的各种应用工具恰恰利用了我们人类的心理弱点。
Facebook创始人肖恩·帕克说:“我们是如何夺走人们的时间和精力的?我们只是利用了人类心理的弱点。再放入了一点点的多巴胺。
《手机大脑》的作者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仍处于原始时代,我们听到手机响一声,就会分泌出多巴胺来奖赏,于是我们好奇手机带来了什么信息,拿起手机的冲动就越来越强。所以当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为我们接触世界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时,我们专心致志的注意力就处于一直被打断的状态里。
而手机里如此海量的新鲜信息时时刻刻都吸引我们沉浸其中。但这种新鲜好玩有趣中缺隐藏着“小偷”,“偷”走了我们的时间精力,更有甚者“偷”走了我们的理智。电子产品强大的功能甚至“偷”走了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旅行早就变了模样,我们把情感体验完全交给了手机,无论是大自然的神奇,还是温馨的场景,我们第一时间想的是快拍下来,却几乎忘记了自己的切身体验。
作者安德斯·汉森在《手机大脑》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安全手册,让我们体验数码世界的快乐时,更好地躲避那些“陷阱”。
1.运动、运动、运动
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数码时代,我们看似通过手机得到了快乐,但这种快乐就像糖果一样,很甜,但是对牙齿很不好。因为手机提供快乐,但也加剧了我们生活的压力,相反运动则是缓解压力的真正良方。
运动的过程能够促使我们集中注意力,运动过后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大脑也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在疫情袭来后,个人的身体免疫力面临挑战,因此让自己变得更好,不再是口号,而是每个人实实在在要做的事。
2.教育孩子从放下手机开始
新一代的孩子们在教育方式上多种多样,他们学习的渠道多了,资源多了,同时分散孩子们注意力的内容也多了。给孩子一个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孩子就还给家长一个安静的时光,听起来双方各有所得,但实际上,让孩子依赖于电子产品会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所以,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放下手机吧。
移动互联网的发达,让我们的世界和以往有了截然不同的面貌,每个人都在这种信息爆炸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体验,然而就在这种日复一日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中,我们也被电子产品所困住了,一点点去改变,让自己摆脱束缚,睡得更好,注意力更集中,才能会获得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