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的“杂菜汤”也就是多样食物的一锅炖,先下五花肉稍煸,再下鸡肉块同炒,等煸出油脂,炒出香味,再下黄酱、酱油和料酒略炒。?#金乡头条#?
当然此时加入的料酒,多为喝剩下的白酒。因为一个“丧事”从人死到吊丧,再到发丧,原先一般有3天的时间。
我隐约记着,以前第1天是亲朋好友、远亲近邻、老客(kei)少眷纷纷派人来上门吊丧。第2天尸体火化,取骨火盒。第3天才正式发丧入殡。
前两天的时间,忙人、大杂和孝子们当然也得吃吃喝喝,酒菜自然有“小灶”的成分,剩菜剩酒自在其中。
现在的“丧事”办起来略有简化,把原来第2天、第3天要做的事,进行压缩整合,在第2天一并办完。
发丧那天正式隆重,有“响器”吹吹打打,哀乐伤愁,让人从一里外就进入氛围。原吊丧来的代表领着一众妇女儿童、近门邻居,也一拨拨地前来哭丧、随礼。
看着白衣白帽涌动,吹喇叭的来了劲,高低哀转,一曲接一曲,直吹得人哀心伤,不伤的也吹得落下两滴眼泪。
那边做饭的伙夫忙活起来。在猪肉、鸡块煸好后,加水,加盐、味精、鸡精调味,再把汆好水的白菜、芹菜、海带和水汆丸子一块加入。
只要大火烧开,小火稍煮,“杂菜汤”基本上就大功告成。有讲究的主家,再治2~4个凉菜,每桌分发1瓶白酒2盒烟。热水有一个公共茶炉提供。
不讲究的,一个“杂菜汤”完事,恐怕谁也说不到哪里去。毕竟白事、丧事,不是吃喝的事。即便有人叼上两句,也是临时情绪,说说而已,事过就忘。
人的生死是大事。生的时候,大家都喜气洋洋、喜不自禁,一些小事、闪撇着事也就不往心上搁。
而人死时的“丧事”却不同,深厚沉重,因牵扯的面广人多事杂,加上心情不好,有时处理不当,礼数不对,容易闹出事来,甚至掀桌子砸板凳。
此时“大杂”蕞是显露身手,整场的礼数安排,主客间的话语沟通,全靠这位总理、大拿全程导演。
没有几十年的社会江湖,没有5~8年“丧事”场面的跑龙套,这里面的“道道”掏腾不清。
像三叩九拜、路祭洒酒、姥娘家人、拜把子兄弟、新客(kei)女婿等,其礼节和穿戴,都不相同,各有讲究,绝大多数人招呼不了,做不到位!
客(kei)一多,桌椅板凳有限,就得分两拨来吃。第一拨,是远道、远亲的先吃。第二拨,是至亲近邻再吃。
金乡的“杂菜汤”是一人一碗,口味还不错,吃喝管饱,随意入贴。但在一些不熟悉、不习惯的外地人看来,似乎略显寒碜。
它是民间老风俗、坊间老规矩,与嘉祥、鱼台周边一带同风同俗,是老一辈一代代人流传下来的习俗。
日月轮转,时移事易。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金乡的“杂菜汤”变与不变,全看主家自个实际情况,自己怎么个考虑。
因为它不是硬性制度,不是强制规定,更不是霸王霸道,而是老百姓的民风民俗,传统人文,约定俗成,没有一刀切,也没有一成不变。
它藏在人们心中,时隐时现,丰俭由己,多少在人,自然而然,人为非为,不折腾,不教条,不官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