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今年春晚的相声以后,我觉得我的水平也可以上春晚了。为什么这么说?
先给大家讲个笑话。
问:如何才能变美丽?
答:下雪天穿衬衫站在屋外。
问:为啥?
答:因为“美丽动人”!
……
再给大家说个笑话。
问:如何才能快速减肥?
答:在脸上涂黄漆。
问:为啥?
答:因为“面黄肌瘦”。
……
大家觉得这个笑话是不是很冷(我自己也觉得冷)。不过这确实就是今年春晚相声的水平。
今年的春晚我并没有完整看完,语言类的节目看了四个,第一个是相声《我的变、变、变》,第二个是小品《初见照相馆》,第三个是小品《马上到》,第四个是小品《坑》。
总体感觉,春晚语言类节目笑点不足,除了《坑》能让观众情不自禁笑出来以外,其他的节目都差强人意。
我们来看一看网上的评价, 以下是知乎上,关于“2023年春晚评价”这个问题点赞排名前五的回答。
从以上评价情况可以看出,大家对春晚的总体的感觉——不满意。
为什么随着科技的发展,灯光、舞美、道具等各种辅助手段都突飞猛进的条件下,在央视这个最绚丽的舞台上,配备最强大支撑团队和最充足准备时间的情况下,呈现出晚会效果还是让人不满意呢?
有一种观点说,是因为现在大家的整体笑点水平提高了,观众更挑剔了。
不可否认,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进步和自媒体的发展,大家从手机、电脑上可以看到大量文娱节目,因此对春晚的要求也会提高,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主要原因。每年春节联欢晚会可以说是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资源,办出的晚会比我们平常看的抖音、快手和头条等新媒体上的那些节目高出一个档次是理所当然的,全国观众对春晚提出更高的期待也在情理之中。
我认为大家对春晚语言类节目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创作者的用心程度不够,没有真心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做节目。歌曲、舞蹈、杂技等节目还可以通过先进的舞美、绚丽的舞台来弥补,而语言类的节目则容不得半点投机取巧。现在晚会上大部分语言类的节目,选题肤浅,很多包袱直接从网上拼凑而来,为了搞笑而搞笑,内容没有生活基础,让大家看了以后觉得空洞乏味、笑点尴尬。这种没有深入生活,没有思考深度的节目,怎么能引起观众的内心共鸣呢?
黄宏和宋丹丹的《超生游击队》中给超生孩子起的名字:海南岛、吐鲁番、少林寺和兴安岭……。
赵丽蓉和巩汉林《打工奇遇》中:宫廷玉液酒180一杯,其实就是那个二锅头对着白开水。
赵本山和范伟《卖拐》中:走两步,没病走两步;你跺你也麻!
……
这些经典的春晚语言类节目不仅在当年给大家留下了争相模仿的金句,而且直到现在大家想到相关内容,仍会情不自禁地会心一笑。
除了十几年前的经典作品,近几年开心麻花团队作品《扶不扶》中的台词: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
还有同为2023年春晚节目《坑》中的台词:赶紧把借我那几件实事整理一下,发在掼蛋群里。
……
这些也都说到观众心坎里了,能够让观众眼前一亮。可以看出,经典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让观众记住,跟时间没有关系,跟内容质量有很大关系。
所有这些能够引起观众共鸣,让大家从内心认可的作品都是真正来自生活,作品中的场景与每个人生活紧密相关,包袱都是经过深刻思考后创作出来的。
因此,要想创作出优秀作品,必须以观众为中心,从大众生活中选题,了解观众真心关心的问题。通过思考,想清楚题材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冲突点在哪?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接地气,有价值,有深度,有笑料的作品。
写出有价值的文章,也与相声、小品的要求一样,把读者和观众当做核心、用心创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打动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