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祖大寿

时间:2024-06-15 23:38:07 编辑:莆仙君

《清明节》将介绍祖大寿是怎么死的

祖大寿是明末名将,名将袁崇焕手下的一员猛将。他曾多次跟随袁崇焕抗击清军入侵,为维护明朝的安全和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后来他投降了清朝,辜负了老师傅,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清明将军。祖大寿出生在一个武将家庭。他的祖籍是宁远市当地一个有名的家族。祖父祖仁是万历年间镇守宁远的连长,父亲祖成勋是辽东的副连长。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受家庭影响,祖大寿从小学习兵书,勤练武艺,长大后成为武官。泰昌元年,祖大寿被任命为京东营游击,正式步入仕途。天启元年,钟君游击队在广宁总督王化贞手下活动。第二年,后金与明朝之间爆发广宁之战,明军大败。广宁被后金军队占领,于是带领部队暂时避开觉华岛。天启三年,孙承宗、袁崇焕修筑宁远城墙,祖大寿主管宁远工程。六年,努尔哈赤领兵进犯,祖大寿等人守城。在这场战争中,祖大寿的手下用大炮击伤了后金的首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被炮火打成重伤,后来金军撤退。几个月后,努尔哈赤死了,皇太极继位。天启七年,皇太极领兵入侵宁远,祖大寿在宁远城下与满贵等人交战。最后清军大败,明军赢得战争,早已是历史上著名的宁晋胜仗。公元1628年崇祯皇帝继位,是崇祯元年。崇祯皇帝任命袁崇焕为辽东都督,而祖大寿则被提升为辽东前锋总兵,兼大将军印,一任辽前锋,驻守锦州。宁、锦州就像袁崇焕、孙承宗等人构筑的铁桶,有祖大寿、满贵这样的将领与之对抗。清军很难突破防线。于是皇太极放弃了这条路,崇祯二年,从蒙古转向长城,直抵北京城下。祖大寿当时在山海关外全副武装。听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率领部队向李进发。皇太子极其害怕受到北京和宁晋军队的攻击,所以选择了撤退。但是在他离开之前,有一个反阴谋。偏执的崇祯皇帝信以为真,逮捕了袁崇焕。祖大寿闻讯后率军而去,后被袁崇焕召回。祖大寿虽已回到山海关,仍是文官,但对皇室仍有些芥蒂。即使回到锦州前线,我也不敢轻易一个人离开营地,生怕被东厂的特务抓住。崇祯四年,祖大寿奉命在大凌河筑城,防守锦州。然而,大凌河城防还没修好,皇太极就领兵进攻,祖大寿急忙闭门自卫。清军虽然一时无法攻克,但城内粮食只够几天,防御力不强。祖大寿不敢轻易出城作战,只能等待救援。明朝来过几次救援,都被清军打败了。祖大寿也尝试过突破,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他跑出了城,去了清朝。祖大寿投降后受到皇太极的礼遇。后来祖大寿以妻儿为借口,回到锦州,造反反清,派兵攻打。祖大寿回到明朝后,崇祯皇帝并没有认罪,而是给了他一封表扬信。此后,祖大寿一直驻扎在锦州与清军作战。这期间皇太极一直没有放弃拉拢祖大寿,祖大寿也拒绝了。崇祯十二年,祖大寿镇守嵩山,再次遭到清军袭击。等待

如何评价明末将军祖大寿?他为什么会投降清朝?

祖大寿不仅是吴三桂的舅舅,还是明朝末年著名的军事将领,曾经多次打败清军的进攻。而他之所以会投降清朝,主要是因为他认识到了明王朝统治内部的腐败和混乱,害怕自己被崇祯皇帝冤杀,所以他为了保命只能投降了皇太极。虽然祖大寿是清朝的重臣,但是由于他背叛了明朝,所以他在汉人间的名声并不好,很多后世的人甚至将祖大寿比喻为了一个汉奸。其实我认为祖大寿之所以会投降清朝,也有着难以言喻的苦衷。祖大寿在早期的时候受到家庭的影响,非常的忠君爱国,他的理想就是要用自己的一身武艺去报效国家。可是现实跟理想总是相距甚远,明朝末年的时候,由于统治阶层的昏聩,使得很多将领被朝廷上的奸臣诬陷以后不得不投降清朝,而祖大寿就是其中之一。有一次他据守城池,跟皇太极率领的兵马展开了对峙,皇太极带领军队将祖大寿的城池围得水泄不通。祖大寿虽然一直在等待明朝的援军,可是由于明朝的内部出现了问题,所以迟迟没有将援军派过去支援祖大寿。在此期间,皇太极曾经让手下的兵士穿上明军的衣服,佯称自己是援军,想要骗祖大寿打开城门。可是祖大寿知道这是皇太极的计谋,所以并没有打开城门。可是后来明朝的军队却迟迟没有派援军去支援祖大寿,祖大寿感到非常心寒,所以就打开城门投降了皇太极。我们从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来,明朝后期之所以会败给清朝,除了他们的军队力量比较薄弱以外,跟统治阶层出现矛盾也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明朝的统治阶层关系没有那么混乱,大家一心为国的话,清朝灭亡的时间很可能会往后延长很多年。

祖大寿为什么投降清朝﹖

祖大寿投降过两次

1631年(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祖大寿粮尽援绝,于是诈降,但来后逃回锦州明军控制区

1641年(崇祯十四年)农历三月开始的松锦大战中,因援军洪承畴兵败,锦州解困彻底无望,于是祖大寿率部降清。
祖大寿,在明末清初,可以说是如雷贯耳。袁崇焕威震辽东之时,祖大寿是袁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宁远保卫战、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辽东将士中,他是唯一亲见自己主帅在殿前被捕下狱,一怒之下领兵反叛,毁山海关东走。可是袁崇焕在狱中的一纸书信又把他招了回来,他的母亲及孙承宗劝他奋勇杀敌以赎出袁督师。在辽东将领中,他是营救袁崇焕最力一员,曾请求削职为民,以自己的官阶赠荫换取袁督师性命。但袁崇焕最终还是被他奋勇保卫的人千刀万剐了。之后祖大寿率领袁崇焕旧部,这支大明最精锐的部队,驻守宁远、锦州、大凌河等要塞,抵御清兵的入侵。崇祯四年,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守大凌河城,八月,城才修了一半,皇太极以倾国之师,把大凌河城团团包围住。祖大寿突围不得,援军又被击退,只能闭城坚守。皇太极不断地送信劝他投降,他都不予理睬。坚守了叁个月,城里粮食吃完了,开始杀马吃。马杀完了,开始吃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吃光了,开始吃军中的老弱病残。军中的老弱病残也吃光了,接下去就该是健壮将士的互相残杀了。无论如何,城是没法再守下去了,所有的将领,除了副将何可纲,都认为只剩下投降一条路了。于是祖大寿长叹一声:“人生岂有不死之理?但为国为家为身,叁者并重。今既尽忠报国,惟惜此身命。”于是杀了誓死不从的何可纲,与皇太极在城外设坛盟誓,算是正式投降了。然后他向皇太极献策,他愿意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皇太极满心欢喜。但祖大寿进锦州城后就抵抗清军。皇太极恼羞成怒,两次御驾亲征攻打锦州、宁远,都无功而返。祖大寿又为明朝守了十年的城,直到崇祯十四年四月,清兵再次倾国而来包围锦州城。这一次整整围了一年,洪承畴的十四万援军在松山被击溃,洪承畴投降;祖大寿粮尽援绝,城中又开始人吃人,只好再次投降。这样的情况下,皇太极仍没有杀他。只是没给他部队,没再重用他了。史书中记载他投降以后的唯一事迹,是曾经写信劝他的外甥吴叁桂投降。吴叁桂当时还没有“冲冠一怒为红颜”,这种劝降信自然毫无作用。祖大寿平平安安地活到了顺治十叁年,老死。可以说征战天下的战略就是重用人才的战略 在祖大寿抗清的二十多年,尤其是最后的十多年里,以攻城略地为乐趣的满洲人有多少是在“取祖大寿项上首级,夺南朝花花江山”的梦想中长大的。精明的皇太极知道,对付骁勇善战、铁骨铮铮的祖大寿光用强攻不行,还要辅以强大的政治攻势、人情攻势 第二次归降。皇太极封祖大寿为汉军正黄旗总兵,希望他能够为己效力,可直到1656年(顺治13年)病逝,除了给自己的外甥吴三桂写过一封不咸不淡的劝降信,史书再难找祖大寿的“汉奸”记录。对于满清一方而言,祖大寿不但是双手沾满了八旗将士鲜血的刽子手,还是背信弃义的小人,如此待遇可谓厚道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