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人为技术错误造成的灾害
①行径诡异的75-031975年7月31日,“75-03号”台风形成于美国关岛附近的太平洋上空。由于西太平洋热带幅合线的北跃,使“75-03号”台风在登陆福建后,没有像普通台风那般在陆地上消失,而是越过江西湖南,突然转向,直入中原腹地。当时的气象局始终关注着“75-03号”台风的走向,可到了8月5日,气象局发现,“75-03号”台风竟然从中央气象台的雷达监视屏上消失了。当气象局重新找回“75-03号”台风行踪时,其移动路径已然发生了改变,开始在河南省境内停滞。在大环流形式、天气尺度系统以及地形因素的三合一影响下,造成河南地区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暴雨的中心,位于板桥水库的林庄,最大6小时雨量为830毫米,超越了当时世界的最高纪录(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密士港)的782毫米。据后来前去调查情况的调查组称,一般这样的情况下,应该由地方气象局接管检测,但当时的河南省气象局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开启雷达,而南阳气象局虽然监测到了台风的动向,但由于没有传输设备,导致未能及时发布信息。②固若金汤的水库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铮在其《千秋功罪话水坝》一书中介绍,1950年夏的淮河水灾促成了同年10月国家作出的《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这个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具体制定了“上游应筹建水库,普遍推行水土保持,以拦蓄洪水。发展水利为长远目标”和“低洼地区举办临时蓄洪工程,整理洪汝河河道”的战略部署。当时的河南省水利厅总工程师、远东最大的平原水库――河南驻马店境内宿鸭湖水库的设计者陈惺当即反对:在平原地区以蓄为主,重蓄轻排,将会对水域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地表积水过多。会造成涝灾,地下积水过多,易成渍灾,地下水位被人为地维持过高,则利于盐分聚积,易成碱灾。涝、渍、碱三灾并生,结果不堪设想。然而陈惺的忠告石沉海底无人理会,“以蓄为主”的经验被大范围推广。淮河流域的水库星罗棋布,但排洪能力非但没有增强,反而年年递减,最终造成了淮河流域在后来数十年间致命的“肠梗阻”。③ 兴登堡号飞艇空难全长245米、高41米,其长度足足有波音747的三倍半。1937年5月6日,在一次例行载客飞行中从法兰克福飞往美国新泽西州的雷克霍斯特海军航空站。准备着陆的飞艇在离地面300英尺的空中起火,船体内的氢气和易燃的蒙皮导致大火迅速蔓延。飞艇在34秒内被焚毁,造成飞艇上的35人及地面上的1人死亡,这成为当时航空界最惨重的灾难之一。“兴登堡号”的起火失事与其表面的铝热剂涂层有一定的关系,它是氧化铁外加防潮功能的醋酸纤维制造而成的。这种高度易燃的混合物几乎等同于火箭的燃料。似乎是为了保证它一定会燃烧起来,覆盖在醋酸纤维上的漆料是靠铝粉硬化的,而铝粉也是高度易燃的物质。与其内部填充的氢气是此失事事件的祸首。美国探索频道一期节目分析的另外一个可能性:由于飞艇晚到,艇长急于降落,在错过了降低时机之后大幅度转向,导致结构破坏,一根固定钢缆断裂划破气囊,氢气外泄,然后因为静电火花引燃了氢气导致的事故。据说,‘兴登堡’号的设计师胡戈·埃克纳曾要求飞艇的‘气球’用较氢气为安全的氦气充气。可是氦气只有美国生产,而美国人又怕德国可能用它来制造武器,结果外泄的氢气终于引起‘兴登堡’号的巨灾。④爱沙尼亚号海难15556吨的“爱沙尼亚”号客轮,于1994年9月27日下午7时离开爱沙尼亚的塔林港,驶往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芬兰时间28日凌晨零点30分,船在芬兰西南部的波罗的海海域沉没。船上乘客和船员共964人,幸存者只有141人。这是欧洲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海难事故。“爱沙尼亚号”海难事故发生后,有关方面组成了关于事故调查的国际委员会。经过长达3年的调查研究,国际委员会于1,97年12月3日向有关方面递交了长达228页的事故原因调查报告。报告从各个方面、不同的角度,说明‘爱沙尼亚号”海难事故发生的原因。就船舶本身而言,有设计上的不合理和结构上的缺陷,存在事故隐患;各部门值班人员,存在工作上的疏忽及操作上的失误。另外,在船舶建造、维修、入级检验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⑤韩国三丰百货大楼倒塌三丰百货店,位于南韩汉城瑞草区瑞草1洞,1995年 6月29日下午5点52分,大楼开始倒塌,在20秒内,5层百货大楼层层塌陷进地下4层内,共造成502人死亡,937人受伤,是韩国历史上在和平时期伤亡最严重的一起事故,也是世界上建筑自行倒塌的最大伤亡事故。曾是首尔地标的三丰百货店,由三丰集团兴建,位于今日首尔副都心的黄金地段、今日的韩国会计学院大厦旁。1987年,集团开始在这片位于瑞草区,原本用作垃圾掩埋场的开阔地上建设百货大楼。按照最初的设计,大楼将被建设成一栋4层的办公楼,但是三丰集团会长李鐏却在建设工程中,将其重新设计成一栋百货大楼。这一改动,导致了很多承重柱被取消,以腾出空间来安装自动扶梯。原先的建筑承包商,拒绝按照新的设计继续施工。李鐏因此解雇了他们,并让自己的建筑公司进行施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南75·8溃坝事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驻马店水库溃坝事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兴登堡号空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爱沙尼亚号海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丰百货店
世界历史上人为技术错误造成的灾害
①行径诡异的75-03
1975年7月31日,“75-03号”台风形成于美国关岛附近的太平洋上空。
由于西太平洋热带幅合线的北跃,使“75-03号”台风在登陆福建后,没有像普通台风那般在陆地上消失,而是越过江西湖南,突然转向,直入中原腹地。
当时的气象局始终关注着“75-03号”台风的走向,可到了8月5日,气象局发现,“75-03号”台风竟然从中央气象台的雷达监视屏上消失了。
当气象局重新找回“75-03号”台风行踪时,其移动路径已然发生了改变,开始在河南省境内停滞。
在大环流形式、天气尺度系统以及地形因素的三合一影响下,造成河南地区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
暴雨的中心,位于板桥水库的林庄,最大6小时雨量为830毫米,超越了当时世界的最高纪录(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密士港)的782毫米。
据后来前去调查情况的调查组称,一般这样的情况下,应该由地方气象局接管检测,但当时的河南省气象局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开启雷达,而南阳气象局虽然监测到了台风的动向,但由于没有传输设备,导致未能及时发布信息。
②固若金汤的水库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铮在其《千秋功罪话水坝》一书中介绍,1950年夏的淮河水灾促成了同年10月国家作出的《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
这个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具体制定了“上游应筹建水库,普遍推行水土保持,以拦蓄洪水。
发展水利为长远目标”和“低洼地区举办临时蓄洪工程,整理洪汝河河道”的战略部署。
当时的河南省水利厅总工程师、远东最大的平原水库――河南驻马店境内宿鸭湖水库的设计者陈惺当即反对:在平原地区以蓄为主,重蓄轻排,将会对水域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地表积水过多。
会造成涝灾,地下积水过多,易成渍灾,地下水位被人为地维持过高,则利于盐分聚积,易成碱灾。
涝、渍、碱三灾并生,结果不堪设想。
然而陈惺的忠告石沉海底无人理会,“以蓄为主”的经验被大范围推广。
淮河流域的水库星罗棋布,但排洪能力非但没有增强,反而年年递减,最终造成了淮河流域在后来数十年间致命的“肠梗阻”。
③ 兴登堡号飞艇空难
全长245米、高41米,其长度足足有波音747的三倍半。
1937年5月6日,在一次例行载客飞行中从法兰克福飞往美国新泽西州的雷克霍斯特海军航空站。
准备着陆的飞艇在离地面300英尺的空中起火,船体内的氢气和易燃的蒙皮导致大火迅速蔓延。
飞艇在34秒内被焚毁,造成飞艇上的35人及地面上的1人死亡,这成为当时航空界最惨重的灾难之一。
“兴登堡号”的起火失事与其表面的铝热剂涂层有一定的关系,它是氧化铁外加防潮功能的醋酸纤维制造而成的。
这种高度易燃的混合物几乎等同于火箭的燃料。
似乎是为了保证它一定会燃烧起来,覆盖在醋酸纤维上的漆料是靠铝粉硬化的,而铝粉也是高度易燃的物质。
与其内部填充的氢气是此失事事件的祸首。
美国探索频道一期节目分析的另外一个可能性:由于飞艇晚到,艇长急于降落,在错过了降低时机之后大幅度转向,导致结构破坏,一根固定钢缆断裂划破气囊,氢气外泄,然后因为静电火花引燃了氢气导致的事故。
据说,‘兴登堡’号的设计师胡戈·埃克纳曾要求飞艇的‘气球’用较氢气为安全的氦气充气。
可是氦气只有美国生产,而美国人又怕德国可能用它来制造武器,结果外泄的氢气终于引起‘兴登堡’号的巨灾。
④爱沙尼亚号海难
15556吨的“爱沙尼亚”号客轮,于1994年9月27日下午7时离开爱沙尼亚的塔林港,驶往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芬兰时间28日凌晨零点30分,船在芬兰西南部的波罗的海海域沉没。
船上乘客和船员共964人,幸存者只有141人。
这是欧洲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海难事故。
“爱沙尼亚号”海难事故发生后,有关方面组成了关于事故调查的国际委员会。
经过长达3年的调查研究,国际委员会于1,97年12月3日向有关方面递交了长达228页的事故原因调查报告。
报告从各个方面、不同的角度,说明‘爱沙尼亚号”海难事故发生的原因。
就船舶本身而言,有设计上的不合理和结构上的缺陷,存在事故隐患;各部门值班人员,存在工作上的疏忽及操作上的失误。
另外,在船舶建造、维修、入级检验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⑤韩国三丰百货大楼倒塌
三丰百货店,位于南韩汉城瑞草区瑞草1洞,1995年 6月29日下午5点52分,大楼开始倒塌,在20秒内,5层百货大楼层层塌陷进地下4层内,共造成502人死亡,937人受伤,是韩国历史上在和平时期伤亡最严重的一起事故,也是世界上建筑自行倒塌的最大伤亡事故。
曾是首尔地标的三丰百货店,由三丰集团兴建,位于今日首尔副都心的黄金地段、今日的韩国会计学院大厦旁。
1987年,集团开始在这片位于瑞草区,原本用作垃圾掩埋场的开阔地上建设百货大楼。
按照最初的设计,大楼将被建设成一栋4层的办公楼,但是三丰集团会长李鐏却在建设工程中,将其重新设计成一栋百货大楼。
这一改动,导致了很多承重柱被取消,以腾出空间来安装自动扶梯。
原先的建筑承包商,拒绝按照新的设计继续施工。
李鐏因此解雇了他们,并让自己的建筑公司进行施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南75·8溃坝事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驻马店水库溃坝事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兴登堡号空难
新人口论和人口抑制论的关系
这可能是因为他预测持久繁荣不可避免地导致递增的人口增长,最后导致人口相对于资源过多,只有通过饥荒、瘟疫和战争来解决人口过剩所带来的压力,这就是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可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据却表明,除极贫穷的国家以外,人均收入的增加往往趋向于降低出生率。陶然:我感觉,一般人,尤其是中国人对马尔萨斯理论的理解,更多地是考虑了上述逻辑的后半部分,即人口增长会带来边际回报递减、人均收入下降等现象,从而人口威胁论大行其道。但马尔萨斯的结论,不管是对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分析,还是对工业革命之前的情况是否适用,都是值得怀疑的。董先安:根据一些学者的看法,马尔萨斯当时的分析,主要是对他之前的历史现象的一个规律性总结,因为那时非农产业相对比例比较小,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大部分人都在有限而且基本固定的土地上找饭吃,所以人口增加必然导致边际回报递减和人均收入减少。比如,美国经济学家丹·乌什尔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就发表过一篇文章,提出中国朝代变迁的根本机制在于周期性人口过剩所带来的压力、剩余减少和财政无法持续的问题,这些压力必须要通过战争和人口衰减来释放。这个观点在许多中国历史学家中也很有市场,并构成很多人论证中国当今人口过剩会带来问题的一个根据。美国著名的中国史学家,比如费正清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18世纪中国人口增长一倍,是商业经济增长伴随而来的,而到19世纪,土地与人口的平衡就因人口猛增而被打破了。陶然:其实,马尔萨斯观点对于工业革命前的历史时代到底在多大程度上适用,很值得进一步探讨。比如,研究经济发展和技术变迁关系方面非常有名的经济学家博瑟普就发现,即使在没有工业革命的条件下,人口增长也住往推动人们进行更密集的劳动和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能够得到更高产出的技术创新,比如增加复种、使用畜力、化肥和采用一些新式耕作技术等等,从而导致所谓“需求驱动”的技术进步。这就是说,即使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时代,人口增加也未必降低人均产出和剩余。董先安:如你所说,马尔萨斯所宣称的人口压力到底是否符合历史的事实,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正如林毅夫所说,中国在明清之前在全球一直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的总人口规模较大这个事实,人口规模越大,人口中具有发明天赋的人数就越多,技术创新的数目就越多。这个结论至少适用于工业革命前科学技术发展主要来自于具有天资者的分散和孤立创新
《新 人 口 论》主要讲解了什么?
1953年,新中国进行了首次人口普查,人口达6亿多,这个数字让马寅初感到十分意外——人口增长如此之快,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如果人口负担过重,会拖累社会主义的建设步伐。时任全国人大代表的马寅初,在此后的基层调研中对人口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代会第二次会议召开。在浙江小组讨论会上,马寅初提出书面发言稿《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当下就引起了争议,反面的论断层出不穷。无奈之下,马寅初决定先收回发言稿,但他表示自己还要继续进行调研。1957年3月,马寅初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就控制人口问题作了发言。毛泽东听后表示:“人口是不是可以搞成有计划地生产,这是一种设想。这一条,马寅初讲得很好。”马寅初深受鼓舞。他开始在各种场合宣讲要控制人口,并且建议在控制生育方面实行奖惩政策:生两个孩子应该给予奖励,生三个孩子要征税,生四个孩子要征很重的税。1957年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马寅初就人口问题作了发言,完整地阐述了关于人口控制的建议。他的发言,就是著名的《新人口论》。然而,马寅初由此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后来,经过历史的考验,《新人口论》最终得到充分的肯定。本书分别从加速资金积累、提高科学技术、增加工业原料、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增加工业原料等方面,对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迫切性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中国人口多、消费多,所以积累少,只有对人口数量进行控制,使消费比例降低,才能多积累资金;要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多搞大工业,然而,由于人口众多,就不得不搞中小型工业,这样实际上是拖住了工业化发展的后腿;轻工业原料大多数来自农业,由于人口多、粮食紧张,就腾不出多少地种棉花、大豆、花生、蚕桑等经济作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少,大面积垦荒短期内做不到,所以“非控制人口不可”。作者通过晓畅的文字详细阐述了“新人口论”的中心论点: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最终得出结论:人口的数量不只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对人类的生存状况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他尖锐地指出,控制人口数量刻不容缓,否则,日后的问题愈难解决。实践证明,《新人口论》中的观点极富远见,它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了警示,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本书值得每一位有识之士品读。《新人口论》是一篇卓有见地的不朽之作,马寅初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的各种措施,这些措施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是基本可行的。马寅初纪念亭从中国人口增长的现实来看,马寅初的人口理论是完全正确的。本书对掌握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律、把握发展趋势、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的实践和指导意义。该书自出版50多年来,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人们的家庭、生育观念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谁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 是那些反对者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在三峡大坝全线建成、大功告成之际,有人问: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权威人士的回答令人心潮澎湃。著名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说:“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三峡工程总工程师张超然:“这些反对意见对于三峡工程的建设也是十分有益的,它们让我们的施工更注重科学论证、更加完善。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兼听则明,三峡工程在建设中充分考虑了他们的许多意见。”国务院三峡办主任蒲海清说:“过去反对建三峡的人有很多不了解三峡的情况,现在三峡建起来了,效益显现出来了,他们当然就不反对了,所以现在反对的声音少了,但是我要感谢曾经反对过三峡的这些人,由于他们的反对,使我们在设计和施工建设当中解决了很多过去没有想到的问题,所以才有今天圆满的结果。”水利水电“泰斗”潘家铮院士的赞扬是实事求是的,蒲海清、张超然两位领导的赞语是有根有据的。从三峡工程首席“反对者”李锐先生著的《论三峡工程——关于长江开发的不同声音》、原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在18年前编的《论三峡工程的宏观决策》、水利部在12年前编辑的《三峡工程论证过程》等文献资料看,所谓“反对”意见其实是“缓建论”和“慎建论”,而不是抵制论,“反对者”提出的关于工程效益、环境、移民、文物古迹保护、防洪、地震、战争、投资、运行管理等九个方面的意见都是有科学性、实践性、前瞻性、建设性的意见,是党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进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水利水电部门统筹规划、精心设计、合理施工、避免工程灾难、提高经济效益的“金玉良言”。假如不采纳“反对”意见,在技术、经济条件不成熟的1980年代以前“大干快上”三峡工程,“不惜一切代价”地强行开工,不但会引发严重的环境地质灾难,而且会导致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流域经济、库区人民生活等方面灾难性的后果。如果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论证不充分不周详的情况下动工,走“边设计、边施工、边运行”的老路,长江三峡工程势必如“反对者”所预见,成为“第二个黄河三门峡”,水利酿成“水害”,后患无穷。由此看来,“反对者”应得的“合理化建议奖”是可以计算的,奖金“基数”应包括提高效益收入、节省投资额、工程灾害治理费、错误决策“学费”(可能造成损失浪费的资金),以及超大型工程“连锁反应”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等,其总额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足以给著名的“反对者”们每人塑一尊金像。
谁能帮我概括下现在备受争议的三峡问题?
从目前舆论的情况来看,批判三峡的声音远大于赞成的,但并不等于真正反对建三峡的远多于支持建三峡的人。
从批判者的角度来看,三峡主要罪过就在于截断了长江,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概括起来有:
1.鱼类洄游通道被阻;
2.下游流量减少,动植物生存环境被改变;
3.上游淹没导致动植物家园被破坏;
4.淹没搬迁问题;
5.建设过程中植被破坏的问题;
6.导火索是今年长江中下游的干旱问题。
7.水库诱发地震。
8.战争人防问题。
站在支持者的角度,三峡的负面作用被夸大了,而三峡有利的一面被舆论忽略了。
1.发电。这不仅体现了三峡的经济价值,而且对减少火电等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保护环境方面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2.防洪。即使是批判者也不得不同意三峡在防洪方面是发挥了作用的,虽然网民对于千年一遇有疑问,事实上千年一遇是个概率问题,并不等于真的是要千年等一回。
3.今年的干旱,三峡工程的补水起到了一点环节的作用。如果没有三峡存在,可能连补水都无从谈起。
4.对于地震,三峡水库蓄水确实造成了一系列的小地震,但最高仅4.1级。与汶川、海地、智利以及日本的地震都没关系。
5.三峡水库虽然坝高185m但并不是时时刻刻蓄水到185m,现代战争都有一定征兆,深处内陆的三峡工程不会成为第一个被打击的目标,一旦战争发生,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泄洪。
个人认为,三峡工程本身确实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过于夸大的反对声音一方面是出于网民发泄的需要,另一方面,媒体的煽风点火、断章取义不可忽视。例如,水利专家说三峡工程对局部小气候有一定影响,媒体的标题就会写成“专家指出三峡工程影响气候”。
近几年我国遭遇过哪些自然灾害?
近几年我国遭遇过哪些自然灾害汶川大地震。南方雪灾。新疆吐鲁番大风。黑龙江洪灾。旱灾。2010年云南遭遇百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干旱范围之广、时间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大,均为云南省历史少有。云南大部、贵州西部和广西西北部已达特大干旱等级,其中楚雄市尤为严重,20余万农村人口缺水。自然灾害的后果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的自然灾害就后果很严重。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只能补救,不能避免和预测。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的科学也无能为力,人类只能补救。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地面塌陷,山体倒塌,形成堰塞湖。楼房倒塌,死伤无数。地上所有交通无法通过。只能是直升飞机可以救援。人在自然灾害面前,就像医生在病的面前,医学在发达,也当不住人的生老病死。
近年洪水灾害
近年洪水灾害 近年洪水灾害,大自然的灾害很多,地球上几乎很经常会发生一些大自然的灾害,其中洪水灾害是导致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我国的洪水灾害发生也很多,以下分享近年洪水灾害。 近年洪水灾害1 1998年6月中旬特大洪水灾害,1998年6月中旬发生的的特大洪水灾害,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北方松华江流域,造成了历史罕见的大洪水灾害。全国29各省市自治区在手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1998年,一场世纪末的大洪灾几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长江,嫩江,松花江等大江大河洪波汹涌,水位陡涨。800万军民与洪水进行着殊死搏斗。据统计,当年全国共有29个省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66亿元 2011年6月9日至12日,长江中下游、华南西部和北部、西南地区东部将有一次明显降水过程,其中江南北部和华南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入汛以来,全国累计有12个省份发生洪涝灾害 2010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遭受洪涝灾害(不含台风灾害),农作物受灾17867千公顷,受灾人口2、1亿,因灾死亡3222人,失踪1003人,倒塌房屋22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3745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692亿元。 2008年6月6日以来,中国南方地区连续出现大范围的强降雨过程,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 据民政部网站消息,截至6月16日,此次灾害过程已经造成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9个省(自治区)不同程度受到灾害影响,因灾死亡63人,失踪13人,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 农作物受灾面积1017千公顷;倒塌房屋6、7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44、5亿元。其中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等4省(自治区)受灾较为严重。 中国是一个水灾频发国家,每年因灾造成大量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因此,研究区域水灾的风险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区域水灾形成过程的`包括水灾风险因子、水灾风险空间、水灾风险承受体。 近年洪水灾害2 1、1887年,黄河流域洪水灾害,死亡约90万人。 2、1931年,黄河、淮河、长江流域洪水灾害,死亡约100万人。 3、1933年,黄河下游洪水灾害,死亡约1、5万人。 4、1935年,长江流域洪水灾害,死亡约14万人。 5、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和黄河、淮河洪水灾害,死亡约89万人。 6、1954年,长江和淮河流域洪水灾害,死亡约3、4万人。 7、1958年,黄河下游洪水灾害,死亡近1万人。 8、1963年,海河流域洪水灾害,死亡5881人。 9、1975年,河南驻马店等地溃坝和洪水灾害,死亡约2、6万人。 10、1981年,长江流域洪水灾害,死亡888人。 11、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灾害,死亡3004人。 12、2016年,长江流域洪水灾害,死亡和失踪289人。 多难兴邦!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许多的大灾大难,都勇敢地挺立了过来。这次河南的洪水灾害,我们也一定能战而胜之! 近年洪水灾害3 水灾的防治措施 1、多植树、多绿化,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不乱砍滥伐,从根源上预防洪涝灾害的发生。 2、加强河道整治,堤防建设以及水库工程建设是避免洪涝灾害的直接措施,长期持久地推行水土保持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发生洪涝灾害的机会。 3、切实做好洪水、天气的科学预报与滞洪区的合理规划,建立防汛抢险的应急体系,这些措施可以大大减轻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居民日常防范措施 1、平时多学习一些防灾、减灾知识,养成关注天气预报的习惯,随时掌握天气变化,做好家庭防护准备。 2、密切关注汛期的洪水预警,服从统一安排,及时避难。 3、地处洼地的居民要准备沙袋、挡水板等物品,或砌好防水门槛,设置挡水土坝,以防止洪水进屋。 4、家中常备船只、木筏、救生衣等可以安全逃生的物品,汛期到来前检查是否可以随时使用。 洪水将要来临时的物资准备 1、准备一台无线电收音机,随时收听、了解各种相关信息。 2、准备饮用水、罐装果汁和其他保质期长的食品,并捆扎密封,以防发霉变质。 3、准备好保暖用的衣物及治疗感冒、痢疾、皮肤感染的药品。 4、准备手电筒、蜡烛、打火机、颜色鲜艳的衣物及旗帜、哨子等,以便遇险时当作求救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