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李佩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近日,在广州科普大讲坛上,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院长李巍华、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运营中心主任吴征明,分别从智能驾驶的技术、汽车智联网的发展等多个方面,带领大家一起认识智慧汽车的飞跃发展,解读背后支撑其腾飞的科学技术。
据初步统计,2022年广州汽车产量超310万辆,连续4年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谈及汽车,消费者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省油、省电等方面,还追求更加智能化的驾驶体验。
“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智能驾驶”是风靡多年的科技热词,这几个概念有何区别?李巍华介绍,“智能驾驶”包括的概念更多,它指“机器”辅助人进行驾驶,在特殊情况下完全取代人驾驶的技术;“自动驾驶”则是指依靠AI、视觉、雷达监控装置和定位系统协同合作,让“机器 ”可以在没有人类主动操作的情况下,自动安全地驾驶机动车辆;至于无人驾驶,指的是没有驾驶员的机器驾驶、允许车内所有成员从事其他活动且无需进行监控的系统。统筹起来看三者的关系,他认为,智能驾驶的范畴包含自动驾驶,而自动驾驶又包含了无人驾驶。
主讲嘉宾李巍华。受访者供图
谈及国内自动驾驶产业发展现状,李巍华分析,从整个产业上来看,一起企业基本上走的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渐进式的发展路线,智能化程度是逐步提高的;还有一些互联网企业采用了跨越式的路线,通过强大的算力支撑及强大的人工智能背景,把感知和车载大脑平台一同、快速地集成到汽车上,使汽车能一步达到这样的智能程度。这是两种不同的路线,但殊途同归,最终都是希望能够实现智能驾驶。
主讲嘉宾吴征明。受访者供图
智能汽车要实现普及,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汽车基础上的问题,更要让智能汽车融入到城市复杂的交通系统当中,推荐车路协同建设。吴征明介绍,我国在推动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更早地提出了中国方案,大家将它通俗地理解成“聪明的车+智慧的路”。他强调,这个方案有别于“单车”智能方向,而是发展“单车”智能的同时,也在推动道路的智能化,形成“单车”智能加“车路协同”的中国方案,将其作为推动产业迭代升级的方式,来推动整个汽车智能化的进程。
“中国每10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来自广州。”吴征明介绍,2021年,广州生产了296万辆汽车,占全国的11%,集群的产值也占全国的7%。目前,广州汇聚了11家整车制造企业,更有一大批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独角兽企业、4000多家零部件企业在广州形成聚集,这种产业态势使得广州的汽车“智造”具备独特优势。
在《广州市促进汽车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中提及,到2025年,该市汽车产业加快发展初见成效,汽车产能将突破500万辆,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