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时间:2024-02-18 22:37:06 编辑:莆仙君

华罗庚简介资料_华罗庚个人资料介绍

你了解 华罗庚么? 华罗庚,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会委员,下面就是我整理的华罗庚简介资料_华罗庚个人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目 录 华罗庚简介 华罗庚人物生平 华罗庚个人贡献 华罗庚简介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会委员 。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 方法 ”等。 <<< 华罗庚人物生平 成长历程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 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 1922年,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 毕业 后,进入金坛县立初中,王维克老师发现其数学才能,并尽力予以培养。 1925年,初中毕业后,就读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退学回家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此后,他用5年时间自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1927年秋,和吴筱元结婚。 1929年冬,他不幸染上伤寒病,落下左腿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 1929年,华罗庚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 1930年春,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轰动数学界。同年,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才华后,打破常规,让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图书馆担任馆员。 1931年,在清华大学数学系担任助理。他自学了英、法、德文、日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 1933年,被破格提升为助教。 1934年9月,被提升为讲师。 出国 求学 1935年,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访问中国,他注意到华罗庚的潜质,向当时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极力推荐。 1936年,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度过了关键性的两年。这时他已经在华林问题(Waring's problem)上有了很多结果,而且在英国的哈代—李特伍德学派的影响下受益。他至少有15篇 文章 是在剑桥的时期发表的。其中一篇关于高斯的论文给他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 毅然回国 1937年,他回到清华大学担任正教授,后来迁至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直至1945年。 1939年到1941年,在昆明的一个吊脚楼上,写了20多篇论文,完成了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 1946年2月至5月,他应邀赴苏联访问。同年9月,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 1947年,《堆垒素数论》在苏联出版俄文版,又先后在各国被翻译出版了德、英、日、匈牙利和中文版。 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正教授至1950年。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华罗庚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奔向祖国的怀抱。 1950年春,携夫人、孩子从美国经香港抵达北京,回到了清华园,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 1952年7月,受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邀请,成立了数学研究所,并担任所长。9月加入民盟。 1953年,他参加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赴苏联访问。并出席了在匈牙利召开的二战后首次世界数学家代表大会,以及亚太和平会议、世界和平理事会。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他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 1958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同年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和郭沫若一起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新德里召开的“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上协调”的会议。 “”时期 “”开始后,正在外地推广“双法”的华罗庚被造反派急电召回北京写检查,接受批判。华罗庚凭个人的声誉,到各地借调了得力的人员组建“推广优选法、统筹法小分队”,亲自带领小分队到全国各地去推广“双法”,所到之处,都掀起了科学实验与实践的群众性活动,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69年,推出《优选学》一书,并将手稿作为国庆20周年的献礼送给了国务院。 1970年4月,国务院根据周的指示,邀请了七个工业部的负责人听华罗庚讲优选法、统筹法。 1974年,被“中央“”领导小组”副组长江青在法家著作注释会上公开点名,说他到20多个省市推广“双法”是“游山玩水”。 1975年8月,在大兴安岭推广“双法”时,从大兴安岭采伐场地来到哈尔滨,积劳成疾,第一次患心肌梗塞。他昏迷了6个星期,一度病危。 “”以后 粉碎“_”后,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多年的著作成果相继正式出版。 1979年5月,到西欧作了七个月的访问,把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介绍给国际同行 1979年,当选为民盟中央副主席 1979年6月,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2年11月,第二次患心肌梗塞症。 1983年10月,应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邀请,赴美作为期一年的讲学活动。在美期间,赴意大利里亚利特市出席第三世界科学院成立大会,并被选为院士。 1984年4月,在华盛顿出席了美国科学院授予他外籍院士的仪式,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1985年4月,在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被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5年6月3日,应日本亚洲 文化 交流协会邀请赴日本访问。 1985年6月12日下午4时,在东京大学数理学部讲演厅向日本数学界作主题为《理论数学及其应用》的演讲,由于突发急性心肌梗塞,于当日晚上10时9分逝世 <<< 华罗庚个人贡献 华罗庚早年的研究领域是解析数论,他在解析数论方面的成就尤其广为人知,国际间颇具盛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即华罗庚开创的学派,该学派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 华罗庚也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华罗庚在多复变函数论,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领先西方数学界10多年,是国际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国学派”。 开创中国数学学派,并带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培养出众多优秀青年,如王元、陈景润、万哲先、陆启铿、龚升等。 科研成果 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20世纪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三角和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 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 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 <<< 华罗庚简介资料_华罗庚个人资料介绍相关文章: ★ 华罗庚英文简介 ★ 华罗庚英语简介 ★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华罗庚的故事 ★ 华罗庚的励志故事 ★ 华罗庚的成功故事 ★ 数学家华罗庚的手抄报 ★ 华罗庚的故事和成就 ★ 华罗庚数学手抄报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d2d64e1d428f1dc475649040a60c7657";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华罗庚哪里人

华罗庚是中国江苏人。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华罗庚在解决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难题、华林和塔里问题改进、一维射影几何基本定理证明、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等方面获得出色成果。华罗庚早年的研究领域是解析数论,他在解析数论方面的成就尤其广为人知,国际间颇具盛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即华罗庚开创的学派,该学派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华罗庚也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华罗庚在多复变函数论,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领先西方数学界10多年,是国际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国学派”。

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目前有多少人?

目前还有健在两院院士15位。1994年中国工程学院聘任了30名中科院院士担任工程院院士,1995年聘任了4名,此后没再继续,这34名“双院士”也成了“绝版”。目前34名双院士已经有一部分人去世了,目前还有健在两院院士15位,其中一直在一所高校的有清华大学的吴良镛院士、西南交通大学的沈志云院士、北京理工大学的王越院士、北京邮电大学的陈俊亮院士、中南大学的王淀佐院士、武汉大学的李德仁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刘永旭院士等人。健在的这些双院士都是这些学校的“瑰宝”,许多基本上曾经都当过学校或者合并前学校的校长、副校长。这些人之中也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也有一些人被推荐为最高科学技术获奖者候选人,未来的最高科学技术奖甚至也有可能从这之中的人中产生。两院院士性别结构女性院士约占两院院士总数的5.01%,工程院院士中女院士占5.36%调查发现,在我国1955-2007年当选的两院院士中,男性院士1764人,约占两院院士总数的95.04%;女院士只占极少数,仅有93人,约占总数的5.01%,比例较低。其中中国科学院有女性院士51人,占中国科学院院士总数的4.61%;中国工程院有女性院士42人,占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的5.36%。2007年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一份题为《我国女性从事科技工作现状》的研究报告称,我国女性占总人口的48.37%,女性科技人员约占我国科技人员总数的35%。对比我国女性在科技人员和两院院士中所占比例发现,女性在代表我国最高层次和水平的科技人才群体——两院院士中比例较低,仅有93人约占5.01%,差异非常显著。但是我国两院院士中女院士比例高于一些发达国家科学院女院士比例,据有关资料显示,一些发达国家女院士在院士总数中所占比例均较低,其中美国女性院士最高仅有4.1%,丹麦4%,英国2.9%,加拿大3.2%,法国3.2%。学历构成1、两院院士学历层次高,硕士以上的学历者过半。调查发现,1955-2007年当选的两院院士的学历层次较高,硕士以上学历者占两院院士总数的51.37%,其中博士(含副博士)学历者占院士总数的34.12%;本、专科学历者占总数的48.57%,另外具有中专(含)以下学历的院士占总数的0.06%。2、近四成两院院士在国外获得学位,美苏海归占主流。调查发现,两院院士中有海外留学背景者约占院士总数的37.25%,当中约78.12%院士博士(含副博士)学位。两院院士留学的国家主要分布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人数最多的十个国家依次是美国、前苏联、英国、德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瑞士、波兰和比利时等国。其中在美国和前苏联就读并获学位的院士人数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3、两院院士就读于国外35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院士人数最多的十所院校依次是:前苏联科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哈佛大学、前苏联莫斯科大学、美国康乃尔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英国剑桥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等。4、两院院士在国外获得学位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和八十年代等时期。其中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后获得国外学位者约占海归院士总数的16.33%,当选年龄普遍在40-50岁之间。这一数据有力地证明了改革开放之初,作为改革措施重要组成之一的选拔优秀人才出国留学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这一决策已经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以院士为代表的杰出人才,其后续效果还将进一步释放。

中国科学院第一批院士有哪些科学家?

胡焕庸、林巧稚、朱物华、—傅鹰、张钰哲、童第周、赵忠尧、周培源、吴学周、苏步青、邓书群、贝时璋、汤佩松、—唐燿、陆学善、龚祖同、汪德昭、张大煜、黄家驷、郑作新、方心芳、王淦昌、郭永怀等等。1、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创始人——胡焕庸胡焕庸是江苏宜兴人,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的发起人和首届理事,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他引进西方近代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口问题和农业问题。胡焕庸提出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以黑河—腾冲线为界而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基本差异区,这条线也被称为“胡焕庸线”;并首次提出中国农业区划方案。他在培养地理人才,创建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学术刊物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2、一生为了妇女儿童的健康——林巧稚林巧稚是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林巧稚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虽然她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3、电子学科奠基者——朱物华朱物华是无线电子学家、水声工程专家,192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24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26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物华从事教育、培养人才工作达68年,讲授过无线电原理、电视、信息论等21门课程。十分重视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对新技术也十分关注。4、美国两次都留不住的科学家——傅鹰傅鹰祖籍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物理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中国胶体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他献身科学和教育事业长达半个多世纪,对发展表面化学基础理论和培养化学人才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在高等院校开展科学研究,创建了我国胶体化学第一个教研室,并培养了第一批研究生。5、以身殉职的两弹元勋——郭永怀郭永怀是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郭永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倡导了中国高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担负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中国核弹与导弹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