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折子的原理是什么?
火折子的原理是利用了物理学上的“复燃”原理。即已经燃烧的东西,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就会处于半燃半灭的状态。一旦与空气充分接触,就会起剧烈反应而燃烧。在制造火折子前,先要准备好粗糙的土纸、棉花、硫磺、磷、竹筒等物品,再将土纸按照竹筒的比例裁剪下来。接着,将棉花、硫磺、磷等材料放入土纸中,将土纸卷成竹筒般粗细,松紧度适中,然后插进竹筒中。最后,用火点燃土纸后,再将它吹灭。这时候可以看到,虽没有火苗,但有红色的亮点在隐隐燃烧。就如同灰烬中的余火,能保持很长时间不灭。在这种情况下,要立刻盖上竹筒的盖子,以隔绝空气。等需要使用时,打开盖子,对着火折子猛吹就行。火折子历史关于人类用火的历史有着很遥远的历史了,当古人不再对火产生恐惧后,就开始了利用火,最早是从大自然雷击后的山火中取得火种后,就会长时间将其保留,主要的办法是不断往火中添加木柴。后来又开始发明和制造一些取火工具,如钻木取火,还有从自然界中发现一种燧石,当其与铁器击打后就会产生火花并引燃可燃物,古人就用燧石与钢制的火镰作为打火工具,所以也被称为火石。
古代火折子的原理
古代火折子的原理是复燃。将已经燃烧的东西与空气隔绝,会处于一种不燃但是也没有熄灭的状态,等到再遇到氧气的时候,就会燃烧起来。火折子是通过氧气而操作使用,这种原理一直被应用到现在。
火折子是用很粗糙的土制纸卷成紧密的纸卷,用火点燃,然后将其熄灭,这个时候虽然没有火苗,但是能看到红色的亮点仿佛在隐隐燃烧,就像是灰烬中的余火,能保持很长时间不灭。
在需要点火的时候,只要一吹,就能让它复燃,不过吹火折子也是需要技巧的,需要突然、短促、有力。
火折子里面是磷以及一些易氧物质,气温高的情况下,用嘴吹,或者快速甩,就会和氧气充分接触,然后发生剧烈反应而燃烧。
火折子外面是一种一种极容易被点燃的草纸,乡下从前多是用来点烟做火引的。
火折子虽然是一种小日用品,但是足以见证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和智慧。在古代,还没有各种关于点燃条件的系统知识,古人就能发明出这种小物件,足以见得古人的智慧是难以预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