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时间:2024-02-20 16:15:50 编辑:莆仙君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是指看到别人的不幸,而在自己内心产生的同情心。这是一种无条件的,超越一切的心思。细细思考下来,这是一种先天就有的,与生俱来的,纯洁无瑕的心思,也许人世间一切的善,就是以此为源头,也可以把恻隐之心叫做善根。

古语有云:“同类惺惺相惜。”是指同类之间互相同情。这是一种同类之间所产生的恻隐之心。但是恻隐之心不只是在同类之间产生。人类对动物,对植物,对一切都能产生恻隐之心,所以说恻隐之心是超越物种界限的。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是这个世界又并不是到处可见相互扶持,相互爱护和同情。也就是说这个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并没有发挥出来。

究其原因,这种先天就有的纯洁无瑕的心思,很容易受到污染。能污染者,名利二字。

这样,恻隐之心就被污染。久而久之,那恻隐之心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短到难以令人察觉。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所以我们的世界,虽然人人都生有善根,但并不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世界。

同类惺惺相惜,是一种较容易持续的同情心,但是人类划分阵营后,“同类”这个概念就被重新定义了,于是对于不是自己同类的人,就产生不了惺惺相惜。最明显的“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敌人要像冬天般的冷酷无情。”欲置人于死地,那往往先认为此人不是他的同类,这样就为自己破除了内心的不安,失去了恻隐之心便可无恶不做,视生命如蝼蚁。

此心如此容易被污染,要护持就很难。但如果人人都能护持此心,则善根就会生根发芽结善果,本固则枝繁叶茂,必然造就美好世界。可能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以此为动力,并且以此为归宿。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原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直译——同情怜悯的心,是本心中的仁的萌芽;耻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心,是本心中的义的萌芽。意译——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的第六章。扩展资料原文《公孙丑上·第六章》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 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译文: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之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根据在于,)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惊恐同情的心情——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这是自己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行,这是害他的君主。凡自身保有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参考资料:孟子·公孙丑上-百度百科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一、全句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二、此句出自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仁、义、礼、智是四个初始,就像我本来就所具有的,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这被视为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其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他还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没有了“恻隐之心”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就会是冷漠的、自私的、甚至残酷的。
三、孟子,也就是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