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宾语前置

时间:2024-02-21 19:10:57 编辑:莆仙君

语文文言文里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怎么区分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例如: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
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
四、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例如: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②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五、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例如: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
六、“相”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②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
七、“见”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 的宾语.②慈父见背.(《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
八、“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举贤以佐.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九、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韵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②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文言文宾语后置

1. 文言文中有哪些宾语后置的句子 宾语后置总体分两个类型:动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动词宾语前置 3种1)。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余”为代词,作宾语。“欺”为动词。正常语序:古之人不欺余也。(注:凡有不、莫、非、弗、否等)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扩展资料 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很多人搞不清介宾短语后置与状语后置的关系,其实他们关系很简单。 介宾短语后置句(A)一定是状语后置句(B),而状语后置句不一定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就是说把状语后置句看做一个集合,把介宾短语后置句看做一个集合,那么介宾短语后置句(真包含于)状语后置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介宾短语后置 2. 求文言文句子有宾语后置的句子,句子是怎么后置的和句子的意思 只有宾语前置,没有宾语后置这一说。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是文言文学习的重难点之一。那么,什么叫宾语前置句呢?所谓宾语,就是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在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如《鸿门宴》中“大王来何操?”句中的“何操”就是“操何”的倒装形式,即“带了些什么礼物?”那么如何辨析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呢?熟练掌握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六种常见类型,并举一反三,不失为一种主要方法。 一、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① 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论语》) ②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③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例①中的代词“己”是谓语“知”的宾语,至于谓语前;例②中的代词宾语“之”是谓语“尝闻”的宾语,前置;例③中“余”是第一人称代词“我”,是谓语“欺”的宾语。 要说明的是,如果否定句中非代词作宾语,则不前置,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麦。”(《硕鼠》)“我麦”中心语是“麦”,是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在该否定句中不前置。 二、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①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 吾谁欺?欺天乎? 例① 中“何至”是“至何”,即“往哪里去”;例②中的“谁欺”是“欺谁”。 以上两例,均是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如果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同样提到介词的前面。再如: ③ 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 ④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⑤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③中的“安在”是“在安”,就是“在哪里”;例④的“谁与”是“与谁”,即“同哪一个人”;例⑤中的“何以”是“以何”,即“凭什么”。 要说明的是,以上三例中的“安”、“谁”、“何”均为疑问代词;如果疑问句中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则不前置,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大王”不是疑问代词,不前置。 三、通过“之(是)”提宾。 这是为了强调宾语,将宾语提到动词谓语之前,在宾语和动词之间加“之”作为标志来表示前置。如: ①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③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例①中的“何陋之有”,是“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意思;例②“知”、“解”是谓语,“句读”、“惑”是宾语,用“之”将宾语提到谓语之前,即“不知句读”(不知道断句),“不解惑”(不能解决疑难问题);例③“群臣是忧”是“忧群臣”(担心我们这些臣子)的意思。 四、用“唯……是(之为)……”的格式提宾,强调对象的一致性。如: ① 孤臣唯命是听。(《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② 唯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 例②中的“唯命是听”即“唯听命”,“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②“唯弈秋知为听”是“唯听弈秋”,“之为”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句式中的“唯”可译为“只”或“只是”等。成语中“惟利是图”、“惟才是举”、“惟你是问”也属于这种格式。 五、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这是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把宾语放到“以”之前,构成倒装了的介宾短语,放到动词前充当状语。如: ①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②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③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项羽本纪》) 例①“是以”是“以是”的倒装;例②“一言以蔽之”是“以一言蔽之”的倒装;例③“一以当十”是“以一当十”的倒装。这种提宾不需要其他条件,只是一种强调的表示。成语“一以贯之”、“夜以继日”也是这种用法。 六、动词谓语后用代词之字复指宾语,原宾语则置于动词之前。如: ①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鸿门宴》) ② 以小舟之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例①中,“珍宝”是宾语,“有”是谓语,“之”复指珍宝,为了强调珍宝,将它提到谓语“有”之前;例②“死”是宾语,“付”是谓语,“之”复指“死”,为强调“死”,将它提到“付”之前。 3. 为何文言文要宾语后置 文言文宾语在谓语后是常态,与现代汉语一样;宾语前置才是文言文特有的现象.1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无”、“毋”、“莫”“弗”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北朝民歌。 4. 古文中,什么是宾语前置 (一)、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 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二)状语后置:把状语摆到中心词的后边,突出状语所表达的内容。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2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 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24 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25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三)、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5. 文言文中那些什么宾语前置,后置,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6. 古文中宾语前置,宾语后置,定语前置,定语后置怎么区分 这是我查的资料,我认为应该可以解决你的问题。 一,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有下列五种情况: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二,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2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 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24 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25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 “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三,定语本来也是放在要修饰的词前做修饰语的啊~应该是定语后置吧?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其它资料: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有以下四种: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翻译:五十步的人笑话走了一百步的人,有什么呢?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彼且恶(何)乎待哉?翻译:他做不好的事也要在乎?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例如:夫晋,何厌之有?翻译:夫晋,有哪些厌恶的地方?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翻译:问女子有什么好思念好回忆的呢?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韩生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意思是“韩生面向南坐。”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类型有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句子含有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无、莫”等。在这类句子中,如果作宾语的是代词,这个代词一般就放到动词谓语前面。

如两汉刘向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意思是:邹忌不相信自己,又询问他身边的小妾说。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这类句子中,如果宾语是由疑问代词“安、何、谁、焉、孰、胡、奚、易”等来充当,一般来说,宾语要提到支配它的动词或介词前。

如汉代司马迁《鸿门宴》:“沛公安在?”意思是:沛公在哪里?

3、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与其支配的宾语构成介宾短语,文言文中有些介宾短语的宾语被提到介词之前,形成宾语前置。这种情况根据句类不同又可分为两种小类型:一是疑问句中,介词宾语前置;二是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摘要】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提问】
亲,您好!您的问题我这边已经看到了,正在努力整理答案,稍后五分钟给您回复,请您稍等一下~【回答】
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类型有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句子含有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无、莫”等。在这类句子中,如果作宾语的是代词,这个代词一般就放到动词谓语前面。

如两汉刘向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意思是:邹忌不相信自己,又询问他身边的小妾说。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这类句子中,如果宾语是由疑问代词“安、何、谁、焉、孰、胡、奚、易”等来充当,一般来说,宾语要提到支配它的动词或介词前。

如汉代司马迁《鸿门宴》:“沛公安在?”意思是:沛公在哪里?

3、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与其支配的宾语构成介宾短语,文言文中有些介宾短语的宾语被提到介词之前,形成宾语前置。这种情况根据句类不同又可分为两种小类型:一是疑问句中,介词宾语前置;二是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回答】


宾语后置是什么意思?

宾语后置总体分两个类型:动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动词宾语前置 3种1)。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余”为代词,作宾语。“欺”为动词。正常语序:古之人不欺余也。(注:凡有不、莫、非、弗、否等)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什么叫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文言文例子如下: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忌不自信”,“自”前置。2、《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3、《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4、《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5、《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孰与徐公美?“孰”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常见的为前四种: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宾语必须是代词;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2、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4、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