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
孔乙己这一形象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性格特点:1、苦读半生、热衷科举,沉醉读书幻境。孔乙己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年华,落到求乞还不肯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说起话“满口之乎者也”,时刻表明自己是读书人,甚至被别人戏弄,还自命不凡、孤芳自赏。2、穷困潦倒却精神高贵。孔乙己是酒店中“唯一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的人”,尽管“长衫又破又脏,好像十多年未洗过”,他把这作为区别短衣帮的标志。甚至,遭人讥嘲,还不屑置辩。这些描写揭示了孔乙己不仅深陷贫困,而且整个灵魂已被戕害,但在精神上自认高人一等。3、心智不悟,麻木、不觉醒。孔乙己被封建科举制度扼杀心智,遭到了丁举人等封建统治势力的凶残压迫,在读书求仕途的幻想高贵,使他走上偷书之路,遭到别人殴打,被丁举人致残,但他始终不知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4、善良、诚实,有慈爱心。孔乙己还保存着善良诚实的一面。如教人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不拖欠酒钱等。《孔乙己》简介:《孔乙己》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中的主人公外号孔乙己。文章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2篇白话小说。据鲁迅资料记载此作出于1919年3月26日(冬天)。孔乙己有着悲惨的遭遇。小说中的孔乙己这个名字是从小孩的描红本子上取下来的,时间长了,大家就都这么叫。鲁迅先生评价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言以蔽之,责人严苛,责己阔达,自私自利,立场灵活。细究其理,持之有故,然皆以辞词恕己。不欲得其意,空取其辞词,以此两可之言而无穷之辩,终归于为我所用一途也。
《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是什么?
环境造就人,孔乙己生活在新旧社会的过渡时期,其性格就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孔乙己善良朴实,另一方面他迂腐顽固,真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孔乙己这样性格的人物,毫无疑问是一个悲剧形象。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相关信息: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是双面性的,复杂的,他虽然穷酸、迂腐,但是也有人性的闪光点。孔乙己善良的一面体现在他教小孩子认字和分茴香豆给小孩子吃的两个细节上。孩子们围住他,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茴香豆并不是什么稀罕物,可是在那样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在“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咸煮笋,或茴香豆,做下酒物”的年代,在卖酒都要羼水的年代,对于一个穷愁潦倒之人来说,确是何其珍贵,可他却一人一颗,一直分到所剩无几为止。一个“便”字就可见其大方,真真是分得毫不迟疑,毫不手软。相比较那些个掌柜和长衫客们,他们中有谁不比孔乙己阔绰,有谁拥有的不比孔乙己多,但又有谁分豆给孩子们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