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都知道魏征 ,刚直不阿,特别敢于、善于向唐太宗提出建议、意见甚至批评,改变皇帝一些错误的想法、做法。许多时候他一点也不给唐太宗留面子,搞得唐太宗很生气,大光其火。即便如此,魏征也不害怕,连脸色都不带变的,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见魏征这样,唐太宗也往往没了脾气,事后也就慢慢消了气。有一次,大概魏征实在把唐太宗气坏了,唐太宗罢朝归来,回到后宫,仍然怒气冲冲。一边生气一边大骂:"哪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太宗的长孙皇后问他:"这是谁又气着你了?"太宗回答说:"魏征这家伙,常常在朝廷之上当着众人的面跟我争论,真是可气。"长孙皇后默默退下,随即换上正式、整齐的朝服,站在庭院中。太宗惊问其故。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天子贤明,大臣才能忠心正直。如今有魏征这样忠直的臣子,这不正好证明陛下是贤明之主么?我岂可不为陛下庆贺呢?"太宗一听,心中高兴得不得了。魏征多数时候是有话直说,丝毫不给皇帝留情面,可也有十分巧妙、机智进谏的时候。比如,长孙皇后去世后,埋葬在昭陵。唐太宗非常怀念她,就在皇家园林中造了一个高台可以方便地瞻望昭陵。一天,他带着魏征一起上高台去望昭陵。魏征反复看了半天说:"臣老眼昏花,什么也看不见哪。"太宗指着昭陵给他看。魏征说:"这不是昭陵吗?"太宗说:"是呀。"魏征说:"唉,我还以为陛下让我望献陵呢。昭陵我早看见了。"唐太宗听了,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随后就把这个高台拆掉了。魏征是用这种委婉的方法谏劝太宗,不应把夫妻之情置于父子之情之上,怀念妻子更应该怀念父亲。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对他追思不已。有一次上朝,太宗感叹地对侍臣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衰;用人做镜子,可以了解得失。我用这三面镜子,来防止自己的过失。现在魏征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呀!"可见唐太宗对魏征深厚的怀念之情。从魏征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劝谏的时候刚正不阿,敢于直面皇帝的过失,不惜冒着丢掉生命的危险也要改正皇帝的恶习,一国之君心底不正,那么天下还有谁的心底是正直的那,由此可见魏征有一种为国为民的情怀。
魏征和魏徽到底是不是一个人
“魏征”是现称,“魏徵”是古称,是同一个人。魏徵,字玄成,下曲阳县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徵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劝降英国公李勣。授太子洗马,辅佐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和山东地区。玄武门之变后,归于唐太宗李世民麾下,初授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安抚河北。再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后迁侍中,封巨鹿郡公,负责门下省事务。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进封郑国公。直言进谏,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贞观十七年,去世,获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魏徵曾参与修撰《群书治要》及《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今存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
魏徽和魏征有什么区别
“魏征”是现称,“魏徵”是古称,是同一个人。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 ,也有说在河北晋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魏征墓葬和庙宇魏徵墓在陕西礼泉县九嵕山唐昭陵西南约3公里处的凤凰山巅。墓于山岭南端依山凿石而筑,属昭陵陪葬墓之一。墓垣现仅有蟠桃纹碑首的丰碑一通,《旧唐书·魏徵传》载:“帝亲制碑文,并为书石”。碑首造型,与众不同,似有独特恩遇之意。现碑身通体磨光,已无书写镌刻痕迹。魏徵庙建在魏徵墓前,庙仅存大殿一座,拜殿外东西墙壁嵌存有明天启四年《重修碑记》、大明开封府《魏公庙金神重修碑》、清顺治十六年《重修金神碑》、康熙二十五年《魏公庙重修门碑》四通碑。殿前还有雍正五年《今椿魏公神像暨满堂神像碑》,记载了重修魏徵庙的经过。1985年,魏徵庙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魏徵和魏征有什么区别
“魏征”是现称,“魏徵”是古称,是同一个人。魏徵,字玄成,下曲阳县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徵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劝降英国公李_。授太子洗马,辅佐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和山东地区。玄武门之变后,归于唐太宗李世民麾下,初授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安抚河北。再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后迁侍中,封巨鹿郡公,负责门下省事务。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进封郑国公。直言进谏,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贞观十七年,去世,获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魏徵曾参与修撰《群书治要》及《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今存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
速求翻译!!!要翻译全文,拜托啦!!!
好多呀
隋文帝建立根基,积累仁政恩德。他凭借外戚的尊贵地位,接受傅作小皇帝的重任,和贤能的人商议(自立为皇帝),没有得到他们的赞同。所以(他即位以后)后周的宗室、旧臣,都心怀不满和惋惜。不久王谦凭借三蜀地区的险阻地势,没有一个月(就割据一方了);尉迟迥率领齐地的军队,只用一战就灭亡了隋朝。这不光是因为不采纳别人的计谋,也是因为不遵守上天的保佑。趁着机会,篡夺了后周的政权。那时候少数民族侵犯中原,荆州、扬州还没有统一,隋文帝每天操劳都日落,管理天下。战船向南渡江,于是金陵(今南京)失守而被隋文帝收复;精壮的骑兵向北进发,于是单于(匈奴的首领)退出关塞。《职方》所记载的地理位置,都被纳入隋朝的疆域;《禹贡》地图所画出的地区,全部被统一。就算晋武帝征服吴国会稽地区,汉宣帝防备灭亡巩固政权,和隋文帝的功业相比,都比不上。各种恩德都布施天下,各种礼乐都和谐融洽,军事机构接不到警报,远近都平静安定。于是隋文帝亲自奉行节俭的生活,平衡各地的徭役、赋税,仓库充实,法令广泛推行。君子(当官的和读书人)都生活快乐,百姓都安居乐业,强劝的不欺压弱小的,人多的不残害人少的;人口众多,物产丰盛,朝廷和民间都欢乐祥和。从开皇(隋文帝年号)算起二十年之间,天下没有大事;地方上也平静无事。和从前的皇帝相比,足以和他们比较功绩。但是隋文帝向来没有什么特长,不能全都不耻下问。没有宽容大度的心胸,却有刻薄的本质。到了晚年,这种风气更加厉害。又盲目的喜欢祥瑞,不注重治国之道。修建维城,权力和京城一样大,都和皇帝排场一样,无所适从。听信姑归的话,被奸臣迷惑,宠爱后宫,废掉长子,选择错误的继承人。丧失了父子之间应遵守的道德,引发了(隋炀帝)兄弟之间的不合;纵容儿子拿起斧头,砍伐了隋朝的基业根本。隋文帝的坟土还没有干,他的子孙接着相互杀戮;成排成列的松树、槚树,天下已经不是隋朝的了。可惜啊!追溯隋朝衰败的根源,寻找动乱灭亡的先兆,就是从隋文帝开始,到隋炀帝时期发作的;这个原因产生很早了,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他的不孝子孙忽视了这一点,真是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