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亲密恐惧症

时间:2024-02-28 06:21:31 编辑:莆仙君

亲密关系恐惧症(或许患有亲密关系恐惧症)

“我不曾走近你,就不会失去你。” 朋友A有一个谈了一年的男朋友,她跟我倒苦水说: “我不能理解他在想什么,对我忽冷忽热,有时候故意说些冷漠的话,我主动靠近他时,他又把我推开。我想过很多次分手,但又有点舍不得他,因为我能感觉到他爱我,甚至很依恋我,可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几次交流后,我通过从A那里提取的信息分析,她的男朋友有亲密关系恐惧症,他经常回避与女朋友的亲密举动,并故意不让女朋友看出自己很在乎她。他不是不爱A,只是太过亲近的距离,会让他控制不住的想要逃离。 他内心的独白是:我很喜欢你,但是我不清楚你是不是真的喜欢我,因为我并不完美,距离太近我就会感到不安和害怕。 这种类型的人,他们内部有两个自我: 一个是真实的虚弱的自我; 另一个是强硬的虚假的自我。 后一个自我是为了保护前一个自我而衍生出来的保护性自我,它像一个面具一样被戴在当事人身上,是他们在与环境互动中采取的保护性策略。 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所以需要把部分的自己隐藏起来。他们无法平衡假自我与亲密关系,导致伴侣陷入无限痛苦的循环。 01 对亲密关系的恐惧 据悉,大约有17%的成年人存在亲密恐惧问题,通常这类人格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在亲密关系中,随时做好离开的打算,避免自己陷进去。 也即通过不靠近的方式避免失去。“我不曾走近你,就不会失去你。” 两个人亲密意味着是你真的了解一个人,也允许Ta深入的了解你,但我们从小习得的观念是,我们越了解一个人,也就知道Ta越多的缺点,对Ta更可能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所以我们避免亲密,不是不喜欢对方,相反的,可能是我们越喜欢对方,就越不敢靠近。 他们或许很爱自己的伴侣,但故意冷淡对方,对对方忽冷忽热,让对方觉得自己不可捉摸;他们或许故意找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伴侣,因为他们无法跟自己心仪的人相处,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个次一级的伴侣。正是因为不是他们心中所爱,所以他们才能与对方安然相处;除此之外,这种人还容易陷入多角恋的感情纠缠模式里,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很多困扰。 这些人的亲密关系似乎每次都需要在多角恋中进行,这其实也是在逃避真正的亲密关系,他们借助表面的假亲密或者表面的复杂的纠缠来掩盖真实的问题。 所以在生活中,有一类喜欢沾花捻草、脚踏几只船的人,他们的本质是缺乏安全感、被假自我控制,无法向他人露出自己本来面目的可怜人。 爱情的发生总有某种失控的成分,因为大脑失去理性,这种感觉会让我们想要在那个人面前袒露自我,表达自我,希望和他建立深度连接。 但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在面对爱情时,除了有常人遭遇的欣喜外,会容易爆发恐惧。 这种恐惧会让他启用自己的防御机制,即第二个假我来保护自己。这样就让他在向外传达信息时,会传达出非常矛盾甚至相反的信息。 比如明明是渴望想靠近一个人,却表现出了非要推开他的模式,或者一会渴望,一会推开,出现变幻不定的模式;还有的人是同时发出渴望和推开共用的模式。 这样的信息传递会让他的恋爱承受者非常的迷惑和甚至痛苦,因为解读不了他到底要传达什么信息,为什么似乎被他爱上了但是却又总是被他伤害。 02 亲密关系恐惧症的深层心理机制 心理学家认为,这与自己生命早期所受到的创伤有关。 在童年时期依恋关系形成的过程中,孩子会尝试与父母亲近,有些父母常常会拒绝或忽视儿童的需要,甚至会用羞耻感来责骂孩子, 这些被责骂、忽视甚至虐待的儿童认识到尝试亲密通常会受到惩罚和伤害。 “靠的越近会受的伤害越大”,因此保护自己不受伤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与他人靠的太近,并发展出一个假性自我,把真性自我隐藏起来,让假自我去面对这个世界。 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害怕释放真性自我,因为他怕得不到他人认可,也怕遭受到他人的打击。 而亲密关系进行到一定程度时,你的真性自我往往会显得蠢蠢欲动,因为真实的需要不会因为被压抑了它就不存在了,所有本能的需求都会通过各种方式呈现出来。 而很多人开始感觉自己在情感里装不下去或装的很累时,就会选择离开,一是为了保护对方心里的那个美好的假性自我,二也是为了让自己的真性自体不被对方所伤害。 假性自体会带来虚假的亲密关系,那些不敢爱的人,是因为他们放不下自己的假性自体的防御机制。 还有一种人碰触恋爱时,也会同时启用真我和假我一起谈恋爱。这说明他背后的感情需求浓度很高,但是他又极度的恐惧被人伤害。 同时并不相信会有人真爱他,所以他同时会启用假我的防御机制参与到他的感情模式里,这样表现出来的就是他热衷于感情,但是他总是在玩游戏,没法真诚的投入任何一段感情。 在很多人眼中,这种人普遍很独立,但是,他们也希望被人呵护,只是有些人从小没有享受过来自家长的爱,长期被忽视着长大,内心极度的自卑,认为自己不够好,才不受大人的喜欢,下意识就觉得应该把不好的自己隐藏起来。 而这种思想,伴随着他们长大越来越严重,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加上不愿意面对过去被冷漠伤害的事实,他们中的一些人,反而会产生病态的自恋倾向,陷入自我陶醉的状态。 所以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伴侣之间亲民关系的核心,其实还是自我关系。 03 持久的亲密关系源自双方真实地呈现自我 那如何能与克服自己的亲密关系恐惧,与伴侣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呢?社会心理学家博恩布朗认为,要勇于展现自己的不完美和脆弱。 在亲密关系里真实地呈现自我,坦率地分享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感觉,的确是一件很冒险的事。因为你极有可能会遭到对方"无情"的拒绝、否定或者伤害。 但是,如果因为害怕这一结果选择不去表达真我,只向对方呈现自己认为“好的”“可被接受的”方面,或者只呈现符合对方喜好确定可以获得肯定和赞美的某些特质,不论这些被你呈现的部分给对方多好的印象,归根结底都是你对自我的否定和拒绝。 当我们不容许自己不完美和脆弱时,我们不仅丧失了让自己发自内心感受轻松愉悦,自由自在的机会,也丧失了在亲密关系中与对方建立更深厚的情感连结的可能性。 因为,通过掩饰自己的不完美和脆弱以求“完美”示人,就算对方喜欢你的所谓“完美”呈现,TA喜欢的不过是那个蓄意讨好、取悦TA的你,却并非真正的你,完整的你。 最终,你还是会因为无法整合内在的真实状态而对自己心生不满、厌恶、愤怒,甚至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对方身上。 要建立持久的亲密关系,男人和女人最基本的诉求就是真实而完整的自我呈现。 只有勇敢、坦诚地让对方了解,我喜欢什么,我讨厌什么,我是如何长大的,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怎样看待人生和世界,等等,TA才能将我真实的喜怒哀乐惧尽收眼底,记录备份。 克里斯多福在《亲密关系》一书中提到,人在坠入情网后,难免会对对方产生 晕轮效应 ,即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而克里斯多福认为,真正地爱一个人,就要从内心深处接受他本来的样子。既要爱他的优点,也要包容他的缺点,这样才能维护好亲密关系。想要顺利度过晕轮阶段,就要学会让自己放松和接受现实。 而对于自己而言,还要尽可能无条件地爱和包容对方, 让对方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感,同时帮助对方找到真正的自己。 真正成熟的爱,就是要帮助对方,能够摆脱对他人的期待,摆脱对他人的依赖,找到真正的自己。 如果自我的价值建立在对别人的索取上,你自己既不幸福,也会使对方为你的付出,而承受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总结而言,就是要在两性关系中做到: 做好心理建设,给予包容和理解。刚在一起的时候,保持让对方感到安全的距离,他需要独立的空间消化和适应新的亲密关系。别企图控制对方,或者依靠你自己的力量去救赎对方,只有他自己才有能力走出来,别人是帮不了的。而且你试图控制的行为只会激化矛盾,对方固执的思想并不会因此妥协。寻找适合对方的沟通方式。 而最核心最根本的,就是向对方释放无条件的爱和包容,让他们感受到安全感。 对于亲密关系而言,没有最亲密只有更亲密,没有永久的亲密只有更持久的亲密。 而这些的支撑力量,就是敢于展现真实的自我,越真实,越有力量,也越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亲密关系恐惧症

认识一个二十来岁的小女生。一天清晨,她给我打来电话。还没等我开口,女孩便有些惊慌失措的说到,“我该怎么办?该怎么办呀!”原本睡眼惺忪的我,被她这么一吓,顿时清醒不少。

原来,女孩认识了同系的一个男孩。男孩一米八的个头,阳光开朗,待人诚恳。而女孩出生在单亲家庭,从小就缺乏安全感。所以,当男孩告诉女孩,他会尽自己所能让女孩快乐的时候,女孩脸上露出了羞怯而幸福的笑容。

女孩说和男孩在一起的时候特别开心,感觉可以毫无顾忌的依赖他,信任他。用女孩自己的话说就是,“即使天塌下来了,也不用担心,因为他会为我顶着。”

直到给我打电话的前一天深夜,女孩收到男孩的信息。男孩说,他和父亲发生冲突,两人吵得很凶。父亲一怒之下摔了茶几,还把他赶出了家门。女孩很担心,一再劝男孩主动回家认错。可是,后来男孩的手机没电了,女孩没有了他的消息。

听到这,我有些纳闷。如此开朗乐观的孩子怎么就和家人闹得不可开交了?女孩也解释不太清楚,只是说偶尔听男孩说起,他和自己父亲的关系一直不太好。男孩的父亲好像有酗酒的毛病。

女孩给我打电话是再次收到男孩的信息之后。男孩并没有回家,而是在网吧过了一夜。男孩说这一夜他想了很多,他打算离开这座城市,离开那个家。女孩劝慰他,他却说,“我现在想见见你,可以吗?”女孩没回答,而是拨通了我的电话。

我想也没想说到,“那就见见他吧。”“可是,我能为他做点什么呢?”女孩急切而不安的问到。“什么也不需要做,也不用刻意说什么。或许他只是需要有人陪在身边而已。”女孩犹豫了片刻,“可是,现在这个点我妈妈不会让我出门的。”我说,“那你就把实情告诉妈妈,她会理解的。”女孩有些委屈的说,“她不会理解的···而且现在雨下得很大。”我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于是对女孩说,“现在的问题是你不想见他。”

女孩愣了一会,然后嘟囔到,“我不敢,我怕接受不了。”我不解,“接受不了什么?”女孩轻叹一声,缓缓说到,“感觉就像做梦一样,一切都太突然,我有点不知所措。”我正想着要说点什么,她突然问我,“见面的话会很狼狈吧?”我心疼起女孩来,“嗯。你习惯了他阳光活泼的一面,现在他这个样子,估计多少会有些尴尬。”

女孩带着哭腔说到,“我很想帮他的,可是现在我根本没办法面对他。”我顿了顿才说到,“如果男孩真如你所描述的那样,我想他会理解你的。这毕竟是他的家事,你也做不了什么。你对他实话实说就好。”女孩像是松了口气,又有些伤感的说到,“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以后都不敢再见他了。”“没那么严重的。给他点时间整理好自己的情绪。我觉得,他之所以把自己脆弱无力的一面展露在你面前,也是因为信任你,把你视为可以依靠的人。”我宽慰到。

女孩突然情绪有些激动,“可是,我害怕和他走得太近,我不想去面对他的狼狈,他的无能为力。我没办法去帮他分担那些无可奈何。当初和他在一起就是因为觉得他可以为我撑起一片天,但是现在···”随后,她的语气平缓了下来,“我觉得我们的感情禁不起一丁点的挫折,又或许,是我太软弱太自私了。毕竟我的家庭···”我打断她,“并不是感情禁不起考验,也不是你弱爆了,而是你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喜欢他。”

2009年有一部很火的电影《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 He’s just not so into you. )。最近在读同名的书(P.S.书里完全没有电影里的场景,它更像是专栏作家和读者之间一问一答式的情感咨询和解答。),书中反复出现一个词“fear of intimacy”(亲密关系恐惧症)。根据Wikipedia的解释, “ Fear of intimacy  is generally a social phobia  and anxiety disorder  resulting in difficulty forming close relationships with another person. ” (亲密关系恐惧症通常指因社交恐惧和焦虑性障碍导致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可是,作者Greg Behrendt认为“亲密关系恐惧症”不过是大多数男性为了避免承认“Actually, I’m not so into you.”(我其实没那么喜欢你。)的托辞而已。对此,他的解释是,“ If a man is really into you, nothing will stop him from being with you — including a fear of intimacy. He may run and get his butt into therapy if there’s some serious problem, but he’ll never keep you in the dark. ” (如果一个男人真的喜欢你,就没有什么能阻止他和你在一起,即便是亲密关系恐惧症。如果情况真的严重,他会去做心理治疗,而不会对你有所隐瞒。)

不过,我认为男人之所以喜欢用“fearof intimacy”做借口,而且屡试不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女人向来感性,容易对“爱无能”的男人心生同情,并希望(坚信)自己将会成为那个让他走出恐惧的人。

但事实上,不仅男人惯用“亲密关系恐惧症”,不少女性也会把它当作说服自己的借口,例如文中的女孩。

对于很多女人而言,当面对一个对自己百般呵护,自己却无法爱上的男人的时候,她们往往会从自身找原因。可是,什么样的理由才足够充分,不仅能瞒过别人也能减少自己的愧疚感呢?于是,才有了“因为原生家庭的不完满或是之前感情经历的创伤导致自己无法爱上眼前这个本应该爱上的好男人”这样的借口。毕竟,“不是你不够好,而是我仍然走不出过去的阴影”比起“你真的很好,但是我还是没办法爱上你”听起来更不那么伤人。

或许,在感情面前,女人和男人一样都没那么坦率。只不过男人的“亲密关系恐惧症”是为了逃避承诺,而女人的则是为了不再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