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通感的作用

时间:2024-02-28 22:32:18 编辑:莆仙君

通感有什么作用?

通感是种修辞手法,通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扩展资料:运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深化艺术。通感哲学基础就是自然界普遍相通的原则,客观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感同样也可以用声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达人类的感情,它成为了写作实践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通感可以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


通感的作用及表达效果是什么?

强化意境,增添诗味,强化情感,表达诗人对某种事物的体验感受,通感是不同感觉之间的相通,本质上来源于人的本能,艺术上则是人的想象所造成的。例如李煜的名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剪不断,理还乱”实在传神。“离愁”本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绪,但是词人却用剪刀去“剪”它,用手去“理”它。这本身打破了视觉、触觉和人的内在感觉所存在的界限,加强了愁闷的心境,也让我们形象感觉到:喔!原来当时李煜的“愁绪”是这种独特“滋味”。通感的常见形式1、视觉和听觉之间的通感五官可以相通,但最易打通的是视觉与听觉。例如苏轼《夜行观星》:“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大大小小的星星聚集在一起,大星星似乎明亮而平静,小星星闪烁不定,在诗人笔下就成为了“闹若沸”的场面,一个“闹”字增添了宁静夜空下的动感。2、触觉和听觉之间的通感例如刘长卿的登临诗《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以触觉上的寒形容磬(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声的深远,旧日繁华如今寒烟衰草,顿生悲凉。3、视觉和触觉之间的通感例如李贺的《蝴蝶飞》:“杨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风醉眼缬xié。东家蝴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蝴蝶轻轻扑打着室内的卧帐,卧帐里散发着春天的温热气息。春意热闹盎然的意境因“热”字而更形象。

通感的作用是什么?

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是: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比如:1、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2、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3、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扩展资料:“通感”与“比喻”两种辞格的不同点在于:通感,即感觉的转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深奥的道理。其修辞效果:或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不过,通感的修辞手法常常是以“兼格”的修辞样式出现的。即一种修辞格之中包含了另一类修辞格,形成了主格和次格(或“副格”)两种修辞格兼用的现象。例如:1、“通感+比喻”格。例如,“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句中兼用通感和比喻两种修辞格,主格为“通感”,副格是“比喻”。2、“通感+拟人”格。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兼用通感和拟人两种修辞格,用拟人的手法勾连起两种相通的感觉。总之,通感艺术审美观照的艺术对象,从现实的感觉与想象中的另一种感觉的相互沟通,再造形象之美,并让读者从中获得艺术的无穷魅力。值得注意的是运用通感要注意两种感觉之间的联系,既使得感觉器官得到“沟通”,又得给读者受到艺术“感悟”,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通感 (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