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时间:2024-03-01 16:32:18 编辑:莆仙君

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中华文化的精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东西无疑是值得肯定的,比如:易经的变化哲学;孔子的君子之道;老子的辩证法;庄子的认识论,孟子的民本主张。荀子的学习之道;孙子的军事韬略;韩非子的法术势;鬼谷子的权谋之术;禅宗的禅悟;朱熹的格物致知与陆九渊、王阳明的发明本心等等,都是值得肯定与发扬的,当然还远远不止这些。中华传统文化当然也体现了很多精神,比如;做人方面的道德精神,讲究善良、仁义、刚毅,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精神。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以律己,宽于待人、讲信修睦精神;政治生活方面的公道、舍生取义精神;物质生活方面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学习方面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不耻下问的精神,实践方面与时俱进、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治理国家方面反对暴政的“爱民”精神;国家外交层面热爱和平的“非攻”精神;还有在天人关系层面上的畏天、事天、人定胜天的精神等等。

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是贯彻始终的,从先秦的“天人合一”到宋明的“万物一体”,无不如此。这种整体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辩证处事方式,即把人和宇宙看做一个整体,由此衍生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前者要求我们要有包容的精神,能把世间万物(包括西方文化)容纳于心,实现人类的大同与和谐;后者要求我们要顺应自然,自立自强,只有自我强大了,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受外来种族欺负。整体观的形成中华传统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学为主体,兼容诸子百家,以及佛教和道家思想精华、中医、汉字与书法、武术等方面,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政治建构而逐渐形成。中华传统文化好比大象,道家和佛家都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一条腿。我们在理解时,不可以局部代替整体。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有哪些?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有: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刻意压低女子社会地位、愚忠愚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等。面对这些糟粕的文化,我们要坚决抛弃。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世所公认的。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是需要我们舍弃的。只有对维护国家和谐稳定、繁荣昌盛的优秀文化,我们才需要继承,糟粕文化要坚决抵制和抛弃,这就是哲学上讲的“扬弃”。刻意打压女子的社会地位,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封建礼教的特征之一,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封建礼教宣传女子无才便是德,要求女性待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日修读三从四德,没事就做女红,千万不要读书认字。因为书读了也没用,古代科举也把女性“拒之门外”。可以说,古代为了巩固男性的社会地位是煞费苦心,无所不用其极。到了现代社会,国家已经“拨乱反正”,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愚忠、愚孝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在古代,礼教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无条件服从,无论父母是对是错,都要服从。对自己的主公也是一样,只要绝对的执行,就是好下属。愚忠会成为家庭矛盾的直接导火索。一位袒护自己的母亲、无视妻子感受的丈夫,迟早会让你们的婚姻走到尽头。如果你的“大哥”带你做坏事,而你不去检举,只是盲从,迟早你们俩会一起坐牢。对中国人影响最深的,当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错误观念。现在强调“360行,行行出状元”,,每一行都可以干出成绩,不一定非得读书好才有出息。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应该全盘肯定,并且不允许人们对之有任何怀疑与批判,否则就是数典忘祖,崇洋媚外;二是西化派,采取虚无主义或取消主义的态度,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把它们统统斥为“封建、迷信、落后”乃至“反动”的东西,把近代中国的贫弱、落后等问题都归咎于传统文化,主张完全抛弃中华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

  1.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 具体地说: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社会和谐”、“天下统一”的社会理想;等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精神的。

  3. 对有些内容可抛弃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又如,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思想,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4. 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