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教育方式
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性格不同。才产生两种不同的教育。中国是应试教育,美国训练人才。
(1)美国人自强自立,务实并注重个人能力,敢于冒险,开放和创新等,使美国的教育呈现了现在的这个样子,强列的素质教育。美国老师承认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并鼓历他们努力张杨自己的特长。美国培养的都是有真本事的人。比如,美国从1980年到现在共为他们培训出300多名亿万富翁。和数不清的诺贝尔获得者。这正应了美国的缔造者华盛顿的话:让美国人享受到最好的教育。
(2)反过来看中国,虽然很勤劳,独立性差(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中可看出),过于安于现状,相对保守,强列的中庸之道,喜欢传统等等,这些性才造成了中国教育是应试教育。当然,这也受到古代科举的影响。中国的孩子上学不是为了学真本事。而是为了“考大学,光宗耀祖,找好工作”。咱们说个日常的情况吧:学生平时很少学课本里的真本事,而是一心想想如何应付考试,奴隶性强。老师都是强行布置作业逼学生去完成。
总之,美国的教育模试不适合中国人,中国的教育模式也不适合美国人。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在中国,当老板的都是没文化的。而没有大学生。我想这不是意外。
美国的教育方法我想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但是,我们可以让我们的知识教育变得更好。培养更多的知识分子。这也能泥补能力上的不足吧。我们应当努力找出适合我们更好的教育。也许我们不是帮学校如何为我们孩子提高考试成绩,而是如何何护自己孩子的天赋不在受到学校的侵害。
美国的教育模式是怎样的?
美国的教育模式
美国的教育,可谓世界之一大怪。如果你只看一流大学,看学术界的表现、拿诺贝尔奖的数量,美国的教育无疑是世界第一。但若看基础教育,看那些不会读不会写、只知道打篮球的高中生,你又觉得美国的教育至少在发达国家中是最糟的。但即使在哈佛、耶鲁这类名校,大部分学生和教授还是美国人,说明其基础教育还是在大量培养人才,其高等教育并非仅靠金钱和外国的精英来维持。
美国的民主教育体制
在美国,选民是上帝,政治家把老百姓奉为衣食父母。每次总统竞选,挑战现任总统的人不管来自哪个党,说的话都是一个模式:我们是美国人,所以应生活得比现在更好;现在的种种问题,全是因为这个现任总统把事情搞坏了。美国的政治话语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有问题不怪你们(老百姓)自己,而是别人(政府)的原因。主权在民,责任却不在民。
此一民主政治文化的核心,是不承认上面的权威。老百姓听惯了奉承,听不得批评,更不用说教训了。
美国高中的经费是老百姓纳税提供的,谁敢说纳税人一句不是?
在对付学生时,也要十分小心。一位华裔女老师在耶鲁当助教给学生的期中考试判分,近一半的学生都拿了90分以上,可有一位实在不像话,怎么高抬贵手,也只能给他62分。在他卷子后面的批语中,老师这样写道:“你似乎并不理解你所讨论的问题,你需要稍微用功一些。”
不想教授看后立即把老师叫到办公室,说老师的批语完全无法让人接受。他告诫这位华裔女老师:“这是美国,这种批语是在侮辱学生。你可以说他哪里错了,你的打分也无可非议。但你不能说人家不懂、不用功。” (对事不对人)
美国高素质人才从何来?
不过,无法维持基本水准的美国教育,却能造就高水平的人才。道理很简单,好学生不用督促也会用功,而且美国给他们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学习条件。
更重要的是,多元、自由的教育制度,给优异之士提供了最充分的发展空间,使他们能够掌握卓越的技能来应付异常复杂的社会。美国大学录取学生,注意学生在种族、文化、经济等背景上的多元搭配,并不仅仅盯着分数。这一政策,也不仅仅是照顾黑人、穷人的问题,而确实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要培养有自主意识的公民,而非“顺民”
美国的大学生一般在头两年不用决定自己的专业,甚至高年级时的专业也与自己未来的事业无直接关系。我当年的一个同班同学本科读的是历史,毕业后却上了医学院。这样的例子,在校园里司空见惯,没有人会感到一点惊异。一次,妻子去看病。医生见面先自我介绍,聊聊家常,当知道她是一个中国人在这里学日本文学时,马上和她讨论起南京大屠杀的问题,让你感到双方有许多共同语言,病人与医生之间,一下子就有了信赖感。
再看看东亚又如何呢?中国的大夫不用说了。即使在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你去医院从来别指望医生会主动和你握手,更不用说聊家常了。日本的医生,常常让人想起电影里的宪兵队长,你不过是他权威之下的一个有问题的东西,而不是人。我两岁的女儿,在美国一路过医院就喊着要进去看看她的医生;可是在日本,她一见医生就哭,乃至有了些心理问题。以美国的标准看,你若是连这么小的一个孩子的信赖都无法赢得,还当什么大夫!
美国社会是由公民所组成,而非“顺民”所组成,而非由社会工程的“零件”、“螺丝钉”所构筑。教育要先塑造人,懂得什么是人权的人,懂得什么是人人平等,人人机会均等的人,然后再谈专业,再谈知识,否则你不知道如何把专业技能用到人身上。所以,学生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如何对自己的生活作出选择,而不是在一种高度专业化的权威主义教育体制和哲学下,掌握别人需要他们掌握的技能。
教育与训练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教育不仅传授着知识,更孕育着一种源源不绝的人文资源。布什2002年在清华大学讲演时说“大学不仅是培养技术人员,更要培养公民”,这话表达了美国教育的基本理念,同时对受着前苏联“顺民”式的高度专业化训练的清华学生乃至中国学生讲,应该是有教益的。
美国为什么叫做山姆大叔
因为美国英文缩写是 U.S.,山姆大叔的英文是uncle Sam,缩写也是U.S.,具体由来:
山姆大叔是美国的绰号,有趣的是美国国会曾正式通过决议,将这一绰号确认为美国的象征,这在世界上似乎是绝无仅有的。据相传在1812年,美国纽约州特罗伊城中,有一位专门供应军用牛肉的商人,名叫山穆尔·威尔逊(Samuel Wilson 1766-1854)。这时当地人都习惯称他为“山姆大叔”,却不太称呼他的名字。“山姆大叔”(Uncle Sam) 称呼中两个词的开头字母为U和S,恰好与美国国名的英文缩写一模一样,政府方面每当收购了山姆大叔的牛肉后,就在肉箱外盖上“U .S”的印迹,表示已为美国政府所有,但当地的人们看到这个印迹,立即同山姆大叔联系起来。于是,人们根据这一巧合,就把“山姆大叔”,当做了美国的绰号。到了19世纪30年代,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一些漫画家,逐渐把“山姆大叔”加以形象化。在他们的笔下,山姆大叔是一位瘦长的老人,蓄有长头发和山羊胡子,戴着星条旗图案的高帽子,身穿燕尾服。1961年,美国国会竟正式通过决议,承认“山姆大叔”是美国的象征。
为什么美国叫山姆大叔
据说,“山姆大叔”一名源于1812年美英战争时期,一位居住在纽约州特洛伊,名叫塞缪尔·威尔逊(Samuel Wilson,1766年-1854年)的美国人,他在战争中向美国军队供应牛肉,桶上的牌子写的是‘EA-US’。EA为公司名,US为生产地美国,而Uncle Samuel(山姆大叔)的缩写恰好也是U.S.,于是在一次玩笑中,山姆大叔的说法很快传开,其后成为了美国的绰号。山姆大叔在美国文化中一直是美国政府的象征,也是爱国情感的体现。美国人将“山姆大叔”诚实可靠、吃苦耐劳及爱国主义精神视为自己公民的骄傲和共有的品性。美国画家弗拉格在画“山姆大叔”海报时,有意把“山姆大叔”塑造为国家人格。弗拉格创作的山姆大叔海报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被美国陆军征兵宣传局广泛使用,散发千万张,可谓历史上印制数量最多的海报。在鼓舞士气之感召力与凝聚力方面,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美国人把“山姆大叔”诚实可靠、吃苦耐劳以及爱国主义的精神视为本民族骄傲和共有的品质。基于上述深入人心的原因,1961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正式承认“山姆大叔”为美国的象征。扩展资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詹姆斯·蒙哥马利·弗拉格首次在征兵海报上创造出著名的山姆大叔的形象,深入人心,直到现在,这个版本的形象认可度依然是最高的。他创作的灵感来自英国的一份征兵海报,海报上的基钦纳勋爵也摆出了同样的姿势,下面写着“Lord Kitchener Wants You”。这个形象对山姆大叔的现代外观影响最大:一位白发苍苍、留着山羊胡的老人,头上戴着一顶蓝底条纹、白色星星的礼帽,身穿一件蓝色的燕尾大衣和一条红白相间的裤子。山姆大叔形象从此确定了下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姆大叔
永清县第一中学的简介
学校占地350亩,运动场地46200平方米,田径运动场、足球场2个,篮球场16个,羽毛球场1个,大田公司为该校定点实习基地。校舍面积120000平方米,学生公寓6栋,学生餐厅3个,还建有学生浴池,同时可容纳800名学生洗浴。现有科技实验楼、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图书馆,实验室、微机室、多功能教室、电子备课室、语音室等设施齐全。2002年投资220万元安装交互式校园网络和远程教育网络各一套。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中学高级教师68名,一级教师196名, 经多年打造,已砺练成专业知识精深、师德品位高、能力多方位的优秀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讲奉献,深得学生及家长的信赖。学校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十分重视改革教学方法,大力开展“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近年有300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永清一中先后被评为“河北省教法改革先进集体”、“河北省普教系统教学先进学 校”、“河北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河北省安全文明校园”、“河北省文明单位”、“河北省招飞工作先进校”、“廊坊市先进集体”、“廊坊市文明单位”、“廊坊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廊坊市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示范窗口”、“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河北省‘双合格’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永清一中于2003年通过ISO9001认证,成为廊坊市第一所通过ISO9001认证的中学,2004年正式通过省级示范性高中达标的验收。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富有成果的教学研究,使永清一中如虎添翼,高考上线人数连续13年在廊坊市夺冠。永清一中被誉为大学生的摇篮,近几年高考本科入线率82.5%以上,大专以上入线率98%。从1990年-2005年共有12145名学子踏进大学校 门。如今的永清一中正向“一流师资队伍、一流硬件设施、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教学质量”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永清一中正以蓬勃的生机、崭新的面貌,为教育事业创造着更加卓越的成绩!春风催桃李 名校育英才 她是一位百岁老人,日月光华,历经风雨,铸就了凝重厚实性格。她是一位慈祥母亲,呕心沥血,敬业乐群,孕育了无数莘莘学子。她又是一名英勇的开拓者,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她,就是矗立在京津腹地永清的一座知识殿堂——永清县第一中学,其前身是永清私立存实学堂,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永清县第一中学的介绍
永清一中是廊坊市唯一一所百年名校,始建于一九零五年,其前身是河北省私立存实学堂,后改为省立存实中学,至今有106年历史。1972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中学。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永清一中的发展进入快车道,2000年完成西校区改造工程之后,2001年至2003年总计投资5000万元,扩建东校区。如今永清中学楼房林立、绿草成茵,今昔对比,旧貌换新颜。学校现有118个教学班,在校生8000余名,教职工400余名。
美国第一位驻中国大使是谁
是陈兰彬
130年前,在白宫,一位地地道道的广东人,将表达大清王朝“益敦友睦、长享升平”的美好愿望的国书,递交到当时的美国总统海斯手里。至此,中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设立驻美使馆,掀开了中美关系崭新的一页。
这个人就是吴川籍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陈兰彬。在近代中美关系史上,他的名字因为两项“第一”而载入史册:第一任官派留美学生监督,中国第一位驻美公使。尤其是作为中国首任驻美公使,陈兰彬的工作,促进了中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保护了华侨的合法利益,为今后的使美外交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今时今日,中美关系受到全世界高度关注,而他在一百多年前总结的“动中窍要,交涉持大体”等外交心得,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除“中国清代首任使美大臣”外,陈兰彬“一生历五代皇帝”的人生经历也是不多见的。他生于嘉庆,成长于道光,咸丰年踏入官场,同治年领命赴美国、古巴等地,光绪年创外交辉煌,是一位历览晚清风云,见证政坛变迁,亲历洋务运动兴衰成败的重要人物。
中美建交第一任美国驻华大使是谁啊 详细点 谢谢
戴维.布鲁斯 1973年中美两国决定在对方首都互建联络处时,迅速确定了各自派往对方首都的第一任代表。中方确定由资深外交家、原驻法大使黄镇为第一任驻美联络处主任,外交部礼宾司司长韩叙为副主任。
美方确定由资深外交家布鲁斯为第一任驻华联络处主任。布鲁斯由此开始了一年零四个月短暂而重要的来华外交生涯。
受到中国政府高规格接待
戴维·布鲁斯当时是美国资历和地位最高的外交官,曾先后任驻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大使。在美越举行巴黎会谈期间,布鲁斯又是美方特派代表,这在西方外交界无人可比。
“联络处”顾名思义显然低于大使馆(联络处官员名字甚至列不到各国驻华外交官名录上),但中美关系又十分重要和极为敏感,在当时的中美苏大三角关系中起着关系全局的作用,因此尼克松刻意选拔一位最资深的外交官担当此任,由此可见其用心良苦。在中国方面,毛泽东主席确定黄镇大使的职务后,于1973年4月12日召见黄镇主任和韩叙副主任及外交部几位领导人,曾幽默地问黄镇:“你是升了还是降了?”毛主席意味深长地说:“联络处比大使馆还大使馆。”足见中国领导人对这一职务的重视程度。
1973年5月14日,布鲁斯夫妇抵达北京。他们意外地发现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章文晋和美大司司长林平已等在机场欢迎他们。姬鹏飞外长很快会见了布鲁斯,乔冠华副部长在风景如画的香山饭店会见和宴请他们夫妇。更令布鲁斯难忘的是,周恩来总理5月18日会见了他。
一向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对所有驻华使节一视同仁的中国政府为什么破例地高规格接待这位美国使节呢?这是有特殊原因的。其一,中国驻美联络处副主任韩叙先期到达华盛顿后,受到了美国政府的破格接待。美国国务院和白宫派出高级官员远道到西海岸的旧金山欢迎韩叙一行。韩叙一到华盛顿,美国政府高级官员就多次宴请,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和尼克松总统本人亲自会见。周总理得知后即指示外交部,对美国派来的联络处主任要提高接待规格。国与国之间讲究“对等”,既然美方以高规格接待中国外交使节,中国当然应还之以礼。其二,当时中美领导人之间经常有一些重要口信需要传递。周总理5月18日会见布鲁斯,除了对他表示欢迎,也确实有事情要谈,要他转达给华盛顿。
周总理的两次接见
布鲁斯到北京任职时已73岁高龄,妻子叫伊万杰琳·布鲁斯,在她4岁时(1948年)曾跟随其父亲(美国驻华高级外交官)在北京待过一年,长大后又学过一些中文,总算同中国有一定缘分。布鲁斯没学过中文,但他一生爱好艺术,喜欢收藏古玩和艺术品。
美国任命驻外大使时有个习惯做法,即第一把手可选择第二把手,这样在工作上易于协调合作。至于下面的外交官,则由国务院和有关部门选派。布鲁斯选择了当时在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亚洲事务的霍尔德里奇当副主任,负责政治事务,即两国关系事务。为了不引起国务院的反感,又选择了国务院当时的中国和蒙古处处长艾尔弗雷德·詹金斯为副主任,主管领事、行政等事务。一个驻外机构任命两个副主任,这在美国外交界也是前所未有的。
布鲁斯到达后先在三里屯外交公寓居住和办公,同时加紧装修日坛公园附近的官邸和办公楼。7月1日,新址正式启用,布鲁斯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并开始在官邸接待客人。美国联络处雇用中国工作人员(厨师、会计、翻译等)都通过外交人员服务局申请和安排。
布鲁斯的任务是尽速同中国有关机构建立联系,开展两国间的各种交往,沟通两国间的高层外交信息。他在最初两个月内就在外交部礼宾司的协助下,拜会了外交部有关司、局领导,国家体委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等有关部门的主管官员。对一些重要的美国访华团他都要出面招待,介绍情况,并派联络处官员随同访问。布鲁斯也招待中国访问美国的重要代表团,如中国古代文物展览团等。
布鲁斯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在两国领导人之间传递信息。上面提到的周恩来总理5月18日的会见,主要谈了印支问题,周总理强调解决印支问题对缓和远东局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催促美国在结束印支战争问题上早日采取实际行动。布鲁斯把这一重要口信及时传回了白宫。不久,周总理又在6月25日会见布鲁斯,他以严峻的态度表达了中国政府对美苏签订防止核战争协定的反对立场,认为该协定限制不了苏联扩充核军备的势头,反而对世界人民造成虚假的安全感。布鲁斯通过这次谈话,清楚看出了中美在战略上的分歧所在。
布鲁斯是一位谨言慎行、彬彬有礼的外交家。他多次讲到:中美经过20多年的隔离,现在两国人民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友谊,在美国已出现“中国热”。两国利益有时不同,但从根本上说,两国的利益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各自设立联络处,也正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美国联络处开办小学
由于国情不同,中美外交人员对处理家属问题是各不相同的。当时中国外交人员出国都不带家属,除非配偶也是外交人员,子女都留在国内。美国驻华联络处人员大都带着家属,包括小孩,到了北京以后分散住在公寓内,办公与住处分开,宴请一般都在家内举行。本来法国人和巴基斯坦人已在北京办了学校,但美国人由于种种原因不愿送小孩去入学。中国在外交公寓附近办的学校也收外国小孩,但美国人也不想入。美国联络处决定自己办学校。开始时只有6名小学生,地点就设在美国人住的公寓的门厅和阳台里,教员由联络处人员的家属担任,有时美国外交官也去讲课。课程则选用美国教材。联络处曾向中方提出,希望解决小学的校舍问题,但中方当时也有困难,暂时只能因陋就简办下去。后来也有其他国家的外交人员家属到美国办的学校入学。这件事,也算是布鲁斯任职期间的“政绩”之一。
海军陆战队惹麻烦
布鲁斯的驻华联络处开始时人数不多,开馆前通知中方将有29人,另外,还将雇用一些中国雇员,担任会计、翻译、打扫卫生等工作。实际上开始只来了26人,以后随着工作量的加大而进一步增加人员。派海军陆战队的做法有些特殊,美方解释,这是美国驻外机构的通用做法,并非专为驻华机构而设。但就是5名海军陆战队成员,却闹出了许多麻烦事。
这些海军陆战队员平时着便装,不抛头露面。1973年7月1日正式举行新址开馆仪式时,布鲁斯曾请示美国国务院,建议海军陆战队人员不着军装,以免引起不良反响,但美国国务院征求海军陆战队司令意见后,否定了布鲁斯的意见,所有海军陆战队成员都穿正规蓝色军装出席,不少人并佩戴在越战中获得的勋章、绶带。这就引起了中方的反感。
美国军人不能没有夜生活,因此,联络处装修官邸和办公楼时,也在海军陆战队成员居住的建国门外外交人员公寓修建了一个酒吧间,公开打出“海军之家”和“海军陆战队俱乐部”的招牌,并印刷、出售饮酒票券,招来许多驻京外国人员到此跳舞和饮酒作乐,有时相互打打闹闹,搅得四邻不安,影响很坏。由于出席的人多,酒吧主管人就发会员证,一位非洲留学生由于得不到会员证,竟在喝醉后发酒疯捣毁了酒吧附近一位非洲外交家住的公寓套房。中国政府向布鲁斯提出了外交交涉,要美方撤走海军陆战队人员。布鲁斯只得承认美方人员行为不端,须严加管束,但希望该批人员能留下来。
1973年11月13日,基辛格访华时亲自向周总理求情,希望体谅美方的困难,这批人才暂时免遭驱逐。但周总理当面提出三个条件:第一,对外不能以海军陆战队的名义,要尊重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习惯。第二,不要穿军装。本人是否海军陆战队队员,中方不管,反正他们是美国驻华联络处的外交人员,如果在自己卧室内穿军装,我们不管,但不能穿军装到外面。第三,不能带武器到馆外,只能在馆内佩带。基辛格表示同意中方的三个条件。从此这批海军陆战队成员老实了一阵,不再着军装,只在联络处内部活动,还停止了引人注目的集体上操跑步。1974年4月,海军陆战队成员又闹出事端,其中有人竟以“强击手”和“虎鲸”的署名向各驻华使馆乱发通知,提议组织垒球协会等组织。中方再次要求布鲁斯撤走海军陆战队人员。在此情况下,这批海军陆战队成员不得不撤走,其内部保卫工作改由外事安全官员接替。但美方的安全人员实际上还是由海军陆战队选派的,但不再着军装。
布鲁斯离职前的感慨
布鲁斯在华任期很短,只有一年零四个月。前半期比较活跃,后半期默默无闻。可以说他在北京的作用还没得到发挥,就结束了这段外交生涯。
布鲁斯在后半期表现比较沉闷,这与当时的形势有关。开始一段尼克松和基辛格把布鲁斯作为高层传递信息渠道,但后来美方发现通过在华盛顿向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黄镇或副主任韩叙传递信件更迅速、方便、可靠,经常是由基辛格向他们口头讲述就可以了,逐渐地不再使用布鲁斯这一渠道。其次是中美关系由于美方热衷于搞“对苏缓和”战略,使中美加深了分歧。尼克松深陷“水门事件”,在中美关系上迈不出任何步子。在这种情况下,布鲁斯在两国关系上也不能有所作为。这时的布鲁斯有了“失业”的感觉。
布鲁斯在华任职期间,虽无大的建树,但对沟通两国政府高层对话,促进双边经贸、文化、科技交流和加强中美人民之间的了解,还是做了不少工作的。临行前乔冠华副外长出面在颐和园为他送行,对他的工作表示肯定,并祝愿他回国一帆风顺。
1974年9月中旬,在布鲁斯即将回国前夕,乔冠华副部长设宴为布鲁斯饯行,美国联络处的主要官员都出席了,活动安排在风景如画的颐和园内,而且是在晚上。
这次令人难忘的活动之后不久,布鲁斯大使在1974年9月16日会见了到北京访问的英国作家韩素音,再次谈了自己临走前的一些感受。他表示:他对离职感到惋惜。谈到对中国看法时,他表示很崇敬毛泽东,认为毛泽东留下的著作具有极大的意义。他预见中国有一个光辉的未来,因为中国资源雄厚,财力也会逐步增加,5年内中国将加速工业化的发展,但中国必须保持纪律,控制浪费和奢侈,合理利用资源,改革才会取得成功。
9月25日,布鲁斯夫妇离开了北京。不久,他被福特总统任命为美国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代表,常驻比利时“北约”总部。1985年布鲁斯因病去世。
如果400颗原子弹在地面上空10千米的位置爆炸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地面会被完全摧毁,还可能会造成地球的轨道以为,不过最肯定的是人类及地球大部分物种会灭亡,因为如此打的爆炸会扬起数公里厚的灰层,灰层会在地球上空形成一个保护罩,然后反射和遮盖阳光的照射,地球温室效应会消失,温度会急剧下降,导致冰川时代的再次降临,与恐龙时代的流星撞地球造成的冰川世纪是一个效果,估计100或者数百万年后地球会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