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地质调查局图书馆
美国地质调查局图书馆隶属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莱克伍德(Lakewood)和加州门洛帕克市(Menlo Park)设有主分馆,亚利桑那州弗拉格斯塔夫(Flagstaff)和路易斯安那州拉法叶(Lafayette)设有专业方向的研究分馆。该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料超过300万余件,包括170万册图书和期刊,70万册地图,37万件微缩胶片,27万件手稿手册,26万张黑白照片,6万张彩色幻灯片,1.5万本野外记录册,250盒录像带。文献资料来源既包括美国地质调查局自己的出版物,也包括来自其他学会、博物馆、学术机构和政府科研机构出版的文献资料。美国地质调查局图书馆于1904年就建立了美国地质调查局图书分类法,该分类法适用于地球科学类图书的分类和排架工作,且先于国会图书馆分类系统发布。美国地质调查局图书馆提供的在线信息资料服务主要包括:地图、地理名称服务、航片和卫星影像、出版物、相关数据集、照片库、多媒体图册数据等,其中出版物服务由图书馆提供。美国地质调查局图书馆网站上所提供的在线信息服务有在线书目检索系统和美国地质调查局出版物仓储服务系统。1. 在线书目检索系统提供各分馆馆藏书目信息的检索服务,采用美国SirsiDynix Horizon iPac检索系统,提供包括但不限于作者、标题、刊名、国会图书馆(LOC)主题词以及通用关键词的检索项查询服务。在检索过程中支持通配符检索,如检索volcan*,可检索到包含“volcano”,“volcanic”,“volcanism”等的内容。在扩展功能方面,提供类似购物车的add list收藏功能,在文献条目左侧展示由该作者编著的其他出版物和其他相似题名的文献信息,以供用户参考。2. 美国地质调查局出版物仓储服务系统(USGS Publications Warehouse,http://pubs.er.usgs.gov/)提供美国地质调查局机构范围内编著的10万余份出版物的浏览、检索和获取服务。出版物仓储系统本身不存储出版物数字对象全文数据,仅提供出版物元数据信息查询,显示实际提供对象全文数据服务的链接地址。出版物仓储系统为科研人员和公众提供服务。每份出版物的详细信息页面提供该出版物的动态引文信息,该引文信息来自于美国地质调查局编目团队维护的引文数据库。引文数据来源广泛,包括美国地质调查局信息产品数据系统(USGS Information Product Data System,IPDS)、美国地质调查局科学出版网络(USGS Scientific Publishing Network)、美国地质调查局在线商店(USGS Store)、出版社和书目数据库。出版物仓储系统允许Google等搜索引擎抓取索引数据,同时对外提供RSS和MODs XML的Web Service服务。出版物仓储中包含的出版物分为普通大众撰写的出版物,以及专为寻找在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科研人员提供的出版物,目前出版物仓储中包含以下9种主要的出版物类型。(1)通告(Circular,CIR/C),简明扼要地概括工作进展,地理区域,时间进展和美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的基本情况。该出版物面向有意增进知识的大众,决策制定者,在校大学生和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们。(2)数据序列(Data Series,DS),或称数据列,是为出版基础数据集、数据库、多媒体或动态图像服务的,它被广泛用于视频制作、计算机程序和数码相片集中。(3)情况报道(Fact Sheet,FS),是出版物仓储中常见的一种文献类型,与通告相似,它在美国地质调查局科学研究、项目工作、数据工作,以及公众关心的问题方面提供简明概要的信息。(4)基本信息产品(General Information Product,GIP),特指为从事与地球科学有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生、新闻媒体、自然科学爱好者提供的信息。其出版主题广泛,主要专注于提供美国地质调查局的计划、项目、提供的服务和公众所关心的基本科学信息。(5)开放报告(Open-File Report,OFR/OF),是指需要及时发布的解释性信息,包括图件、报告及其支撑数据,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发现、中期计算机程序和用户手册、书目数据等。(6)专业论文(Professional Paper,PP),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出版物中最重要的出版物类型,与我国学术论文类似,它提供科学研究领域广泛而持续的综合性报道。(7)科学研究地图(Scientific Investigations Map,SIM),是指科学研究工作绘制的地图、图标、底层表或大幅插图等出版物。(8)科学研究报告(Scientific Investigations Report,SIR),是指描述较专业论文所论述的范围更窄的重要数据及说明的研究报告,形式包括涵盖某个科学研究主题的独立报告、独立章节或单独卷等。(9)技术与方法(Techniques and Methods,TM),是指关于文献集、测试分析、科学数据的描述信息。包括计算机程序、模型的手册与文档、方法和技术文档等。出版物仓储系统提供一个统一的文献资料搜索入口,用户可输入感兴趣的主题词进行检索。同时该系统也提供按照作者排序的近期出版物浏览,按出版类型和年份浏览的服务。出版类型包括USGS官方出版物,USGS系统内公开发表的论文,美国其他政府机构发布的出版物,州和当地及其他政府发布的出版物,书籍、报告、会议进展及其他出版物。在按年份浏览中有每十年间隔的分隔,每个十年间隔下细分至每一年的出版物数量,最后可进入当年详细列表。出版物浏览的详细信息页包含出版物封面、题名、作者和出版日期等基本描述信息,同时还提供有对象全文数据的获取链接地址。出版物详细信息页面中的字段描述卡片见表7-1。表7-1 美国地质调查局图书馆出版物仓储系统呈现元数据信息此外,美国地质调查局图书馆还提供国际交换、馆员咨询、特殊馆藏、教育培训等服务。启示:美国地质调查局图书馆的出版物仓储系统将USGS的最新科学研究报告对外发布,这对科研人员和决策人员起到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也便于其他国家的科研人员及时了解美国地质调查工作的研究进展。反观中国地质调查系统,出版物管理工作刚刚起步,但对出版物获取的需求却很强烈,在出版物汇缴共享和对外服务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年度重要活动
徐绍史部长与汪民副部长来中国地质科学院调研2月2日上午,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一行来到中国地质科学院进行调研。徐绍史、汪民视察了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研究重点实验室、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和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听取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张陟对全院工作的汇报,并与李廷栋、陈毓川等院士、专家进行了调研座谈。徐绍史对中国地质科学院50多年来为国家经济建设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切实加强科技和人才建设。汪民副部长在讲话中强调要做好地质工作,需要加强地调和科研的结合,把调查和科研工作统一部署,回归地质工作本来面目。徐绍史部长听取中国地质科学院工作汇报后做讲话徐绍史部长与汪民副部长来中国地质科学调研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度工作会议在京召开4月1~2日,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度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两会、全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会议精神,系统回顾了2007年工作,周密部署了2008年工作,提出“解放思想、服务大局,建设一流地学科研机构”的目标,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站在推动地质事业大发展的高度,研讨了事关中国地质科学院发展的重大问题。此次会议是一次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明确任务、求真务实的大会。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兼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汪民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科技部政体司体改处处长翟立新出席会议并作讲话。中国地质科学院老领导陈毓川院士、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司长彭齐鸣出席会议并作发言。出席大会的领导还有中国地质调查局钟自然副局长、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领导、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负责人等。沈其韩、裴荣富、赵文津等部分院士应邀出席会议。院领导班子成员,所党政领导,院各处室负责人及各所有关处室负责人等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院党委书记张陟主持,朱立新常务副院长作题为“解放思想、服务大局,努力实现建设一流地科院新跨越”的工作报告。会议期间还套开了院2008年度党风廉政建设会议,院2008年外事工作会议,讨论修改了《院外事工作管理办法》;对获得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度十大科技进展项目进行了表彰;签订了党风廉政、安全生产、保密工作、社会治安与综合治理责任书。最后,张陟书记做了会议总结并对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进一步转变观念、建设一流的中国地质科学院提出了明确要求。2008年院工作会议大会2008年院工作会议总结会2008年院外事工作会议2008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动员大会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心灵感言暨整顿作风增强执行力交流大会上局(李明祥)、院(张陟、董树文)领导、卢耀如院士与凯旋而归的四川灾区考察专家组成员合影地质研究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据中央部署,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所、地质力学研究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和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同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2008年3月~2008年8月)。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作为河北省第一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2008年9月~2009年3月)开展了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整个试点工作过程中,院、所党委始终坚持以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为核心,以解决思想认识和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为主线,重点解决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在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解决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解决基层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立足用利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把理论学习和“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整顿作风、增强执行力”两个学习大讨论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结合,使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与做好本职工作、推动科学发展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各单位党委高度重视、周密计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广开言路,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调查研究、积极献计献策。各单位学习利学发展观活动,按照各自的活动方案,圆满完成了既定动作和自主动作,通过此次试点活动,凝聚了人心、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完善了制度、解决了部分问题,取得了预期成效,为推动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矿产资源研究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地质力学研究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组织参加第39个“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2008年4月22日,第39个“世界地球日”当天,中国地质科学院在主会场布放了30块展板,宣传2007年度院十大科技进展和重点实验室,普及地学知识,11个重点实验室和李四光纪念馆对外开放,部、局领导及50余名大学生、社会公众来参观。第39个地球日社会公众参观我院展板第九届全国矿床会议在北京成功举办由矿产资源研究所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承办为期3天的第九届全国矿床会议于2008年11月8~10日在北京胜利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主攻深部,挺进西部,走出国门,为国家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钟自然宣读了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汪民的书面讲话。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主任陈毓川院士致开幕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吴淦国教授致欢迎词,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毛景文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国内5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和勘查及矿业部门单位的700余名代表以及来自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的12名国外矿床学家参加了本届会议。开幕式后陈毓川院士、翟裕生院士、美国地质调查局David Leach博士做了大会报告。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摘要372篇,会议共计327人次对21个专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内容涉及区域成矿规律、矿床成因、成矿模拟与实验、找矿勘查理论与方法、矿产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和资源战略与可持续发展等矿床学各个研究领域。会后部分专家学者分别到胶东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三江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从本次大会看,成矿研究具以下发展趋势:一是成矿理论研究从单个矿床到成矿系列、成矿系统转变;二是符合中国地质实际的成矿理论初步形成,成矿基础研究水平逐步提高;三是找矿勘查与成矿理论的结合更加紧密;四是勘查技术和评价方法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会议首次评出了15个“优秀青年学生学术报告”,对青年学生给予物质奖励并颁发证书。第九届矿床大会会议现场陈毓川院士在第九届矿床会议上发言会议代表野外考察本次大会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矿产资源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发起和承办。矿产资源研究所领导王瑞江、张佳文、王宗起出席了大会开幕式。矿产资源研究所有关部门参与了大会服务。在同时召开的本届矿床专业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决定第十届全国矿床会议将于2010年在吉林长春举行。中国地质科学院保密工作研讨会在京召开2008年5月29~3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保密工作研讨会在京召开。院及各研究所(中心)办公室、科技处、资料室、网络管理等部门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了国家保密技术研究所所长杜虹教授、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副研究员印洁分别主讲了《增强信息安全保密意识,严格执行安全保密制度》、《地形图保密及应用》。会议还邀请了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资料处刘斌处长作了关于《涉密地质资料管理细则》的学习辅导,解答了与会人员的有关问题。部办公厅秘书处景天辉处长结合当前国土资源部门保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就如何做好保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会上,各单位还简要汇报了本单位的保密工作情况,交流研讨了有关工作经验,提出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关工作建议。朱立新常务副院长作了会议总结,对进一步做好保密工作要求,全体职工要高度重视保密工作,各单位要坚持加强保密宣传,切实落实保密责任、完善机构,不断完善相关保密制度。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保密工作研讨会现场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期评估检查会在北京召开2008年9月26~28日,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2007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期评估与检查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廷栋院士、赵文津院士、郑亚东教授、刘传正等专家和院党委书记张陟、常务副院长朱立新、副院长董树文、纪委书记王洁,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外部主任叶建良参加了中期评估与检查,项目负责人、院属各单位科技处管理人员等40多人参加了会议。17个项目组依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实施细则(试行)》的有关规定,汇报了一年来的科研进展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等。与会领导、专家认真听取了各项目组的汇报,就工作进展、科研经费运行管理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提问,并与项目负责人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经专家、领导评议,地质研究所曾令森研究员负责的“碰撞造山带的深熔作用及其构造动力学与成矿效应的研究”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汤丽玲高级工程师负责的“矿物学方法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中的应用”2个项目获中期评估优秀,其余15个项目均评为良好;11个项目财务执行情况良好,6个项目财务执行情况中等。本次会议是院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第一次进行中期评估与检查,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积累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管理经验,为做好下一步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期评估检查会议现场
美国的矿产资源
美国矿产储量居世界第1位的有:煤、钼、天然碱、硼、溴、硫酸钠;第2位的有:铜、金、镉、银、钇、磷、硫;第3位的有:铅、锌、稀土、重晶石、碘;第4位的有:铂族金属、钨;第5位的有:铁矿石;第6位的有:天然气、锑、铋、钾盐;第8位的有:钛铁矿、铀:石油居第11位。
美国矿产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美国矿产资源总量丰富, 余缺并存。美国矿产资源丰富, 发现2500多种矿物, 经地质勘查工作证实,美国探明有矿产储量的矿产有88 种, 是世界上探明储量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美国矿产资源总量虽然丰富, 但有些矿产资源并不丰富,甚至有些矿产资源主要依靠从国外进口。在诸多矿产中, 资源比较丰富的有煤、铀等能源矿产,铜矿、金矿、钼矿、铅矿、锌矿等金属矿产资源和硼矿、硫矿、磷矿、天然碱、膨润土、硅藻土、高岭土、硅灰石、滑石、石膏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其中尤以铜矿、金矿和化肥化学矿产资源最为丰富。对美国来说,石油能源资源、铁矿和锰矿、铬矿、镍矿等钢铁矿产资源并不丰富,铝土矿及砷矿、铋矿、钨矿、锡矿、石英、萤石、云母矿等几十种矿产则属于短缺资源。
第二, 美国各类矿产资源丰度状况不尽相同。就总体来看, 以非金属矿资源最为丰富, 分布亦广,金属矿和能源矿次之。能源矿产以煤矿和铀矿资源比较丰富, 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油气资源丰度一般,金属矿产中以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矿产和金银等贵金属矿产较为丰富, 其他金属矿产一般; 非金属矿产中以化工矿产和轻工矿产为最丰富。
第三, 美国矿产资源地理分布广泛, 但不均匀。美国各州均有数量不等的某些矿产,但分布是不均匀的。中部地台区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铁、铅、锌和铜矿等矿产;东部阿巴拉契亚褶皱带中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有色金属和贵金属; 西部科迪勒拉褶皱带是美国矿产资源的主要富集区, 不仅产有大量铜、钼、金、银、铀、钒、铅、锌等金属矿产, 而且非金属矿产和煤、石油、天然气、地热等能源矿产也很丰富;墨西哥湾和大西洋拗陷带中的矿产以石油、天然气、褐煤和钾、硫、磷等沉积矿产为主。总体看来, 固体矿产中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中部和东部较少; 非金属矿产则在东、中、西部州均有分布。
(二)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分类及定位意义
近年来,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分类方案。这种分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定位。A.J.Reedman等(1998)对发展中国家地质调查机构进行了调查,简单地根据国内生产总值(GDP)按低收入、低-中收入、中-高收入、高收入将地质调查机构划分为四个类别。高收入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国家地质调查机构所承担的任务存在较大的差别,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以及海洋地质调查方面尤其如此。世界银行专家P.范德维恩(1999)根据地质调查机构的核心计划将其划分为高、中、低三类(图3-5)。这种划分与国家收入、机构的创新能力有关。图3-5 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任务与国家创新能力、国家收入的关系(据P.范德维恩,1999)图3-6 人口密度、生活水平与国家地质调查机构未来议事日程的关系示意图(引自P.J.库克,1995)P.J.库克(1995)基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把各国地质调查机构的主要关注对象划分为工业主导型、资源开发型、人口增长型(图3-6)。P.J.库克这种分类方案充分考虑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其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定位是不同的。上述分类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制定国家地质工作方针的影响因素单一化了,即只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相联系。这种做法,对发展中国家的地质调查机构难以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对发展中大国,以上分类中的定位问题存在一些出入,这一点尤其值得关注。中国、印度和巴西都为发展中大国。资源大国巴西作为中等收入国家,其地质调查机构除以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评价为主外,还把“社会地质工作”放到重要地位,比范德维恩的分类有所超越;它在P.J.库克分类中已不单属资源开发主导型,居于跨类型的地位。人口大国印度,其地质调查局在21世纪的7项目标和当前要重点突破的10个领域中,“增加矿产资源”、“找矿评价”都列在第一位,与P.J.库克分类中的人口增长型国家的地质工作目标明显错位,同范德维恩分类中的低收入国家地质调查核心计划内容也有很大的出入。同巴西、印度相比,我国的情况更加复杂,这将在后面作进一步讨论。无论哪个国家的地质调查机构,其性质基本一致,都是在资源环境领域开展工作,各国因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差异以及资源丰缺程度的不同,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任务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三)地质调查机构的一般规律
1.性质与定位虽然各国地质调查机构所属的部门不同,但其性质和定位具有相似性。绝大多数国家的地质调查机构都具公益性质,是地学研究和信息机构,为政府管理与决策、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提供及时、公正、可靠的地学信息。图3-7 21世纪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核心任务(引自E.F.MElewaut,2004)图3-7描绘了21世纪地质调查机构的核心任务。从图3-7来看,国家地质调查机构主要从事地学数据的采集、管理和传播工作,最终把数据提供给用户。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地质调查机构应定位为服务型的机构。2.主要任务地壳的地质多样性决定了各国拥有的地质资源不同,也决定着地质灾害影响程度的差异。这种国家之间地质环境的天然差别影响着地质调查机构的任务。但从世界各国地质调查机构承担的任务来看,公益性地质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性地质调查事实上,所有国家建立地质调查机构的主要目的都是开展全国性的基础地质调查,以便确定国家开发地质资源、创造财富的潜力。随着地学知识的增长,这类调查的技术和应用变得更加多样,包括在全国的土地清查和多种地学参数的解释,后者构成地学信息基础的根基。这类调查并非“一次性”的活动,而是随着新数据、新技术和解释技巧的出现及新用途的开发,不断地进行修正和更新。这种调查可以分为陆地、沿海和海疆等一系列不同类型。对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在陆地上,是国家地质调查机构与省(州)级地质调查机构联合开展区域地质调查(专栏3-2);而在海域,一般都是由国家地质调查机构来承担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地学需求的不断增长,基础地质信息需要不断地更新。基础地质调查包括地质填图、地球物理调查、地球化学调查、遥感地质调查;基本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生态(环境地质)、矿产资源分布等调查内容。专栏3-2 美国全国合作地质填图计划(NCGMP)199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地质填图法》,并实施“全国合作地质填图计划”。此项计划目前仍在继续执行。1999年12月,美国总统曾再次签署授权使地质填图拨款到2005财政年度时增加2倍(与90年代后期实际执行的相比),达6400万美元。该计划再授权到期前,2004年7月众议院又通过决议为国家地质填图法再次授权,为此项填图计划继续拨款,按2005财政年度的6400万美元/年水平延续至2006~2010财政年度。众议院决议经参议院认同后由总统签署。NCGMP主要进行系统的1:24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阿拉斯加为1:50000或1:63000),部分地区为1:10万。参加单位有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USGS)(是该项计划主要协调单位),州地质调查所(局)和有关大学。该计划包含3项子计划:联邦填图子计划(FEDMAP)、州填图子计划(STATEMAP)和教育填图子计划(EDMAP)。FEDMAP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经费100%来自联邦预算,占联邦政府地质填图总预算拨款约75%(历年执行结果则接近80%)。FEDMAP填图工作全部由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专家来完成。STATEMAP的经费一半由联邦预算支出(约占联邦为NCGMP出的总预算拨款的25%),一半由州支出,由州地质调查局人员和通过合同聘用的专家以及大学生来完成。EDMAP经费占的比例很小,一半由联邦预算支出,一半由教育基金支出,主要目的在于培训大学生。1992至2000财政年度,联邦政府对NCGMP的实际拨款额每年约为2200万美元, 2001年度起有明显增长,增至每年度约2600万美元,但距6400万美元甚远。(2)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关键的饮用水来源,尤其在干旱国家。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监测地下水资源,以保证通过合理的取水政策,做到供水的连续性;提供有关含水层地表和地下分布及水力性质的信息;监测水质。在矿产资源方面,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任务是:评价区域矿产资源潜力,监测国家的证实储量,保存有关其产量的统计信息;收集关于矿产资源量、产量和贸易的信息,提出有关管理和立法的建议,尤其是针对勘查、采矿规划和采矿的环境影响。在某些没有形成有效的商业性矿产勘查能力的国家,要求地质调查机构开展较详细的局部的矿产资源评价和矿产勘查计划。但总的来说,地质调查机构在其核心计划范围内的作用是获取区域地学数据和勘查标志,以促使私营部门投资于详查。地质调查机构也会受私营部门委托从事核心计划之外更详细和具体地点的勘查。即使是已形成有效的商业性矿产勘查能力的国家,也可受政府指令,直接从事某些稀缺战略性矿产的全国性和大区域性调查研究,以及对少数重点矿床进行勘查。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查和评价通常由私营部门或归政府所有的公司进行,不过,它们通常要利用地质调查机构核心计划工作的许多成果(如地质图)来支持其勘查工作。然而,在油气勘查期间产生大量新的地质信息,这些信息应当按法定要求提供给地质调查机构,必要时作为“商业机密”,以补充到国家地学数据库里。对于大量替代性能源(如煤层气、地热能和水电),国家地质调查机构也要提供关于其勘查和开发的背景地质论据的信息和建议。政府可以另外委托对这些可能的能源进行专门研究。国家计划也可以要求地质调查机构负责监测油气勘查、发放勘查许可证并对该产业进行管理。然而,在一些国家,这些职能已转交给其他有关国家机构或专为处理油、煤、气而建立的国家公司。(3)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包括地质、岩土工程和地球化学灾害,它可以给国家造成重大经济和社会损失。灾害、风险和脆弱性评价应当是全国、区域和地方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主要地质灾害,如火山活动和地震,与地质-构造环境有关;如滑坡和泥石流,地质因素可能是重要的。由于这些原因,这些灾害的相对危害性因地而异,差别很大。其他灾害,如地球化学灾害,可源于人类活动,造成化学污染,或者源于地表或近地表痕量元素的天然缺失或超量以及天然放射性辐射。在一定条件下,污染元素的突然活化,诱发“化学定时炸弹”。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或采矿引起的地面沉降也值得注意。国家地质调查机构在其核心计划的范围内,承担查明地质灾害、对其发生地进行不断监测,在可能的情况下,进一步预测未来趋势和危险的责任。地质调查机构应向公众和地质灾害管理当局提供信息和建议,并为有可能发生灾害的地方提出治理措施和适当防范措施。(4)地质科学技术研究认识地球、探索地球资源和灾害的形成与演化过程、解决地质调查工作中各类科学问题,是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重要任务。地质调查的科学技术研究定位是:以调查为基础,通过综合、集成,提炼出创新性的地质理论;瞄准地质调查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提升地质调查工作水平。(5)全国地学数据中心建设与信息服务地质调查机构通过其本身的调查工作获得数据,还通过其他实体依法上交或寄存获得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国家宝贵的财富,必须按照政府法规的要求,在其控制下保存、适当编目供潜在用户使用。全国地学数据中心的运作是国家地质调查机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全国地学数据中心要负责管理地质调查机构成立以来所获得的所有各类数据。这就要求对大量各种不同实物资料和数据进行妥善储存并编出索引,如岩石、矿物和古生物标本,地球化学样品,钻孔岩心和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水文地质、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记录,分析数据,野外记录簿、素描图,报告和出版物。大部分实物资料要以实物形式储存,但愈来愈多的数据以电子方式储存。各种服务系统各就各位,以方便查询和检索,为内部或外部用户提供服务。3.经费(1)经费来源由于各国地质调查机构的职能和任务以公益性地质工作为主,所以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预算。部分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经费全部由政府拨款,如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士和阿尔巴尼亚等国;大多数国家地质调查局除了政府主管部门或国会直接拨款外,还从其他政府部门和其他相关单位获得部分经费。关于地质调查机构经费预算的形式有直接和间接之分,有些地质调查机构预算由中央财政批准,如美国地质调查局作为美国内政部的八个局之一,其预算与内政部及其所属局的预算都由国会统一批准;有的地质调查机构的经费则为间接预算,由其主管部门负责项目和经费安排。数据表明,英国地质调查局国家直接拨款占总经费的60%,而承担市场任务所获得的经费占到了40%。英国地质调查局模式在国际上被称为“混合经济模式”。类似地,美国地质调查局除了承担国家任务外,也承担部分市场项目。从经费构成来看,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国家直接拨款经费一般占75%,市场来源占25%。市场来源的经费包括为其他政府机构提供服务和其他产出所获得的间接收入。承担市场项目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经费的不足,而且可以开展人才交流,并使国家地质调查机构获得更多的地学数据(主要获得省或州一级的地学数据)。然而,战略报告《美国地质调查局未来作用与机遇》指出,美国地质调查局在承担有偿项目时,应更加注意合作(横向)项目是否符合职能任务和战略计划目标,是否有助于其战略目标的实现。(2)经费变化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质调查机构的经费变化,大致可以看出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的兴衰历程。以美国为例,从1975年到2005年,美国地质调查局预算总体上是逐年增加的,若以不变美元来计算,总体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但其预算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百分比却缓慢下降,尽管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任务有所增加。仔细分析图3-8和图3-9发现,美国地质调查局在1981~1983年、1993~1995年曾出现经费严重下降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地质调查局资金削减,主要与美国国内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对能源的需求下降有关。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地质调查局不再执行“阿拉斯加石油储备与管理计划”,经费削减约1.5亿~2亿美元。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地质调查局在矿产资源调查和能源方面的经费基本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但在1995~1996年、2000年出现波动(图3-9)。矿产资源和能源调查预算占美国地质调查局总预算的比例逐年下降。从1983年的18.9%下降到2004年的8.6%。地质灾害调查的预算所占比例呈波浪式的变化更为明显。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用于水资源和灾害调查的费用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地质灾害在整个90年代投入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额。需要指出的是,1996年,美国生物调查局合并到美国地质调查局,其经费自然要列入全局的预算总额。从表面上看,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总体经费上升了,但实际上在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尤其是1999年以后)方面的费用却略有降低。图3-8 美国地质调查局政府年度拨款及相关类别拨款图3-9 美国地质调查局政府年度预算主要工作类别所占的比例20世纪90年代,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经费缩减似乎反映了某种普遍性,英国地质调查局的经费也受到重挫,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的经费也趋于下降,但时间上相对晚些(表3-2)。表3-2 1996年度以来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的经费图3-10给出了英国地质调查局1989~1997年经费的变化情况。从图可见,1992/1993年度~1995/1996年度政府预算曾稍有下降。就政府合同资金(即政府其他部门通过合同方式委托英国地质调查局的工作)而言,从1989/1990年度至1997/1998年度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其所占比例,都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图3-11),即从1989/1990年的53.8%下降到1997/1998年的18.5%。相反,其他合同收入却逐年增长,占英国地质调查局总收入的比例从1990/1991年的16.8%上升到1995/1996年的39.3%。从英国地质调查局的经费收入可以得到几点启示:一是政府科学预算始终是地质调查机构经费的主要来源,大体上是稳中有升;二是承担其他政府部门的任务是地质调查机构经费的重要补充,使地质调查机构的经费来源呈现多元化,但受任务的变化及服务质量等影响,这种工作经费来源具有不确定性;三是国家地质调查机构必须以国家任务为主,如果过多承担市场的项目,势必对国家核心计划产生影响,进而会影响到地质调查机构的生存。有些专家认为,英国地质调查局就是过多地承担了市场项目,政府部门对其削弱了预算,或者将一部分预算转入到了政府其他部门。图3-10 英国地质调查局资金来源图3-11 英国地质调查局各种资金来源所占比例由此可见,20世纪90年代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地质调查机构出现经费缩减现象,1994年美国地质调查局面临撤消的危机,这些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前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矿产资源全球配置问题更加突出。这充分说明,进入后工业化国家矿产资源的研究地位被降低,传统地质工作职能被削弱,传统的地质工作和服务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日益增多的新的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许多国家地质调查机构不得不进行调查内容的调整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从“供给驱动型”向“需求驱动型”转变。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组织机构及项目管理
姚华军 尤孝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一、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组织机构及队伍状况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隶属美国内政部,是美国内政部8个局中惟一的科学信息与研究机构。USGS始建于1879年。100多年来,为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其组织机构先后经历过多次适应性变动与调整,并派生出美国政府许多其他机构,如美国复垦局(1902)、美国矿业局(1910)、联邦动力委员会(1920)、美国牧业局(1934)、美国矿管局(1982)。1982年,USGS进行了大规模机构调整,全局1/4的职工和经费转移到新建的矿产管理局,撤销了土地和矿产保护处、地学应用处,成立了信息系统处和USGS信息系统委员会。1995年,USGS经历了生存危机,险些被撤销。1996年,内政部国家生物调查所并入USGS。目前,USGS设有生物处、地理处、地质处和水资源处4个业务处和预算办公室、联络办公室、地理信息办公室、行政政策与服务办公室和人力资源办公室5个行政管理部门。除总部外,USGS还在弗吉尼亚州莱斯顿、科罗拉多州丹佛和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设立东、中、西部3个区域中心,在各州和部分国家设立了近400个办事处。USGS建局之初只有38人,目前拥有各学科领域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共计1万余名。人员主要集中在3大地区中心。1万余名职工中,科技人员占75%,大学本科学历以上人员占60%,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13%。3个大区中心队伍分布情况是:东部中心队伍分布于美国东部地区的26个州,共有职工3300人,设有200个野外基地(含24个地区水文办公室、6个生物科学办公室、7个地质队和4个地理测绘队),在LEE—TOWN、RESTON、NORCROSS 3个地方设立办事处。中部地区中心队伍分布于美国中部的15个州,共有职工3130人,其中60%人员具有高级职称、13%具有博士学位,有890个站点,74个派出办公室,5个生物科学中心,5个地质科学中心,3个制图和数据处理中心,15个区域水文队。西部地区中心队伍分布在9个州(含西部的7个州和夏威夷及阿拉斯加),共有职工2700人(见图1)。图1 3大地区中心人员结构图美国从事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队伍除USGS直属1万多人的联邦地质调查队伍外,还有各州地质调查机构的调查队伍。根据美国地质家协会提供的相关资料,美国50个州地质调查机构约有1000多人的队伍,每个州人员多数在30~100人。但由于各州的情况不同,地调人员分布极不均衡,最多的有近百人(如加利福尼亚州地调所80多人),最少的只有几人(如夏威夷州只有2人),有的州目前还没有专门队伍(如马塞诸塞州)。州地调队伍主要集中在美国32个州,2001年共有810人,其中从事资源地质的队伍389人,占48%;从事环境地质的队伍335人,占41%;其他人员86人,占11%。美国有关地质专家认为,州地质调查队伍今后的队伍合理结构应该是:水文地质人员占30%,工程地质人员占20%,GIS人员占20%,能源矿产地质人员占15%,其他地质人员占15%。二、USGS的业务领域1879年USGS始建之初,主要是从事西部找水工作。随后,工作领域逐步拓宽。其中两次较大变化是,1900年开始从事国际地质工作,工作领域从国内拓展到国外;1960年开始月球地质工作,工作领域从地球拓展到月球。但多年来USGS的主要工作内容集中在地质填图和矿产资源调查,地图测绘、地理调查和地形测量及水资源调查3个主要方面。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机构的调整,特别是经历了1995年生存危机后,USGS获取的经验和教训是:USGS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整个社会的需求能力,必须保持同广大用户更好的联系,满足不断变化的国家需求。其工作的重点领域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环境地质工作得到加强,增加了地质灾害研究工作;加强了地质研究工作,设立了国家地质填图合作计划(目前,美国1:2.4万地质填图已经覆盖了国土面积的25%);大大加强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建成了GEONET网络和一系列地学专用数据库,研究开发出“地球信息系统”等,大大提高了信息服务功能(从1992年开始所有填图都要求数字化,目前已经完成了1%的地质图数字化);但矿产资源调查研究工作的地位有所下降(就填图而言,15年前重点在矿产资源方面,现在重点在环境和水方面)。在1997~2005年的战略计划中,USGS的工作重点放在资源、环境、地质和水文灾害,以及数据集成和信息管理4大主题上,强调利用自己的科学和技术优势解决国家最关注的资源、环境、灾害和信息问题。作为美国内政部惟一的自然科学机构,USGS的职责主要是:负责自然灾害、地质、资源、地理、环境、生物信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监测、收集、分析、解释和传播;对自然资源进行全国范围的长期监测和评估;为决策部门和公众提供广泛、高质量、及时的科学信息,为国家和世界服务,为内政部其他各局提供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具体表现为:对地球进行大规模的、多学科的调查,建立地球知识库;对自然灾害可能发生的地区以及对公民可能造成的危害和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对自然灾害进行长期监测,以便及时探测和报告自然灾害;协助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应对大灾的紧急情况;提供科学信息,将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对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可利用性进行科学评估;建立长期环境数据库和监测、分析、预测模型,加强了解自然界物质、化学和生物的演变以及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努力提供科学信息,减少不利的影响,维持国家环境的健康。在长期工作过程中,USGS不仅与内政部各局之间,与联邦政府农业部、商业部、国防部、国家科学基金会、环境保护局、联邦紧急管理局、能源部、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国家航空航天管理局、州政府、地方政府、工业界及大学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与服务关系,并设有稳定的联系机构,建立了务实的合作机制。通过合作,不但争取了项目经费,而且能及时了解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及时提供地质成果的社会化服务。同时,USGS还与国际组织和国外建立有广泛的业务合作与联系,也承担联合国和某些国家委托的部分项目。目前,USGS与我国的水利部、国家地震局、国家测绘局、中国地质调查局签有合作协议,在全球矿产资源评价、煤、天然气水合物等方面有业务合作。USGS认为,他们是世界地质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三、USGS的立项及项目预算管理1.项目的划分USGS项目分为两级,第一级是计划,这是直接报国会批准的,包括计划和子计划;第二级为项目(由计划进一步分解为工作项目),又分为项目和子项目。以地质处计划为例,每年由国会拨款2500万美元。该计划再分解为几个子计划:①国家油气资源调查与评价,经费1100万美元;②国家煤资源调查与评价,经费200万美元。该项计划又设立一系列项目和子项目。具体工作都是在子项目下安排,实际上相当于我国工作项目的概念。此计划由USGS地质处能源资源计划办公室管理,在地区中心地质处下面也设立了能源资源项目组,负责实施该计划下面的工作项目。2.项目管理内容项目管理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一是实行了专家论证立项制度,经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轮程序。根据项目指南,首先,自下而上由工作人员申报项目,经过地区中心地质处,USGS地质处分级组成专家委员会审查筛选后提交局长办公室批准,再报内政部汇总,然后报总统预算办公室,再提交国会召开听证会,经批准后层层下达;其次,再由被批准的基层工作人员编制项目内容及预算,经地区中心专业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实施。二是成果专家审查制度,项目完成后,由同行专家根据USGS统一制定的标准和规定审查后才能向社会发布。三是经费预算监督制度,实行立项预算审查,项目批准后,编制预算并经审批后实施。每月提交财务报告,年度实行预结算,项目完成后按项目决算,并实行项目审计制度。3.立项管理程序USGS的立项程序十分复杂,周期较长,一般从前一年的3月到第二年的8月,历时一年半。美国的财政年度为每年10月1日到第二年的9月30日。以2000年财政年度为例:从2000年10月1日到2001年9月30日,其立项过程从1999年3月到2000年8月。其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9年3月到12月为USGS立项审查、内政部报总统预算管理办公室;第二阶段2000年1月到8月国会审查,投票表决(见图2)。图2 USGS项目立项管理流程图(1)1999年3月,总统预算管理办公室向政府各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要求,开始组织编制下一年度的经费预算,确认他们现有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和计划的变更,并提出新的项目计划。(2)USGS项目计划与协调办公室按照内政部的要求,向各个业务部门下达编制项目预算计划的要求,各业务部门把这些要求下达各个计划协调员。(3)1999年3~6月,业务部门编报项目预算,各个项目的计划协调员在总地质师、副总地质师的领导下组织编制项目预算计划建议。例如,西部地区中心地质处下设6个专业队,即天文行星研究队、海岸及海洋研究队、地震灾害队、地质填图队、矿产资源队和火山灾害队。6个队都设立一个咨询委员会,一般由10个人组成,他们就是项目协调人员,由他们负责对各个项目工作人员提出的新立项目建议或项目调整意见进行审查,确定本专业队本年度新立的项目和调整的项目,报地区中心地质处汇总,然后再给总部地质处。地质处项目建议书内容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号、资金来源、项目起始与终结日期、建议书类别、状况、项目负责人、项目叙述、目前支持的项目计划、简要概括目标、目的、内容、所需设备及设施、用户和合作者、单项任务、所需人员、工资和项目实施费用。局总部各业务部门收到各地区中心业务部门报来的项目以后,经过业务部门的管理小组审查,对续作项目提出调整意见,对新立项目进行审查排队,然后再报局长办公室统一审查。(4)1999年6~12月,USGS局长办公室组织专家委员会负责审议各业务部门提出的项目建议,再在局内进行统一排队。然后由局长作出决定,提交局预算办公室审查、修改经费预算,报内政部。(5)内政部对下属各个部门编制的项目预算再一次进行汇总、审查,最后报总统预算管理办公室。2000年1月,总统向国会提交《预算说明书》,接受国会审查。(6)2000年3~6月,国会将总统提交的预算说明书分给各个委员会,提请他们审查各自专业范围的预算,国会各委员会举行听证会。局长必须向听证会说明情况,参加听证会的有国会有关委员会、公众团体、组织以及其他政客等。经过听证会以后,由国会有关委员会对预算方向性款项论证决策,并给参众两院的每个拨款委员会就资金标准、项目计划、资金的变更等提出意见,然后由拨款委员会批准预算和计划标准,再把方案提交给参众两院投票批准。国会批准预算后,把批准的预算单返回给总统签字,总统同意后,则于2000年10月1日开始执行新的财政年度的项目预算。如果下年度的预算经费比上一年度的预算经费增加,则USGS必须花很多时间向国会游说,充分说明理由,才可能获得批准。立项工作每年都搞一次,但有些项目必须长期安排,例如地震监测站的经费,基本上每年稳定不变。4.预算资金情况USGS的经费主要是政府拨款。本世纪以来,政府每年预算经费大约9亿美元左右,另外还有其他收入2亿多美元。政府拨款约占总经费的80%左右,每年都有相对稳定的增长,1997~2003年,政府拨款从744.701百万美元增长到919.272百万美元,年均增长20.57%(见表1)。表1 USGS 1997~2004财政年度政府拨款续表在项目经费构成方面,从2003年项目实际拨款构成来看,由地质灾害和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调查评价、生物研究、填图、遥感及地理调查和其他项目5大块组成(见图3)。其中,地质灾害和资源调查评价为233.167百万美元,占25.36%;水资源调查评价为207.151百万美元,占22.53%;生物研究为169.816百万美元,占18.47%;填图、遥感及地理调查为133.205百万美元,占14.49%;其他经费为175.933百万美元,占19.14%。图3 USGS的2003年项目经费构成在经费预算结构中,人员工资与津贴的比重近几年有较大幅度的上升,目前约占项目总经费的70%以上。例如,USGS的东部地区中心的矿产资源组人员工资与津贴占项目总经费的百分比从1999年的47.16%上升到2003年的72.73%,4年间增长了25.57%(见表2)。据了解,USGS整个系统的情况大致也是如此。表2 东部地区中心矿产资源组人员工资与津贴占项目总经费的百分比四、对我国地质调查项目管理的启示USGS十分重视以地质工作中长期规划为依据,发布年度地调项目指南,实行严格的层层专家论证立项制度,自下而上、自上而下论证编制地质调查年度计划和项目计划,确立项目计划。再由被批准的基层工作人员编制项目内容及预算,经地区中心专业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实施。在经费预算监督制度方面,实行立项预算审查,项目批准后,编制预算并经审批后实施。每月提交财务报告,年度实行预结算,项目完成后按项目决算,并实行项目审计制度。例如,国家地质填图项目由5个州的5名专家组成审查委员会,并且每年换两人,3年换一届。在科学论证和严格审查(技术审查与经济审查一套班子,严格以定额为依据)基础上,依靠整个社会和地质单位的高度诚信制度保障,USGS主要采用委托、计划等方式选择项目承担单位。对照我国国家地质工作的实际,尤其是地质调查项目管理的现状,USGS这种项目计划安排上严格以规划为依据、项目立项论证时间充分科学等经验给我们不少启示,值得我们学习借鉴。1.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全国地质工作中长期规划,为项目计划安排提供依据我国地质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两个更加,两个服务”的方针,在项目安排和部署上要严格以规划为依据,将地质工作年度计划和项目计划安排与地质工作中长期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与地方合作领域,制订中央与地方合作项目计划和合作经费预算计划。在这方面,USGS重视社会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主动促进地质成果社会化服务:设立专门联络机构与政府部门、国会、联邦专业委员会、企业和社会公众建立长期稳定联系,及时了解地质工作需求;以公开出版发行、电视及报刊新闻媒体宣传、成果发布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地质科学和信息成果;严格按照地质工作规划安排年度项目计划、发布立项指南、进行项目立项的科学论证等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2.进一步完善大调查项目立项论证管理,建立计划项目专门委员会和项目库,科学滚动安排好项目计划公益性地质工作具有基础性、超前性和长期性等共同特征,因此,这类项目立项论证管理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从USGS项目安排来看,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项目的立项论证时间充分、周期较长。项目的立项论证从当年的3月一直到第二年的10月份,立项论证周期历时一年半,跨两个年度提前开展项目的立项论证工作,如2003年开始论证的是2005年新上项目计划。二是项目的工作周期较长、连续性强,国家级项目整合力度较大。项目的工作周期大多数为3~5年的滚动项目,联邦一级只列29个大计划项目,多数为续作项目(大约85%为续作项目,15%为新上项目),并且每个计划项目都有专门的委员会。三是项目论证专家代表面广泛,能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对地质工作的需求。USGS项目论证既有USGS的专家,又有地区中心、联邦政府部门其他单位的科学家,论证采用上下结合方式,科学合理。相比之下,目前我国地质调查项目立项论证时间较仓促,没有系统的项目库作支撑。为此,建议建立各种类型的项目库(包括资源与环境领域、中央与地方合作项目等),搞好社会需求的跟踪调研,及时补充更新进库新上项目,提高项目选择性;延长项目论证时间,提前一个年度或一年半开展项目指南的发布、项目计划和预算编制,使项目论证工作具有充分的时间保证;建立中央有关部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区中心、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和大学等多方面成员组成项目论证专家库,提高论证专家的代表性;建立计划项目专门委员会,分层次对新上项目进行严格的专门审查;加强项目的集成和成果的集成工作。3.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尊重地质工作规律和特点,采用多种方式科学选择项目承担单位公益性地质工作具有超前性、科研与调查相结合的特点,工作的区域性和专业性强,需要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知识、丰富工作经验和资料积累、相对稳定的专门队伍。从美国等大多数国家地调机构的项目安排运作来看,基本上都是在多级科学论证基础上,综合专家论证结果,考虑申请单位的特长和资质等因素,实行委托、计划等方式选择项目承担单位。从理论和实践看,我国的公益性地质工作必须由一支精干稳定的队伍来承担,根据项目的不同类别和性质,在科学论证择优选择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委托、计划方式确立项目承担单位,但要积极探索部分劳务工程(如钻探、实验测试等)项目的招投标等方式,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4.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地质队伍建设,开展公益性地质队伍人力资源战略研究公益性地质工作需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队伍来保障其工作任务的完成和成果的质量。美国的公益性地质工作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外发挥重要作用,得益于USGS长期有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的专业队伍,并且能够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科学制定人力资源战略,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接替,及时调整队伍专业结构;在吸引人才方面还采用了设立国家研究基金,在全国招聘地质、生物、地下水等专业的博士后来USGS工作。我国近几年地质大调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凡是那些人员素质高且相对稳定的队伍,地质大调查任务就完成得好。目前,我国正处于公益性地质队伍建设的关键时期,建议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专题研究,分析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及地质人才素质和人才结构的要求,系统调查分析我国公益性地质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公益性地质队伍建设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经验,为公益性地质队伍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决策建议。5.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地调工作的事权,加大地方对公益性地质工作经费投入力度USGS与地方政府合作研究经费占其总经费的1%左右。在USGS的国家地质填图合作计划中,每年总经费2850万美元,其中拿出600万美元,与各州地调机构按照1:1的匹配比例开展州合作填图,仅此一项,各州政府每年就必须拿出相应的600万美元资金。根据我们调查的美国几个州地调机构来看,人均年工作经费大约在7万~9万美元,大部分工作经费来自地方政府。按此标准推算,各州地调队伍年均工作费用大约在1亿美元左右,其中,地方政府出资开展的公益性地质工作经费至少在5000万美元以上。相比之下,我国地方政府出资开展的公益性地质工作经费比例较小,即使是地方与中央拼盘开展的公益性地质工作经费实际上也存在难以保障的现象。为此,必须合理、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地调工作的范围、职责,搞好中央与地方合作项目规划安排,加大地方政府对公益性地质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作者简介[1]姚华军,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2]尤孝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财务处处长,研究员。
美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调查工作的历史沿革简述
事实上,早在1879年成立美国地质调查局之前,美国政府就设置了专门的矿产资源工程。对矿产资源远景潜力和矿产生产信息的需求,正是促成组建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原因之一。20世纪,美国需要对大片联邦公共土地内的矿产资源远景潜力进行调查,为此,MRP的科学家不断研发、验证和改进支持管理者做出对联邦公共土地利用决策的手段。手段和技术的改进使美国地质调查局在21世纪仍然在矿产资源远景评价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1879年美国地质调查局成立的前13年,美国国会就授权美国财政部收集西部诸州金和银矿山的信息。后来这项职能就交给了1879年成立的地质调查局的矿产统计处(项目本身扩展到全美国及全部的矿种)。1925年,此项职能交给了新成立的美国内政部矿业局。1995年美国撤销矿业局,但这项职能不仅没有取消反而进一步强化,重新回到了调整后的美国地质调查局。美国地质调查局从1879年成立以来一直负责提供矿产资源信息。国会认识到矿产资源的重要性,于是在地调局组织法中责成美国地质调查局“对公共土地进行分类,分析调查全国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及制作产品提供服务”。美国地质调查局首任局长Clarence King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找金(着眼点是美国的经济和货币政策)和找钢铁工业发展的原材料(着眼点是加速工业化进程)。这样,美国地质调查局刚开始的工作就是在19世纪中期淘金热的背景下加速对全国金矿资源的评价。最初,美国地质调查局工作的重点是矿床地质,包括对3个重要金矿区(科罗拉多的Leadville矿区,内华达州的Comstock矿区及Eureka矿区)进行综合研究。当时,3个金矿区均面临各自的问题,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工作帮助这些矿区解决了问题并维持3个矿区在整个19世纪末的繁荣。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研究还指导了探矿人到哪里寻找新的金矿并帮助投资者评价金矿床。美国地质调查局成立两年后,对3个矿区研究的成功,促成国会决定扩大美国地质调查局的职能,从联邦公共土地拓展到美国所在地。此后,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科研工作重点是评价“未发现的矿床”。Clarence King很早就认识到矿产统计对美国经济的重要性。19世纪70年代末加州汞矿的关闭加速了佐治亚州金矿的关闭(当时用汞找金),这使King开始研究矿产与信息之间的关联性,但King不仅关注矿产生产等信息,还特别强调样本位置、地质背景、环境影响等多方面的信息,这奠定了美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信息工作的基础。阿拉斯加的矿产远景调查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阿拉斯加地区是1867年美国用720万美元从俄国买来的,但长期以来实际上是被遗忘的。1895年,国会拨款5000万美元调查阿拉斯加的金矿和煤矿,1898年就在Klondikc地区发现了富的大金矿,引起一轮找金热。随后几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在阿拉斯加的重点是评价砂金。1904年国会扩大了对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授权,全面调查阿拉斯加的各种资源,并与加拿大育空地区及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开展对比研究。美国地质调查局对阿拉斯加的这一轮调查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初,极大地推进了这一荒原地区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略矿产资源的需求导致的美国战略矿产调查评价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的第3个重大里程碑。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多数美国人认为战争会很快结束并且不会对美国人生活产生影响。尽管开始美国并没有参战,但政府仍命令美国地质调查局对关键和战略性矿产进行调查。调查确定了美国供应不足的5种矿产品:锡、镍、铂、硝酸盐、钾。随着战事的扩大,正常贸易中断,盟军主要依靠美国的钢、铜和炸药。战争开始两年后,美国大多数矿产已明显不能满足需求。到1917年美国参战时,确保资源的供应已成为政府最优先的政策考虑,要求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全力开展战略矿产调查评价,并且美国政府把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派往加勒比地区、中美洲和南美洲,广泛收集战略矿产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更加重视确保战略矿产供应的问题,1938年,公共工程管理局的基金支持美国地质调查局进行战略矿产调查。1939年美国通过战略矿产法律,明确对战略矿产调查评价的预算和拨款。开始时重点主要是国内战略资源的远景调查评价,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地质调查局在国务院和经济福利局的指导下将调查的范围拓展到中美洲、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从二战结束一直到冷战结束,战略矿产调查评价都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工作的重点。勘查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技术及遥感,极大程度地推进了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矿产远景调查工作。从一开始,美国地质调查局就广泛运用分析化学手段确定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及其相对丰度。在地表矿尚比较丰富的初始年代,地球化学方法非常有效。1880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就组建了第一个化学实验室,20世纪初就开始广泛使用“移动式”化学实验室。在二战快结束时,美国地质调查局与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合作,研发了寻找隐伏矿的地球化学方法。随着矿产资源需求的增加,美国地质调查局开始与美国海军部合作,研发了矿产资源远景调查评价的地球物理方法,特别是航磁调查。1945年开始了第一个航次的航空磁性调查。遥感在矿产远景调查评价中的应用是美国地质调查局与美国宇航局(NASA)在20世纪70年代末合作的结果。此外,开始向红外、近红外、热频谱、定量化、高分辨率等多个方向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对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仍高度重视,但美国地质调查局的重点开始转型:重点工作转变为“评价联邦土地内未发现矿产资源的潜力”。尽管此前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长期以来在已经矿化区开展工作并在许多特定地区开展了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但在更大尺度及研究程度不高的地区系统开展未发现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必须研发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1964年的荒原法将910万英亩的国家森林地划入国家荒原保护区系统,法律要求美国地质调查局率先开展这些地区的矿产远景调查。随后的立法又大幅度扩展了调查评价的范围。20世纪60年代开展了对整个阿拉斯加地区的矿产远景调查(AMRAP),这是一个重要的多学科计划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77年,阿拉斯加资源评价的成功模式开始推广到本土48个州,美国地质调查局开始执行全美矿产资源评价工程(CUSMAP)。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始提出了一系列的定量评价模型。1998年,美国地质调查局首次发布了全国未发现金、银、铜、铅、锌矿产资源的评价结果。没有评价铁矿石和铝土矿,是因为这两种资源的全球储量非常丰富。来自矿产资源工程的19个区域评价小组开展了“全国矿产评价”。1999年,矿产资源评价工程的科学家就着手开展“全球矿产资源评价”的可行性研究,第一阶段的重点是铜、铂族金属和钾。1995年美国地质调查局调整,此后着手进行“矿产资源工程”和“能源资源工程”两个项目(后文具体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