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十姐妹的名单
越剧十姐妹的名单是:“越剧十姐妹”,指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出现的越剧名角的合称,包括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因1947年同台演出《山河恋》而得名。1947年夏,为反对旧戏班制度,筹建剧场和戏校,发展越剧,其十人举行联合义演,同台演出,轰动上海,“十姐妹”因此得名。经历:越剧姐妹中的大多数都有苦难的童年。她们都是小小年纪就进了科班,跟着穷苦艺人,挑着戏箱,爬山路、宿破庙,过着“年年卖唱年年唱,处处无家处处家”的流浪生活。抗日战争前后,女子越剧开始进入上海,她们也陆续进了上海。旧社会的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弱小者的地狱”。小姐妹离了狼窝,又进了虎穴。她们一方面是戏院老板的摇钱树,一方面又往往成为达官贵人、巨商大贾以至地痞流氓的“囊中物”。有的人经不起逼迫和诱惑就屈服了。有的人则进行反抗。在上海,曾有人把一大堆金条、珠宝、首饰放在竺水招的面前,要收她做“干女儿”。竺水招轻蔑地看了一眼,冷冷地说:“我自己有爹娘。”说完,扭头就走了。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越剧十姐妹
越剧十姐妹是哪几位,越剧十姐妹还有几位
“越剧十姐妹”,指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出现的越剧名角的合称,包括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因1947年同台演出《山河恋》而得名。1947年夏,为反对旧戏班制度,筹建剧场和戏校,发展越剧,其十人举行联合义演,同台演出,轰动上海,“十姐妹”因此得名。
浙江越剧五大小生(浙江五大小生) 陈佩卿(浙江陈派创始人)、金宝花、陈书君(越剧第一官生)、尉少秋、王少楼(浙南小范瑞娟)
浙江越剧新十姐妹(1998年评选) 陈艺、俞文娟、陈晓红、黄美菊、杨慧月、舒锦霞、王杭娟、陈雪萍、朱晓平、赵海英
越剧(汉语拼音为yuèjù,英语为Yue Opera)——中国第二大剧种 ,有第二国剧之称 ,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张桂凤的评价
张桂凤的戏路宽,在表演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注重刻划不同人物的个性,有“性格演员”之称,譬如在《祥林嫂》中,她一人饰二角,一个是卫癞子,是典型的浙江流民的形象,一个是吴妈,仅仅一句台词,但把精神麻木的形象表现得入木三分;在唱腔上较多吸收绍剧高亢的音调和棱角分明的润腔方法使唱腔激昂奔放,富有力度,从而增强了男性气质。如《二堂放子》,“何日骨肉能聚首”这段【尺调腔·慢板】,是刘彦昌在二堂看书偶见落花瓣瓣、秋风瑟瑟不禁思念圣母时唱的,唱腔旋律流畅,刚健质朴,韵味浓郁;该剧中的“华山圣母是儿的娘亲”唱段,是以【尺调腔·二凡】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其过门和唱腔都吸收自绍剧,但又加以越剧化,唱得感情真切深厚。张桂凤组织唱腔的能力很强,能根据人物感情变化灵活运用各种曲调、板式,使唱腔富有新意。如《凄凉辽宫月》第六场中道宗猜疑皇后时唱的“一石投水激波涛”这段【弦下腔】,以尺调式、正调式、北调式、自由式的【弦下腔】混合组成,旋律丰富,节奏多变,唱腔深沉、粗犷,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运腔又十分细腻。《李娃传》中的“训子”吸收了绍剧的音调,充分表现出人物激愤的情绪。张桂凤创腔时善于根据塑造不同行当、不同个性的人物的需要,采取不拘一格、移花接木的方法选择和运用不同的音乐素材。《凄凉辽宫月》中道宗唱的“眼前丽人赛观音”这段唱,根据这位剽悍人物的特点和具体情境,吸收借鉴了绍剧的【平阳调】因素;《祥林嫂》中卫癞子的“东南西北全走遍”这段唱,根据人物不务正业、四处游晃的特点,继承运用了越剧早期的【平板】唱腔。这样做既突出了人物的个性,又使唱腔富有地方色彩。
吴彬的人物经历
1963年北京体育学院毕业后,在北京市业余武术学校(在北海体育场内)教学,1965年起代理北京市武术协会秘书长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大胆组织有识之士如李秉慈,门惠丰,刘洪池,张益民,赵惠明等30多人,坚持业余习练武术。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为传播武术的骨干力量,吴彬为北京市武术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66年获全国业余体校优秀教练员称号;1970年后参与筹建了北京市武术队,培养出李连杰,吴京,李志洲,王建军,梁长兴,殷玉柱,唐来伟,卢金明,张显明,李金恒,王群,王珏,严军,孙建明,喻绍文,董红林,杨永立,崔亚辉,寇占文,黄德刚等优秀运动员;他还是优秀女运动员李霞,郝致华,黄秋燕,张桂凤,周京萍等人的启蒙教练;1975-1985年,任北京市武术队副领队兼总教练。该队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荣获团体“十连冠”,队员个人获得金牌及奖牌共40枚。他训练运动员实行“三部功”:一是“苦”,苦练是基础,要具有刻苦,认真,顽强,勇敢的勤奋精神;二是“巧”,巧练要讲科学,即摸规律,抓特点,通理论,在尊重武术运动客观规律,掌握动作要领的条件下科学地演练;三是“精”,即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只有熟而精才能使功夫“炉火纯青”。他认为:“苦”,“巧”,“精”三者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苦’寓于‘巧’,‘巧’则必‘苦’;‘苦’‘巧’不离,精生不已,‘苦’中不‘巧’就是傻练,蛮干;‘巧’中不‘苦’必定弄巧成拙。强调教练应注意3点:一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要不断的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训练水平与管理能力;三是有了成绩,要谦虚谨慎,更上一层楼。1979年北京市体委为他记了特等功。多次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6-1992年底,任中国武术研究院教学研究部主任,对国内外武术教材的编写以及段位制的确立等,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同时协助徐才院长,积极开拓国际武术活动,促使武术有步骤地积极稳妥地推向世界。1993年初,吴彬主动要求调回基层,出任北京市武术院院长。1994年兼任市武术队总教练。加强队的管理,着重向队员进行远大目标和理想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树立“祖国至上”的理念,用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武装每个队员。积极开展国际武术交流,先后率队出访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北京市武术队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连获团体冠军。他注重培养后备力量,1993年起组织一些中,小学校联合筹办了武术学校,并确立德,智,体三育全面发展办学宗旨,为国家造就合格人才。七十年代中期,北京武术队是北京的孩子们心目中最向往的地方,那里,能学到纯正的中国功夫,而且还有一个好教练一一吴彬,而吴彬,也在教练的岗位上发现了一批日后的国际巨星。一次上课时,吴彬发现刚刚入队没有几天的李连杰没来,是生病了还是有其他的原因,电话还没有普及,吴彬就利用业余时间,找到了李连杰家,一了解,原来是他的母亲怕儿子沉迷在练功里耽误了学习,打算让儿子退出武术队。在吴彬的多次说服下,李母终于同意,让儿子跟着吴彬学习,正是吴彬这种“不放过一棵好苗子”的伯乐教育思想,才留下了这位武林天才,也才有了李连杰的现在。而另一功夫巨星甄子丹曾也是吴彬的学生,吴彬回忆说:“当年第一次看到甄子丹的时候,我觉得他的身体素质还不错,挺适合练习武术的,但是武术的底子比较差,那个时候他还只是刚刚开始接触套路,还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身体的柔韧性比较差,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是让他和女队员一起学习的,但是为了不挫伤他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就骗他说和女队员一起主要是为了练腿。但是他很刻苦,听他的师兄弟讲,经常在别人都已经离开武术馆后,只有他一个人还在坚持练习。1974年,北京武术队成立了,那—年,他已经37岁了。他知道,要发扬中国传统的武术,要靠发现年轻人,来完成这个使命,为此,他优选了第—批运动员,培养身体素质好、基本技术过硬的幼苗。由于严谨的管理措施和科学的训练手段,这个团队连创佳绩,从1975年至1985年,北京武术队蝉联十届全国冠军,他所训练的男队获个人金牌51枚。为此,全队受到市体委的嘉奖,吴彬荣立特等功一次。此后,又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中国当代“十大武术教练”之一、被武术界誉为“金牌专业户”的北京武术队主教练吴彬先生,这一辈子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他培养出了以李连杰、王群、王建军、唐来伟、吴京、李能苗、 李霞、郝志华、壮晖、刘清华、王滢等为代表的数十位颇有成就的男女弟子,仅荣获中国和世界各类武术比赛的金牌就多达100余块。他的弟子遍及海内外,正为中国和世界武坛的繁荣昌盛努力奋斗着。他还长期为国际和亚洲武联技艺规范、提高和推广,做出了不懈的可贵的奉献。可以说,吴彬是中国和世界武术界的功臣。
荀派的艺术特色
他对唱和念的要求非常严格,认为唱要“以有限的腔调曲表达繁复错综的感情”,而念白在与观众交流时“比歌唱更直接、更有力一些”。为此,他主张唱和念时生活感和艺术性两者结合,协调融洽,并与表情、身段的真实自然相一致,互为表里。这正是荀派表演的特殊风格。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剧本、唱腔、表演、念白、到服饰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在唱腔艺术方面荀慧生大胆破除传统局限,发挥个人嗓音特长,吸取昆、梆、汉、川等曲调旋律,大胆创新。这不是简单的一曲多用,而是从生活出发,从人物感情与心境出发,字正腔圆,腔随情出,令人着迷。他善于使用上滑下滑的装饰音,听来俏丽、轻盈、谐趣具有特殊的韵味。他还十分注重道白艺术,吐字清晰,声情并貌,他创造出融韵白、京白为一体的念白,韵调别致,具有特殊的表现力。表演方面他强调“演人不演行”,不受行当限制,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突破,他塑造的许多少女、少妇的艺术形象,具有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娇雅妩媚、清秀俊美、风格各异。
张派的艺术特色
张岫云继承了豫剧传统演唱和表演艺术之外,并大量学习了京剧的表演艺术。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她就十分留意学习京剧的表演艺术,到台湾后,在与许多京剧艺术家的交往中,取长补短,不断创新,使其表演较之20世纪40年代的豫剧来说已“雅化”了许多。丰富、提高了豫剧的表演技巧。 张岫云融合了前辈们的特色、苦心研究其它剧种的唱腔 ,经过细心整理后创出别致的声腔、身段作表而重新塑造角色性格,丰富了表演内涵。她的扮相俊美、表演细腻、能文能武,开创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越剧十姐妹的初步发展
三十年代中期,嵊州(县)农村女子科班(绍兴文戏女班)十分普及。 据1935年统计,全境40万人有2万多参加女班演出,女班总数达200多个。到1938年,日寇侵袭浙江,大批绍兴、宁波一带的人士去上海避乱和谋生,为女班进上海演出提供了大量的观众。那时起,“绍兴文戏女班”接踵拥入上海,影响也逐渐扩大,报刊、广告开始称其为“越剧”其实,“越剧”两字早在1925年已出现,但不多用,与“绍兴文戏”、“的笃班”、“小歌班”等混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女班在上海落脚后,姚水娟等一批艺人开始实行编剧制,轰动上海,为越剧的蓬勃发展起了打开局面的作用。“越剧”这一名称也进一步被观众、舆论界和演员所接受,替代了其它名称。 1942年,在袁雪芬为代表的一批演员的倡导下,掀起了一场全面的越剧改革,建立了编导制,还把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搬上舞台,成功地上演了《祥林嫂》。这段时间,涌现了大量的新剧目,创造了《尺调》和《弦下调》,“女子越剧”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越剧在党的关怀重视下,组织艺人们进行了“改人、改制、改戏”为中心的“三改”学习,参加了全国、华东地区、浙江省戏曲调演,走上了全面繁荣发展的时期。越剧演出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并走向世界,受到国内和法、德、美、苏、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等欧美国家,以及朝鲜、日本、东南亚、港澳地区广大观众的欢迎,为国际文化界所瞩目,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期间,新剧目大量涌现,数以百计的剧目上了银幕和屏幕;越剧新秀人才辈出,活跃在舞台上;越剧唱腔流派纷呈,使越剧艺术更加绚丽多彩。
越剧十姐妹的组建过程
袁雪芬自述越剧“十姐妹”的来历:1946年5月,我们雪声剧团将鲁迅先生的《祝福》改编成《祥林嫂》,搬上越剧舞台后,紧接着又演了《洛神》。但越剧改革遭到了恶势力的反对,这年8月27日,我离家去电台播音,刚走到路口,窜出一个人将一包粪对我劈头抛下。之后又收到装有子弹的恐吓信。由于一些合作者另有打算,剧团无法按期演出新编剧目,我又不甘屈服于老板走回头路,1946年底雪声剧团只能暂告解散,我也暂停演出,静下心来思考这几年的得失。下一步该如何走呢?我想,作为主要演员,首先要提高自己并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应该让全剧种的成员参加到改革行列中来。另外必须有自己的剧场,并有附设学校培养接班人。为了实现这些设想,1947年初,我跑遍了上海各种类型的剧场和电影院,对剧场设计、舞台大小和观众座位好坏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1500个座位的南京电影院(解放后改为上海音乐厅)座位最好,而扇子形的剧场演戏曲效果更好。不到一个月,设计者就绘出了新剧场的初稿图纸。随后我们找到了霞飞路(现在的襄阳公园隔壁原祥生汽车公司)的一块地,租50年约20亿元,造价约30亿元。这50亿元,只有依靠我们自己演出和向观众集资解决了。我考虑,这是整个越剧界的事,如果能说服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徐玉兰、范瑞娟、傅全香、徐天红、张桂凤、吴小楼来参加,共同发起为造剧场进行集资活动,不是很好么? 这九位中,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徐玉兰没有交往过,其他五位曾与我合作过。于是我就找了当时尹桂芳、竺水招的合作者徐天红和吴小楼,谈了联合义演、集资造剧场和越剧学校的设想。徐天红与吴小楼都表示积极参与,于是我请徐天红约尹桂芳、竺水招到晋隆西菜馆见面。她俩跟我会面后,都连连点头同意,同时还提出号召基本观众认股投资以增加资金等建议。徐玉兰当时因吐血在休息,我专程去拜访了她。她说:“这是越剧界的大事,我一定参加。至于筱丹桂能否参加,要找国泰大戏院老板张春帆。”因徐玉兰吐血,张春帆曾邀我下半年去国泰演出,他说单靠春凤(筱丹桂的小名)怕不卖座,这叫做人老珠黄不值钱啊!筱丹桂这时只有27岁,是在被张春帆占有的这八九年中,才渐渐低落不佳的。我去找张春帆,他因有求于我,连连点头说:“这是出风头的事,春凤一定参加,但你不必去看春凤了。”可见筱丹桂是毫无自由的。范瑞娟、张桂凤与我共事改革演出两三年了,联合义演她们极力赞成。傅全香是我的同科班师妹,她也一口答应参加。 接下来我们邀南薇、韩义等商量演出剧目,大家认为要区别于以往会演的老剧目,但新编的题材要容纳这些主要演员实是不易。也曾想过演《红楼梦》,但贾宝玉只有一个,怎么分配角色呢?后来选择将法国大仲马的小说《三剑客》改为中国历史题材的《山河恋》,男女角色都不成问题。1947年7月29日,我们相聚在大西洋西菜社签订了联合义演的“合约”,我的顾问律师平衡成为我们合约的起草人和见证人。 我们十个演员作为发起人,在“合约”上签了名,后来我们就被称为越剧“十姐妹”。关于演出场地,打听到周信芳演出的黄金大戏院,因周信芳歇夏,正是空档,我就去商谈。黄金大戏院提出一月租金要四亿元。很快,一个星期的座券被订一空,座券分福禄寿三种,票价定为10万、5万、3万。演员们除了排戏,还得抽空准备自己的戏服。大家在骄阳里坐着三轮车满街跑,置衣料,买首饰,量身材,谁都不愿意在台上逊色于别人。
山河恋到底讲了什么事情?怎么往后看光讲新的福林了?
我觉得 主线是大玉儿吧 玉儿嫁给了喜欢的皇太极 多尔衮喜欢玉儿 皇太极喜欢海兰珠 海兰珠为了报仇 嫁给了皇太极 最后又为了报复皇太极 自杀 皇太极伤心过度 两年也死了 之后就是 多尔衮为了玉儿 拥戴福临即位 博果尔的妈是娜木钟 带领自己的部落投靠皇太极 之后被皇太极收为福晋的 但是貌似博果尔不是皇太极的孩子 是她和阿古拉偷情所生 纯自己的理解 表达 不知道 你能看明白么 是有点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