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电影解析是怎么样的?
《花样年华》作为经典华语文艺影片,剧情简单却晦涩难懂。王家卫的电影风格重视情绪的传递,往往“看的不是剧情,而是情绪;讲的不是故事,而是人性。”由于两位主演极具魅力,许多人容易被张曼玉的婀娜旗袍或是梁朝伟的忧郁气质吸引,而忽略了电影本身传递的信息以及剧情的内容而《花样年华》这部戏究竟传递了多少种情绪?落寞、孤寂、虚伪、嫉妒、暧昧、痛苦、内疚、忏悔或许每个人感受的都不同。关于《花样年华》究竟讲述的是怎样的故事,一直以来影迷和影评人各有认知。有人认为这只是一部反映现实生活中婚外情的场景,讲述了一段“最美好的年华与最糟糕的爱情”。但也有人深入剖析影片内涵,认为这其实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讲述的是周慕云在得知妻子与邻居出轨后,故意接近引诱邻居太太苏丽珍,以满足自己的报复心理,但最终有所忏悔而选择离开。王家卫说,《花样年华》是部采用了惊悚片手法拍摄的悬疑片。 梁朝伟则笑言把奸夫淫妇的故事拍出了郎才女貌的感觉。一部婚外情电影却成为世纪经典之作,或许只有王家卫、梁朝伟、张曼玉的三人组合能够做到。基本信息《花样年华》是由王家卫执导,梁朝伟、张曼玉主演的爱情片,于2000年9月29日在中国香港上映。该片以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为背景,讲述了苏丽珍和周慕云在发现各自的配偶有婚外情后,两人开始互相接触并随之产生感情的故事。2000年,梁朝伟凭借该片获得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2001年,该片获得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外语片奖 。2009年,该片被美国CNN评选为“最佳亚洲电影”第一位 。2019年9月,该片被英国《卫报》评选“21世纪最佳影片100部”位列第5名 。2020年2月19日消息,电影将推出4K修复版,并将在第7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戛纳经典”单元进行全球首映,以纪念《花样年华》上映20周年。以上资料参考:百度百科-花样年华
花样年华电影解析
评论《花样年华》本应是至少一年以前的事,之所以现在才决定写一篇关于《花样年华》的文章,是因为一直以来,我没有任何信心将我的观点令人信服地表达出来,尤其是以纯文字的方式来表达。即使是我边看电影边向朋友解释,也仅有很少的朋友同意我的观点。所以我费了点儿心思,加了几幅插图,希望能说得尽量清楚一点。但即便如此,我也没有指望哪怕是任何一位读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同意我的观点,我不期待得到任何人的认同。 因为王家卫影迷也看不懂的他的电影。 看过不下十篇关于《花样年华》的影评了,大家谈论它的怀旧,谈论它的音乐,谈论它的摄影,谈论张曼玉的旗袍,谈论梁朝伟的影帝头衔,谈论王家卫……唯独没有人谈论过《花样年华》的情节,至少没有人深入谈论过。当然大家都明白这是一个关于婚外恋的故事,但是故事情节的脉络却没有人详细讨论过,这对一部电影来说是很悲哀的,毕竟情节是一部电影最基本的元素。但王家卫的电影太特殊了,很多非王家卫影迷认为王家卫电影根本无情节可言,而王家卫影迷是以能看懂王家卫电影的情节为傲的。而《花样年华》呢,它的电影语言太过丰富和简练了,以至于连绝大多数王家卫影迷在面对它时也显得不知所措。《花样年华》是遭到绝大多数王家卫影迷唾弃的,“看不懂”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所以这是一部王家卫影迷也看不懂的王家卫电影。当然,对大部分人来说,看不懂也无所谓,体会体会感情也就可以了,但是我敢说,如果你没有看懂《花样年华》的情节,那你就无法真正体会它所表达的感情。 其实《花样年华》的情节并不复杂,造成它如此晦涩的原因大概有这三点: 第一个原因,王家卫。《花样年华》是一部由梁朝伟的表情来推动情节发展的电影!这样的电影也许是前无古人的。很难想象梁朝伟的几个眼神就构成了影片情节的支架!而这当然是王家卫的构思。很多人对梁朝伟得到戛纳影帝感到很不屑,说他凭本色演出就拿了个影帝,或者说这个影帝头衔是戛纳评委补偿给他的,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很遗憾??你根本没有看懂梁朝伟在《花样年华》里演什么。如果你愿意再看一遍《花样年华》的话,我建议你什么都别管,注意看梁朝伟的表情就行了。更绝妙的是,《花样年华》的不少重要情节都是在那几段MTV式的场景中交代的。恐怕这几个场景出现时大部分观众都趁机打个盹或是陶醉在美妙的配乐中,而无暇去理会银幕上男女主人公的一举一动了。梁朝伟的表演是《花样年华》最重要的因素。 第二个原因,“剪刀手”张叔平。《花样年华》的镜头已经到了少一个镜头则太少的地步了,张叔平在《花样年华》里除了把能穿上的旗袍都穿在张曼玉的身上外,还把所有能剪的镜头都剪掉了。 举个例子,周慕云约苏丽珍吃饭,只有两个镜头,王妈接电话,在餐厅见面。中间没有任何过渡。 如果换成一般的导演和剪接,这可能需要以下这组镜头才能把这件事交代清楚:铃响,王妈接电话叫苏丽珍接电话、苏丽珍接电话并与周慕云通电话、前往餐厅见面。还有个例子,苏丽珍去周慕云家借报纸,聊起武侠小说: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希望这个电影给你带来启示,也希望你的花样年华像花一样绽放,生活多姿多彩。
评价王家卫的电影《2046》;《花样年华》;〈重庆森林?
《阿飞正传》、《花样年华》和《2046》三部电影组成了王家卫的“旧上海三部曲”,三部电影从人物到通篇弥漫的旧上海气息都是一脉相承的。 王家卫说:《花样年华》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台湾的一个印象派诗人。整部电影的风格给了我们一种隐晦的感觉,敢爱却不敢于表达,不敢于做,只是把爱永远的埋在心中。 《2046》则继承了前作的风格,当永藏心中的那份爱意已见见成了习惯,人便慢慢变得麻木,付诸在花花社会当中,却永远发现无论面前出现什么都只是逢场作戏,没有复出自己的真心,只能吧自己的心中的烙印细细的印在一本迷离的书中。2046是一个符号,代表永不改变的真心,更代表无法抹去的记忆。 相比于迷离的《花样年华》和深邃的《2046》,《重庆森林》显然是另一种轻快、晕眩的风格。由两个故事组成,是关于追求和放弃的,从林青霞金黄的发套到王菲加利福尼亚的音乐,《重庆森林》给了我们一个不同于眼睛王其他作品的西化的风格。鲜快的音乐,凌厉的剪辑向我们展示了繁宣都市之中纯洁天真的爱情。 《重庆森林》本来有三个故事组成,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片中的第三个故事并没有成型而变成了导演而后的作品《堕落天使》,《重庆森林》的剪辑是我最喜欢的,张叔平说他不是在built,而是在distory,正是这种风格创造了香港电影史上一部异类的佳片。
怎样评价《花样年华》
是很不错的一部电影,很值得一看!《花样年华》是由王家卫执导,梁朝伟、张曼玉主演的爱情片,于2000年9月29日在中国香港上映。该片以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为背景,讲述了苏丽珍和周慕云在发现各自的配偶有婚外情后,两人开始互相接触并随之产生感情的故事。故事介绍:1962年的香港,两对年青的白领夫妻成为邻居,但周太太和陈先生竟然勾搭成奸,而周慕云(梁朝伟饰)和陈先生的太太苏丽珍(张曼玉饰)则被蒙在鼓里。后来,周幕云和苏丽珍发现了各自配偶的秘密,两个被配偶遗弃的人开始见面,并共同商量未来可能出现的事情。评价:王家卫通过电影《花样年华》创造了一个氤氲不明的惆怅温婉的怀旧氛围,通过悲伤痴缠的音乐与色彩饱和的画面以及人物精简的对话与故事情节,让观者不断追问与思考,大量的留白也让观者从自身的角度和理解方式对影片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解读和想象。王家卫通过一段普通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微妙,通过对场景、道具和服装的细致追求让整部电影完整地表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风情画卷。同时,在影片表达上,王家卫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将民族色彩、民族特色以及时代色彩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融合成独一无二的怀旧气质,这也成为该片的成功之处。《花样年华》以其独特的电影语言和叙述模式,以及带有王家卫独特标记的风格特色,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通过独特的电影叙述模式,影片焕发出了脱俗的气质和悠长的内蕴。王家卫把片中简单的故事拍摄得委婉动人。
电影《花样年华》好在哪
每个天才导演在真正成为天才之前都是经过无数磨练的,与普通导演不同的是,他练手的作品都比一般人好很多倍。在华语电影中,王家卫绝对是另类。他的每一部电影都自成体系,每一个镜头、每一款色调、每一处灯光、每一句对白都深深地刻下“王家卫”三个字,成为无法模仿的品牌标记。
《花样年华》这部电影几乎是王家卫的巅峰之作,之前的几部电影似乎都是在为这部电影做铺垫,打基础。这部电影改编自刘以 的小说《对倒》,王家卫用一种模糊隐晦的讲述方法将中年爱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故事开篇就是苏丽珍和周慕云同时找房子,之后又同一天搬家,并由此做了邻居。在整个故事中,王家卫故意隐去苏丽珍的丈夫和周慕云的妻子的正面形象,只是通过几个背影和声音来连接故事的发展。苏丽珍和周慕云本是因为丈夫和妻子出轨渐渐走到一起,当王家卫将他们设置成故事背景时,无疑在表达自己的一种爱情观,所有的爱情都是命定的缘分,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在哪里出现,都是必须出现的,它并不计较时间和场合。如同苏丽珍和周慕云,在爱人背叛后,以各自最狼狈、最痛苦的状态彼此面对,在脆弱中寻求温暖,后来渐渐产生情愫,一步步坠入感情的漩涡。
王家卫并没有批判谁的爱情正确,谁的爱情错误,爱本身没有对错,尽管苏丽珍一再强调“我们不会像他们一样”,但她和周慕云之间爱的本质在某种程度上依旧等同于陈先生和周太太之间的感情。因此,影片中丝毫没有谴责两个背叛婚姻的人。包括苏丽珍的老板何先生周旋在妻子和情人之间,也是用一种很正常的叙述方式在呈现,甚至通过苏丽珍提醒何先生领带的颜色变了来帮助何先生遮掩他的婚外情。
电影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肯定是有主题的。王家卫用婚外情做背景故事,深刻讲述了两个失意的中年男女如何小心翼翼的一步步靠近爱情。他使用了很多道具来强化细节,如两人第一次淋雨时,各自拿出一块白手绢擦雨水;周先生的领带;苏丽珍的绣花拖鞋和皮包;她每天晚上买面的饭盒;周慕云手里时不时燃着的香烟;苏丽珍公司的钟表。这些虽然是不起眼的小物件,但它们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故事的情节发展。两条同样的领带让苏丽珍发现丈夫出轨,两个同样款式的皮包让周先生发现妻子的出轨,钟表和饭盒代表了被遗弃女人的寂寞,香烟表达着一个被妻子欺骗的男人的落寞。导演处处用这些小细节传递情绪,胜于让人物喋喋不休的讲故事。只要人物开口,说的都是至关重要的潜台词。如苏丽珍发现丈夫出轨后,对周先生自言自语:两个人在一起,单是自己做的好是不够的。那种婚姻失败后的懊恼与绝望展现的深刻而痛楚。电影结尾时,周先生问苏丽珍: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又是含蓄的表达,明明是一句“我爱你”,非要藏着说,那个“爱”字始终压在舌尖下,抵死说不出口。这才是对白的力量,用无形的回声爆破出巨大的能量。
影片讲述的1962年的香港,影片的色调从头至尾都是昏暗的色泽。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使用了大量灯光做铺垫。街角斑驳的墙壁映照在橘黄的路灯下,周先生和苏丽珍邂逅,一个身影过去,一个身影走来,仅从他们的背影就能看出蚀骨的寂寞如何吞噬着他们的灵魂。色彩发生变化是在两人知道背叛的事情后慢慢有了联系,先是调查对质,然后是小心求证,后来则是大胆模拟,再后来,他们在无意识中用另一种情感代替了被抛弃的疼痛感。周先生搬到宾馆2046房间,等待苏丽珍前来赴约,苏丽珍穿着一件红色的风衣,宾馆走廊特意用了红色的窗帘,在这里,导演仿佛把红色比喻成幸福的颜色,暗喻两人在慢慢靠近幸福,或者说即将得到幸福。可惜,苏丽珍犹犹豫豫,高跟鞋的蹬蹬声上上下下,始终没有勇气走进2046房间。最终周先生送苏丽珍离开,红色的窗帘随风摆动,预示着幸福如风般渐行渐远。
在场景的设置上,导演也是用尽了心思。苏丽珍和周先生好几次在街道相遇,镜头都是通过窗户的铁栅栏进行拍摄,暗示着他们是身处牢笼的两个人。第一次,两人谈论各自丈夫和妻子出轨的事,说明他们是处于道德的牢笼,不愿做出他们认为不耻的事情。第二次,两人不知不觉坠入爱河,周先生适逢下雨天表白,身后又是铁栅栏,说明他们陷入爱情的牢笼,勉强挣扎,却已找不到逃脱的出口。苏丽珍一再强调:我们不会和他们一样的。她用这句话画地为牢,让两人都不得不忍受爱情的煎熬。
整部影片大量使用了隐喻,如果不细心体味,好多片段都会看得似是而非。如苏丽珍最后带的孩子是哪来的?两人到底有没有再次重逢。其实,在影片后半部分,某一夜,两人同坐在一辆出租车上,苏丽珍靠着周慕云的肩膀,轻声说:今晚我不想回家。这又个暗示,也是为后来打伏笔,庸生由此而来。至于庸生的名字,都在做暗示。周慕云喜欢写武侠小说,香港最好的武侠小说作家就是金庸和梁羽生,取两者名字中各一字,暗暗告诉观众,这个叫庸生的孩子就是周慕云和苏丽珍的孩子。
影片的音乐也用到了极致。每次苏丽珍晚上出去买面时,都用了爵士乐,本来是很高贵洋气的音乐用在这里,反而衬托出一种寂寞凄凉的气氛。这么美的女子,在花样年华的岁月,却被丈夫独自丢在家里,多么可惜。即使这样,导演都觉得烘托不够,还要用《花样的年华》做主题音乐,再次点题,含蓄的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境。可以说,导演对待感情是大度的,他并没有批判谁,也没有包容谁。失去与得到,重逢与错过,都是个人的因缘,而他,只是在为我们讲述一个故事,一个有着花样年华般的男人和女人彼此相爱却无法相守的爱情故事。
为什么《花样年华》能成为经典?里面的三观正吗?
《花样年华》是2000年王家卫导演的电影。好的剧本、深入人心的台词、导演对这部剧本的精心诠释,以及演员出色的表演,都是这部剧成为经典的原因。影片由于对于婚外情的浪漫描写受到一部分观众对于影片三观的质疑,但我们可以从男女主婚外情产生的原因以及两人的态度看出它并不是一部三观不正的电影。好剧本是《花样年华》成为经典的根本原因。剧本将俗套的婚外情,以另一个角度来展现来,带着别样的浪漫色彩。在人物的刻画上,通过人物心理变化来推动剧情发展,诠释人性的美和爱情的悸动。好的剧本,当然会有好的台词。深入人心的台词,让观看者不仅感同身受,还体会到诗一样的美感。例如影片中“如果,我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这句台词,击中了观众的心,在很多年后,仍然出现在许多的小品和综艺节目里。王家卫导演从细节着手,在影片中营造了一个几近真实的小世界。小到时令蔬菜,大到男女主出去约会的地点,都有据可考,充满了生活温度和时代质感。二十多套华丽的旗袍,窄小的楼道,弄堂……王家卫把1960年代香港人生活的场景在影片中一一呈现,全片没有一个多余镜头。演员从选角到对故事的演绎也显得十分精致。《花样年华》的剧情简单,但在梁朝伟和张曼玉的演绎下,散发出别样的魅力。梁朝伟所饰演的周慕云,低头轻蹙的眉心,轻吐的烟圈,抬手夹烟的动作,还有深沉的眼神,带着中年男人的忧郁。张曼玉所饰演的苏丽珍总是穿着一身旗袍,画着精致的妆容,即便是出门倒垃圾也会将自己收拾的妥妥帖帖。张曼玉把这一角色注入了灵魂,我们几乎难以忘记当她踩着高跟鞋从木质楼梯间经过,腰肢扭动间,木质地板轻响,女性的优雅与魅力几乎荡漾开来。以上这些因素缺一不可,成就了《花样年华》这部经典电影。在电影中,周慕云和苏丽珍的感情也因为是婚外情而备受争议,但我们可以从男女主婚外情产生的原因以及两人的态度来讨论一下两个人的爱情是不是符合三观的。首先是两人的另一半均先出了轨,然后周慕云和苏丽珍才走到了一起来讨论为什么伴侣会出轨。在相处中产生了爱情,这是他们也没有预料到的。但即便是有了感情,两人也没有做出越轨的行为,连个吻都没有,隐忍而克制。两人都发之情,止乎礼。他们的感情更像是两颗受伤的心灵靠在一起相互依偎。在影片的结局部分,苏丽珍对周慕云说不再见面,周慕云也能理解她的想法。他后来离开了香港,去了新加坡。不难看出,最后两人都不愿意成为另一半无视伦理、伤害伴侣的人。这样的爱情,并没有越过道德伦理的底线,我们称它为三观正常的爱情是不过分的。《花样年华》这部关于婚外情的电影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除了技巧性的因素,还有对于婚外情这一特殊的爱情类型导演并没有一昧地刻画它的浪漫色彩,而是表明了这样的爱情会伤害伴侣,很多时候往往会成为遗憾。没有违背主流道德观,在浪漫和现实中张弛有度,也是影片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
什么是电影影评?
1、影评是一种科学的活动,是电影艺术与观众的桥梁,是实现电影三重价值(艺术的、社会的、经济的)的重要手段。国外影评主要作用于票房价值,中国影评侧重于社会性,形成中国特有的、最广泛的群众影评浪潮,形成中国文艺评论独特景观。
2、影评本身是一门艺术,有利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思辩能力、写作能力。从写作学的要求看,影评写作需要信息处理能力,也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能力的综合运用。许多人从影评起家,走上专业文化工作道路。上海市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97年高考语文中有一道小作文题,要求学生写影评,题目是《推荐一部影视剧》,15分,这一举措使学校掀起起电影热,97年的《文汇电影时报》和98年2月11日《新民晚报》对此作了报道。国外文科大学一般都有电影课程。今年,东南大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求大学生观看百部优秀影视片。最近,北师大为大学生设立电影院,结合放映的影片请专家给学生讲评。
一、思想评论: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见《银海珠光》)。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 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纪了优秀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枣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四、电影特性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试举例如下:
1. 电影语言评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
2. 电影结构评论。《复合交融 巧织经纬枣的结构艺术》。
3. 电影修辞评论。电影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中的象征手法赏析》。
4. 电影节奏评论。《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枣谈电影<周恩来>的节奏艺术》
5. 电影悬念评论。《悬念迭设扣人心弦枣谈美国片<碟中碟>的悬念技巧》
6、电影音响评论。《摹声会音皆有情枣<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音响》
7. 电影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味”》。
8. 电影细节评论。《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一串闪光的项链》。
9. 电影表演评论。《眼之魅》
10.电影音乐评论。
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交*、兼容的。评论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的评一个人,评一类人,或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也可以就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影片中同类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种创作倾向进行评论。如《忧患意识与英雄主义》对美国影片普遍性的主题的分析;“新时期军人银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员为什么不能长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为什么走红”等论题是综合某类影片创作倾向选的。
电影评论的文体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论文体为主,也可以用书信体、对活体、问答体、随感录。近年也有散文体,散文体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严密的论证,较少逻辑力量,理论色彩较单薄,在影评百花园中应当允许各种文体样式存在。
影视评论 写那部电影较好
还是写经典的吧。得过奖的,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有些话可以说的。
我们以前的电影欣赏课上老师推荐的是《蓝》、《白》、《红》三部曲(推荐)。如果中国片的话,动画片《哪吒闹海》不错,把它和文革联系起来,能有很多新的观点。还有《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李碧华作品改编的都不错,如《青蛇》、《霸王别姬》、《胭脂扣》等)日本的电影有《入殓师》、《情书》都不错。建议不要写灾难片,写不出什么新颖的见解。
梁朝伟《花样年华》歌词表达的意思?
这是一个叙述青春岁月的故事.
花样年华: 年华,时光,岁月。像花儿一样的时光,常用来指十四岁至二十岁间青春焕发的风月。
梁朝伟-花样年华
作词:陈珊妮
作曲:陈珊妮
编曲:Koji Sakurai
女声:吴恩琪
(男)渴望一个笑容 期待一阵春风 你就刚刚好经过【男女方相遇的时候】
突然眼神交错 目光炽热闪烁 狂乱越难掌握【恋爱的火光燃亮】
(女)我像是著了魔 你欣然承受 别奢望闪躲【别逃避我们的感情】
怕是谁的背影叫人难受【别拒绝我们的感情】
(男)让我狠狠想你【我很想你】
让我笑你无情 【沉迷其中】
连一场欲望都舍不得回避【男方不想逃避双方的感情】
(女)让我狠狠想你 【我很想你】
让这一刻暂停【希望时间停止于这一刻】
都怪这花样年华太刺激(太美丽)【初恋太美好太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