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扇的扇骨一般用什么竹子最好?
扇骨的材质2007-07-02 13:08一般来说,折扇的优劣俗雅,在于扇骨和扇面两个方面。例如扇骨是什么材质,有什么刻工或特殊的工艺,是否舒展如意等;扇面的纸料是否尚佳,有什么特殊之处,例如明代盛行金面,清代崇尚素色和夹纱的扇面。 折扇平时是折叠起来的一般人看扇子肯定先看扇骨,扇骨的优劣是第一人像。任何一柄上佳 的扇子,扇骨占了很大的分量。据一些文物行的老人们回忆,一些有身份的人,一扇在手,出怀入袖是身份的道具,而且这些人落座之后,常常要互相交换折扇欣赏品评。倘若扇骨出奇,扇面出自名人之手,便会得到恭维称道。所以,那时的一些文人墨客乃至官宦决不敢轻易使用劣扇,免得被人瞧不起。那时有专门的扇庄,经营各种扇子,并有多种服务,这些留待下面专文述说。 正因为扇骨是折扇的一个门面,是首先受到人们玩赏品评的对象,所以,扇骨的制作从明代就已经与时俱进逐步提高。从材质上来说,肯定是竹子为多,随着人们欣赏品味的提高,只竹木是满足不了的了,于是一些高级稀有的材料加入进扇骨的行列。 其实在折扇未出现之前,团扇,尾扇的扇柄装饰已开始有了豪华型。如糜尾扇一般是竹木柄,这种材料俯拾即是。 但发展到后来,那些王公贵族使用的扇子,其扇柄五花八门,像玉柄,犀角柄,象牙柄,玳瑁柄,鎏金柄等,这样的扇柄 所使用的材质可以说已登峰造羁勒。然而,明清以降的折扇扇骨的豪华高雅不仅可与之并驾齐驱 甚至在工艺制作方面已大大超过以往。 首先,折扇扇骨在用竹方面可以说是包容了天下所有竹子的品种,如斑竹、棕竹、湘妃竹、梅箓竹、桃丝竹、芝麻竹、佛肚竹等。在扇骨的世界中,几无一种竹子被遗漏。在木质上,最初使用松木、桧木、到后来,紫檀、檀香、红木、乌木 、黄杨、楠木、鸡翅木,任何上好的木料都被用在扇骨上。此外像稀有的象牙、兽骨、牛角、玳瑁、贝玉、金银铜也都用在了扇骨上。可以这么说,一个小小的扇骨,其实囊括了竹木牙角材质的大千世界。 这还不算,扇骨运用了雕刻工艺的全部手段,在中国书画,民俗吉祥图案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方法,使得这个长不盈尺、宽不及寸的扇骨,呈现出让人眼花缭乱的主艺术色彩,并以独具的魅力辉映艺坛。竹 竹为扇骨的首选之材,扇骨涉及的竹子种类较多,择其要介绍如下:湘妃竹 用湘妃竹作扇骨注重的是他自身的斑点。湘妃竹又称“斑竹”、“泪竹”、“湘竹”等。湘妃竹的名称来自《述异记》。传说尧禅位于舜之后,尧帝有二女,一位叫娥皇,,一位叫女英,皆嫁给舜为妃。舜南巡,死葬于苍吴,娥皇、女英闻讯后站在湘江岸大哭,泪洒在竹上而成斑。在《群芳谱竹谱》中载;“斑竹,即吴地称湘妃竹者。其斑如泪痕。”刘禹锡有《泰娘歌》,内中云:“如何将此 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湘妃竹是做扇骨的上佳材质,湘妃竹自身的斑痕就是最自然的装饰。据说当年好多湘妃竹,计算其价值时,要在天平上称,与黄金的价值相等。湘妃竹西散生型竹种,竹竿高5米至15米,竹壁厚度中等,节间长三十厘米左右,正好做扇骨用。但湘妃竹上的竹办大有讲究:上面的竹斑一种是天然而生,这种斑痕很自然;还有是在斑竹方生时,点上台钱封之甚固,等斑竹成后斫法台铧,竹上的紫晕则驳可挚爱;还有在普通的竹子上用火烙烫,使竹皮局部焦糊而成斑痕。 以上三种以前两者为佳。自然生成的斑点大小不一,分布极不规则,以斑点多、且斑点清晰分明者为上佳之品。不过也有奇而佳者。笔者曾见一湘妃竹扇骨,上面有一不规则的大斑点,下面则是一个小斑点,虽然斑点少却愈显新奇可爱。至于是否为烙烫的斑点,一般是一望即知。烙烫的斑点较规则,不自然。另据老文物行人说的一个诀窍,就是闭上眼用手摸,手触摸被烙烫处,如果是瘪下去的,是烫花,如花斑凸出来的是真湘妃竹。另外,湘妃竹一般较细,直径较小,抛开做扇,大骨正合适,内侧露出竹芯呈浅凹状。如果是烙烫的竹子,一般无此凹状。在湘妃竹扇骨群落中,也偶尔能见到用湘妃竹作的小骨,这也自成一番风韵。梅箓竹 梅箓竹又叫梅鹿竹,它与湘妃竹最大的区别在于梅竹的斑点与竹地交织在一起,其竹地有的发青灰色,上有点点兽斑状的斑痕,所以又称之为“梅鹿竹”。梅箓竹较湘妃竹稀少,好的梅箓竹更始稀见。笔者藏有一个梅箓竹骨,整个竹骨犹如一层兽皮,上面灰青色的斑点大大小小,扁扁圆圆遍布上下,尤其难得的是,在最根部忽显竹子本色,愈发衬托得上面的“兽斑”活灵活现。梅箓朱不同于湘妃竹,它们虽然属于近似的品种,但外表的斑痕是有很大区别的。一般来说,湘妃竹以竹斑的清晰和竹地的反差构成视觉没美;而梅箓竹却是在千变万化的竹的上突然浮出一个个兽斑,从而愈显得高雅奇崛。棕 竹 棕竹又叫棕榈竹,常绿丛生灌木,也形略似棕榈,但质薄、尖细如竹叶。栽培棕竹,多用途观赏。据清人《花镜》及:“棕竹有三种:上曰筋头,梗短叶垂,可以书几;次曰短栖,可列庭阶;再次朴竹,节稀叶梗,但可削作扇骨。”棕竹作扇骨是颇为常见的。《红楼梦〉。晴第四十八回:“他把二爷请到他家坐着,拿出这扇子来,略瞧了一瞧,据二爷说,原是不能在得的,全是 湘妃、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棕竹是一种很有特点的竹子。其颜色很深,带有黑色条纹,咋一看,也像黑色之中有深黄色的条纹,皮上肉中都是这样。 棕竹的扇骨很少带刻工,这大概和他自身的颜色有关,本身就颜色暗淡,在刻上什么也不明显,其上面部规则的条纹与刻工交混在一起反而显得乱。棕竹扇骨上只见过一些很简单的刻工 ,棕竹扇骨在明末之时曾被视为怀袖雅物,那些紫檀、象牙、乌木扇骨及被视为俗物。棕竹扇骨被制成九档、十一档、十六档大扇骨的不多见,最常见的是十八档以上的扇骨,如三十档、四十档的黑纸扇,几乎一律用棕竹作扇骨。这与棕竹自身的材质有关系。棕竹较细,一旦破开后作大骨,中间已露凹芯,所以找宽骨之材较难,但做小骨,其弹性韧性俱佳。棕竹常与象牙相配,如象牙大骨配棕竹小骨,也显得黑白分明,甚觉妍丽 。笔者藏有几把十六档棕竹扇骨,其纹络黑白分明,别具一番景致;另外,有一“异性头九档格锦棕竹扇骨,其选材极精,做工也精巧,配上那黑白分明的料器头型,愈显得品位不凡 。佛肚竹 佛肚竹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竹材,它以自身奇特的形状颇得人们青昧,是做扇骨的上佳材料。这种竹子节距近,但又不规则,近竹节的地方突然凸起,就像肥人腹,让人想起大肚弥勒佛的肚子,故称佛肚竹。佛肚竹都不太粗,对剖后恰是两根大骨的材料,制成扇骨后不仅纯出天然,且造型奇特有十分稀少,故而这种扇骨价值比一般竹骨为昂。佛肚竹较窄,一般做十六档书画扇扇骨。玉 竹 用作扇骨最常见的竹材便是玉竹。所谓玉竹即是毛竹,都是带竹青的竹,而以陈竹为贵,因竹子经加工后洁净呈清白色,所以称之为玉竹。 据金西厓《刻竹小言》记,想找上好的竹材是很有讲究的,第一渡要知道产地,一般取之天目山,以其土沃而竹壮。伐竹之前要审视竹龄,嫩者质地未坚,疏松不堪用;太老的竹子纹理粗糙不耐精雕,故以三年龄的竹子为佳。采伐时还要注意季节入冬为宜,因为那时的竹子精华内敛而少虫蠹。 做扇骨的竹材很讲究外皮,所谓的“货卖一张皮”,在这一点上很适用竹材。譬如竹材自未干透之前,表皮清筠不能有丝毫损伤,有一点擦痕就如美人面上有疤,所以,扇骨 艺人常自己亲入山中竹林精选个,选好后截成小段,用纸包好携运出山。 玉竹之所以莹透如玉,除选材精心外,尚需要多次水磨打光,揩磨光熟。即使同一产地的竹子,不经过细细的水磨打光,也不会有灵透光熟之感。所以,我们常见的扇骨中,而有的则是蠢笨愚鲁粗糙不忍睹,这其中就有一个选材和加工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钱一分货。油 竹 毛竹经过水磨打光,揩磨擦蜡,然后光泽焕生,此即为玉竹;毛竹经过加工成为褐色如旧竹者,称为油竹。 油竹扇骨色调沉重,给人以浑厚凝重之感。近年来仿古之风尢盛,油竹扇骨有热销之势。但就扇骨的品位而言,玉竹之冰清肌洁更为文人雅士青昧,油竹扇骨的颜色虽然似旧扇骨,但细观,怎比得上那年深日久、经过手抚掌磨的包浆来得自然典雅,故而,油竹扇骨从民国时期直到现在,依然在商店的“行货”之列,而难登大雅之堂。凤眼竹 凤眼竹与湘妃、梅箓都是以自身的花斑显示高雅的,三者花斑各有各的特色。凤眼竹的花斑皆呈长圆形,像凤眼一样,所以得名。凤眼竹一说是竹子本身有病,才生出“怪斑'”。也有说是专们产于南方某地。凤眼竹山扇骨与湘妃竹扇骨属同类,但不如湘妃竹扇骨价值高。但好的凤眼竹十分漂亮,不规则的花斑铺满略呈浅褐的竹面上,凤眼竹一圈套一圈的如树木年轮状,分外好看,不失为做扇骨的好材料。
竹质扇骨中什么竹子适合做雕刻?
扇骨的装饰方法—雕刻,多用于竹质类的扇骨上,而在竹质类的扇骨中玉竹是主要的雕刻对象,玉竹是雕刻扇骨最适合的竹子。
道理很简单,1、凡自身装饰性很强,如凤眼竹、湘妃竹、佛肚竹,就没有必要再用雕刻手段去美化它。2、凡自身材质很名贵,如紫檀、玳瑁,也无须去雕去琢以取悦于人。只有玉竹,晶莹素净,好用精雕细琢来使之身价倍增。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如下:一、区别1、定义不同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2、表现形式不同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二、联系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扩展资料历史本身就有很好的文学性,因为历史中隐藏着许多文学性的奥秘。历史是一种天工,其中包含的因果和哲学奥秘,绝不会因为作家个人的情绪和价值观而发生变化。人们常说:“生活比小说更精彩。”生活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文学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做梦,就是作家通过虚构来营造一种梦境。另一个作用则恰好相反,不做梦,而是在细致地观察和了解事实之后,用文学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现这些事实。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说的就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这恰好也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关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之间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并不存在价值观的彼此对立和历史事实的全然不同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三国演义》使用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学手法,来表现《三国志》里面所记载的历史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演义》其实就是一部历史书,它的历史学价值可以与《三国志》相得益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谈谈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文学与历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关系如下:一、区别1、定义不同:历史: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历史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2、来源不同:历史: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文学:文学是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二、联系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扩展资料:历史起源:“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便以历史二字附会之,使其成为对应词。广义上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历史是研究人类变化,社会兴替的重要的人文学科。在西方,多数语言的“历史”一词源出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出自“历史之父”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