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骨灰可制成"生命晶石"佩戴?
28日一早,杭州首位参与“生命晶石”体验的逝者家属张女士,将母亲的骨灰交给制作人员。只见特殊设备内的超高温将骨灰细化成粉末状,经熔融高压致密,冷却凝结为灰白色的晶石状圆珠。“我母亲喜欢青山绿水,也喜欢热闹,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积极响应国家节地生态殡葬的号召,对亲人骨灰的保存也提高了一个档次。”张女士说。据介绍,骨灰变晶石的整个制作过程,大约需要1个小时。已故成年人的骨灰可形成100—400粒晶石,其密度、硬度都高于骨灰,而体积仅为原来骨灰体积的10%—15%。“逝而为石”,可存放陵园,也可居家安葬;可回归自然,也可随身携带。甚至可以选择制成挂饰、首饰——对于这种创新处理方式,不同人的接受程度还是有很大差别。“支持派”认为,当然愿意把亲人时常“带在”身边,就好像从未远离一样。“与其每年去看冰冷的墓碑,不如让这份带着体温的美好继续下去。”网友“金色的兔小白”说。“反对派”则认为,还是入土为安的好。“把骨灰天天摆家里或带身上,难道不觉得瘆人吗?”网友“傻傻鱼儿水中游”说。从“厚葬示孝”到“厚养薄葬”浙江省殡葬协会秘书长陈景莲说,“入土为安”到可随身佩戴的生命晶石,是节地生态葬理念,从“葬式多样化”推进到“安放方式多样化”,体现出对生命的全新态度。“我们要传承孝文化,也要让缅怀追思更加人文、科学、环保。”陈景莲说,这或许是节地生态安葬摆脱“叫好不叫座”的关键。有观点认为,相比于“厚葬示孝”,节地生态葬太简陋,老百姓不欢迎,觉得对祖先不尊敬。“必须通过宣传引导扭转这个偏见,其实节地生态安葬也可以很高大上的。”浙江省殡葬协会常务副会长沙力说。节地生态安葬是必然的趋势,但需要循序渐进。杭州市殡葬行业协会秘书长蔡戴鹰说,“一些人会选择不保留骨灰的江葬、海葬。当然,现在选择生态葬的人也是每年在增加的。
是不是硬度越高材料越耐磨?
不是,相对来说同种材料根据表面处理不同,硬度跟耐磨性是成正比的.但是耐磨性最好的材料不一定硬度高.最常用的耐磨材料比如铸铁硬度就不高,发动机的凸轮轴就常用铸铁.更典型的还有滑动轴承里的耐磨层是巴氏合金硬度也不高.还有蜗杆蜗轮减速器里为了增强耐磨性,一般用硬度低青铜合金做蜗轮.耐磨,要求的是嵌入性和摩擦顺应性.就是材料磨过后能最快的形成两摩擦面的凹凸相配合的磨擦面.
亲人骨灰可制成“生命晶石”随身佩戴,你能接受吗?
随着我们年龄的不断增长,身边的许多长辈们的也慢慢进入了古稀之年,耄耋之年。生命慢慢的也在接近尾声了。亲人的离世,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悲痛。因此很多人在亲人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任然不能够释怀,活在过去的影子里。所以,我认为将亲人的骨灰制成“生命晶石”随身佩戴并没有什么不可以接受,反而应当要给予我们的理解。
当然,这也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不过,我之所以觉得可以接受,是因为我觉得这只是一种精神的寄托的物品。这个“生命晶石”本身并没有离开物品这一特定的性质。因此,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同一张桌子,一个板凳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也许那些不能接受这一事件的人会认为我是一个所谓的“胆大”的人吧。因为,在当今的社会上,仍有不少的人相信鬼神之说。即便有些人嘴里说着不相信,但半夜里要是独自在家或者是看见有个黑影子闪过心里还是会犯怵吧。人死后变成鬼魂这一说法从我们小时候便一直都是口口相传,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渐渐知道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但这个想法却已在我们的心里根深蒂固了。“无不害人之鬼”,这也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说法,再加上书本,电影等传播媒介对于鬼魂的描述总是面目狰狞,阴森,吃小孩等等。因此,人们对于鬼魂本身就是惧怕的。
因此,亲人的骨灰在那些并非亲人的眼里就变得可怕了,可能有些人就把它当成了不详的象征,因而感到害怕。不过,时代的发展,已经让我们慢慢的打破了对鬼魂的理解,“生命晶石”只是物品,这世间又哪里有真正的鬼魂呢,不过也是自己吓自己罢了。
生命晶石和肌珠是同一家公司的技术吗?
目前国内“生命晶石”技术只有一家,是上海安善发展有限公司旗下的骨灰处理技术。该企业现已被上海民政纳为合作企业。而该技术也被提携为政府项目在益善殡仪馆中展开。
据了解该公司旗下还有专门针对宠物殡葬的骨灰处理技术名为“宠物玑珠”。
这两个技术目前都属于上海安善集团。
另外纠正一点,是“玑珠”而不是“肌珠”。 肌珠是北京一家山寨公司,打着上海安善的幌子用着宠物骨灰处理技术来宣传做“生命晶石”。是对先人的大不尊重!
和尚的舍利子就是结石吗?
舍利是梵语śarīra的音译,是印度人死后身体的总称。在佛教中,僧人死后所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均称为舍利;在火化后,所产生的结晶体,则称为舍利子或坚固子,并不单指人体结石。舍利的结晶体舍利子,其形成原因,目前在实验研究方面没有定论。依据佛典,舍利子是僧人生前因戒定慧的功德熏修而自然感得;大多推测则认为舍利子的形成与骨骼和其他物体共同火化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有关;另有民间流传认为,人久离淫欲,精髓充满,就会有坚固的舍利子。舍利和舍利子在佛教中受到尊敬和供奉,依据缘起性空的义理,佛教认为,舍利子只是物质元素并无灵异成分,佛教徒尊敬佛的舍利和佛弟子的舍利,主要是由于高僧大德生前的功德慈悲智慧。扩展资料舍利子,在佛教中受到重视与尊敬。但是在佛教中,“舍利”和“舍利子”,概念是有所不同的。死后遗体—舍利舍利是印度语,梵文śarīra,或译室利罗、设利罗;义“骨身”、“体”、“遗身“,是印度人死后身体的总称。但本意却非如此。舍利最初意思是代表“米粒”,因为佛舍利形似米粒,所以得名。 [2] 所以舍利最初只是一借代词语,完全是从其形状上立名的。在印度,人死后的遗体,俗例多用火葬,火葬后的骨灰(舍利),藏在金属的、石质的、陶质的容器中,埋在地下。稍高出地面的即称为塔,塔是高显的意思,相当于中国的坟。藏舍利的容器,无论是金属的石质的,有特殊形式,可以供奉在屋里,也称为塔。这种藏舍利的塔,就是中国宝塔的来源。因此,舍利与塔,在印度民族宗教中,成为尊敬的对象。而中国对于祖先的遗体,坟墓便成为尊敬对象。依于尊敬遗体的道理,高僧大德生前剃下的发、剪下的爪、牙齿、骨灰等,都是舍利,而受到尊敬。所以佛教中,有发舍利、爪舍利、牙舍利 ,及发塔、爪塔、牙塔等。坚固微粒—舍利子舍利子,是舍利中的坚固微粒,又名“坚固子”。舍利这一称谓,至后世脱离了其本意,而是特指佛陀或高僧遗骨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结晶体。高僧大德火化后,常在遗体骨灰(舍利)中发现坚固或结晶的微粒。因此佛教徒,对此舍利中的“坚固子”,特别重视和尊敬,称为“舍利子”。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舍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