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鼻行动物

时间:2024-03-14 16:08:04 编辑:莆仙君

鼻行动物的外形特征

鼻行类动物是胎生哺乳动物,另一个特征是四肢逐渐退化,它们的四肢作为移动器官早已失去了本来的功能,其功能已由鼻子取代。后腿有的退化成两条短小的赘物,有的干脆就消失了。而前腿作为一种抓握东西的器官依然存在,但很少使用(何种力量能够促使它们放弃用四肢行走?用鼻子行走显然不是能在短时间里进化成功的,是真是伪一目了然)。第三个特征是大部分体表有毛皮毛有各种颜色,有的身上甚至有硬鳞。皮毛一般细腻、有光泽,十分漂亮。而在足尖、耳朵、头部没有毛。第四个特征是尾巴比较发达,有的尾巴比身体还长,尾巴不仅能套取食物,有的甚至还带有毒钩,能置敌人于死地。鼻行动物的繁殖力不太强,一胎只怀一个仔,很少一胎多仔,妊娠7个月到1年。由于栖息的群岛天敌较少,所以存活率较高。

鼻行兽真的存在吗?

在诗中,他臆造了一种叫做nasobame的怪异动物,它走路不用腿,而是大头朝下用鼻子。摩尔根斯坦的诗通俗幽默,在德国一度十分流行,很多德国人都可以背出几首,所以这种想象中的动物形象居然深入人心。除此之外的唯一文献就是德国海德堡大学(University of Heidelberg)的一位名为Gerolf Steiner的动物学教授化名为Dr. Harald Stümpke的《Bau und Leben der Rhinogradentia》一书。人们对鼻行兽的了解全部来自于此。而且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都没有找到证明鼻行兽存在的化石。目前存在的所谓标本也都是该书译成日文后,日本人自己制造的。我们不得不认为鼻行兽的存在可能是伪造的。Gerolf Steiner教授可能很喜爱Christian Morgenstern的打油诗,从中得到的灵感,加上他本人深厚的生物学知识,创造出了鼻行兽这一神奇的动物。《大自然探索》曾经做过鼻行动物的专题,后来又公开道歉说那是一个科学骗局。 以上两图为原书中的插画,第一幅图让人无法理解。第一图中蛞蝓鼻行兽给Hopsorrhinus aureus哺乳,分属两种不同种的鼻行兽的行人令人无法理解,而且该雌性蛞蝓鼻行兽的乳房很值得注意,因为世界上除了人类之外没有其他动物存在隆起的乳房。1972年,美国学者伊莱恩�6�1摩根发表了《女性与人类进化》一书提出:人类手脚分工、直立行走的变化是在水中完成的。在水中,人的毛发开始脱落(这是在水中呆久了的哺乳动物的普遍现象),并产生一层用于保温的皮下脂肪。由于皮下脂肪遍布全身,雌猿的乳房开始丰满起来,这是出自婴猿便于吸吮乳汁的需要;同时,这些脂肪可以缓和较脆弱的皮下组织的震动,有助于使奶汁保温,而且还能储存营养。而鼻行兽鼻子都很大,也并不存在吮奶窒息的现象,而且存在水生生活环境史的动物,如象、人等都存在毛发退化的现象。并且水生生活也不可能进化出强有力的鼻子(地下生活有可能)。蛞蝓鼻行兽的状态不符合进化规律。第二幅陆地章鱼怪我就不想说什么了。


鼻行兽真的存在么?

那是个玩笑,假的。
鼻行动物的编造过程

克里斯蒂安·摩尔根斯坦(Christian Morgenstern, 1871-1914)是德国的一个打油诗诗人,他在1905年创作了一首名为Das Nasobem(The Nasobame)的诗。在诗中,他臆造了一种叫做nasobame的怪异动物,它走路不用腿,而是大头朝下用鼻子。
摩尔根斯坦的诗通俗幽默,在德国一度十分流行,很多德国人都可以背出几首,所以这种想象中的动物形象居然深入人心。
编造动物,古而有之,远到龙凤大鹏,近到生活在沙漠里捕食人的超大狸猫怪,都是编造出来的动物,跟科学通常是不沾边的。但nasobame后来居然成了动物学家的宠儿。
1957年,德国海德堡大学(University of Heidelberg)的一位动物学教授Gerolf Steiner(大概是摩尔根斯坦的“粉丝”)童心大发,煞有介事地在德国出版了一本名为《Bau und Leben der Rhinogradentia》(鼻行动物的种类和生态)的书。
在这本书中,Gerolf Steiner化名为Dr. Harald Stümpke,为鼻行动物编造了Rhinogradentia这个“学名”(可以翻译成“鼻行动物目”或“鼻行兽”),把它放在哺乳动物家族里,作为一个“新目”,并划分出“14科189种”。
这本书做的十分精致,Gerolf Steine教授充分发挥了身为生物学家的知识和才华,详细描述了各种各样的鼻行动物:有身高1.7米的,有长四个鼻子的,有尾巴上长螫针的,都用鼻子走路,后腿退化得几乎消失;一个个都起了学名,配了精致的插图。后来这本书还出了英译本,日译本,还给这些动物起了一个诨名“snouter”(鼻子怪),“鼻行动物”从此闻名世界。


鼻行动物怎样灭亡的?

鼻行动物五十年前被人类毁灭尚未亮相就被人类毁灭 曾有用鼻子走路的动物 祝大星新民晚报2004年9月25日 19 世纪末,德国诗人克里斯蒂安·摩根茨坦在他的诗中写到了一种“用鼻子走路的动物”,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到这种动物并启用了“鼻行动物”这个名词。不过,这件事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都以为这是诗人“诗兴大发” 后的“丰富想象”。直到1941年,瑞典人谕姆维斯特在南太平洋哈伊艾爱群岛上真正发现了许多用鼻子走路的动物后,才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遗憾的是,鼻行动物还没有来得及向大家展示,1957年美国的一次秘密核实验,使哈伊艾爱群岛整体沉没,鼻行动物全部罹难,连一个活体也没有留下。从发现到毁灭,这种用鼻子走路的动物只在人类的视野里停留了短短的16年。 鼻行动物是胎生的哺乳动物,共有14科189种。鼻行动物的最大特征是拥有结构与功能奇特的鼻子,鼻子数有一个到数个不等,鼻子的形态也千奇百怪,有的像柱子,有的像树枝,有的像喇叭,有的像蜗牛。鼻子的功能已异化为主要用于移动和支持身体,包括爬行、跳跃和捕捉食物等,所以它的鼻子有“鼻性步行器官”之称。鼻行动物的后肢几乎退化得无影无踪,前肢大多也明显缩小,不再具有爬行功能。它们大多有体毛,体毛细而光亮,很漂亮。它们的尾巴比较发达,有的尾巴能套取食物,有的尾巴生有毒钩,是有效的御敌武器。 鼻行动物的鼻子除了走路以外,不同的种类还有一些不同的特殊功能。有一类叫“鼻吸鼻行类”的鼻行动物会用鼻子钓鱼。有一种叫“田野鼻行类”的鼻行动物,它的鼻子细长且富有弹性,前端变得又薄又扁,这种鼻子用力一弹,就可以将身体弹起在空中飞翔。还有一种叫“银灰色鼻行动物”的,它的鼻子像植物的根一样“扎根”在一个地方永不移动,鼻子的分泌物不断积累,使鼻子像树枝一样不断增粗,且越长越高。雌性银灰色鼻行动物的乳房会分泌乳汁,喂养了一批小的寄生鼻行动物,这些寄生鼻行动物抓虫子喂养银灰色鼻行动物,互惠互利,构成一个非常和谐的生态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一种称之为“四鼻类”的大型鼻行动物,身高有的可达1.7米以上。四鼻类有四个长鼻子,里面的海绵体充血后变得坚硬有力,非常适合行走。它的尾巴很长,里面有一根肠子贯穿其中,肠子充填肠气后尾巴就膨胀伸展开来,可长达4米左右,用这根长尾巴摘取高处的果实,真是轻而易举。 尽管文献记载称鼻行动物已在地球上销声匿迹,但仍有零星报道说发现了个体极小的鼻行动物,所以科学家说,或许有一天我们还会再见到鼻行动物,然后揭开它在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又一个谜底....


鼻行动物的灭绝原因

据说,1957年美国在南太平洋进行的一次秘密核武器试验导致南太平洋的哈伊艾伊岛沉入海中了,整个鼻行类也随之消失了。从1941年发现到1957年灭绝,鼻行动物展现在人类眼前仅仅只有短短16年,连一个活标本或影像资料也没留下。但是冷静思考以后就能发现,美军研制原子弹并在那个岛上爆炸,做这件事前是不是先得对小岛进行勘测?哪个国家第一次原子弹是随便扔的?当然去勘测了怎么可能发现不了鼻行兽?然后居然没有留下任何可靠记录,一切关于鼻行兽的“研究”都是后来才凭空出现的,而且美国的秘密研究又不知为何被全球平民知道了,难道不可疑吗?而且,鼻行兽的身体结构失调,不符合进化规律,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不会相信这类“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