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宗教的区别
文艺复兴以来,始终存在着对宗教进行严厉批判、妄想消灭宗教的思潮和代表人物。但宗教始终没能被消灭。事实上,除了象道教这样缺乏改革冲动的宗教以外,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不但没有衰亡,反而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象基督教神学在二十世纪就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产生了一批世界级的思想家。佛教和伊斯兰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二十世纪初年的中国,曾经有人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以科学代宗教”的主张,但他们的论点不但从学理上站不住脚,而且也已为历史事实所击碎。值得注意的倒是这样的一个事实:吕澄、李淑同和刘小枫等美学家和艺术家从美育走向了宗教。这说明了宗教有其本身不可代替的价值。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没有也不可能摧毁宗教,其他文化形式也不可能取代宗教。
宗教是不可以被取代的。我们不能设想没有宗教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假如阿拉伯人没有伊斯兰教,假如西方人没有基督教,假如中国人没有佛教,那么他们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设想有一种文化会脱离了宗教而发展是愚蠢的。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蠢事,蠢事是不可能成功的。宗教是人的终极关怀,因而与人的生存本质相关。历史上的宗教可能被意识形态的毒质所污染,但宗教的本质是不会被污染的。宗教的本质是永远是纯净的。它既在于它自身之中,又内在于一切文化形式中。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皆不能摆脱宗教。
回顾一个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及其研究历程,可以看到宗教与文学的关联。我们可以列举出相当一批与宗教文化关系密切或有着不同程度关联的现代中国的重要作家,诸如鲁迅、周作人、巴金、老舍、曹禺、冰心、许地山、丰子恺、郭沫若、郁达夫、茅盾、沈从文、艾青、徐志摩、戴望舒、朱自清、林语堂、废名、张爱玲、庐隐、萧乾、宗白华、夏沔尊、冯至、施蛰存、张资平、何其芳、孙犁……等等。“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各不同时期有特色有影响的作家都与宗教文化有着某种关联。”(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3页)这种关联的发生是很自然的。尽管五四时代及其以后的科学主义思潮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占有压倒优势,但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宗教情结却始终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近代传入的基督教和固有的儒、佛、道传统合流,在新的历史情境下维系了中国人的终极关怀,并若隐若现地通过种种途径表现出来。在观念层次上,尽管与日本、与西方有很大的差距,也还是不乏对宗教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二十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当属基督教和佛教。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引起了许多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冲突,对它的影响要做正确的评价和分析。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基督教激活了中国人已经气息奄奄的信仰精神,使中国人从委顿中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一如当初佛教初传时候一样。中国新文学的先驱们就已经注视到了基督教文化的独特作用和价值。陈独秀1920年2月1日在《新青年》第七卷第3号上发表《基督教与中国人》一文,对基督教的平等博爱、牺牲奋进、至上人格、反思忏悔等精神品格表示了热烈的颂扬。在他看来,“基督教是爱的哲学”,“基督教的根本教义只是信与爱,别的都是枝叶”。他呼吁“把耶稣崇高的、伟大的人格,和热烈的、深厚的情感,培养在我们的血里,将我们从堕落在冷酷、黑暗、污浊坑中救起。”如果说陈独秀还主要限于从社会政治革命的角度来鼓吹基督精神的话,那么鲁迅则直接切入了文化和文学的内核。他在著名的《摩罗诗力说》里高度评价了希伯来文学的殊胜意义:“虽多涉信仰教诫,而文章以幽邃庄严胜,教宗文术,此其源泉,灌溉人心,迄今兹未艾。”他呼唤“精神界之战士”在中国的出现,这里面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深沉的基督教精神。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以人道主义的“爱的哲学”通向了基督教的“博爱”主题。他说:“现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差不多也都从基督教精神出来……近代文艺上人道主义思想的源泉,一半便在这里。”(《圣书与中国文学》)还从艺术发展的角度肯定“文学与宗教确有关系”,“文学的发达,大部出于宗教”。“人类所有最高的感情便是宗教的感情,所以艺术必须是宗教的,才是最高尚的艺术。”
从创作实践来看,新文学中出现了一批深刻体现基督教精神的作家和作品。冰心 作品中的“爱”的主题,明显来自作者对基督教的博爱精神的深刻体认。而随着新文 学的不断深化,基督教文化的更深层次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如有的学者所指出:“郁 达夫作品中无休止的忏悔意念,曹禺作品中摆不脱的原罪倾向,巴金作品中醇厚执着 的人道主义责任感,老舍作品中无处不在的平民意识,以及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等等, 这些蕴涵着基督教文化精神的艺术思考,无疑使中国现代文学在思想内涵方面具有了 某种新的文化特质。”(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
佛教在近代中国的文化影响也许更加值得我们注意。以杨仁山先生为首的佛教居 士和僧人,使中国佛教从明末以来的极度式微的局面中摆脱出来,逐步走上了复兴之 路,给中国近代文化以深刻的影响。佛教中本来所有的自由精神、独立意志、进取精 神和牺牲精神与近代西方文化的自由精神相结合,使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活动重 新焕发了活力。一方面是新的具有入世精神的“人间佛教”佛教的形成和发展,另方面是文学艺术活动中的佛教精神的新展现。以鲁迅为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中国作家 中对人生的认识和体验最深刻的人物。他的作品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而他对日常生 活中的平庸和卑微的小人物的描写,常常使人喘不过气来。他关注人的苦难,关注中 国人的国民性,其实都与他对佛教的偏好有关。佛教本来就起源于解脱人生苦难的要 求,而人生最难摆脱的当然是死亡的威胁。鲁迅从自身的苦难中体会到了人的生存的 严酷,从而孳生出解脱的大愿。他探寻过多种道路,包括外在社会政治革命。但鲁迅对政治革命实际上并不报多大的希望。《阿Q正传》典型地表明了这一点。所谓的“国民的劣根性”其实植根于人性的黑暗中,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无始无明”中。所以鲁迅始终是很悲观的,这使他既摆脱了一般作家的肤浅的乐观主义,也使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看穿人生的苦难,与政治操作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其他一些人那里,佛教文化的表现采取了不同的形式。苏曼殊的作品尽管不多, 却能以惊才绝艳的文笔,写出佛法追求与爱欲之间的深刻纠缠,突显了悲剧性的意味。而周作人、废名、丰子恺等人则以从容而优雅的笔触,表现了一种禅的精神。宁静淡泊、清幽旷远的人生境地和舒缓雅洁、坦荡从容的心绪,使读者在动荡混乱中依稀看到了一片古老的精神家园。但这决不是对传统佛教和禅宗的简单回归,而是灌注了近代文化精髓、荡涤了传统文化渣滓的新的精神意向。其他的作者如许地山、沈从文等则表现了一种把多种宗教结合起来的意向。许地山的《债》里即包含着三层意蕴:第一层是还债人的佛家慈悲为怀的心肠和儒家高度自觉的忧患意识;第二层是岳母所信奉的顺着境遇做人,弃绝非分之想的道家人生哲学;第三层则是“还债人”那种深刻而莫名的基督教的忏悔意识和献身精神。这种多重宗教意蕴还可以在林语堂等人那里看到。
中国现代文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不止体现在宗教情结上,还体现在叙事结构、艺术语言和艺术意境上。中国现代文学的浓烈的抒情性和深层次的隐喻性,显然来自基督教文学的刺激。佛教文化对现代白话文运动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而艺术氛围和意境的营造,则与宗教意识的流注密不可分。
文学与宗教是不可分割的,中国现代文学和宗教文化同样是不可分割的。尽管四九年以后的中国对宗教采取了极端的态度,但改革开放以来宗教又明显地呈现出自身固有的活力。在作家的笔下,宗教精神和宗教意识也多姿多彩地表现出来。贾平凹、张承志、张炜等人的创作,显然自觉地走向了某种宗教追求。尤其是张承志的《心灵史》,极其悲壮地展示了一个民族为信仰而战的历史,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震撼性意义。这也许象征着未来中国的精神路向。
越剧王君安几岁,她的老公是美国人吗?
1、媒体报道王君安丈夫是外国人但是没有说是哪国人。2、截止2021年王君安51岁。众所周知王君安是“越剧皇帝”尹桂芳先生的嫡传关门弟子,16岁主演越剧《红楼梦》轰动越剧界,在上海演出时曾谢幕36次,谢幕时间长达23分钟,被称为“极具越剧天分”。王君安艺术上的成就有目共睹,“君迷”们也很关心君安的个人生活。舞台下的君安也收获了甜蜜的爱情,2014年10月,她与安德烈喜结良缘,虽然安德烈是外国人,但非常热爱中国传统艺术,两人感情笃深。王君安个人简介王君安是越剧(尹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籍贯绍兴市嵊州(原嵊县)。 1981年,年仅十一岁的王君安以一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和一段《黛玉焚稿》考取了福建省芳华越剧团,离开家乡嵊县,前往福州开始了她为期五年的学员生涯。这期间,她的艺术天分得到了尹桂芳老师的慧眼垂青,有幸成为尹老师的嫡传弟子。1986年,十六岁的王君安以一出尹派名剧《红楼梦》蜚声上海滩。1990年,她的《玉蜻蜓》再次在上海引起轰动,从而奠定了她与茅威涛、赵志刚、萧雅四分天下的杰出地位。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王君安以上内容参考:福州新闻网(福州市委市政府主办)-王君安喜摘“梅花奖”:现在的一切是最好的安排
宗教对文学的影响?
文学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轨迹,这和宗教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人有了对外界事物的求知欲所以人类社会才得以发展,而宗教中因为有了“神”,所以人类在不断得朝着“神”的脚步跟进,所以人类发展离不开宗教的表现形式,在人类追求真理,道德极限的过程中“神”就是一个永远触摸不到的标杆,因为有了这个“标杆”所以人类才得以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再以文字形式写下,这就是文学的诞生。
茅威涛的评价
茅威涛:在争议中强大“称我为‘戏霸’,我有这个荣幸吗?”冬雨霏霏的日子,一袭黑色打扮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茅威涛翩然抵沪,黑色的薄绒大衣,黑色帽子下一头齐耳短发……让这位不惑之年的艺术家显得精干和大气。黑色板材眼镜的后面,是茅威涛一双透着独特神韵的眼睛,眉眼中,曾经传递张生的风雅潇洒,演绎梁山伯的痴情透骨,诠释孔乙己的狷狂古怪……难怪大家总说茅威涛的眼睛“厉害得令人不敢直视” ,生怕被她一眼看去了所有的性格精神。今天的茅威涛,眼神中却透着少见的高兴与满足。作为主办方代表,她是来参加恩师尹小芳老师的艺术传承专场演出的。在名为“知音同乐”的活动现场,茅威涛一改往日的雷厉风行,仿佛变了个人,如同女儿般依偎着老师不离左右:为年迈的老师端整衣冠,送茶倒水,时不时还用手轻轻拂着老师满是皱纹的手,贴着尹小芳的耳朵,说着哄老师开心的悄悄话……“小芳老师为了越剧尹派的传承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文革’之后,太先生尹桂芳老师因为身体原因已经很难恢复演出和教学了,全靠小芳老师的继承、发展与培养,才使得尹派在今天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在座谈会上,作为弟子代表的茅威涛深情地说道,“就在小芳老师位于威海路三层小阁楼的家中,方寸之地就是当年我们这群年轻人学习尹派的艺术殿堂。每次离开小芳老师家,我总是不敢回头,因为我知道,老师一定在三楼的阳台上望着我们。”一番话,令在场的尹派弟子无不动容。或许,茅威涛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应着一度沸沸扬扬的对尹派“忘恩负义”的质疑。这些年来,对于这位越剧界的风云人物,质疑之声屡屡不绝,茅威涛总是笑称自己“人到中年,不会再去愤怒,而更多地学会了平和”。在创新中继承茅威涛或许可算当今越剧界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了。师出尹派的她不仅继承了尹桂芳潇洒独特的唱腔,更继承了尹桂芳在艺术上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甚至因此还被同行褒贬参半地称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改革家”。从学习昆曲身段气质的《西厢记》,到大胆剃光头的《孔乙己》,直至前不久引起不小争议的新版《梁祝》,每一部作品中,她总是尝试不同的艺术风格。尽管所有的舞台试验几乎都是毁誉不一,但这些年的越剧改革之路,她走得执著、从容而坚定。凭着这些给传统越剧注入全新生命力的艺术形象,茅威涛不仅成为越剧界唯一三度获得“梅花奖”的演员,更成就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今日的辉煌。“我最早在上海演出时,是一直被观众骂的,他们甚至要把我骂出上海的舞台。”茅威涛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上海观众判断一个演员的好坏,往往是以流派唱腔学得像不像来衡量的,“我知道我学不像,因为我的音色不可能跟老师一样。演出结束那一天我们把道具装箱,我亲耳听见一些上海观众在叫:不要来了,不要来了……团里一位老师赶紧把我拉开不让我听,我却说没关系。当时我只有一个信念:只要有一个观众喜欢我,我就要这样唱下去。”“当年,太老师尹桂芳为了塑造屈原,大大突破了越剧女小生原有的程式,也曾经遭受过诸如‘不像尹派’的质疑。但太老师却坚持道:我尹桂芳唱的,就是尹派!我非常感动于这句话,太老师的创新精神是我前进的动力。”说起自己对于越剧在今天的艺术定位,茅威涛始终坚持“我们要在创新中继承,而不是继承中创新”。“这是我成为一名剧团的管理者后才想到的。”茅威涛介绍道,1999年,茅威涛凭借在观众中的影响当上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团长。从此,她也不得不面对越剧观众大量流失的严酷现状。在深思熟虑后,茅威涛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有一条让当时的很多人完全不能理解——她想让越剧“都市化”。这是否意味着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将要放弃广大的农村观众和农村市场?一时议论纷纷。“我并没有放弃农村。自从当了团长之后,我全年的演出差不多有30%是在真正的农村,还有60%的份额,我把它放在都市,另有10%的份额,我争取多安排国外演出,扩大越剧影响。这是我作为一名管理者,给剧团制定的演出市场百分比。”她说:“如果我们一味保持传统,去迎合老观众,不出十年势必走进死胡同!百年前越剧如同一位穿着蓝花布的村姑来到大上海,在新文化的熏陶下一跃成为标致漂亮的淑女。到了我们这一代人,越剧已经在都市里成为一门艺术,结果却又要被迫回到民间去,那么前人的所有努力,岂不是都付诸东流了?我不甘心!”有一次,茅威涛在大剧院观看《暗恋桃花源》,身边的年轻女大学生认出了她,并自称是她的戏迷。当茅威涛问起“ 你为什么不来看我们的《梁祝》”时,女大学生不好意思地说道:“我把票子给我妈妈了。”当时,茅威涛的心情可谓五味杂陈,“要是看《暗恋桃花源》的年轻观众都能来看我们的越剧,那该多好啊!”从此,她改革越剧,让越剧“年轻化、都市化 ”从而赢得年轻观众的信念越发坚定。如今,浙江小百花通过高校讲座普及、创排符合现代审美与人文精神的作品等方法,逐渐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关注,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粉丝团”,在同行剧团中,保持着相对较好的演出市场。“戏“茅派”是我的追求目标关于茅威涛与其他“金花”的“恩恩怨怨”流传甚广,但比起对于“茅威涛是否有资格创立‘茅派’”的质疑,这些流言真可算是无足轻重的。对于越剧女小生的独特魅力,茅威涛始终有着自己的理解:“女小生有着一种假定美,这个假定美就是你自己可以恰到好处地去把握男女尺度。它与男旦有一脉相承之处,可以用一个异性的角度和眼光来观察世界。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双重审美,就是你去审视它,同时又可以去体现它。而这种体现往往是带着一种唯美的,理想的,浪漫的感觉。我觉得一个好的演员,他一定是去把握作品的魂,去驾驭这个舞台,而不仅仅是讲故事。就像梅兰芳先生演的虞姬、贵妃,在今天看来,他的那种雍容华贵,妩媚动人,我真觉得女演员都无法企及。”本着与众不同的艺术追求,对于所谓的“茅派”之争,茅威涛一下子超脱许多:“其实我觉得我已经非常个性化了, ‘茅派’是我的追求目标。但叫不叫‘茅派’并不重要,我的‘野心’其实可能更大一些——我希望有一天别人承认我‘茅派 ’的时候不仅仅指我的唱腔。还包括茅威涛独特的技艺,包括表演和声腔,从而在舞台上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越剧的独具个性的艺术形象。”
中国戏曲:越剧四大尹派小生你更喜欢谁
从个人的欣赏角度来讲,我是喜欢王君安的表演了。尹派创始人尹桂芳老师为了发扬尹派,一生中收徒无数,其中最具代表的茅威涛.王君安.萧雅.赵志刚,有“尹派四小生”之称。王君安:尹桂芳老师第五代嫡传第子,梅花奖获得者。福建芳华剧团当家小生,福建政府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尹派艺术传承人。她扮相儒雅,风格酷似其师,朴实隽永,高雅脱俗,唱腔更是脍炙人口。其中最具代表剧目有:《玉蜻蜓》,《天雨花》,《红楼梦》,《柳永》等。
越剧玉蜻蜓拒子唱段唱词
越剧玉蜻蜓拒子唱段唱词如下:又谁知,流言蜚语传街坊。都笑我,枉为乡试得解元, 竟连那,亲生父母也迷惘。 多承那,养母临死交血书, 血书上,父姓母名暗隐藏。 第一句,未末酉初儒衣葬, 说的是,姓申的书生命已亡。 第二句,士心卜贝莲池旁, 说的是,母名志贞在庵堂。 第三句,生在观音华诞日, 花开无根飞四方; 说的是,二月十九将我养, 佛门难留任飘荡。 解血书,不由我,心情激荡, 来到那,法华庵,试探寻访。曲目介绍:玉蜻蜓是传统评弹书目。其主要以玉蜻蜓为中心事件,写申贵升私恋尼姑志贞,病死庵中,志贞生一遗腹子,为徐家收养,改名徐元宰,后元宰中试,庵堂认母,复姓归宗的故事。
谁有越剧玉蜻蜓前游庵的唱词...谢了...
看到你的补充了,我也做了修改.全部的词都在下面,有你要的.我是学尹派的,可以讨论.
王志贞:曾与他针锋麦芒酬诗韵,邂逅奇遇在桃林。前朝狂傲今朝痴,他又是恼人又惹人。
申贵升:雾中蓬莱神仙境,再见玉女费苦心。她是亦真亦假使傲态,恰似若隐若现藏柔情。
王志贞:行行来到放生池,
申贵升:你来看一池鲤鱼活生生。我道你茹斋吃素到终生,却原来一朝还俗要开荤。
王志贞:十方檀越有善行,放生积德是修心。读书人放生跳龙门,轻薄人胡言亵渎要落火坑。登石阶进宝殿,
申贵升:迎面挂着一盏灯。三太呀,昭昭红日当空悬,忘了吹灯你太粗心。
王志贞:这是琉璃灯就是长明灯,普照人间添光明。劝施主供一盏香油添一盏灯,明明双目清清心。
申贵升:三太你日添香油夜点灯,想必是目最明来心最清。心清不该做尼姑,明目错投庵堂门。似这等多才多艺的女婵娟,竟落得木鱼声中葬青春。
王志贞:施主出言太不逊,只怕我要下逐客令。
申贵升:她翻下脸来怒且嗔,当我风流是轻薄人。我已知她品性端正性高洁,使我敬慕之心添几分。
申贵升:三太呀,笑你我僧俗有缘三生幸,笑你我和诗酬韵在桃林。笑你我二八妙龄巧同岁,笑你我知音人不识知音人。他笑你种桃栽李惜春光,难耐黄卷与青灯。他笑我富贵荣华不在意,冷淡仕途薄功名。他笑你行医济世救众生,难救自己脱火坑。他笑我四书五经背如流,圣贤严训不经心。他笑我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笑你口念弥陀假惺惺。笑我佯作轻狂态,笑你矫情冷如冰。笑我枉自痴情多,笑你不该少怜悯。长眉大仙呵呵笑,笑的是你瞒我我瞒你,错过青春无处寻。
王志贞:施主越说越荒唐,恕我失陪回禅房。
申贵升:小生是情到真时自癫狂,三太呀,出家人总有好心肠。只求你再伴小生游一处,
王志贞:既如此最后游过观音堂。他情如焚意如痴,惹动我一片凡念难遏止。欲进不敢进,欲辞又难辞。无奈志贞命如纸,今生难配连理枝。
申贵升:如此小生倒要多拜几拜呀,我有难我有苦,一腔虔诚拜大士。往日有怨无处告,今朝有缘诉心事。我是有家有业无双亲,有才有识无相知。指腹为婚成孽缘,新婚三月无乐趣。心不和意不合,悖情如同肉中刺。一气之下离家门,今生誓不见张氏。如今我是有家家难归,有心心无主。有志志难遂,有情寄无处。求菩萨救苦救难救赤子,求菩萨填苦海铺蓝桥大慈大悲把良缘赐。王志贞:一番话摧心摧肝摧肺腑,最可怜两般身世一样苦。咬牙关止不住春心似烈火,
申贵升:言已穷心已尽且容告辞。
王志贞:申相公啊,莫道我无情负相知,怎奈是佛门处处是雷池。相公啊,今生欠下你恩爱债,欲报深情待来世。
申贵升:志贞,贞姑啊,你原是尘缘未断青丝在,佛规未必是心规。雷池可禁也可越,樊笼能锁亦能开。这一枚传家至宝玉蜻蜓,赠予卿卿常佩带。蜻蜓点水人生短,知音相依伴百岁。龙门佛门皆可弃,莫教桃李空凋谢。
王志贞:君弃龙门我弃佛,
申贵升:赢得桃李斗春开。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有哪些
越剧老一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有袁雪芬(袁派)、尹桂芳(尹派)、范瑞娟(范派)、傅全香(傅派)、徐玉兰(徐派)、王文娟(王派)、戚雅仙(戚派)、张桂凤(张派)、陆锦花(陆派)、毕春芳(毕派)、张云霞(张派)、吕瑞英(吕派)、金采风(金派)、竺派(竺水招)等。
越剧十姐妹 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
四大老生 张桂凤、徐天红、商芳臣、吴小楼
浙江越剧五大小生(浙江五大小生)陈佩卿(浙江陈派创始人)、金宝花、陈书君(越剧第一官生)、尉少秋、王少楼(浙南小范瑞娟)
王君安吴凤花等越剧名段mp3格式打包
一王君安,女,越剧小生。籍贯绍兴市嵊州(原嵊县)。 1981年,年仅十一岁的王君安以一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和一段《黛玉焚稿》考取了福建省芳华越剧团,离开家乡嵊县,前往福州开始了她为期五年的学员生涯。这期间,她的艺术天分得到了尹桂芳老师的慧眼垂青,有幸成为尹老师的嫡传弟子。1986年,十六岁的王君安以一出尹派名剧《红楼梦》蜚声上海滩。1990年,她的《玉蜻蜓》再次在上海引起轰动,从而奠定了她与茅威涛、赵志刚、萧雅四分天下的杰出地位。
二吴凤花,197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越剧范派小生,师承范瑞娟,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现任绍兴市柯桥区小百花越剧艺术传习中心(由绍兴小百花越剧团与艺校合并而来)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绍兴市戏剧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