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推荐几个国内外夏季旅游的景点!!!
云南,那可以说是一步一景,清澈湛蓝的泸沽湖水,淳朴善良的摩梭人,原始的小木屋,摇荡的猪槽船。丽江古城的夜景别有一番让人叹为观止的美。灯光倒映在水面,泛出七彩的光泽;水面上点着蜡烛的河灯,一盏又一盏地沿着水流漂流下来,汇成了一片光的长龙,一眼望不到尽头。,此时许个愿,让此刻的美好在心中珍藏一辈子。还可以到玉龙雪山看雪景。苍山东麓是秀丽的洱海, 洱海是一个明媚的高原湖泊,素以“高原明珠”著称。到了洱海,感受船在湖中游,人在画中走。
北京密云古北水镇怎么住宿啊
密云古北水镇景区内住宿攻略在古北水镇住宿大概有三种,古北水镇住宿攻略如下:1、古北水镇大酒店,有统一的标价,标间的话平时也得一千左右吧,要是和重要客人或者客户的话可以选择,自己去古北水镇游玩选择大酒店住宿不太实惠。2、古北水镇特色客栈,地道北方特色仿古客栈,价格平时得700多,节假日翻倍,52农家乐小编感觉古北水镇特色客栈适合情侣一起,因为这样的特色客栈装修的非常用心。3、最后一种住宿方式就是古北水镇民俗村里的农家乐了,是和水镇统一规划的,归本村村民所有,所以住宿的价格稍微便宜些一下,古北水镇农家乐住宿的话,平时180,周末220,节假日300。古北水镇景区内住宿注意事项:1、度假区门票一经售出,概不退票;门票当日一次进入有效,刷码注销。2、特殊人群门票优惠政策详见游览区现场公告。3、度假区内住宿的游客在住宿期间可凭本人有效证件及门票可办理游览区临时出入证。4、宠物、导游用扩音设备禁止携带进入游览区。
农家乐用英文怎么翻译
Agritainment is farm-based tourism, includes family style activities, such as corn mazes, haunted hay rides, pick-your-
own pumpkins, etc. This growing phenomenon gives city slickers a taste of rural life while helping farmers diversify their
revenue stream.
Agritainment
(农家乐)就是指农村旅游,像走玉米田迷宫、搭乘颠簸的干草车、亲手摘南瓜等场院式活动均属“农家乐“范畴。这种日渐兴盛的旅游形式在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也让城市大人们有机会品味乡间生活。
学生党去北京游玩五天,准备多少钱比较合适?
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无论是发展还是经济都走在其他城市的前面。相应的北京的消费也非常高,如果是玩五天的话,酒店住宿可能要用一千多,吃喝玩乐用两千左右。当然,北京也有很多值得尝试的美食和旅游景点。提起北京的小吃,首先想到的就是豆汁。到了北京,没喝过豆汁,不算来过北京。喝豆汁被看做北京人的享受,但外地人第一次喝豆汁却常常难以下咽。豆汁第一次入口时,如同泔水一样,颜色灰中带着绿,味道酸又有点甜,深受北京人的喜爱。北京没有人不知道的“天福号酱肘子”也是北京有名的小吃。天福号位于西直门内大街213号,穿过北京街头,走过大小胡同,找到天福号的酱肘子,品尝肥而不腻,又红又亮,味道深入人心的美味,甚至有很多北京人会定时在天福号吃酱肘子,如此地道的北京小吃,价格自然也不便宜,一斤三十多块钱。北京的景点也有很多,北京故宫是一个享誉中外的国家5A级景区,故宫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所以故宫也被称为“故宫博物院”。在故宫可以感受到三大殿中的威严稳重,走过石板小路,穿过楼阁宫殿,透过各色的琉璃瓦件,体会跨越几千年历史的人文情怀。帝都北京是一座既古典又现代城市,北京不仅有豆汁,酱肘子,故宫,还有很多值得一试的美味和值得参观的风景,学生时期来到这里还可以增长见识。
请问北京著名的小吃一条街在哪里?谢谢
位于王府井大街北入口的东华门夜市-"东华门美食坊夜市",是北京最著名的小吃街。不仅在北京城中口碑极佳,更深得中外游客的喜爱。这里自然、纯朴的氛围正是老北京的美食风情的代表。如今,逛东华门夜市已经成为来京旅行团夜间活动的保留节目。傍晚,香味四溢的南北美食和京味小吃、摩肩接踵的欢乐人群,伴着节奏动听的叫卖声,成为北京夜生活的又一亮点。乘公车1、4、10、52、103、116路…王府井或东单站下车;地铁一号线王府景站下车。
成都著名小吃街有哪些?
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说的就是成都,而不想走的主要原因就是这里的美食太诱人,成都的美食小吃可谓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我就说说南边的美食街吧:天府三街、银泰城、环球中心、奥克斯广场、华府大道。成都的南边全部都是写字楼,每天早上,全成都的人都往这边来上班。这么多人,自然少不了吃的。生命在于运动,也在于吃喝,每当回想起来的时候,第一个能想到的往往都是这座城市的美食。提到成都,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大部分是熊猫、火锅和串串,美食和好玩也是这座久负盛名的吃货之城的强标签。有很多人讲,在成都呆久了以后,就会变得很爱吃,很会吃,对于美食也会变得很“牙尖儿”。其他城市不像成都,因为这里是美食之都,天府之城,在成都不管是清晨还是深夜,你根本不用担心吃不到东西,在各类形形色色的大小餐厅苍蝇馆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美食。有各色小面和抄手、饺子,还有腌卤和凉拌冷食等等,琳琅满目,各味俱全,种类不下200种。在成都的大街小巷,你都可以找到小吃店。各种各样的小吃让成都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我最爱吃的还是要数火锅了,感觉要是拿一周不吃火锅就浑身难受,吃啥都觉得没有味道,无论是出于情怀还是解馋,吃火锅必须放在第一位。火锅虽然上面看着一层辣油,辣椒红通通的,不过不必担心,它辣的“巴适”吃完摸摸嘴辣过之后嘴里甜津津的,没吃过的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刚刚吃了火锅。尤其是把毛肚、鸭肠、黄喉在滚烫的热锅里涮一涮,那口感!而吃火锅必点的三样菜是7秒鲜毛肚、一米鸭肠、吉食道功夫笋片。
请问成都小吃一条街在什么地方能吃到便宜合适的小吃
晕……
名小吃有三大炮,担担面,甜水面,钟水饺,龙抄手……(这些比较出名啦)
这些小吃在成都锦里一条街,春熙路,文殊坊有哦!
小吃在锦里和文殊坊有,钟水饺龙抄手在春熙路有哦。
值得注意的是,(您应该是外地人吧……)这些东东挺便宜,不贵!(成都的东西向来很便宜的哈)在我介绍的里面,龙抄手可能要贵些咯!
对了还有一品天下,您得去去!虽然那里都是些中高档次的餐饮酒楼,但是那里突出了成都的饮食文化!那里的成都小吃也很多那!
还有,最近成都阴雨绵绵,来旅游要注意带好雨伞。但是在下雨之前往往很热,所以请注意防暑和防晒!
望您在成都旅游愉快!
帮忙推荐几个成都最好吃的小吃,要加具体地点喔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地道火锅那首先要给你介绍的是成都的皇城老妈,有很多地方都有琴台路.紫荆电影院那边.一品天下.....再就是小天鹅,正宗的重庆火锅,现在成都只有红照壁的财富中心有个精品店,九眼桥不久要开个店.....龙森园的鱼头火锅也是很不错的,当然先说的都是成都档次比较高的.还有就是一些一般的火锅,比如德庄.孔亮.胖妈.秦妈.川江号子等等太多了. 春熙路附近,往新南门方向走有孔亮,往盐市口方向走就可以去吃小天鹅.往东风大桥有胖妈....多是多哈,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 顺便说下,绿满家个人觉得不算事正宗的火锅.
乡村绿色发展有什么启示?
青山绿水公园,花香果硕田园,返乡创业家园,休闲旅游乐园……记者近期在南方部分省区乡村采访发现,绿色发展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城里人向往的美丽家园。绿色发展已成乡村自信的新坐标。绿色发展让乡村有了高颜值立春时节,走进彝语为“侯珠”的贵州赫章县,在磅礴群山中,一棵棵高大翠绿的核桃树仿如哨兵一样,守护着这片大山的宁静和美丽。平均海拔2000米的赫章县,是贵州离天空最近的地区,也是一个“连苞谷都不肯长,老鼠啃玉米还要跪起吃”的深度贫困县。为求生存,靠山吃山的村民曾毁林开荒种玉米、“土法炼锌”找票子,那时,当地森林覆盖率一度降至20%以下,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到67%,生态环境拉起了红色警报。为改变“贫穷开荒、挖矿污染”的困局,从1998年开始,赫章人开始走上了退耕还林、弃矿种树的绿色发展之路。“我们用20年时间,在水土流失区、采矿区、石漠化山区栽种了166万亩的核桃树,如今这些核桃树已成为山区群众增收的‘摇钱树’、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树’、新农村建设的‘风景树’,赫章乡村面貌为之一变。”赫章县常务副县长朱大庚说。距赫章县600多公里的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石龙坝镇,也曾因盛产煤炭,天空中曾飘着遮天蔽日的煤灰,而被煤灰附着的农作物,种下去没多久就死掉了。“采煤最鼎盛时期,我们这些居住在矿区周边的群众,年初种一坡玉米,年底连个籽都收不到。”石龙坝镇德茂村村民李德友说,因采煤需要大量木材,当地矿山被剃成了“光头山”。为转变发展方式,2009年开始,石龙坝镇关闭“黑小煤矿”,连续八年栽种了8.8万亩芒果,一大批“光头山”变成了“果子山”。“如今的石龙坝已是青山绿水公园、花香果硕田园的美丽家园。”石龙坝镇党委书记陈古周说。绿色发展让老乡脱贫有了新依赖清澈的小溪、白墙青瓦的民居、扎满篱笆的阡陌小道、扛着农具返家的农人……走进湖南省桂东县大洞村,优美恬静的生活环境让人心旷神怡。作为湖南省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几个区县之一,桂东县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封山育林,绝大部分森林成为生态公益林而禁止采伐。当地村民通过种植红豆杉等珍贵苗木和杜仲、厚朴等中药材,并依托秀丽山川发展乡村旅游,逐步过上了幸福生活。“以前我们村穷得很,人均只有七分田,村民一年种植的水稻只够3个月口粮,剩下9个月靠借粮度日,几乎户户都是贫困户。”大洞村主任钟汉明说,依靠绿色发展,大洞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达到4万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边远与贫穷,曾是贵州省赤水市两河口镇大荣村的代名词。近年来“山顶种楠竹、山腰种猕猴桃、山下养鱼”的立体生态农业格局,把这个曾经边远贫困的村寨,发展成全村70%的农户年收入超5万元的小康村。“以前大荣村穷在没有致富产业。近年来村民通过售卖竹原料、种植猕猴桃和养殖冷水鱼,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1.4万元,全村38户165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大荣村村支书唐永富说,该村未来要利用当地风景优美的优势,准备让更多村民从“种绿”脱贫向旅游致富转变。绿色发展让乡村有了新价值坐标当了一辈子农民的贵州省湄潭县龙凤村田家沟组村民伍新荣,说起绿色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巨变,顿时眉飞色舞。“我们村户均10亩茶园,村民因茶而富,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6500元,而茶区变景区之后,闻不到臭水、踩不到牛粪、处处散发茶香的田家沟,正成为城里人向往的乐土。”伍新荣说。山间清风竹海,看日出观星海。地处浙江省北部的德清县,近年来通过补齐城乡公共服务短板、巧做“山水空气”文章,出现了“农民不愿进城、市民更愿下乡”的新风气。“德清县村村有产业,农村小孩上学有校车接送,村民家门口坐公交,生活和城里一样方便,加上农村有好山好水和望得见的乡愁。生活在农村的人已经很少有人愿意搬到城里去住,反倒是城里的人千方百计想办法到农村去。”德清县委书记项乐民说。贵州民族大学教授孙兆霞认为,以前农村穷、农民苦、农村生活不方便,让许多农民产生了“农村没发展前途”的自卑和自疑,而通过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农村的绿色农产品与自然的亲近性特点凸显,而随着政府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乡村正在重新找回发展的自信和价值的依归。富裕了就好。
如何处理好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其意义非同寻常、极为深远。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基本单元,要建设美丽中国,首要任务是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努力把农村打造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底蕴深厚、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并积极推动社会物质财富与生态财富共同增长、社会环境质量与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提高。
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优化农村空间布局
规划是龙头、是发展的大纲。要高起点编制镇村布局、生产力布局、水资源、土地利用、农民集中居住区等规划,科学确定城镇规划区、工业生产区、农业发展区、农民居住区和生态保护区,统筹安排城乡建设、基本农田、产业集聚、生活居住、生态保护等空间布局。
一是推进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要坚持与工业产业规划、本地资源利用和产业优势相结合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园区规划,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积极鼓励村集体在工业园区内建造标准厂房,吸引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以工业园区集聚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产业集群,带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
二是推动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推动农地连片集中,根据农业产业布局规划,整合项目资金,结合土地复垦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农业资源开发,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田园化格局。
三是引导农民向社区集中,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吸引农民向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新型社区集中,促进人口集聚、要素集约,让农民享受到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
二、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业生态环境
要把农业产业生态化、发展清洁化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举措,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严格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和提升农业生态环境。
一是控“源”。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扩种绿肥与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工程,着力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推进农村面源氮磷生态拦截系统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实行农药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价格及统一差率,杜绝高毒高残留和假冒伪劣农药流入市场,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二是治“污”。按照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推广种养相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健康种养生产方式。科学合理地制定养殖业发展规划,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推广发酵床生态养殖,建立持续、高效、生态平衡的规模化畜禽养殖生产体系。采取粉碎还田、沤肥还田、过腹还田等省工、省时、实用的秸秆还田技术和方法,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增加土壤肥力,积极开展秸秆饲料、秸秆发电、秸秆造纸、秸秆沼气、秸秆食用菌等多渠道综合利用秸秆试点示范与推广,提高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布点村庄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
三是活“水”。水是生态之基,贯彻落实“人水和谐”理念,建立农村河道定期轮浚机制,实施拆坝建桥,打通断头河浜,改造束水河段和束水建筑物,畅通水系,加快河道轮浚和水系调整步伐,提高河道自然功能。理顺和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河道长效管理,提升长效管理水平,实现“清水畅流”。
四是植“绿”。大力推广应用乡土树种、珍贵树种造林,因地制宜把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作为绿化重点,做到见缝插绿、应栽尽栽,加快构建“绿色通道、绿色水廊、绿色基地、绿色村庄”,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村庄绿化格局,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三、创新农庄建设举措,塑造中国美丽乡村
环境就是资源,生态就是资本。要坚持把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农村旅游业有机结合,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在塑造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要注重把保护乡村乡野农耕文明和自然原始纯朴之美作为第一追求,创新思路和举措,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力求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塑造出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重点要做好以下五篇文章:
一是做好“山”的文章。充分利用山区生态资源优势,靠山生财、靠山致富,发展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开发山区休闲旅游农业,建成一批以山村体验、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村休闲旅游群落,推出一批精品山村旅游点。
二是做好“水”的文章。将渔业生产与绿色生态、休闲观光、娱乐餐饮、度假购物结合起来,发展赛龙舟民俗水上运动、休闲垂钓中心、水上餐船等休闲乡村旅游项目。注重开发湿地资源,走湿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打造高质量湿地旅游产品,让游客在观赏到“孤鹜与落霞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原生态美景的同时,了解自然生物知识,增加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生态旅游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三是做好“民居”文章。要注重传承和提升传统民居建筑特色,打造各地建筑风格各异、造型绚丽多姿的特色民居,充分体现浓郁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要加大古建筑保护修缮力度,让古建筑融入“美丽乡村”,并挖掘其背后的商业价值,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旅游特色线路,结合农村生态环境及生活文化,发展如介绍民风民俗、品尝农家菜、体验农家生活等具乡土味的观光特色旅游。
四是做好“花果”文章。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丰富的花卉、林果资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已有的基础上,引入创意农业,对花卉、林果进行资源整合、规模培植、巧妙布置,打造“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四季花园,形成姹紫嫣红、硕果累累的独特乡村美景。通过发展花卉和蔬果采摘体验项目,让游人漫步其中观花品果,享受从中的美感和乐趣。
五是做好“农耕”文章。依托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着力挖掘至今稀存于世的农耕器具、戏曲、民歌(山歌)、耕作传统、民俗风情及各类祭祀活动等资源,发展农耕文化旅游产业,让游客亲身体验扶犁耕作、推磨碾米、踩水车灌农田、制作农家酒、腌制农家菜、住农家屋、吃农家菜、干农家活等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乡村生活。
四、准确把握推进要素,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把农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让全体农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前提。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强统筹推进。结合地理地貌、自然资源、文化积淀、民俗习惯、产业结构、自身特色等,因村制宜开展研究策划,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既要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配套,又要塑造村庄自身的特点、特色,还要传承历史民俗文化,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充分彰显农耕文化、秀美特色,让“农村更像农村”,避免“千村一面”。
优化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农村生态环境好与否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的建设程度,因此要把优化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抓紧抓实抓好。首先,要以推进“三个集中”为抓手,不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其次,要组织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加大对自然村庄的改造和提升力度;再次,要积极发展规模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创新举措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只有坚持创新举措,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增强内生动力,才能确保美丽乡村建设顺利有序推进。一是创新组织管理体系。美丽乡村建设面广量大、内涵丰富,涉及到各级各部门,必须要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分工合作机制,加强部门沟通、上下沟通,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创新建设投入机制。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量大,必须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投入机制。三是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土地规范有序流转的步伐,实现土地连片集中。四是创新经营体制机制。通过大力发展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劳务合作、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要创新发展合作农场,鼓励其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建立健全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的农民分享建设成果,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