椋鸠十的作品简介
椋鸠十的作品取材广泛,构思独特精巧,线条流畅通俗,语言朴实生动,主题鲜明易懂,但又决无说教,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感人肺腑且活泼可爱的动物形象。读椋鸠十的作品,不但能得到许多有关动物的知识,受到良好道德品行的启发和教育,而且从他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描写中,能使我们从更广泛的角度和深刻的意义上,去认识作家,理解他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椋鸠十就不单单是一位杰出的儿童文学、动物文学作家了。
椋鸠十的人物简介
毕业于法政大学,曾任鹿儿岛县加治木女校教师、鹿儿岛县立图书馆馆长、鹿岛女子短期大学教授等职。作品以少年为阅读对象的动物小说为主,是日本少年动物小说的开拓者,先后出版过数十部作品集以及《椋鸠十全集》(二十六卷)、《椋鸠十的书》(二十六卷)、《椋鸠十动物童话》(十卷);其中,《一只耳朵的大鹿》一九五二年获文部大臣奖励奖;《活在太空》一九六一年获未明文学奖;《孤岛的野犬》一九六四年获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国际安徒生奖国内奖;《玛雅的一生》、《毛毛和阿茜》,一九七一年获红鸟文学奖;《椋鸠十全集》、《椋鸠十的书》一九―二年获艺术选奖文部大臣奖等。一九六零年,他提倡「母子二十分钟读书运动」,开启了日本全国性的亲子读书风气,影响深远。一九六八年,这项运动已受到各方肯定,椋鸠十因此获颁「Mobil儿童文化赏」(一九六六年起由日本Mobil石油等三家石油公司所创立提供的奖项)。
椋平虹的地震预测
1999年9月27日 12:33 南方日报台北消息:日本《东京体育》报前天于头版头条刊出一幅独家图片,据称是拍摄于大地震前夕的台湾上空,图中可见被称为“椋平虹”的罕见彩虹,据说乃是大地震发生前的预兆。但报道亦指出有关说法不被学术界认可。 据报道,拍到该幅照片的是一名任职电脑业的日本人山本隆雄。山本于20日下午从日本飞往香港,途中在台湾上空目睹“椋平虹”并拍下照片。约8小时后(21日凌晨1时45分),台湾发生7.6级大地震。山本认为,“椋平虹” 乃预告大地震的前兆。 日本的椋平广吉发现了一种地震虹。据《地光》2一书称:“自1919年以来,他看到这种地震虹有一千九百多次,并据此预报过多次地震,其中包括1923年关东大地震、1927年丹后地震、1930年北伊豆大地震、1936年大阪北河内强震、1944年三河地震、1948年福井地震、1959年美国蒙塔那州大地震以及1974年5月9日伊豆半岛地震等等。 1930年11月25日早晨,椋平广吉观测到地震虹,当天下午即给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院长拍了一封电报,预告次日凌晨4时许伊豆地区有地震。果然,第二天凌晨4时3分北伊豆发生了7. 1级地震。椋平电报的影印件曾发表在1930年11月28日的《大阪日报》上。”
北京上空出现环天顶弧,这种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环天顶弧(circumzenithal arc):就是在天空中形成如倒挂的彩虹一般的七色圆弧。其颜色顺序自下而上分别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上帝之眼" 实际上就是 "倒挂彩虹" 也叫环天顶弧。 彩虹是可见光谱经过水滴后折射形成的。倒挂彩虹是光线照在冰晶如某类云中所含冰晶的上方,然后经过冰晶边缘折射形成。形成原因,环天顶弧是一种由太阳光折射形成的天文奇观,它是由阳光以一定的角度照射在距离地面2万英尺至2.5万英尺(约为6096米至7620米)的云层中的细小的冰晶上折射后形成的,冰晶表面必须呈弯曲状且颗粒比盐粒还细小。当太阳身处天空下方,日光与冰晶扁平面相接触时,光线在每个晶体内发生弯曲,并折射出包括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靛蓝、蓝紫色等彩虹特有的七色光谱。环天顶弧通常形成于方圆五英里卷云层及寒冷薄雾中,与降雨并没有关系,在极为寒冷的远北地区环天顶弧比彩虹更为常见,但在气候较为温和的地区则十分罕见。有记录可查,自2008年到2014年间,我国一些地方便出现过环天顶弧! 2008年9月2日17:00~17:50时间段,甘肃省省会兰州市出现环天顶弧现象。在兰州市人民检察院工作的摄影爱好者毛奕宏,拍下了12张此次奇观的珍贵照片,其中有环天顶弧的局部照片,也有环天顶弧和地面槐树、楼房在同一画面的照片。
椋平虹是什么
椋平虹”乃日本地震研究家椋平广吉于大正8年(1919年),于名古屋大地震前夕发现的奇怪现象。其后,椋平多次观察到类似现象,成功预测到1923年关东大地震及其后的多次地震。据《地光》2一书称:“自1919年以来,他看到这种地震虹有一千九百多次,并据此预报过多次地震,其中包括1923年关东大地震、1927年丹后地震、1930年北伊豆大地震、1936年大阪北河内强震、1944年三河地震、1948年福井地震、1959年美国蒙塔那州大地震以及1974年5月9日伊豆半岛地震等等。 1930年11月25日早晨,椋平广吉观测到地震虹,当天下午即给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院长拍了一封电报,预告次日凌晨4时许伊豆地区有地震。果然,第二天凌晨4时3分北伊豆发生了7. 1级地震。椋平电报的影印件曾发表在1930年11月28日的《大阪日报》上。” 这些事实表明,地震虹与地震有关。对此,椋平广吉没有作出任何理论解释。笛卡儿理论认为地震虹仅仅与水珠有关显然无法令人满意:地震仅仅与空中存在大量水珠有关? 如前述,彩虹与汽团有关。因此,地震与这种汽团必然有关系:地震发生前,地壳会释放许多汽体。这些汽体构成汽团。如果此时刚好有合适的阳光,便出现彩虹——地震虹。《地光》一书描述,“当这种虹的颜色较浓时会有微震,颜色谈时即有大震发生”。这可解释为:当这种汽团密度较小时,显示的地震虹暗淡些。这预示震前地壳释放的能量小些,大部份能量将积集在地震发生时释出,故地震强度就大些。当出现比较鲜艳的地震虹时,震前很大部份能量已先期释放——以大量汽体的形式释出,并形成密度较大的汽团,故地震发生时,其强度就相对小些。椋平虹是怎么样的,可以看图。
日晕与彩虹的区别是什么?
你好的!
日晕是日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经折射而形成的光现象,围绕太阳环形,呈彩色。日晕的出现,往往预示天气要有一定的变化。
日晕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天象。“日晕”有全晕圈和缺口晕。日晕是卷云、卷层云形成的环绕在太阳周围的彩色(或白色)光环或光弧,色带排列内红外紫。日晕有时也被称为“日枷”,有全晕圈和缺口晕。据专家介绍,日晕是日光通过卷层云时,受到冰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当光线射入卷层云中的冰晶后,经过两次折射,分散成不同方向的各色光。实际上,有卷层云时,天空飘浮着无数冰晶,在太阳周围的同一圆圈上的冰晶,都能将同颜色的光折射到我们的眼睛里而形成内红外紫的晕环。天空中有由冰晶组成的卷层云时,往往在太阳周围出现一个或两个以上以太阳为中心内红外紫的彩色光环,有时还会出现很多彩色或白色的光点和光弧,这些光环、光点和光弧统称为晕。
当光环半径的对应视角在22-46之间的角度,人们可以肉眼观察到“日晕”现象。云层中冰晶含量越大,阳光产生折射后所呈现的“日晕”形状就越小,光环也就越显著,容易使人观察到;反之,则无法形成“日晕”,或者即使形成也无法在地面上清楚地观察到这一现象。
“日晕”多出现在春夏季节。民间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谚语,其意思就是若出现日晕的话,夜半三更将有雨,若出现月晕,则次日中午会刮风。日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出现日晕天气有可能转阴或下雨。但说这种现象可以预兆今年气候的旱涝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日晕出现时不要长时间用肉眼观看日晕,以免灼伤眼睛。
彩虹是因为阳光射到空中接近圆自然现象-彩虹(20张)形的小水滴,造成光的色散及反射而成。阳光射入水滴时会同时以不同角度入射,在水滴内也是以不同的角度反射。当中以40至42度的反射最为强烈,形成我们所见到的彩虹。形成这种反射时,阳光进入水滴,先折射一次,然后在水滴的背面反射,最后离开水滴时再折射一次。因为水对光有色散的作用,不同波长的光的折射率有所不同,蓝光的折射角度比红光大。由于光在水滴内被反射,所以观察者看见的光谱是倒过来,红光在最上方,其他颜色在下。 其实只要空气中有水滴,而阳光正在观察者的背后以低角度照射,便可能产生可以观察到的彩虹现象。彩虹最常在下午,雨后刚转天晴时出现。这时空气内尘埃少而充满小水滴,天空的一边因为仍有雨云而较暗。而观察者头上或背后已没有云的遮挡而可见阳光,这样彩虹便会较容易被看到。另一个经常可见到彩虹的地方是瀑布附近。在晴朗的天气下背对阳光在空中洒水或喷洒水雾,亦可以人工制造彩虹。
所以,两者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地震虹是倒置的彩虹吗?
地震虹
彩虹与汽团有关。因此,地震与这种汽团必然有关系:地震发生前,地壳会释放许多汽体。这些汽体构成汽团。如果此时刚好有合适的阳光,便出现彩虹——地震虹。《地光》一书描述,“当这种虹的颜色较浓时会有微震,颜色谈时即有大震发生”。这可解释为:当这种汽团密度较小时,显示的地震虹暗淡些。这预示震前地壳释放的能量小些,大部份能量将积集在地震发生时释出,故地震强度就大些。当出现比较鲜艳的地震虹时,震前很大部份能量已先期释放——以大量汽体的形式释出,并形成密度较大的汽团,故地震发生时,其强度就相对小些。
倒挂的彩虹又名“上帝之眼”,学名为“幻日弧光”,并不是真正的彩虹
“倒挂彩虹”是阳光折射在云层中数以百万计的小冰晶上形成的,由于冰晶的不规则,光线发生了折射,从而形成了倒挂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没有规律的,可以在一年中任何一个时间出现。
08年底,这种现象在西安发生
09年底,在郑州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