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投毒案到底是怎么回事???介绍一下。。。
新华网上海4月19日电(记者 朱翃)4月19日,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
据警方消息,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报案:复旦大学枫林校区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某自4月1日饮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有中毒迹象,正在医院抢救。
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成立专案组开展侦查,经现场勘察和调查走访,锁定黄某同寝室同学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当晚,依法对林某实施刑事传唤。4月12日,林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经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4月1日上午,黄某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医院救治无效于4月16日去世。
复旦大学去世的黄洋同学中的毒叫什么?谁能解释一下那个毒?
-- 本人是学药品的所以在此解释一下。
-- 据网上公布该毒物很有可能是N-二甲基亚硝胺,化学式(CH3)2N-NO,在实验室内主要最为诱发小鼠肝癌以作癌症研究。若大剂量摄入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和肝衰竭以及多种并发症导致死亡,长期低剂量摄入致癌。
-- 其实该毒物最主要的还不在于其毒性,而在于其在其毒性作用后随之分解,给检测上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据文献显示,该化合物的毒性机理是因为其在肝脏内经CytochromeP450酶氧化脱氨生成活性物质N-甲基亚硝胺,化学是(CH3)NH-NO,该化合物有很强的亲电性,可以通过甲基化过程剧烈损害细胞尤其是肝细胞内的蛋白质和基因,最终造成肝损伤和肝衰竭以及其它并发症。而在其化学反应的同时该活性物质随即分解为氮气和水,就像凭空消失在体内一样。
-- 由于黄洋同学刚开始貌似是认为食物中毒,所以可以推测毒物应该早就与体内的组织反应掉了,所以即使送到了医院检测不出来毒物也是很正常的事,再加上有谁能想到会发生此类投毒事件?其实理论上如果早点就医则该毒可解,只要抑制了产生剧毒活性物的相关的酶应该不至于死亡。
-- 其实想想看这件事非常得可怕。化学家和医学家若是品行不正就会变成无形杀人的魔鬼,不用刀枪棍棒,只需要画几个反应机理图和方程式就可以策划一起完美的谋杀计划。
如何客观看待复旦投毒案
事既已发生,无可挽回,纵然最终被告人被执行死刑,对亲人乃至整个社会又有什么意义?这个世界无非是少了一条生命,被害人的父母也不会彻底走出丧子之痛,而被告人的父母又会亲自面临丧子之痛……执行死刑只是一种手段,但不能改变诸多人的本质问题。不如免去被告人一死,与其被执行死刑去用来生赎罪,不如用余下的人生以实际行动悔过……
如何看待“复旦投毒案”问题
时事评论背景:
2月18日,上海市二中院对“复旦投毒案”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3年4月,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因遭舍友林森浩投毒死亡。直到今天,林森浩依然没有对自己的行为给出一个明确解释,他唯一承认的是,这仅仅是一个愚人节整人“游戏”,以为只会让黄洋肚子不舒服,没想到会致死,他说没有调整好自己的负面情绪。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复旦投毒案”问题?
诸多学校、老师一直以来致力于培养的往往是高精尖的人才,这可能没什么大错。但不该忽视的是对一个普通人的培养、一种底线教育——你可以不成为英雄、不成为榜样,但你应该成为一个遵纪守法、有基本道德观念的公民。
一命抵一命,或许是法律能给出的最“公正”结果,但之于整个社会,失去的将是两个生命、两个家庭的幸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死刑恐怕从来不能算作一种“得到”,而永远是再一次的“失去”,不管最终判决如何,都没有赢家。我们更该反思的是,如何避免类似案件再次发生?为所欲为的青春可有“解药”?
很多人把此番事件归于个案,但追溯过往,这样的校园恶性案件已多次发生,1994年清华大学女生朱令铊中毒,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连杀4名同学、中国矿业大学3名大学生铊中毒,几天前广西某艺术院校两名女生饮水中毒、室友涉嫌投毒被捕……悬案也好、定案也罢,透出的是校园里的安全隐患、青春期的心理问题乃至社会价值理念的迷茫。
大学是不少人远离父母、相对独立生活的开始,是另一种集体生活的开始。与同龄小伙伴怎样朝夕相处,是以自己为中心还是照顾他人感受,发生了小摩擦该怎么处理,作为独生子女,大多数人不会走向极端,但真正能够做到宽容、懂得妥协和分享的,恐怕也不是大多数。遗憾的是,时下大学生的情商教育、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处理类似问题时,他们更多的只能靠自己,而没有太多来自外界的指引和心理干预。
成长过程中,很多孩子被灌输的是“不输于人”的竞争意识,缺乏的是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提醒和教诲。竞争无处不在,不管是校园还是社会,但竞争不能突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而恰恰是在竞争的问题上,社会上的一些人一些事并没有起到正面的积极影响,同事之间、同业之间相互诋毁、突破底线甚至伤人性命的恶性竞争并不鲜见。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用学习的好坏、升学率的高低去评价一个学生、一所学校,仿佛只要成绩好,其他都可忽略不计。诸多学校、老师一直以来致力于培养的往往是高精尖的人才,这可能没什么大错。但与此同时,不该忽视的是对一个普通人的培养、一种底线教育——你可以不成为英雄、不成为榜样,但你应该成为一个遵纪守法、有基本道德观念的公民。
我们常说,“要想成功地做事,首先要成功地做人”。如今,做人和做事孰先孰后、孰轻孰重,似乎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某种“逆转”。“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高智商低情商的人不时出现,这无疑不是我们希望培养出的人才。
实事求是地说,负面情绪的调整、竞争压力的排解、评价标准的转变、功利色彩的淡化,这些都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校园里的种种现象其实是社会问题的缩影。也正因此,一桩校园投毒案留给我们太多的沉重。
复旦投毒案中黄洋是个什么样的人
黄洋,1985年出生,四川自贡荣县人,是家里的独子。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耳鼻喉科专业。2013年考取博士。黄洋同学因喝饮水机里的被投放有毒物质N-二甲基亚硝胺的水,经抢救无效,于2013年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2014年2月18日,投毒者(林森浩)被一审宣判死刑。
同日投毒者(林森浩)上诉。
2015年1月8日,投毒者(林森浩)被二审宣判死刑。
林森浩为什么投毒
黄洋1985年出生,四川自贡荣县人,是家里的独子。2004年,黄洋参加四川高考,考出600分(满分750)。因为想读北大金融,他选择了复读,并在次年考出了690分的高分。但在填报志愿时,家人认为报考北大有点风险,于是选择了复旦,就读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之后转专业到临床医学。其后,黄洋获得直研资格,成为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在读研究生。在放弃直博机会找工作未果后,不久前他又通过考试考取了博士。黄洋同学因喝饮水机里的被投放有毒物质N-二甲基亚硝胺的水,经抢救无效,于2013年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新华社记者从上海市黄浦区检察院获悉,复旦投毒案已移送至该院,进入审查批捕阶段。4月11日,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报案:该校枫林校区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某自4月1日引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有中毒迹象,正在医院抢救。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织专案组开展侦查。经现场勘查和调查走访,锁定黄某同寝室同学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当晚依法对林某实施刑事传唤。4月12日,林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上海警方19日向记者证实,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4月1日晨,黄某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送医救治无效于4月16日下午去世。
黄洋的最后一条微博更新于3月13日,他引用了《黑暗骑士》里的歌词:别问我恶类或善类,我只是渴望飞的哺乳类。善恶的分界,不是对立面,而是每个人,那最后纯洁的防线,都逃不过考验。
嫌疑人林森浩,广东汕头潮阳去和平镇人,微博@大汉漠北,博客practical。大汉漠北微博原文:有时候挺痛恨这个行业的,名义上叫做医生,但是面对病人,尤其面对那些急切想从这里解决困惑的病人,帮忙总不能帮到底,好比带一个问路者走了一段路,然后跟他说,你找别人帮忙吧。尽管超声介入如火如荼,还是有不少局限性,经常只是干些搭把手的活。而且,离开了机器,就没办法为病人解决一丁点问题。
有网友发现:一个叫“诛姜成”的ID曾于2012年在百度知道提了数个关于“氢氟酸怎样让人毫无察觉”“N-二甲基亚硝胺检测方法”等问题,让网友推测嫌疑人#林森浩#本来是想杀害同寝室室友姜成,误被#黄洋#喝下错算计量的水导致其死亡!
版本一:直博竞争说
一种猜测是两人在直升博士生竞争时发生了矛盾,而最终黄洋胜出,林森浩怀恨在心。
不过医学院老师否认了这种说法黄洋是来自四川的贫困生,平时学习很努力,成绩也很不错。但是他和林森浩并不在一家医院,也不是同一个专业,因此即便都在考博,也不可能因为名额竞争而产生瓜葛。
黄洋的同学也证实,投毒者与被害者两人成绩都很好,他们在两家医院不同科室研究不同方向,不存在竞争。复旦大学方面有关负责人也否认他们存在考博竞争的传言。
版本二:为情杀人说
昨日,有人在网络上称,黄洋和林森浩曾一起追求过一个女生,最终这个女生选择了黄洋,这让林森浩难以接受,所以对黄洋进行报复。
针对这个问题,黄洋的父亲昨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据他所知黄洋并没有女友,在同学中人际关系很好,应该不会因此惹来杀身之祸。复旦大学方面也否认两人因争夺女朋友而产生矛盾的说法。
版本三:误杀说
网上流传的另一说法为林森浩下毒目标本为同寝室的另一位同学,他们所住的宿舍共有三人,不想被黄洋误食。
对此,记者从多种渠道获悉,林森浩、黄洋所住的寝室确实是三人间,还有一名上海籍的研究生,但其平日里不常居住在寝室,因此在饮水机内投毒,让另一名同学喝的可能性不大。复旦大学也否认了这种说法。
拜托大家不要YY了~死者黄洋是我师妹的同学,她很肯定告诉我第三个室友不叫姜成。本人也是读过研的,如果林森浩真的要找这个有毒物质的特性,根本不需要来百度,校内专用的学术论文下载,足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林森浩就毒物还有过多篇论文发表,对毒性非常了解,案发后是主动投案自首,具体动机目前不明,警方没有公布。
嫌疑人对毒物有充分了解和研究,在期刊上发表相关文章数篇,对毒性用量极为了解,是主观故意。据称此人在受害者发病后共同到急诊,建议以肠胃不适治疗,人心险恶令人发指。案发数天之后,此人与被害者父亲共处一室尚能坦荡,令人不寒而栗。或许已有对策,据说是自首减刑,这样的减刑,不能接受!
黄洋
前晚10:13,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通报称,该校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因身体不适入院,后病情加重。通报中,复旦大学方面续称,警方介入后称该生寝室饮水机检出有毒化合物,并基本认定同寝室一同学存在嫌疑,目前事件仍在进一步调查。复旦大学昨日又通报: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黄洋来自四川自贡,年仅27岁。
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原因是什么 黄洋、林森浩、姜成有什么瓜葛?
前晚,复旦大学发布通报称该校在读医科研究生黄洋于本月1日饮水后身体不适送医,出现昏迷、肝功能衰竭等症状,同时警方在该生寝室饮水机检出有毒化合物成分,基本认定同寝室林森浩存在嫌疑。昨天下午噩耗传来,黄洋经抢救无效于下午3点23分不幸去世。
复旦大学在前天夜里通过微博发布通报称,4月1日,复旦一名2010级在读医科研究生出现身体不适,当晚被送至该校附属中山医院就诊。入院后,病情加重,先后出现昏迷、肝功能衰竭等症状。医院组织了多次全市专家会诊,未发现病因。学校要求医院全力救治,并请上海警方介入调查。
4月11日,上海警方通报,在该学生的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4月12日,基本认定同寝室某同学存在嫌疑。
名为“Hillary乔”的网友自称是受害者黄洋的好友,他透露:“上周五去看他已经完全认不出来,全身很肿,管子里呼出的都是血泡,哭了好久,至今不敢相信,短短一周好好的人就……更没想到竟然是被人下毒。这是一起令人发指的犯罪。下毒人是好友的室友,放了10倍剂量的试验用药在饮水机里,导致好友几天内迅速肝衰竭肺气肿,太可怕了。”
黄洋的父亲在4月3日得知儿子患病的消息后,立刻从重庆来到上海。据他后来从各方了解,儿子4月1日前后在寝室使用饮水机喝水时,曾感觉水的味道不对,甚至还特地把饮水机中的水倒掉,并对机器和水桶进行了清洗。“他的师兄说,怕室友喝了这些水不好。”
据悉,黄洋遭投毒后,在开始几天无法判断毒素,治疗不起作用,直至第9天,其师兄收到一个陌生短信提醒注意一种化学药物,才让案情获得重大进展,警方依此很快查到了犯罪嫌疑人、黄洋的寝室室友林森浩。
目前林森浩已被刑拘。据黄洋身边的朋友和同学介绍,黄洋为人好强、上进、开朗、感情细腻。不久前,黄洋刚以优异成绩获得直升博士生。那名被怀疑投毒的同寝室同学姓林,亦成绩优秀。两人在上海两家医院不同科室研究不同方向,不存在竞争关系。
昨日下午3点23分,黄洋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复旦大学通过微博通报,“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
一名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化名“李文思”在网络上撰文,展示了这一抢救过程的部分细节:“这是一种凝血功能紊乱综合征,先是出血,而后出现血栓,最后死亡。这个小伙子身体已经有血栓形成,出现缺血性肝损伤。白花花的床单上已经布满了红色的斑点,一丛黑红色的线从他高耸的鼻子下方拖出,直到下巴。这让他看起来有点面目可憎,倘若不是他脸上的斑斑血渍,他一定是个温文尔雅的学生。”
根据复旦官方微博,在黄洋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医药类网站丁香园的微博上表示,根据受害人的临床表现,投毒物似乎是四氧嘧啶。
昨晚最新消息:导致复旦研究生黄洋中毒的物质初步确定为N-二甲基亚硝胺。该物质毒性强,常用于医药及食品分析研究,可在实验动物中人为制造肝损伤的模型。较小剂量的长期暴露也可能增加肝癌风险。普通医院并无库存,一般由课题组购买。
针对毒药可能是学校实验室里试剂的说法,一名学生表示不大可信:学校实验室对有毒害可能性的试剂都有严格规定,使用前必须登记,“也许毒药是犯罪嫌疑人自己购买的吧?”
黄洋不久前刚获得直升博士生机会。林森浩为何要向黄洋投毒?目前网上流传两种说法,一是“玩笑说”,称投毒缘起“开玩笑”。一是“嫉妒说”,称黄洋在耳鼻喉科博士录取考试中取得第一名,林森浩可能出于嫉妒而投毒。但也有媒体报道,复旦医学院有学生表示,这两名学生在两家医院不同科室研究不同方向,不存在竞争。被害同学成绩好,疑似投毒室友亦成绩优秀。
林森浩投毒原因
网上有人说黄洋是因为与他人产生感情纠纷,有人说是与室友关系不睦……对这些,黄洋父亲认为都不太可能,“儿子没有女朋友,在同学中是被竖大拇指的对象,他的博士资格是考出来的。”
黄父表示,4月3日得知儿子患病的消息,他从重庆飞到上海,临时没有住处,还曾经在儿子的寝室里住了一晚,并和儿子同寝室的两位同学见过面,见过投毒嫌疑人,未发现异常。第二天,他才在中山医院附近临时找房住下。
复旦投毒案,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社会环境竞争日趋激烈,在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参数之一。近年来,关于高校大学生群体由于人际沟通问题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愈发严重,“复旦研究生黄洋疑遭室友饮水机投毒身亡”案件再一次引发了我们对高等教育体制的思考。
一、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在社会互动中不断变化着的,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也不断随之变化。沟通指将某一信息(或意思)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作出相应反应效果的过程,即信息交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较以前相比,复杂性、广泛性增大,各种心理需求也随之扩大,人际沟通能力缺失对于大学生可能会造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
从1994年清华大学朱令铊中毒案,到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到最近的复旦研究生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因琐事发生口角致一人死亡……这些案件无一不反映出大学生因人际沟通能力缺失引发的社会问题。今年1月,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新闻专业学生针对大学生寝室关系,在华中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43%的大学生对寝室关系表示满意。调查发现,容易引发寝室矛盾的原因主要是性格、生活习惯以及沟通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中国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郑晓边表示,一些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是近年来高校死伤事件频频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际沟通是社会服务的基本要求,信息社会的沟通需要,事业成功的重要艺术,社会服务的必备素质,有利于充实自我,包装自我,完善自我,服务自我,实现自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里提出,人际沟通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共处。以上校园死伤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缺乏有效的理解和沟通,都是导致惨案发生的原因。马加爵惨案的发生贫困不是直接的原因,与他人沟通不良导致精神孤独,自我封闭以至于最后漠视个体生命的存在才是深层次原因。
二、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一项调查显示,40%的大学新生、50%的毕业生有不同的心理问题,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四大主因。
所谓沟通的障碍,就是信息沟通不通畅,因为信息必须与接受者所知道的范围相关联,如此才可能使信息为接受者所了解。引起沟通障碍的因素有移情(同理心)、控制程度、自我表露、信任程度等其他因素,如生理、情绪、智力、社会、感觉与态度、目标以及性格因素。调查表明,在当前的大学生人际沟通过程中,明显存在着社交回避、社交焦虑、愤世嫉俗、自我中心等问题。在社交回避与社交焦虑这个问题中,大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表现得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加突出,原因是生活环境的不同、接受信息量的差异。沟通心理压力增大,嫉妒心理的破坏效应也增加了人际沟通成本。所以,大学生的人际沟通障碍,信息不通畅是表象,根本原因还是一个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四个层次。从社会层面说,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在校园层面看来,大学生在人际认知上的偏差及处理人际关系技能的缺失是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内在根本原因。复旦投毒案中,学校主要偏重于对学生遵守纪律和制度方面的管理,而对于学生之间在人际关系方面出现的问题并不重视。在家庭层面看来,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和父母应激方式异常也会导致子女人际关系不良。在个体层面,个体的认知、情感、性格等主观因素影响了个体对别人的认识。
三、建立有效沟通人际关系的理论方法及实践意义.
相互作用分析(Translational.analysis,TA)作为一种人格理论与治疗方法,从人格与心理治疗的视角对人际交往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伯恩认为,人格结构的PAC分析理论包括父母(parent)意识、成人(adult)意识、儿童(child)意识三部分,分别代表3种心理状态:父母意识特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特征)、成人意识特征(以客观和理智的行为为特征)、儿童意识特征(像婴儿般冲动)。人们在相互交往中都要表现出某种人格特征的某种心理状态,通过按照对方期望作出反应,即可以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然而交往中出乎对方期望,容易导致友好关系的中断。由此可见,成人心理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因此,其实践意义有以下三点:
(一)完善人格,以成人心理处理人际交往问题是成功人际交往的重要条件。人格特质的完善是三种心理状态的平衡。强化成人意识特征的主导地位,在成人心理状态的调节下,适时、合理地采用不同的心理状态处理实际问题。
(二)自信、尊重是良好人际交往的基本前提。在自信的基础上尊重他人,与他人在相互交往中进行良性互动,形成“双赢”模式,有利于良好健康人际关系的形成。
(三)互补沟通是人际关系的目标途径。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自我良好的成人意识特征,辅助采用其他人格特征,满足他人的需求,互补互惠,促进有效沟通是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途径,也是最终目标。
总之,TA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了解自己的自我状态和心理地位,从而在与人沟通时有意识的掌控自己的心理地位,达到有效灵活沟通的效果。这对人际交往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善于运用人际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在当今人际关系广泛的社会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交际观和交际技巧,克服在人际沟通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为大学生尽快地融入社会,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大学生向同学投毒是什么心理呢
?最近复旦研究生遭室友投毒一事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其实近些年,大学生投毒事件发生的也不少,同学之间本应该友好和睦的相处,但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同室操戈的事呢?投毒者又是什么心理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为一路走来的同学,更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也应该为对方的成功和成绩而感到高兴。在人生的旅途上,少一些私利,多一份真情,少一些嫉妒,多一份包容,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才是为人的本质。 看到大学生投毒加害自己的同学,有些惊愕。究竟在投毒者自己的意识中,有多少是真心想加害同学的,有待进一步考察。而这种半开玩笑,带着报复心里弄假成真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里面倒是不鲜见。 比如,女同学间因为一点小事发生摩擦。能够记仇好几天,彼此不说话;男生之间就更有可能升级为动手或恶作剧。这种“小气”的大学生心理,实际可以窥探到其较为自私利己的心灵。 这一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中也是追求分数成绩远远高于道德修养。在大学新生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幼稚的人际交流能力。在陌生环境中遇到挫折与不顺心,很多人选择的是逃避和不理性归因,归因于别人。而较少学会审视自己的欠缺。 对于某些不公正事件,某些大学生不能冷静思考。我们近几年的教育及家庭模式,培养的孩子是争强好胜的多,怕吃亏或不能吃亏的多。我们的教育中有两个显著特色“包庇”和“占有”。包庇,就是父母代劳,造成孩子的独立性差,新环境遇困难挫折感强;占有,就是从小父母教育孩子不能吃亏,占有欲很强,不能分享,不懂协作,易生冲突。 如此教育模式下,在中小学时还是采用家长式的管理模式,所以问题不凸显;到了大学“放羊”式的环境下,犹如进了小社会。各种问题都暴露出来,前些日子的大学生自杀等事件。跳楼的触发事件并不大,但在学生自己的心目中却影响剧烈。如果,在中小学教育中就多些人际交流,多些社会实践体验。也许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事件爆发。 狭隘的心态,源自于自我保护的初衷。但是过度自我保护,势必导致人际关系不良,甚至导致触犯法律酿成大错。建议大学生朋友们,用开放的视角看待问题。面对不公正,以“小忍”来作处理问题的铺垫。待冷静下来,慢慢思考解决的方法。 作为大学生个体不妨给自己提个醒,告诫自己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做决定推迟三分钟,不要心气上来了,莽撞作出出格的事情害人害己。
关于黄洋界的诗句有哪些?
1、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佚名《越人歌》含义:山上有树木,而树上有树枝,(这人人都知道), 可是我这么喜欢你啊,你却不知。2、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含义: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是那样地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但你我本应当相亲相爱,却为何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含义: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含义: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5、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 含义:小巧精致的骰子上嵌入那意喻相思的红豆,相思入骨你是否知道?6、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含义: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样, 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互相思念的心意。 7、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 含义:满以为嫁了一个情意专心的称心郎,可以相爱到老永远幸福了。8、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含义:生下来以后还不会相思,才刚刚懂了什么是相思,却深受着相思之苦。9、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佚名《上邪》 含义: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直到这样的事情全都发生时,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10、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李白《三五七言 / 秋风词》含义:走入相思之门,知道相思之苦。11、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含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12、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含义:啊,人生自是有情,情到深处痴绝,这凄凄别恨不关涉——楼头的清风,中天的明月。13、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含义:天啊!请问世间的各位,爱情究竟是什么,竟会令这两只飞雁以生死来相对待?14、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含义: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15、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击鼓》含义: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以下是部分作者的简介:李商隐: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县病故,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李清照: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