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间的生命可有多种形式,科学家们为什么只注意到碳基生命呢?
从逻辑上讲,在无限的宇宙中,外星生命形式肯定会千变万化,不一定像我们地球人一样。在探索外星人的道路上,人类只能从头开始。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会发现像我们自己一样的兄弟文明的存在,那时再联手一起探索宇宙中的其他生命形式就来不及了。我想几乎所有关于是否有外星人的问题都能给我们一个确定的答案,宇宙的大小是多少,这个问题我们无法确切回答,但我们别无选择,只能用无限这个词来形容。一、我们会发现地球上的碳基生命也位于这个范围内,理论上这些生命形式可能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中。而且地球的文明还处于非常初级的水平,关于宇宙的知识很少。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除了理论上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还会有更多我们不知道的形式,比如气态和液态生命,甚至是从物质中分离出来的纯能量体。如果你跟不上你的饭量,你就得停下来走了。二、根据实例,目前地球上有大量的核武器。这些核武器可以毁灭人类很多次。其实它们的威力并不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而是核战争结束后对生态系统的整体破坏,比如核辐射、核污染。但是,为什么没人用呢,因为众所周知,一旦使用核武器,人们就不会有美味的水果。但是如果这个星球上有核国家的人民根本不怕核辐射和污染呢。三、众所周知我们的星球甚至太阳,都不是永远存在的东西。总有一天,人类会面临不可抗拒的灾难。在此之前,如果人类不寻找新的家园,等待他们的只有毁灭。找到一个合适的地球,让碳基生命生存下去,即使地球上没有外星人,也会给人类的未来留下一条出路。
为什么科学家寻找的外星生命一定要是碳基生命?原因是什么?
很多人可能听说过外星生命必须是碳基生物,那么为什么它们不能是其他类型的生物呢?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碳基生物是什么意思!也许有些人不明白,就我们地球上所有已知的生命而言,每个人都有碳基生物的共同属性。换句话说,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我们都是以碳为有机物的生物之一,我们氨基酸中的羧基和氨基都是由碳连接的。科学家说,行星必须在大气中“挥发物”生命可以发芽,这里的挥发物指的是二氧化碳和水,它们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沸腾。此外,就我们目前的认知而言,任何生命形式都必须有碳和水来维持其化学生长。正是这些物质的化学特性证明了宇宙中任何行星上的生命都必须依靠它们来生存。当然,行星必须有挥发性物质,但这并不意味着行星可以从形成之初就有这样的条件。当恒星处于生命的早期阶段时,它的光线可以烘烤整个区域的灰尘。后来,恒星的可居住区也从这个过程慢慢变化。最后,它变得适合寒冷和温暖,灰尘也变成了行星。在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不小心发现了适量的小行星和彗星撞击,这也将帮助一个行星成为具有挥发性物质的行星。当人类寻找地外生命时,他们必须寻找碳基生命的生活环境和生物形态。从筛选宜居带、宜居星球到寻找液态水和原始汤,这是科学意义上的捷径。而不是盲目地寻找那些想象中的外星生命。虽然科幻小说和宗教可能不买,甚至不断质疑,但这并不重要。也许一万年后,科学带领人类真正寻找科幻小说和宗教所说的生活?!当然,这是最好的。然而,生活在当下,我们的科学必须从最熟悉和可靠的地方开始寻找地外生活。因为这是最短的路径。
宇宙的起源是什么?
宇宙的最初源头是一个奇点,即所谓的“宇宙蛋”,它凝聚了所有的时空质能,孕育着未来物质世界的一切,包括天体和生命。大约150亿年以前,宇宙蛋在一场无与伦比的大爆炸中猝然爆发。大爆炸震撼出时空,物质世界破壳面出,宇宙史的纪元从此开始。 刚刚诞生的宇宙,空间从无到有并急剧猛增,仅仅10-32秒后,就暴胀到大约1光年的直径。在1 秒钟时,由于大爆炸产生的极强高能辐身均匀地充满整个空间,宇宙成为100亿k高温的熔炉,所有物质被熬成一锅基本粒子汤。 紧接着,一场肆虐的原始宇宙风暴开始了,基本粒了之间发生猛烈撞击,中了熔入质子形成了氦核。这个过程延续了大约三分钟,直至所有的中子消耗殆尽为止。有约22%质量的物质聚合成氦核,余下的物质几乎为没有聚合的质子,即氢核,仅有十万分之几属于同位素氦3和氘,百亿分之几归之于锂。原始星云形成。 星系形成 构建原始宇宙的原生物质(主要是约78%的氢和22%的氦)的产生过程,在宇宙史的最初三分钟便告完成;在此后宇宙由于膨胀面冷却,如此大规模的核合成过程再也不可能发生了,而小规模的核合成也只有等到恒星产生以后。初生宇宙的空间充斥着极强壮的高能辐射,炽热惊人。原生物质氢核和氦核均匀分布在整个太空,它们之间的引力微弱,远不足以克服巨大的扩散压力和辐射压,因此列法凝聚成团。看来要打破这种物质均匀分布的状态,还有竺宇宙冷却到足够的程度。 光阴一分分,一年年地流逝着,30万年过去,宇宙的温度温度隐降到了4000K,然而其均匀状态依然如故;1000万年过去,宇宙中高能辐射冷却变成微波背景辐射,氢核和拟核形成了各自的原子,原子间的引力也终于战胜扩散压力和辐射压,在它的作用下渐渐形成了一个个物质密度较大的地区,并继续向中心收缩;原始星云就这样形成了。在宇宙诞生1000万年以后,由氢拟两种元素构成的巨大原始星云弥漫着太空,虽然非常稀薄,却表明宇宙物质不再处于均匀分布的状态,这预示了宇宙星光灿烂的未来。 恒星形成 原始星云在引力的作用下继续向中心聚集,并因星云间的潮汐作用开始旋转,渐渐形成一双凸透镜的形状。星云收缩使引力不断增强,从而促使旋转不断加速,而旋转加速又导致星云缘不稳定,从而裂成两个旋臂。旋臂上发生局部的凝结,每个凝块具有适当体积,可以在我们所见的恒星狭小限度内形成恒星。 以上过程不断进行着,整个星云最终演化成星系。宇宙中最初形成星系的时间大约是大爆炸后十亿年。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可以发现在我们星系以外的遥远空间里正在形成的其它星系,那正是几十亿年前形成这些星系的情形。目前用天文望远镜观测的星系总数须以10亿来计算,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而已。这些星系都是庞大的恒星集团,且距离我们极其遥远,因此称之为“岛宇宙”。十几个或几十个星系由引力维系在一起,组成星系团;随着宇宙的膨胀,星系团间正彼此远离。 恒星的生命历程 恒星是宇宙物质凝聚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起源于旋涡星云臂上的一块区域。在这块区域物质较密集的部分,由于自身的引力较强,就会使物质聚集得更快,温度也上升更快,旋转得更快。这一过程逐渐加剧,当某一区域的中心温度上升到约1000万k时,就会引发热瓜反应,向外发放辐射,恒星的生命历程便开始了;而旋转速度达到一定值时,恒星就会分裂成互相绕行的双星或多星。 双星(或多星)是恒星演化的正常规程,而伴有行星的单星(例如太阳)则是恒星演化中极其罕见的事件,大约在十万个恒星中才有一个,它的起源过程至今仍然只是一个猜想:在恒星演化的某一早期阶段,两个气体星运行到彼此邻近时,便产生了潮汐波。及至两星接近到某一临界距离时,这潮汐波即射出长臂状的物质,然后再裂成具有适当大小与特性的物体,形成像地球这样的行星。起源于原始星云中的恒星为第一代恒星,它们是由原生物质组成的气体星球。宇宙史纪元50亿年时,第一代恒星产生了,它们照亮了幽暗的太空,从此一个新的宇宙时代来临了。 恒星的生命历程 恒星形成后开始进入生命周期中的氢燃烧阶段,氢的原子核聚变成氦,并向外发放光和热。当恒星中的氢消耗掉10%时就发生收缩,恒星中心部位的温度升高到1 亿k以上。同时,由于恒星内部的活动,恒星外层被中心区域推开,膨胀的恒星变成一颗红巨星。于是,在星球密度很大温度极高的中心部分开始发生氦的燃烧,氦核聚变成铍,碳和氧。这一阶段一直延续到恒星中心部分的氦消耗殆尽,碳和氧所占的比例大致相等时才结束。氦的燃烧阶段结束时,星球中心区域收缩,温度重新上升。在一些质量足够大(质量至少是太阳的4倍)的恒星里,中心的温度可以达到10亿k,碳和氧的燃烧得以开始,结果形成了钠,镁,硅和硫等元素。当恒星中心部分的碳和氧消耗殆尽并富含硅时,便开始了硅的燃烧阶段,硅转化成硫,氩和其它一些更重的元素。如果恒星通过收缩,能使内部温度升到30亿
宇宙的起源? 宇宙的起源是什么呢?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现代宇宙学的一个主要流派,它能较满意地解释宇宙学的一些根本问题.宇宙大爆炸理论虽然在20世纪40年代才提出,但20年代以来就有了萌芽.20年代时,若干天文学者均观测到,许多河外星系的光谱线与地球上同种元素的谱线相比,都有波长变化,即红移现象.
到了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总结出星系谱线红移星与星系同地球之间的距离成正比的规律.他在理论中指出:如果认为谱线红移是多普勒效果的结果,则意味着河外星系都在离开我们向远方退行,而且距离越远的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越快.这正是一幅宇宙膨胀的图像.
40年代美国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正式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该理论认为,宇宙在遥远的过去曾处于一种极度高温和极大密度的状态,这种状态被形象地称为“原始火球”.以后,火球爆炸,宇宙就开始膨胀,物质密度逐渐变稀,温度也逐渐降低,直到今天的状态.这个理论能自然地说明河外天体的谱线红移现象,也能圆满地解释许多天体物理学问题.1964年美国人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又发现了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该理论作为一门发展中的理论,虽然得到了绝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同,但仍有一些解释不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其理论体系.
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加深的,并开始科学地探讨宇宙的起源,20世纪初期,科学家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
提出并完善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伽莫夫和霍金.
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我们的宇宙有开端,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宇宙从密到稀、从热到冷、不断膨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最初那次爆发就被称为宇宙大爆炸,这一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就被称为“宇宙大爆炸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宇宙演化过程起始于大约150亿年前,当时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突然,这个体积无限小的点在“无”中爆炸了,时空从这一刻开始,物质和能量也由此产生,这就是宇宙创生的大爆炸.
宇宙演化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宇宙的极早期“太初第一秒”.这个阶段的时间特别短,短到以秒来计.宇宙处于一种极高温、高密的状态,除氢核——质子外,没有任何别的化学元素,只由质子、中子、电子、光子等基本粒子混合而成.随着宇宙迅速膨胀,温度急速下降.
第二个阶段大约经历了数千年,是化学元素形成阶段.此时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氦、氢等比较轻的原子核和质子、电子、光子等,光辐射很强,但没有星体存在.整个宇宙体系不断膨胀,温度很快下降.
第三个阶段:是宇宙形成的主体阶段,至今我们仍生活在这一阶段中.宇宙继续膨胀,温度不断降低.宇宙先后形成了各级天体:宇宙间的气态物质逐渐凝聚成星云,并逐渐演化成星系、恒星和行星,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五彩缤纷的星空世界.
宇宙大爆炸理论在它诞生前后得到了一系列天文观测事实的支持,是有实际依据的.例如:星系红移、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元素的丰度、宇宙的年龄等,成为大爆 炸理论的重要证据,尤其星系红移就是宇宙膨胀的反映,微波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高温的直接遗迹.这些观测事实都使宇宙大爆炸理论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想问一下什么叫源宇宙?
具体内容如下:1、源宇宙简单的讲叫作虚拟宇宙,是属于数字化宇宙。源宇宙不是真实的宇宙但他是真实宇宙的另一种延伸。源宇宙它是通过代码创造的一种模拟宇宙的一个网络宇宙,也可以理解为人造平行世界或者人造平行宇宙。2、它是一种能给现实中的人通过AR技术进入到源宇宙中实现全新虚拟生活,体验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或者实现不了的快乐的一种可谓是极乐世界的一种未来人类精神多元体验的新家园。原始宇宙原始宇宙并不是我们理论意义上的“物质世界”它是一种虚无的存在,其不包含任何“质”的成分,而完全地作为一种属性的存在,其内部与外部相互联通,更不包括时间的属性,它是一种无限的存在,“相对”赋予了其概念上的意义,而内部与外部作为一种属性并分化为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融合体,此时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并未产生分化。
宇宙的本源
关于宇宙的本源,儒释道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定义,但仔细推敲起来,他们所使用的名词、概念虽然不同,而实际上讲述的却是同一个事物。
《金刚经》:“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释迦摩尼认为宇宙的本源是如来,而不是人的意识。
《心经》:“诸法空相,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心经》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空性,而不是人的意识。
《坛经》:“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六祖惠能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真如,而不是人的意识,人的意识不过是真如的作用而已。
《阳明心学》:“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认为宇宙的本源是心(本心),而不是人的意识,人的意识不过是心(本心)的作用而已。
孔子的全部思想概括起来无非就是:“知天命、畏天命、听天命。”天命指的就是宇宙的本源,知、畏、听指的就是人的意识。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宇宙的本源是天,而不是人的意识,人的意识只有认识与臣服,人生才能获得自在与解脱。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认为宇宙的本源是道,而不是人的意识。
所以,从上面儒释道的描述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宇宙的本源绝不是人的意识,而是永恒不变的存在。
太阳系中的哪些星球有水?
地球因为有水才最终有生命产生,而在太阳系中地球含水量却还算少的,木星卫星、土星卫星含有的水,都比地球水多得多。太阳系一共有八大行星,至少173颗卫星,还有5颗矮行星,以及数不清的小天体。从结构上看,八大行星占据了主要的轨道位置,最外侧的冥王星也有39个天文单位的轨道半径,因此从冥王星轨道为界限再往外,基本就处于外太阳系轨道范畴了。太阳系的中心是一个巨大的太阳,太阳系中的八颗大行星和矮行星冥王星都在各自的椭圆形的轨道上围绕着太阳旋转着。行星和行星之间的距离感觉离得好近。这让我们感觉太阳系并不是很大。太阳系含水的区域:土星环、小行星带、柯伊伯带。地球上水的来源没有定论,但有说法认为是由发源于柯伊伯带的彗星撞击地球时带来的,撞击使彗星上的冰迅速蒸发然后又逐渐被地球引力捕获,形成降雨落在地面,产生江河湖海。土星环、木星环、小行星带、柯伊伯带中存在碎冰块、陨石碎片等,总量可能远超地球。含水的星球: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谷神星、冥王星、土卫二。尤其木卫二和土卫二,含有的水都是地球的几倍以上。木卫二直径只有地球的四分之一,但却有厚达100公里左右的冰层,所有水聚集成球体,直径将达到877公里;土卫二经卡西尼号探测器证实有水,但表面冰盖之下是液态水海洋,含有的水估计为地球2-3倍。在太阳系乃至宇宙中,水不是非常稀缺的东西,最近几年月球、火星也陆续被证实含有一定量的水。地球上的水与生命起源有关,也与质量分数较大的磷有关,而磷产生于超新星爆发,并不能保证恰好被星球捕获,并恰好地参与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哪些行星上有水存在?
根据公开信息,目前已知存在水的行星有:1. 地球:地球是我们熟悉的水行星,表面被大量的水覆盖。2. 金星:金星是太阳系中最热的行星之一,其表面有大量的云和雨,也有丰富的水。3. 火星:火星表面有少量的水冰。4. 木星:木星的一些卫星上有水存在,例如木卫二和木卫四。5. 土星:土星的一些卫星上有水存在,例如土卫六。6. 海王星:海王星的一些地区有云和雨,也有丰富的水。此外,还有一些行星可能存在水,例如冥王星、土卫一和土卫二等。但是,由于科技限制,我们目前还无法确认这些行星上是否有水的存在。
银河系就是通常所说的宇宙吗?
在宇宙中存在着数以亿计的星系。我们的银河系只是一个普通的星系,银河系以外的星系称为河外星系,简称星系,因此,银河系并不是宇宙,它只是宇宙海洋中的一个小岛,是无限宇宙中的很小的一部分。据天文学家估计,在银河系以外约有上千亿个河外星系,每个星系都由数万乃至数千万颗恒星组成。河外星系有的是两个结成一对,多的则几百以至几千个星系聚成一团。现在观测到的星系团已有10000多个,最远的星系团距离银河系约70亿光年。河外星系的外形和结构多种多样。1926年,哈勃按星系的形态,把星系分为椭圆星系、旋涡星系和不规则星系三大类。后来又细分为椭圆、透镜、旋涡、棒旋和不规则星系五个类型。各类星系中,距离银河系较近的星系有麦哲伦云星系和仙女座星系。麦哲伦云星系,包括大麦哲伦云和小麦哲伦云两个星系,它们是银河系的两个伴星,也是离银河系最近的星系,距离银河系分别约为16万和19万光年。它们在北纬20°以南的地区升出地平面,是南天银河附近两个肉眼清晰可见的云雾状天体。大麦哲伦云星系在剑鱼座和山案座,张角约6°,相当于12个月球视直径;小麦哲伦云星系在杜鹃座,张角约2°,相当于4个月球视直径。两个星系在天球上相距约20°,5万光年。麦哲伦云星系是由阿拉伯人和葡萄牙人首先发现的。1521年,葡萄牙著名航海家麦哲伦在环球航行时,第一次对它们作了精确描述,后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1912年,美国天文学家勒维特发现小麦哲伦云的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赫茨普龙和沙普利随即测定了小麦哲伦云的距离,成为最早确定的河外星系。两星云之间虽存在着微弱的联系,但它们自存一个系统。大哲伦云星系从前离我们可能更近一些,大约在5亿年前,它也许恰好挨着我们的银河系,距离银心只有6.5万光年。大麦哲伦云星系属棒旋矮星系或不规则星系,质量为银河星系的1/20。小麦哲伦云星系属不规则星系或不规则棒旋矮星系,质量只及银河系的1/100。麦哲伦云星系中的气体含量丰富,中性氢质量分别占它们总质量的9%和32%,都比银河系大得多。但它们的星际尘埃含量却比银河系少,而年轻的星族Ⅰ的天体则很多,有大量的高光度O—B型星;此外,还观测到新星、超新星遗迹,X射线双星等天体。射电资料表明,大小麦哲伦云星系有一个共同的氢云包层;两云之间的中性氢纤维状结构一直伸展到南银极天区,横跨半个天球,称为麦哲伦气流。它们和银河系有物理联系,三者构成一个三重星系。由于麦哲伦云星系距离我们太遥远,对它们的范围现在还没有一个精确的数字。估计大麦哲伦云星系的直径可能达到4万光年,接近银河系的一半。麦哲伦云星系的恒星分布密度比银河系低得多。大麦哲伦云星系的恒星总数可能不超过50~100亿个;小麦哲伦云星系则只有10~20亿个。两星系的恒星数量加在一起,只及银河系的1/10。因此,有人把它们说成是银河系的两个卫星。
地球存在于银河系而银河系存在于宇宙,那么宇宙的外面又是什么?
中文所谓“宇宙”,是“时空的总和”的意思: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有多大,实际是指空间有多大?时间有多长?这个问题,目前没有统一答案。我个人倾向佛教的观点:空间无边无际,时间无始无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它几种推测目前看都有问题。推测之一:霍金主张的大爆炸说。目前,有两个重要的事实与这个推测不符。一是人类可观测的宇宙半径已经超过了900亿光年,而根据霍金大爆炸论推导的宇宙直径只有不到200亿年(地球年,连光年都不是)。这个误差太大,完全可以作为大爆炸说证伪的依据。二是仙女星系与银河系的相向运动现象。如果大爆炸论是事实,那么,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应该以爆炸中心为原点向各个方向扩散。也就是说,所有的星系,相互距离应该越来越远。当然,扩散过程中不排除个别物质运动轨迹可能产生一些偏离,但不应该出现在星系这么大的尺度上。我相信,随着人类观测能力的不断提高,星系之间的相向运动,还会不断被发现,大爆炸的假设,可以休矣!推测之二:有界无限论。即宇宙是有边界的,但宇宙内的观测者看不到边界,因此对这些观测者来说是无限的。这个假说听上去比爆炸论合理一些,至少目前找不到直接的证据证伪。我的理由是,物理学现象在宇宙中应该是均匀的,也就是说物理学现象在宇宙的尺度上应该到处一样。如果宇宙有边界,边界附近的物理学现象应该与其它地方具有显著差别。而且,如果边界确实存在,那么,在宇宙任何一点向任何一个方向探测,都应该发现这种区别。我个人相信,这种现象不会出现。也就是说,宇宙没有边界。
宇宙中的物质很多,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其实,物质来源于能量。我们生活之中常常可见的光,就是一种能量。也包括很多不可见的射线,比如X光,无线电波,红外线,伽玛射线,此外,还有超声波,次声波,这些都是统统都是能量。宇宙在刚刚诞生的时候,由于温度过高,达到100亿摄氏度以上,所以原子还无法聚合形成,宇宙空间充斥着电磁波射线,这是一个电磁波的宇宙。在此时此刻,宇宙之中只有能量的存在,其表现形式就是纯粹的射线。宇宙实际上是质量,能量和空间组成的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请无比注意`不可分割’一词,就是说,你不能把质量,能量从空间中拿走,使空间变为一无所有的虚空,也不能把质量,能量放入虚空!所以,物质从何而来?物质是质量和能量相互作用而诞生的,一旦物质死亡,又复归于质量和能量,有无相生,永恒循环!是物质诞生了宇宙,宇宙中星云物质的运动,扩展了宇宙时空,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太阳系,我们的银河系,在广袤的宇宙中只是苍海一粟。宇宙之大,仅管大的让人无法想象,可是就有科学家提出,我们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之外还有宇宙,就是所谓的平行宇宙。还有人称之为泡沫宇宙,就是说像肥皂泡一样的多个镜像宇宙。他们提出这种猜想的理由是,通过哈勃望远镜观测到的宇宙背景辐射,和宇宙的加速膨胀,好像有一种外在的力量挤压宇宙,的确有点像碰撞的肥皂泡,他们用这种现象来证明平行宇宙的假设。这种平行宇宙理论的假设,不管是否成立,人们探索宇宙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宇宙是客观存在的,也是运动变化的,正因为宇宙中物质是客观存在,这些物质在运动变化中没有消失,保留下来,所以今天我们能见到这些物质,如果有些物质在运动变化中消失了,今天就不会见到了。
宇宙中的物质从哪里来的?你有何见解?
宇宙中的物质从哪里来,这应该是个最大的谜,特别是每颗行星球上先天有的岩石,岩浆,土壤还有水和气体等,而且互相配合的相当密切,有山有海还有平原等,至于有了人类后才有的物质,那都是后来人类用智慧利用原本的物质造出来的,因为人类还要生存。物质可是先天有的物质从哪里来的呢,不会是有位大神玩魔术变出来的吧,像女娲能造人一样,大家都知道魔术是假的,虽然一时搞不明白,但有一点很清楚,变出来的东西是原本就存在的,就是不知道当时魔术师放在哪里,试问,如果变出来的东西原本就没有的话,那魔术师再有本事也是变不出来的,说到底,那原本的东西,就是物质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宇宙大爆炸说来话长,先从宇宙说起,宇宙是从何而来的呢,按照宇宙大爆炸论说是一个质量密度无限大而体积又无限小的奇点爆炸后而来的,就好像石头缝里蹦出一只猴子一样,最后这只猴子变得神通广大,无所不能,宇宙也许也一样,原本的物质就集在奇点里,等到爆炸后才有了无限大的宇宙空间,并且还以光速在扩展,而空间内大小不等的原本物质也是在真空里乱飞乱撞的,经过了百亿年的宇宙引力归整,慢慢就组合成一个个的大小不等的球体。为什么都是圆的呢,因为天体内所有物质都是旋转的,所以球状体就是宇宙的主要特性,旋转起来也方便,各类星球通过不停的旋转就使各种原本物质都有了组织式的归宿,比如说有了恒星,有了行星等等,而且还有了星系,星团等等,最终就形成了现在这个样了,比如说有了银河系,仙女座星系等,后又有了太阳系,而太阳系有了八颗行星围绕著太阳旋转,同时自转的地球上有了生命,现又有了人类及万物等等。
构成宇宙本源的是( )。
【答案】:E
精气学说认为,宇宙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气所构成,世界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气自身运动的结果,所以,精气乃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的共同的原始物质。精气的存在形式,有“无形”和“有形”两种状态,“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合而有形”“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且“无形”与“有形”之间处于不断的转化运动之中。
构成宇宙的本源是什么?
宇宙的本源是“无中生有”当今世界,人们不知疲倦地谈论宇宙的起源。但归根到底,实质上是指物质的起源。只有有了物质,才能有能量的转换;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生物的诞生与进化。宇宙无所谓起源问题。它本来就是自然的客观存在。只不过原始状态,是一个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空空旷旷、漆漆黑黑、冰冰冷冷,什么都没有。没有光,没有声音,没有运动。所以,宇宙的客观存在就是,无始无终的时间和无边无际的空间。也正是这个时间和空间,为物质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孕育过程和场所。人们总是乐此不疲地追问,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或者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些问题。无数先辈,一代一代的探讨。回答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低等生物到高等动物;从猿猴到人类的进化过程。但是,终是未能回答物质起源这个关键问题,而感到遗憾。当前,有权威理论认为,物质起源于大爆炸。我们也是这么认为。不禁要问,是什么爆炸了?它从哪里来的?从逻辑上讲,万事万物都有起源。那么物质是如何起源的?答案只有一个,“无”!也就是“无中生有”。如果没有无中生有,就没有宇宙的物质世界。“无”究竟是如何生“有”的呢?可以说这就是世界最大的、最具挑战性的,甚至可以说是最荒唐的难题。可以预料,无论如何论证,也很难让人相信“无中生有”的鬼话。然而,“无中生有”恰恰是宇宙中最根本的,逻辑基础和哲学基石。既然宇宙的原始状态是什么都没有,当然也就无所谓时间和空间。但是出于认识的需要,时空的自然属性,当然地体现出来。时间多长?无始无终;空间多大?无边无际。它真的什么都没有吗?有!有温度。正是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有极低极低的温度。现代理论认为,宇宙的最低温度是绝对零度。我们觉得,这个理论只限于物质世界。在物质还没有产生之前,最低温度是多少?估计谁都不知道。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的是,一定是一个“冷”的存在,和一个“缩”的过程。冷有多冷?极端!极端!终极的冷,无限的冷。冷则缩是自然规律,不可否定。怎么缩?当然是向宇宙中心收缩。然而,宇宙是无边无际的。所以,我们能认识的每一个点,都可以认为是宇宙中心。也就是说,每一个点既是中心,又不是中心。如此就形成了一个无边无际的、网球体状的“缩力场”。这个缩力场没有边界,任何方向都是开放的、无限的。收缩的过程也是持续的、无限的。而且,每一个点都承受着无限个不同方向的“缩力”和“被缩力”。正是这个持续的、无限的“缩力场”孕育了我们现在的物质世界。揭示了物质起源的奥妙。现在,我们再问,宇宙是什么?宇宙是一个无边无际的缩力场。由于冷缩的持续性和无限性。可以想象,任何一点的缩力都是无限的大。所以,再不要认为宇宙什么都没有。它可是力大无穷的存在。而且存在于点点处处。持续不断。不禁要问,这个持续的、无穷的力会断裂吗?自然状态下、平衡状态下,不会。但是,谁能保证在无始无终的岁月里,自然状态下永远平衡。在经历了无限个、无限个,万亿万亿万万亿个宇宙世纪后的某一时刻,一个偶然事件发生了。出现了一个“弱点”,断裂了。瞬时爆炸。爆炸产生了无限的光和热。开始了宇宙运动。无论这次爆炸的威力有多大,持续的时间有多长。对于整个宇宙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毫不显眼的,小小的局部事件。即使在这个局部里,爆炸也不会完全彻底。还存在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碎片。因碎片本身就是力大无穷的“缩力场”,漆黑漆黑。任何物质只要靠近它,瞬时俘获。这就是一些人所说的宇宙黑洞。当然,爆炸尚未涉及到的,或者还未影响到的地方,自然是一个巨大巨大的宇宙黑洞。大爆炸之后,必然是永无止境的,不断膨胀。为什么?因为整个宇宙“缩力场”本来就是一个,互连互接的,链接式的,网球体状弹簧阵。一处断裂,全体松散。最后,我们对“无中生有”简单的概括一下。无则冷,冷则缩,缩生力,力生场,场意外爆炸生能(光和热)。至于能量如何运动和转化,产生宇宙射线,夸子,中子,质子,元素。形成粒子物质。最后又是如何演化成现在的精彩世界的,应该是当代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
我们宇宙的诞生是不是跟黑洞有很大的关联?
宇宙源于一次大爆炸 人类科技虽然经过几百年的飞速发展,已经有着一定的高度了,但是放在整个宇宙的层面上,还跟原始人没有任何区别,宇宙的奥秘人类无法得知,但是根据科学家的数学推算,认为宇宙的形成应该是源于一场大爆炸,大爆炸后形成了宇宙,并且在不断的进行扩张,但是在宇宙形成之前是什么,宇宙有没有边际,宇宙最终会怎么样的解决这些问题都是无法解答的,只能通过人类的想象力去猜想。黑洞十分神秘 由于人类科技如今是比较落后的,在能观测到的宇宙中,黑洞是最神秘的一种天体,黑洞的密度很大,质量很大,体积却很小,一般是在恒星快要死亡的时候,恒星内核的核聚变发生坍缩,收缩成了一个黑洞,黑洞的神秘不仅仅是因为黑洞的数据,还有黑洞的特性,黑洞具备十分强大的引力,靠近黑洞的所有物质都会被黑洞吸引,然后被吸入黑洞中,包括人类已知宇宙中拥有最快速度的光也不能摆脱黑洞的引力,所以黑洞是十分神秘以及危险的,人类对黑洞的了解几乎为零。黑洞与宇宙的联系很微妙 虽然人类无法探索宇宙和黑洞这两个天体的奥秘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但是人类也通过一些已经掌握的细节对宇宙和黑洞进行了推断,它们的关系是非比寻常的。黑洞因为有着十分特殊的物理性质,可以将靠近的一切物质都吸收,但是并不知道这些吸收的物质都去了哪,于是人类开始大胆猜测,很有可能黑洞的内部就是一个全新的宇宙,这些吸收的宇宙中的物质在黑洞的内部又一次形成一个宇宙,当然这只是人类的猜测,我相信在未来人类总会研究明白。
宇宙起源于黑洞
1916年,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通过计算得到了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一个真空解,这个解表明,如果将大量物质集中于空间一点,其周围会产生奇异的现象,即在质点周围存在一个界面——“视界”,一旦进入这个界面,即使光也无法逃脱。这种“不可思议的天体”被美国物理学家惠勒命名为“黑洞”。
随着天文观测的数据越来越多,黑洞存在的证据也越来越多。2019年,在多国科学家协力合作下,人类拍摄了首张黑洞照片,该黑洞位于室女座一个巨椭圆星系M87的中心,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约为太阳的65亿倍。时至今日,黑洞已经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东西,而是被证实了的东西。
现代物理学认为,宇宙有一个起点,时间和空间都是在一个奇点的爆发中创造出来的。这一理论被称为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大爆炸理论非常符合当代天文观测,因此被广为接受。
把整个宇宙的物质塞进一个点,那不就是一个超级大黑洞吗?
物理学的对称性告诉我们,过去和现在都受到同一套自然规律支配着。今天起作用的自然规律,在过去也是一样有效,并且将来还会有效。因此,我们才能推测遥远的过去曾经有过什么,也能对未来加以预测。如果宇宙之初也遵守今天的物理定律,那么,宇宙之初,大量物质聚集在一个奇点,就应该是一个超级大黑洞。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超级大黑洞是如何孕育出我们这个宇宙的呢?
在黑洞理论形成的初期,人们以为黑洞不会放出任何东西。然而,霍金证明,由于量子涨落,黑洞会放出辐射。这种辐射现在被人们称为霍金辐射。
霍金墓碑上刻着黑洞温度公式,公式左边即黑洞温度T,右边的h为普朗克常数,c为光速,π是圆周率,k是玻尔兹曼常数,G为引力常数,M是质量。
从霍金辐射公式可以看出,黑洞的辐射只与其质量有关,且与质量成反比。质量越大,黑洞的温度越低,其能放出的辐射越少。我们还能从该公式看出,黑洞是一个负比热系统。黑洞吸收的热量越多,其温度就越低,放出的热量越少。其实这很容易理解:热是微观粒子的运动,黑洞吸收物质(能量)会让自己变重,越重自然运动得越慢,因此温度也就越低。反过来,假设黑洞放出的热量,那么黑洞就会越来越热,越热就越倾向于放热,最后会爆发消失!
黑洞是吸热还是放热,取决于视界内外的热平衡情况。热量始终是从温度高的地方流向温度低的地方。若是视界外温度高,则黑洞吸热,反之,黑洞放热。因为黑洞特殊的负比热特性,其吸热时会变冷,放热时会变热,因此,一般情况下吸热的黑洞就会一直吸热,而放热的黑洞则可以持续放热。
黑洞越小,温度越高。假设将一辆1000吨的火车压缩成一个黑洞,其温度高达7.7×1017K,如此高温的黑洞,必然会迅速放热而爆发消失。鉴于小黑洞一旦形成就会爆发消失,所以太小的黑洞并不能稳定存在。因此,稳定存在的黑洞必须拥有巨大的质量。
1936年﹐奥本海默等证明存在一个临界质量,一颗热核能源耗尽的星体﹐如果质量大于这个临界质量﹐就不可能成为稳定的中子星,它很可能坍缩形成黑洞,这个临界质量被称为奥本海默极限。也就是说,如果是恒星死亡后诞生的黑洞的话,其形成的条件需要恒星达到某个临界质量。
人类实际能在宇宙中探测到的黑洞,质量一般很大,因此,它们的温度都是极低的。假设一颗星核质量为三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塌陷为黑洞,其温度约为1.3×10`-7K。如此低温的黑洞,必然能从宇宙中吸收热量而不断变大。
按照黑洞理论,诞生宇宙的奇点拥有极大的质量,必然意味着其温度极低。许多书籍介绍大爆炸时认为,诞生宇宙的奇点温度极高,这是错误的。宇宙诞生之初,一定极冷!
在现在的宇宙中,黑洞一旦形成,就开始不断吞噬宇宙中的能量,然后变得越来越冷。这个过程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黑洞不断成长,互相兼并,长此以往,宇宙间的一切物质,最终都将掉入黑洞。因此,宇宙会越来越冷。直到有一天,整个宇宙归于一个黑洞!
但黑洞不是宇宙的终点。黑洞并不会在极冷的热平衡中永恒死寂,因为量子涨落的随机性让黑洞无法实现完全的热平衡。
当周围的能量都流进黑洞,视界外的温度越来越低,越来越接近绝度零度,到最后,黑洞几乎无法在从周围获取能量,这时,只要一次量子涨落,至今为止一直吸热的黑洞,就有可能转变为放热的黑洞。也就是说,当黑洞从外界获得能量(物质)的概率过小时,黑洞的状态会由吸热过程转变为放热过程!应验了那句古语:物极必反!
由于黑洞特殊的负比热特性,一旦开始放热,黑洞就会越来越热,这个过程将以不可逆转之势持续下去,越放热,黑洞就越热,越热也就越能放热!起初很慢,然后越来越快,到最后,黑洞会彻底爆发,直至消失!
发现了吗?这就是我们的宇宙大爆炸!
所以,我们这个膨胀的宇宙就是一个超级大黑洞逆转爆发而产生的。这个超级黑洞的爆发,诞生了我们这个膨胀的宇宙。根本不需要莫名其妙的暴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