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终止禅让制的是

时间:2024-04-28 21:25:48 编辑:莆仙君

禅让制是否真正存在?

‍《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汉代《史记》写道:“益让帝禹之子启。”
司马迁记述的是益主动禅让给了启,而《战国策》记载,启暴力夺位。这个根据当时的历史特点来决定的。因为《战国策》的时代离夏朝应该也有2000年左右,《史记》比《战国策》更后。
‍‍关于禅让制也是有很多不同的说法的。儒家主导的看法就是上古君主都很贤明,会选择有能力的继承者,而竹书纪年则表明禅让制就是上古的政治斗争。
如果禅让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自然禹改禅让制为世袭制也不是多大的罪过,反而让社会避免了高频率的政权交替。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


禅让制是谁禅让给谁?

‍《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汉代《史记》写道:“益让帝禹之子启。”
司马迁记述的是益主动禅让给了启,而《战国策》记载,启暴力夺位。这个根据当时的历史特点来决定的。因为《战国策》的时代离夏朝应该也有2000年左右,《史记》比《战国策》更后。
‍‍关于禅让制也是有很多不同的说法的。儒家主导的看法就是上古君主都很贤明,会选择有能力的继承者,而竹书纪年则表明禅让制就是上古的政治斗争。
如果禅让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自然禹改禅让制为世袭制也不是多大的罪过,反而让社会避免了高频率的政权交替。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


禅让制起源于什么时候呢?有什么意义?

禅让制起源于我国三皇五帝时期,相传尧年老的时候,举行部落联盟议事会,各部落领袖都推举舜为继承人。舜继位后,也用同样的方式选拔国家领导人,传位给了治水三年而不入家门的大禹,大禹即位后也以同样的方式指定了皋陶、伯益作为继承人,只是被他的儿子启给废除了,至此,禅让制便走向了灭亡。虽然禅让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它对现在民主选举制度有很大的启发,在当时,这种相对公平的权利过渡方式保证了政局平稳,而且这种民主的选拔领导人方式能很大程度上避免昏君的出现。即使历经几千年,禅让制仍在当今社会有很高的借鉴意义,它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的出发点正契合当今社会选举的本质,只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种过于超前,过于理想的权力交接方式终究难以继续延伸下去,毕竟当君王拥有无上权力的时候,他便会想方设法将权力牢牢集中在个人手里,而当时又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对君王的权力进行约束,即使有,也无法约束君王,毕竟君王手上掌控着军队。所以到了大禹儿子启当政的时候,禅让制便给他大手一挥,给废除了,要说当时没有人出面反对么?我想说的是,当时肯定也有人出面反对,但都被启一一镇压了,由此,禅让制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而代替它的便是世袭制。禅让制的没落是历史必然的选择,当时古人已逐渐掌握冶炼的方法,越来越多的金属生产工具被生产出来,农民耕作的效率也进一步提高,这时候,想要靠禅让制时的榜样作用来拉动农业生产显然是不大现实的,这时候就必须要有强大的武力威慑来确保农业的生产,很显然,在武力威逼下进行的农业生产,显然比贤德依靠榜样作用进行的农业生产,能产生更多的财富。为了顺应社会生产的需要,于是历史选择了世袭制。

禅让制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禅让制要经过的步骤如下:1、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通过选举继承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2、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3、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禅让制,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禅让制的背后帝尧在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以后,由于当时的部落直接还没有国家的制度,管理非常的混乱,所以帝尧在执政的过程中慢慢的积累经验,完善国家的管理制度,一级一级的任命各级官宣,初步形成了国家的管理制度。帝尧还完善当时不成熟的历法,规定366天为一年。而且帝尧在执政以后任然能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能听的进去老百姓的建议,没有架子,只要有人对国家有意见,帝尧就会及时认真的听取别人的意见。正是因为帝尧在位期间的勤政爱民,受到了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及高的评价,司马迁称其为最完美的君主。

终止禅让制的是 禅让制是政治制度吗

相关解答一:从禅让制到传承之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继承制的变化是怎样转变成禅让制的是因为与宗法制和中央集权有一定的关系。
由禅让制到世袭制血缘关系和宗族纽带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世袭制的建立,是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他实权.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杀掉益而继承王位.这说明我国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已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中国社会也由“天下为公”的时代进入到了“家天下”的时代.
探讨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拿出一个评定进步与否的尺子来,我们认为如果一项政治制度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它就是进步的,否则相反.禅让制出现在生产力极低的原始社会,当时采取氏族公社制度,政治上“公天下”,生产力提高后,剩余产品出现了,私有制也就应运而生,私有制的出现使人类进入奴隶社会.而“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是与私有制相适应的.所以说,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相关解答二:为什么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不包括禅让制
政治制度是国家的产物,同时也是阶级的产物,随着国家和阶级的形成而出现,禅让制出现时国家并没有形成,可以说仍处在氏族公社或部落联盟的时代,阶级并没有分化,人类的矛盾是人与自然,并不是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
相关解答三:禅让制是民主制度吗?
禅让制是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与现在社会的民主制度是格格不入的。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这些所谓的禅让,都是朝中权臣胁迫皇帝退位,而由于继承者是当政者的臣子,为避免“不忠”的骂名,便打着禅让的旗号,以取得正统性。因此,以禅让而灭亡某一朝代,史书中也多表述为“篡”(如“王莽篡汉”),而若以武力直接推翻某一朝代,则用“灭”(如“元灭宋”),以表明某种价值判断。
相关解答四:禅让制的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黄帝之后过了很久,尧、舜、禹先后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那时候,部落之间联合的趋势更加明显.人们不再通过频繁的战争来夺取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而是以相对和平的方式推举继承人.按照军事民主制的传统,部落联盟最高首领的产生,必须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由众多的部落首领代表氏族成员共同推举才能确定,这就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一度相当盛行的民主选举首领的禅让制.部落联盟的领导权从尧到舜再到禹并不是个人之间的权力 转移,而是反映了这些部落势力此消彼长的关系.禅让制的基本原则是选贤任能.综上所述,禅让制的实质是在部落联盟显贵家族内民主推选首领的做法.
相关解答五:什么是禅让制它被什么制度代替了
禅让制”:在原始社会里,部落以及部落联盟的首领经过集体协商和民主选举产生。代替禅让制的是家天下的世袭制 .


尧舜禹的时代的禅让制,一直延续下去的话,会发生什么?

虽然不排除尧舜禹所处的时代,社会已经发展到首领的位置足够吸引人去不惜用暴力手段去争取的阶段,但那样的原始社会中,首领的位置因为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出现和平禅让是可能的。 公元长辈21世纪禹树立夏朝,禹身后,启承继父位。从此,王位世袭制替代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从"禅让''到"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出产力和私有制开展的成果,是前史开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前史上的禅让制向来都是充满了暴力和残酷的。禅让制底子就不是原始公社的民主准则。它与民主准则存在着底子的差异。这些差异在于以下几点:禅让制是权利抢夺的成果。是树立在争权夺利的根底上的。在完成禅让之前,首先要经历剧烈的权利争斗。最后由胜者把握政权。在我国前史上,在世袭准则树立之后,禅让制依然并存着。至少,从形式上讲,从西汉朝至北宋王朝,其每一个开国控制者都是从前代的末代控制者手中“禅让”而取得政权的。其本质,与尧舜禹年代的禅让没有任何差异。都是表现为成王败寇。民主准则是民意挑选的成果。是依照法令和公民意志转让权利。民主制能让社会前进。而禅让制只能使社会全体糜烂。由于民主准则中执政者要取决于民意。而后者中执政者只取决于实施阴谋的能力。所以,禅让制是一种落后的准则。长期以来,前史教科书上关于禅让制的说法是错误的。

禅让制是一种什么制度?历史上的禅让制只在尧舜禹时代吗?

中国古代的禅让制度禅让制度:中国人一说到古圣贤王,就是尧、舜、禹、汤、文、武这六位。其实那个时候他们也谈不上什么国王,都属于部落联盟酋长的级别,只不过特别文明,不吃人肉,统治者之交也和平共处,大公无私,采用“禅让制”的方式,交接权力,即通过部落联盟民主推选担任首领的方式。尧和舜都是传说中远古时代的明君。相传尧在位70年后想禅让帝位,就人选问题征求四岳的意见,四岳一致推举颛顼(zhuān xū)的后代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又让九个儿子和他共处,以便进一步了解他。舜能够使二女恭行妇道,使九男更加敦厚谨敬。尧让舜做各种事情,舜都能办好,于是尧推荐舜代自己主持政事。摄下之后,舜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得到了百姓的普遍拥戴。尧死三年后,舜就天子之位,这就是尧舜禅让。这个传说反映的是史前时期存在着的事实,属于原始社会民主制度的遗风。品德高尚的尧,为了天下人的利益,没将王位给自己无德无能的儿子——丹朱,而是禅让给有着非凡智慧的舜,尧看中的是舜在处理家庭矛盾方面的本事,在暴戾的“顽父”、后妈“嚣母”和用心歹毒的弟弟“傲象”三人联合起来通过纵火焚屋、掘井填埋这些挖空心思的方法要害死他的环境下,舜第一是屡屡逃脱,证明了他智商突出;第二是既往不咎,仿佛事情没发生过一样孝悌两全,从而证明了他情商超卓。再加上政务功绩斐然,名声大好,尧觉得舜是块好料,就把他给提升了。于是唐尧和虞舜成了禅让制的第一实践者;舜又以同样的方式传位给禹,而没有给自己的儿子商均。禹因治水成功,威望大增。他把全国划为“九州”(九州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传说夏禹铸了九个鼎,成为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是我国传说中的上古行政区划。相传禹年老时,推荐皋陶(gǎoyáo)为继承人。皋陶虽有威望,但英年早逝。禹又禅让给了伯益。禹死以后,伯益按照传统,躲在另一个地方表示谦让,由各氏族部落决定继承人。由于伯益的威望和权力都比不上禹的儿子启,启轻而易举地继承了禹的位置。从此禅让制度废除,开始了“家天下王位传子制度”。

禅让制的特点是什么?

禅让制是我国古代一度相当盛行的民主选举首领的方式,其基本原则是选贤举能。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的历史投影。它反映了那个时代部落联盟推举首领的方式。部落联盟是当时的政治组织,人们通过民主方式推选出自己的领袖,在其带领下,各联盟成员共同生产与生活。因为部落首领由推举选出,所以权位不能由私人相授受。相比较中国后来的世袭制,禅让制显得相对民主。在禅让制中,个人的德与能是推举部落首领的重要参考指标,只有贤德者才有可能胜任。这无疑有利于推选出较为合适的领导人,这种优点是世袭制所不具备的。扩展资料:历史意义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的过渡,标志着奴隶制国家的诞生,这种变化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随着金属工具的利用,人们战胜自然的能力和生产力水平也大大提升,这直接导致畜牧业、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剩余产品也开始出现。而剩余产品的出现又促进了社会的进一步分工、私有制的产生以及阶级分化等。这些都清楚地表明,原来的氏族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种更为高级的社会形态必将出现,即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已是大势所趋。

禅让制的特点是什么

禅让制的特点是: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禅让由在位的君主自愿进行,目的是为了让位给更有贤能的人统治国家;将权力让给异姓,称为“外禅”,让给自己的同姓,称为“内禅”。
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晚期实行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其特点是君王在传位的时候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也不是传给什么亲近的人,而是传给有贤能的人,这就是他的特点。
禅让,是指统治者生前活着的时候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
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前,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例如:唐尧传位给虞舜,同时传了允执厥中四个字;虞舜传位给大禹,成为五千年治国的国家哲学。
人们世代尊称尧和舜为上古先王,尧舜相传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什么是禅让制?

禅让(拼音:shàn ràng)是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唐尧传位给虞舜,同时传了允执厥中四个字;虞舜传位给大禹,同时传了尧舜十六字心传(简称中华心法),成为五千年治国的国家哲学。“禅让”(拼音:shàn ràng)制度,“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它是中国上古“五帝时代”(公元前2337年—公元前2110年)产生国家领导人的制度。这是一种“非血统继承制”产生国家领导人的制度。尧舜禹“禅让”的历史传说,反映了上古中国的民主制度。禅让制之后的制度被称为:王位世袭制,主要是为“家天下”。

禅让制是民主制度吗

禅让制是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与现在社会的民主制度是格格不入的;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这些所谓的禅让,都是朝中权臣胁迫皇帝退位,而由于继承者是当政者的臣子,为避免不忠的骂名,便打着禅让的旗号,以取得正统性;

因此,以禅让而灭亡某一朝代,史书中也多表述为篡,如王莽篡汉,而若以武力直接推翻某一朝代,则用灭,如元灭宋,以表明某种价值判断。


禅让制的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黄帝之后过了很久,尧、舜、禹先后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那时候,部落之间联合的趋势更加明显.人们不再通过频繁的战争来夺取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而是以相对和平的方式推举继承人.按照军事民主制的传统,部落联盟最高首领的产生,必须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由众多的部落首领代表氏族成员共同推举才能确定,这就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一度相当盛行的民主选举首领的禅让制.
部落联盟的领导权从尧到舜再到禹并不是个人之间的权力 转移,而是反映了这些部落势力此消彼长的关系.
禅让制的基本原则是选贤任能.
综上所述,禅让制的实质是在部落联盟显贵家族内民主推选首领的做法.

希望可以帮到你


大禹治水你认为禹是个怎样的人?

“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对大禹辛勤工作的一种赞美,这种赞美是站在爱岗敬业的角度来说的,但是要落在个人的生活中,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妻子来说,大禹这种“过家门而不入”确实显得自私,甚至是无情,单单站在一个小家庭的角度而言,大禹绝对算不上一个好丈夫。首先,“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精神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确实过于“无情”。一般来说,很多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给家庭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而对于“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人来说,家庭很多时候会显得多余,他们关心的只是工作,至于其他好像都不在考虑之内,这样虽然看似伟大,但实则是无情无义,自私自利,虽有看似“大爱无疆”,在电视剧《人民名义》中,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最终的处境也说明了这一点,身边同事对其的看法也验证了这种人的无情,老婆离婚,对于一起搭班子的同事过于苛责,甚至远离为自己顶锅的好朋友,这些都显示出这样的人确实属于无情无义。其次,处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结果也就不一样。对于一个家庭而言,丈夫为了事业拼命固然要支持,但是也需要处理好家庭的事情,不能为了自己的理想,就去伤害爱着自己的妻子,更不应该对自己的孩子视而不见,这样的人或许在职场十分合格,但是对于一个小家庭而言,他是不合格的,甚至有些难以沟通。最后,站在现代生活的角度来说,大禹固然是一个好领导,但是不是一个好丈夫。领导一般都是以身作则,带领着下属一起干事创业,也是因为如此,很多时候下属可以要求松一点,但是对于领导的要求会更加严格,而现在的生活,大部分都是以家为中心,因此,这样的人虽然值得钦佩,但是并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

禅让制为何在禹的手中终结?

大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人尽皆知,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在禹王时代,经过大禹的励精图治和四处征伐,君王的权力越来越大,诸侯的贡品也越来越多,这个王位比尧、舜时代的王位要诱人得多了。而这个时候,禹的儿子启已经长大成人,而且聪慧过人。禹越发觉得不该把苦心经营的天下就这样禅让出去。于是要打破禅让制、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的念头在禹的脑海中不断酝酿。禹表面上不动声色,和尧、舜一样积极物色新的继承人。起先,他选中了以公正无私而闻名的法官皋陶,可是皋陶身体不好,早早就去世了。接着禹又选中了皋陶的儿子伯益。禹一方面让伯益辅助自己治理国家,另一方面却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对儿子启的培养上。他让启学习治国方略,广泛地与各路诸侯接触,又逐渐将朝中所有管事的官员都换成了启的亲信和好友。经过几年的精心布置,启的势力渐渐超过了伯益。对这一切,伯益却毫无察觉。伯益被指定为继承人后,过了大约10年,禹已是风烛残年。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却仍然放心不下国家的政务,同时也想要重温一下从前的帝王风光,便出巡东南,在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上再次召开诸侯大会。诸侯大会刚开完,禹就一病不起,不久就离开了人世。人们将他的遗体安葬在会稽山。伯益不得不让位于启禹去世的消息传开,举国悲恸。伯益以继承人的身份为禹守了3年丧。按照尧、舜时代的惯例,继承人守丧3年期满后,再隐居一段时间以表示谦恭,就可以继承王位。伯益于是在守丧期满后便避居起来,准备过一段日子后即位。不曾想没几天就有消息传来,诸侯们早就抛开他,而纷纷去朝见启了。这让伯益惊愕万分。由于毫无准备,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就这么被启夺走了。他想要抗争一下,却发现自己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和启对抗。这个时候,诸侯们还纷纷说,启是个贤能而英明的人,伯益虽然辅佐过禹,但是时间很短,而且表现出的才能也远不及启,天下应该归有能力的人掌管,应该由启来继承帝位。伯益是个识时务的人,看着纷纷去归附启的诸侯,他意识到再不有所表示,不要说王位得不到,连自己的性命恐怕也有危险了。于是,伯益便主动站出来,向天下人宣告:自己的能力比不上启,愿意将王位让给启,请启继位为王。启对于王位本就势在必得,他本来的打算是假如伯益不服,就动用暴力除掉他。现在见伯益主动出来让位,他自然十分高兴,假装谦让了一下,就风风光光地即位了。而伯益则心灰意冷地到箕山脚下隐居去了。平定有扈氏的叛乱不过,启虽然顺利地得到了帝位,要坐稳它却也并非一帆风顺。他和父亲禹虽然拉拢了不少诸侯,但仍有人对于他得到帝位的方式很不满,其中闹得最凶的就是有扈氏部落。有扈氏认为启继承王位是玩弄权谋的结果,违反了禅让制,也违背了通行的道德标准,于是打出了反对启的旗帜。启率领军队前往讨伐有扈氏,在甘(今陕西户县南)地发生了一次大的战争。战前,启在誓师大会上指责有扈氏轻侮五行,怠慢遗弃天子任命的三卿,因此上天要断绝他的国命,而启则是奉行上天的命令对他加以惩罚。经过几番激烈的大战,启攻灭了有扈氏,地位得到了巩固。有扈氏是旧传统的维护者,史书说他“知义而不知宜”,启的胜利反映了当时社会观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钧台之享”平定叛乱之后,为了让天下人都看到有扈氏的下场,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同时也为了进一步笼络诸侯、树立自己的威信,启便学父亲的样子,在钧台(今河南禹州)召开了一次规模空前的诸侯大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钧台之享”。“钧台之享”是夏朝初年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是一场盛大的献祭神灵的活动,同时也是一次重要的方国盟会(“钧台”是指为上帝群神修建的台坛。)通过平定有扈氏的叛乱和举行“钧台之享”,启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此后,他又采取了许多巩固统治的措施,如将天下分为九州,派遣官员去治理;建立了专门的国家军队,以维护统治;宣布取消禅让制,而以世袭制代替。从启开始,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正式登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就此诞生了。

禅让制的阴谋,大禹是受禅还是篡位

根据传说之中所言,帝舜是因为大禹治水成功,所以禅让。但如果我们进行一种假设的话,是否可以认为,所谓的“禅让”是因为大禹掌握了当时部落的大权,所以帝舜不得不让位

都知道,帝舜禅让之后还进行了一次南巡,而帝舜也最终病死在苍梧之野,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眼泪洒在竹子上,所以有了今日的“湘妃竹”。
那么问题就来了,帝舜禅让之后,按照道理来说属于特进元老级别,放在古代也是所谓的“太上皇”,不留在部落之中享清福,干嘛要费力不讨好的去巡视,那个时代的医疗等各方面条件极为落后,难道大禹就一点也不担心?或者说,他真的能够容忍已经退位的帝舜巡狩天下?
如果上面几个设想真的成立,即帝舜退下来之后巡视是大禹所默许甚至授意的,那么就可以提出两个结论。
帝舜南巡是被破迫,或者说被逼的,那也不是巡狩天下而是被大禹放逐了;第二点,大禹取得帝舜的权力,实际上就是采用篡位的手段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