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矿发现史
“七五”末期,淘金者在阿克吐拜克金矿下游首先发现了砂金,其金品位很富,淘得砂金很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淘金人数不断增加,也逐渐向上游寻找,到“八五”中期,淘砂金的位置已接近阿克吐拜克金矿体。为了寻找砂金的来源,布尔津县金矿和黄金武警部队先后在该处开展过部分地表工程查证,由于刻槽品位不高,均终止了工作,并提出沙金来源于冰川,与近处的地质环境无关的结论。至1996年,淘金者已将矿体表面的风化细碎岩石挖走淘金,而且数量可观。1997年专题组在吉拉拜金矿工作期间,据红旗乡一位曾在阿克吐拜克地区淘过砂金的淘金者口述,他们于1996年曾在阿克吐拜克地区的一个规模不大的石英脉中挖出980多克黄金,石英脉中的黄金局部呈囊状,砸出后似“麻花”状。后来的淘金者又在未挖完的下部石英脉中挖出不少含金石英团块,据布尔津县矿管局保存的样品观察,含金石英脉呈烟灰至灰黄色,自然金呈自形、半自形粒状分布于石英颗粒之间,自然金似芝麻点状密布于脉石英中。根据董永观的建议,305项目办公室地质处马济正处长指示,项目组与布尔津县金矿共同组队,对阿克吐拜克地区进行找矿评价工作。经地表踏勘,并通过砂金的分布特征分析,认为区内黑云斜长片麻岩中破碎蚀变的二云石英片岩和石英脉带就是砂金源,就是金矿化体。在探槽的石英脉中见到明金,通过地表追索和1∶2000地质图填制,该矿化带呈北西向延伸,长900多米,平均宽50m,最宽处100m以上。但是,通过地表探槽揭露,刻槽样品中无较高品位,决定采大样(2吨)用混汞试验,取好2吨样品并已拉到布尔津金矿,但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矿山将这一样品与吉拉拜金矿生产的矿石混放一处,无法分开),当年这项试验没有做成。但通过多种迹象分析,特别是在探槽中见到明金,但刻槽样品的分析值又不很高,我们认为该金矿属于金分布极不均匀类型。为此,1998年,专题组对该矿进行刻线取样、剥层取样和全巷法取样,全巷法取样由于涉及到样品重量太大,专题组的设备、运输能力有限,试验未取得成功。然而,有一件刻线样品金分析值达33.4g/t。此外我们对该区11件剥层样品(剥层样规格1m×1m×0.1m~1m×1m×0.2m)分别进行混汞,人工重砂淘洗和化学分析,金分布极不均一性由样品分析所证实。随着单个样品体积增大,金品位趋于稳定。尤其通过混汞和人工重砂淘洗,从10号样品中混汞取出金,换算出样品金品位达4g/t以上,而11号样人工重砂中的明金较多,换算金品位高于5g/t。这就是用实际资料证明了该地区是韧性剪切-蚀变带中金品位特别不均匀的石英脉带-蚀变岩型金矿床,开拓了阿尔泰前寒武系地区的找矿前景。图2-3 新疆哈巴河-布尔津河流域阿克土拜克地区区域地质图
如图是我国东南沿海地质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地质构造看,图中A为______,判断理由是__
(1)A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2)我国东南沿海位于东部季风区,甲、乙两处的山地都是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3)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符合的是①、②.(4)图中C河流属于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任意采伐A处山区的森林将会导致附近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大,水旱灾害增加,甚至可能造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故答案为:(1)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2)流水 侵蚀 (3)①②(4)地表径流 增大 滑坡、泥石流
金矿床类型
晋东北是山西省主要的金(银)矿床密集区。矿床多数赋存在五台山绿岩带中。目前已发现的金矿床(化)50多处,主要分布在五台山西段和恒山东段,对本区金矿床类型的划分主要有两种趋势,一种是以田永清(1991)、徐俊(1993)为代表,按矿床的物质来源和成矿的地质条件来进行划分;另一种是以陈平等(1993)、陈俊明(1993)为代表,对区内的金矿床根据成因类型进行划分。田永清(1991)将本区绿岩带金矿化类型分为:绿岩型金矿床、变质砾岩型古砂矿床、次火山岩型金矿床、石英脉型金矿床和蚀变岩型金矿床,并依据空间特征分为层控型和非层控型,依据成因关系又分为原生型、再生型和叠生型。徐俊(1993)认为本区金矿属于绿岩带金矿床系列,并再细分为准同生层控型、后生脉状金矿和后生碳酸盐岩层控型金银矿。陈平等(1993)根据矿床分类与找矿预测方法相匹配的原则,以控矿条件为Ⅰ级的分类准则,将矿床工业类型作为Ⅱ级分类标准,将晋东北地区金矿床(点)分为:裂控、岩控、层控和叠加型4类,并再细分15个亚类。陈俊明(1993)将五台山区金(银)矿床分为绿岩型、浅成侵入体或次火山热液型、元古宙变质砾岩型和元古宙长城系中的地下热卤水溶滤型等。上述的划分方案,都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金矿床的成矿作用,无疑对了解五台山区绿岩带金矿床的形成地质特征和分布规律是有益的,但是他们对这些矿床的形成与晚太古代五台群绿岩带的形成、活化改造等演化的不同阶段的地质因素考虑不够,我们根据金矿床的物质来源和成矿的地质条件,将绿岩带的金矿床划分为同构造晚期的初生型金矿床和构造期后的再生型金矿床两类。所谓初生,主要是指金矿床和绿岩带形成在同一个地质事件,也就是从火山-沉积作用开始到区域变形变质和TTG质花岗岩侵入为主,是绿岩带的整个形成过程,由此过程不同阶段形成的金矿床,尽管成矿时间有早晚、与围岩关系有先后,我们都把它看作初生金矿床。同构造晚期是指金矿床和绿岩带都形成在同一个地质构造环境、同构造晚期的初生型金矿床是花岗岩-绿岩带形成过程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花岗岩-绿岩带形成地史中最晚的一次地质事件。金质来源于地幔,随海底火山喷气作用一起带入海盆,金矿化时间与变形变质作用、花岗质岩浆活动,特别是围岩蚀变相一致,在空间上受韧性剪切带或断裂的控制,该类型金矿床又可细分为层控金矿床和脉型金矿床两个亚类。构造期后再生型金矿床是指绿岩带克拉通化后,绿岩带中的金矿床或含金岩系,在后期地质演化过程中,经受内生或外生作用,促使源岩中的金或金矿重新活化改造,在有利的地质环境,进一步富集形成金矿床,再生主要是指金矿或含金岩系重新活化改造,形成的新矿床,这类金矿床也有人称为衍生金矿床。构造期后主要是指矿床同绿岩带形成在不同的地质环境和地质事件,晚于绿岩带形成的构造环境。这类金矿床可分为与外生作用有关的砂砾岩金矿床和与内生交代重熔作用有关的热液金矿床。但需要指出的,由于构造岩浆活动的多期性,同构造晚期初生型金矿床形成后,受后期特别是燕山运动的构造岩浆作用的叠加,因而可能有后期金矿的叠加和富集,使有些金矿形成具有多期、多源的特征。还需要说明,相对于围岩的形成时间,无论是同构造晚期的初生型金矿床或构造期后的再生型金矿床形成都比围岩要晚,因而相对围岩来说,它们都属于后生矿床。根据上述的划分原则,我们将五台山-恒山绿岩带中的金矿床划分为同构造晚期初生型金矿床和构造期后的再生型金矿床两大类。依据矿体与围岩产状的关系,同构造晚期初生型金矿床再细分为层控型(或浸染状、细脉浸染状)金矿床和脉型金矿床两个亚类。根据容矿围岩的岩性差异,层控型金矿床又可分为以BIF为容矿围岩和以变质火山沉积岩为容矿围岩的两种。构造期后再生型金矿床可分为变质砾岩型和同次火山岩有关的热液脉型两个亚类(见表2-1)。表2-1 绿岩带金矿床类型分类
东南沿海成矿带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综合研究
张达1,2 吴淦国1,2 陶建华3 狄永军1 余心起1(1.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2.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3.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州350003摘要:本文在以往东南沿海成矿带地质矿产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工作基础上,以区域成矿学理论及区域构造地质学为指导,通过综合编图及数据库建设,综合分析了东南沿海成矿带构造演化及成矿规律。内容包括:全面总结了东南沿海大地构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区域成矿规律特征;建立了该区构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化模式;厘定了东南沿海成矿带的成矿地质条件;详细分析了东南沿海成矿带矿床时间及空间分布规律;对重点成矿区带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进行了详细总结与研究;根据综合研究成果,将东南沿海成矿带与国内外主要成矿带进行对比,总结了区域找矿模式及典型矿床找矿模式,划分了东南沿海成矿区成矿远景区带,提出了区域找矿思路及找矿方向;并指出了不同成矿远景区及成矿集中区的主攻矿种、主攻成矿类型及主攻方向。关键词:东南沿海成矿带;数据库建设;成矿规律;找矿方向1 引言东南沿海成矿带地处欧亚大陆东南缘的华南大陆东部,濒临西太平洋,地质历史早期是华夏古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新生代由于强烈的构造岩浆作用而使其成为环西太平洋构造-岩浆-成矿带的重要成矿区之一。该区属古华夏构造域,经历了华夏古陆的形成与裂解、扬子与华夏板块的碰撞拼合、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坂块的相互作用。北北东向的萍乡—江山—绍兴断裂带(华夏地块与江南古地块的分界线)及北东向的丽水—政和—大埔—海丰断裂带(中生代火山岩带与前中生代沉积变质基底的分界线)控制了该区主要的构造成矿格局,从而成为东南沿海地区具有重要远景的成矿区(带)之一(图1)。长期以来,前人对东南沿海成矿带的区域构造演化、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及成矿系列已经做了较为详细的工作,并取得了大量的找矿成果,基本形成了该区主攻的找矿区带。特别是1999年实施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东南沿海成矿带开展了大量的矿产资源评价项目,发现了一批金、铅锌、银、铜、钼、锰等大、中型矿产普查基地和重要找矿远景区段,确定了该区主攻矿种及主攻矿床类型。综上所述东南沿海成矿带铜铅锌多金属矿产资源具有较好的潜力及找矿前景。为了深化东南沿海成矿带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综合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设立了重点成矿区(带)综合研究项目“东南沿海成矿区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综合研究”(项目编号:200110200035)。项目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全面收集并分析整理该区前人资料及成果,掌握区内地质工作程度,明确与矿产资源评价有关的亟待解决的重大地质问题,编制成矿区工作程度图、工作部署图、矿产地质图、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图件、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图等数字化基础性图件,建立东南沿海成矿区数字地质图数据库、化探数据库、重力和航磁数据库、矿产地数据库(应包括小型矿床和矿化点)等,明确区域资源评价的主攻矿种、主攻矿床类型及找矿方向,建立区域找矿模型,划分成矿带,筛选有利成矿地段或重要成矿远景区并进行排序,提出下一步工作部署建议。下面对该区编图及建库成果、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等主要成果进行简要介绍。图1 东南沿海成矿带地质构造图2 大地构造背景东南沿海成矿带地处华夏古陆的主体部位。经历了7个主要构造阶段:古元古代华夏古陆形成、中元古代华夏古陆稳定增生、新元古代早期华夏古陆与江南古陆对接碰撞、新元古代古陆裂解、加里东期褶皱隆升、海西——印支期准地台裂陷、中生代大陆边缘活动和新生代板边裂陷与碰撞造山阶段。和铜铅锌等多金属成矿有关构造阶段主要有以下3个。(1)新元古代华夏古陆裂解:新元古代早期发生强烈的碰撞造山运动——晋宁运动(约850Ma),使华夏古陆和江南古陆连为一体。其后,于830~750Ma发生广泛的陆内裂解,龙泉群(浙江)、马面山群(福建)和铁矿街群(江西)是华夏古陆新元古代裂解的产物。这些岩层现在呈狭长的带状分布于浙西南、闽北、闽东及赣东北,系古陆地壳拉张减薄过程中裂谷内的产物。根据地层层序差异及岩性组合和厚度特征,初步判断政和—尤溪一带为裂谷盆地沉积中心。板内裂谷环境为块状硫化物型或沉积喷流型铜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准地台裂陷阶段:晚泥盆世在粤东北、闽西南及赣东北铅山—上饶一带发育局部的内陆断陷盆地。拉张作用造成地壳局部减薄,并形成大量的同生断裂及基性或局部双峰式岩浆作用。这种特定的构造环境对于铜铅锌等的富集具有重要的作用,形成一系列大中型铜多金属矿床。中三叠世全区逐渐隆起,由陆表海转为残留相盆地沉积,预示印支运动的主要活动期的到来。(3)中生代大陆边缘活动阶段:华北、华南和印支地台在三叠纪拼结,引发印支运动,使晚三叠世以前的盖层普遍褶皱,并且伴生大量薄皮式逆冲推覆构造和滑脱构造。推覆构造运动学特征表明该区东部有一个向西的俯冲带,可能是古太平洋与华南块体的边界。该构造演化阶段又可分为3个小的阶段,即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拉张阶段、中侏罗世的挤压阶段及晚侏罗世以来的拉张阶段。这3个小的阶段又伴随有大量的岩浆活动,对于铜多金属成矿作用的贡献或是形成热液型矿床,或是对早期形成的矿化有重要的叠加改造作用,在东南沿海成矿带,这种改造作用应该是该区形成大规模成矿的主体。3 编图与建立数据库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重点成矿区带综合研究项目的实施方案、项目总体任务目标和项目设计书的要求,本项目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空间数据库建库及综合图件的编制。在项目承担单位的大力协作下,本项目按要求完成了任务(表1)。4 成矿地质条件4.1 主要地层条件东南沿海成矿带地层出露广泛,发育齐全,包括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等4个大的地层断代,其中大部分地层和成矿关系密切,或作为成矿的初始矿源层,或成为良好的赋矿层位。根据地层岩性、岩相、成岩环境的差异及建造演化史,可将该区地层分为3个大的岩系:前泥盆纪基底岩系、晚古生代以海相沉积为主的盖层岩系和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及火山岩系。其中重点介绍以下和成矿关系密切的层位。前寒武纪基底地层:从下到上主要由古元古代麻源群(福建)、八都群(浙江)和周潭岩组(江西)以及中新元古代马面山群(福建)、龙泉群(浙江)和铁砂街群(江西)组成两套巨厚的火山-沉积旋回。古元古代变质岩主要为具低角闪岩相变质的变粒岩、片岩、片麻岩,经历了至少4次深层次的塑性变形,是金的主要矿源层。表1 东南沿海成矿带数据库建设与编图工作进展一览表中-新元古代马面山群为一套空间上密切伴生的具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的细碧-石英角斑岩系及细碎屑岩、钙镁、硅质岩类组合,原有的划分方案认为自下而上分为大岭组、东岩组、龙北溪组。为该区铅锌矿床的主要赋矿层位,在浙江龙泉群及江西铁砂街群变质岩中也有大量的铜铅锌矿化存在。晚泥盆世—中三叠世盖层岩系:主要分布在永梅地区和赣东北一带。中下石炭统、下二叠统、下三叠统等层位碳酸盐岩相与碎屑岩相过渡处见层状、似层状Cu多金属矿层产出,说明该套岩系为区内主要的成矿层位。中三叠统—第四系:主要由陆相碎屑物和火山喷发及火山沉积物质组成。蕴藏着与火山和次火山作用有关的Cu、Au、Sn等多种金属、非金属矿产。4.2 重要岩浆岩条件岩石类型齐全,从超基性-超酸性及碱性岩类均有,以酸性岩类为主体。花岗岩成因类型多种多样,包括陆壳改造型、同熔型、A型及地幔分异型;岩浆活动与构造运动关系密切,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岩浆岩分带性明显。由中部向西北与东南,后期叠加的岩浆岩时代有变新的趋势,幔源在分亦随之增高;中生代中、晚期岩浆岩规模大,侵入岩和火山岩紧密共生,形成双峰式火山-侵入岩岩石组合。岩浆岩和区内金铜铅锌矿化有关。4.3 构造控矿条件多方向构造的复合部位往往控制矿床产出。东南沿海成矿带盖层构造以断裂为主,方向有NE、NNE、SW、SN、NW及EW向,隐伏或出露地表,延伸几千米至几十千米。推覆构造和滑脱构造是重要的控矿类型。推覆构造在该区具有长期的演化史,如加里东期、印支期及燕山期,甚至喜马拉雅期都有见及,其规模有大有小,主要出露重要的地质块体界线及附近。很明显对于该区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对铜、铅锌矿的控制作用也不容忽视,成为某些矿床重要的控矿要素。如武夷山隆起带上的冷水坑银铅锌矿受多级别的推覆构造控制。此外不同岩性层之间的滑脱构造在该区也较普遍,主要集中在盆地边缘。对早期层状矿化体的后期富集起到了关键作用,永平铜多金属矿、玉水铜铅锌矿及枫林铜硫矿床都有此控制规律。5 成矿系列及成矿规律5.1 成矿系列研究根据东南沿海成矿带矿床同位素年代学特征及成矿时代分布规律,结合成矿作用特征及矿床空间分布,从时代演化角度,该区可划分为如下成矿系列。(1)与中新元古代华夏古陆裂谷内海相变基(中)性火山作用有关的海底喷流沉积-叠加改造型铜(钴)铅锌银成矿系列。主要矿床类型有闽中地区的梅仙式铅锌矿床(峰岩、丁家山、八外洋等矿床)、水吉式铅锌矿床、东岩式铜钴矿床,北武夷山一带的铁砂街式铜矿床。(2)与加里东期区域变质、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的金矿化及与花岗岩混合岩化有关的伟晶岩型铌钽锡成矿系列。主要矿床类型有闽中地区西坑式伟晶岩脉型铌钽锡矿床的形成,双旗山-肖坂金矿床、何宝山式金矿的初步富集。(3)与晚古生代坳陷盆地内局部裂谷(永梅坳陷)火山喷气作用有关的块状铁、铜铅锌矿床成矿系列或海相热水喷流沉积-叠改型铜铅锌钴钨铁矿床成矿系列。主要分布在龙门坳陷、永梅坳陷内的梅州—连城、永定—龙岩—大田、华安—德化阳山等3条北东向裂陷带及北武夷山西侧的赣中坳陷带。矿床(矿体)严格受地层层位控制,含矿层位为一套浅海-海湾相碳酸盐岩、细碎屑岩夹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相建造,由南西往北东,含矿层位的时代逐渐变新,由广东龙门马星到梅县玉水、龙岩马坑、大田等地其含矿层位依次为D3—C1、C1—C2、P1q1—P1w、T1x。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岩类主要岩性包括英安岩、安山玄武岩、安山质角砾岩、凝灰岩、流纹质凝灰岩、沉凝灰岩、铁硅质岩等,岩石化学性质具拉张构造环境下火山活动的特点,北武夷山地区则以海底喷流作用为主。主要矿种以铁、铜、铅、锌、银、硫组合为特点,矿床类型有永梅坳陷区的玉水式铜铅锌矿床、马坑式铁矿床、钟魏式铅锌矿,北武夷山一带的枫林式铜矿床、永平式铜硫钨矿床。(4)与早侏罗世幔壳混源花岗质岩浆有关的锡、钼、钨、金矿床成矿系列,成矿岩浆岩分布于断陷盆地及其边缘,岩浆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部分源于地壳熔融,属同熔型成因,矿化分布于火山碎屑建造中或侵入岩体周围。主要矿床有与中性、中基性有关的有Fe、Ti矿、中甲锡多金属矿、鹞子岽锡矿。后期热液叠加改造的闽中肖坂-双旗山金矿、何宝山金矿、上村金矿、白仁岩金矿、小坑金矿、大丘埂金矿等。(5)与早侏罗世海相黑色页岩建造及海底喷流作用有关的黑色页岩型银锑矿床成矿系列,如梅州嵩溪银锑矿。(6)与晚侏罗世中酸性花岗岩有关的锡、钼、钨、铅、锌、金矿床成矿系列,主要有与中酸性花岗岩有关的矿床主要形成厚婆坳式锡矿床、龙凤场式铅锌铜银矿、遂昌治岭头金矿床、枫林式铜矿及永平式铜硫钨矿床的热液叠加改造。(7)与早白垩世中酸性斑岩-潜火山作用有关的铜、钼、金、银、铅锌、钨、锡成矿系列,矿床类型较为广泛,主要有紫金山式高硫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矿床、冷水坑式银铅锌矿床、岩背式锡矿、悦洋式(冰长石、绢云母型-低硫型)、行洛坑式钨钼矿床、罗卜岭式铜钼矿床、赤路式钼矿床等。(8)与晚白垩世陆相火山作用及热液活动有关的金银铅锌硫铁成矿系列,主要分布在武夷山隆起带、永梅坳陷带与北西向陆相火山带叠加复合部位及沿海火山断陷带上。主要矿床有浙江东部大型及超大型典型非金属矿床、闽中裂谷带热液叠加改造作用、岭头坪式金矿床、银坑式层状铅锌矿床、屏峰式层状硫铁铅锌矿床。根据东南沿海成矿带铜铅锌矿产资源找寻需求,对于铜矿资源评价要优先研究成矿系列(1),另外还要注意研究成矿系列(3)的对于扩大铜矿资源的重要性,在北武夷山一带成矿系列(1)中的铜矿资源有大的潜力。5.2 成矿作用特征成矿作用特征研究是为了确定一个成矿区(带)最具资源潜力的成矿作用的类型,以为该区开展资源评价奠定基础。根据成矿系列特点,东南沿海成矿带绝大多数矿床都是由岩浆作用所形成,是该区区域成矿作用的最大特色。与成矿有关的岩浆作用方式有多种多样,包括不同时期的海相火山及陆相火山作用,潜火山和中浅成侵入作用等。与岩浆作用有关的成矿是该区最重要的特征,因此,在对本区铜矿产资源评价过程中应该按以下顺序重视以下几个主要的成矿作用类型。(1)潜火山中低温热液成矿作用。是本区一种最具特色极其重要的成矿作用,已发现的紫金山及台湾金瓜石大型-超大型金、铜矿床均由其形成。(2)斑岩成矿作用。本区由斑岩作用形成的大型-超大型矿床有铜、钨、钼、锡及铅锌银等。其成矿斑岩与国内外典型地区相比有许多共同点。(3)海底喷气(喷流)作用形成的铜矿床在本区极具找矿潜力。区内一批大型铜铅锌银矿床由其形成。主成矿时代是新元古代及晚古生代,构造环境为陆内古裂谷或晚古生代坳陷的局部裂陷环境,成矿作用与地壳拉张及壳幔作用而形成的双峰式火山岩有关。新元古代铜矿床主要包括武夷山隆起西部的铁砂街型块状硫化物铜矿床及东部的东岩铜钴矿床。本区已发现由海底火山活动或喷气(热液)作用形成的晚古生代块状硫化物铜矿床,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这类矿床均产于永梅坳陷及武夷山西麓的饶南海盆内。石炭纪中期由于地壳伸展作用而在海盆内形成多个张裂中心,导致深源的火山及气液活动。福建龙岩和广东梅州及江西的铅山处于当时盆地内的凹陷中心。形成了与海底远火山及喷气-热液有关的玉水块状铜铅锌矿床及永平式和枫林式铜硫钨矿床。(4)侵入接触交代作用形成广泛分布的中小型铜矿床。燕山期岩浆侵入至碳酸质围岩时,在其接触带往往形成矽卡岩矿床,以铅锌银为主。侵入岩成分偏酸性,地层层位从元古界到下三叠统都有。矽卡岩及矿体常沿一定层位和层间破碎带分布而成为层状矽卡岩矿床。此类矿床又往往围绕某个侵入岩体成群分布而形成矿田或矿集区。有的矿床内还见到有矿化的斑岩及爆破角砾岩类,因而又与斑岩型矿床构成一种具有成因联系的共生组合系列。本类矿床以形成于永梅坳陷区特别是大田一带广泛分布。(5)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及构造充填作用也能形成大型矿床。成矿与燕山期花岗岩的侵入和岩浆热液作用有关。矿体虽产于侵入接触外带的沉积岩地层内,但随着距岩体的远近而呈现出成矿元素的水平分带特征。此外,其控矿构造也比较特殊,使主矿体成为一种似筒状体产出。这种类型的矿床在武夷山隆起东麓如建阳—顺昌一带广泛分布。5.3 时空分布规律时间分布规律:从以上成矿时代特征可以总结出如下分布规律。(1)东南沿海主要矿床成矿时代阶段性集中分布特征非常明显。成矿时代主要在新元古代、志留纪(420Ma左右)、石炭纪(300~350Ma)、侏罗纪(200~180Ma、154~135Ma)、白垩纪(125~96Ma、92~70Ma)。其中,中生代以来成矿作用阶段多、延续时间长。(2)东南沿海区域构造经历了7个主要演化阶段:华夏古陆形成、裂解、华夏古陆与江南古陆对接碰撞、加里东改造、准地台裂陷、中生代大陆边缘活动和新生代板边裂陷与碰撞造山阶段。成矿作用也是这些主要构造事件的产物。因此,成矿时代和构造运动的时代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华夏古陆形成阶段始自古元古代早期,初期形成一套低成熟度的杂砂岩夹大陆拉斑玄武岩,具有典型的板内和MORB特征,此阶段还没有如此相对应的成矿记录;华夏古陆的裂解发生在新元古代,龙泉群和马面山群及铁砂街群以及鹤溪群可能为古陆地壳拉张减薄过程中裂谷内的产物。裂谷带的下部是由双峰式的细碧一角斑质火山岩所构成,其岩石化学属钙碱或钙碱拉斑过渡系列,地球化学具陆内裂谷特征。由于海底火山喷流作用而形成梅仙式、水吉式、东岩式等Cu、Pb、Zn、Ag矿床;华夏古陆的稳定发生在新元古代早期的青白口纪,华夏古陆整体呈隆起状态,只有一些零星的矿化而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矿床;加里东运动发生在志留纪末,主要表现为古地块的活化,420Ma左右金元素的初步富集及伟晶岩型矿床的形成和加里东运动对应;晚泥盆世在闽西南发育内陆断陷盆地,早石炭世时裂陷范围扩大,中石炭世—早二叠世裂陷和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裂陷更显著。与此相应形成石炭纪末期的玉水铜多金属矿床、马坑铁矿、潘田铁矿等,早二叠世末期的小型Pb、Zn、Cu矿床以及早三叠世末期钟魏式铅锌矿等;中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最先记录是由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的裂堑作用,此时东南大陆从特提斯向环太平洋构造域转换业已开始。主要矿床有中甲锡矿、肖坂金矿、泰宁何宝山金矿。之后经历了古太平洋板块与古亚洲大陆之间洋陆俯冲(中侏罗世),这一期间成矿记录很少。晚侏罗纪后期开始,东南大陆由挤压转变为拉张环境,成矿分为两个阶段:晚侏罗世(154~135Ma)主要矿床有厚婆坳锡银矿床、遂昌治岭头金矿床,早白垩世(135~96Ma)有紫金山铜金矿、莲花山钨矿床、西岭锡矿床、毫石银矿、大岭口银铅锌、冷水坑银铅锌矿床、岩背斑岩型锡矿。晚白垩世则表现为扩张裂解,主要矿床有浙江东部大型及超大型典型非金属矿床、闽中地区晚白垩世的热液叠加作用等。(3)成矿作用时代和构造应力场特征也有密切的关系。东南沿海的主要成矿阶段几乎都和拉张构造应力场相对应。虽然加里东期的成矿形成于挤压构造应力场,但不论从规模还是类型上都不占主导地位。中晚元古代古裂谷环境、晚古生代的裂陷环境及中生代早期及末期的伸展环境对应的成矿作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是东南沿海主要成矿环境。(4)东南沿海金矿的形成经历了早古生代的初步富集、早侏罗世成矿、晚侏罗世及白垩世多阶段成矿;铅锌矿的形成同样经历了几个大的阶段。说明不同的金属矿化时代都是构造岩浆演化的结果。(5)矿床时间分布和不同的构造单元有关。中晚元古代及早古生代成矿主要发生在浙闽前寒武隆起带上,晚古生代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永梅坳陷带上,中生代成矿作用呈线状(NE、NW)分布在中生代断陷盆地边缘同时对早期成矿进行强烈的叠加改造。空间分布规律:广义上的东南沿海成矿带包括武夷山隆起及其相邻构造成矿单元,是东南沿海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该区矿床、点或矿化点的密度统计,主要表现为总体成带分布(成矿带),局部集中分布(矿集区)的特征。矿床的空间分布受三级构造单元的控制明显。铅、锌、银、铜、金、钼矿床主要分布在闽浙火山断陷带上;锡、银、铜、钨则主要分布在粤东火山断陷带上;龙泉—建殴隆起以金、铜、铅、锌为主;永安-梅县坳陷带以铜、铅、锌、金、锡、钨、钼、稀土、铁矿为主;武夷山隆起带以金、铜、银、铅、锌、锡、钨、铌、钽、稀土矿为主。6 矿产资源找矿方向及找矿远景区划6.1 主攻矿床类型根据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成矿作用特征、成矿系列及成矿规律分析对比,东南沿海成矿带铜矿床主攻矿床类型如下。主攻类型:加强潜火山中低温热液硫酸盐型,重视斑岩型,在不同成矿单元开展晚古生代海底喷气(喷流)-叠加改造型及中新元古代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叠加改造型,注意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及构造充填作用类型铜铅锌矿、韧性剪切带型和破碎蚀变岩型金矿。6.2 找矿远景区划根据东南沿海成矿带矿产资源区域成矿规律及成矿地质条件,以此为基础,对该区主要成矿区带重点铜矿成矿远景区进行了划分,指出了重点找矿地段及主攻方向等(图2)。图2 武夷成矿区成矿远景区划图A上饶—江山—绍兴铜(金)成矿亚带A1饶南坳陷弋阳—上饶—铅山铜铅锌找矿远景区A2江山—绍兴细碧角斑岩型、混合岩化型、热液型铜(金)成矿带B武夷山隆起铜铅锌银钼成矿亚带B1贵溪冷水坑—金溪珊城铜铅锌钼找矿远景区B2广昌—建宁铜金找矿远景区C浙西南—闽中铅锌铜银成矿亚带C1遂昌—庆元铜金铅锌找矿远景区C2政和夏山—建瓯东岩铜、金、银、铅、锌找矿远景区C3顺昌黄锌厂—建阳唐科铜金铅锌多金属找矿远景区C4尤溪县梅仙—德化仙洋铜、铅、锌多金属找矿远景区D大田—梅州铜铅锌银成矿亚带D1大田铅锌银铜找矿远景区D2梅州铜铅锌银(锑)找矿远景区E上杭—云霄构造岩浆成矿亚带E1上杭—永定燕山期上叠式火山盆地铜金找矿远景区E2平和—南靖铜铅锌找矿远景区F宁德—浦城—上饶燕山期构造岩浆成矿亚带F1浦城—松溪一带铜钼多金属找矿远景区F2铅山篁碧—上饶梨子坑铜铅锌找矿远景区G浙闽粤火山断陷成矿亚带G1寿宁—古田铜铅锌银金找矿远景区G2闽清铜找矿远景区G3永春铜成矿集中区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Mineralization Regularity and Further Ore Prospecting in Coastal Metallogenic Belt, Southeastern ChinaZhang Da1,2, Wu Ganguo1,2, Tao Jianhua3, Di Yongjun1, Yu Xinqi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Proc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2. Key Laboratory of Lithosphere Tectonics and Lithoprobing Technolog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3. Fuji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Fuzhou 350003)Abstract: Based upon the formerly researches on the mineral resources, geophysics, geochemistry, and through comprehensive compilation of geological maps and data-bases, this paper analysed the tectonic evolutions and mineralization regularities of coastal metallogenic belt of Southeastern China. In detail, this research summarized the features of tectonic, geophysics, geochemistry and mineralization regularities,and established the spatio-temporal model of tectonic evolutions. By analysed the miner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ore deposits, as well as by paralleled internal ore bets with foreign ones, this paper studied and summed up the geological and mineralizing conditions. Furtherly, this work partitioned the coastal metallogenic belt into several perspective areas and put forward the thoughts and direction for ore deposits probing, as well as provided the major mineral deposit and mineralization type for further prospecting.Key words: Coastal metallogenic belt of Southeastern China; Compilation of geological data-bases; Mineralization regularity; Further prospecting direction
Ⅲ<sub>3</sub>浙东南成矿带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系列
浙东南成矿带位于江山-绍兴深断裂与丽水-余姚深断裂之间狭长地带。相当于浙东南隆起区的丽水-宁波隆起带范围,为杭州湾—武夷山北段古生代—中生代铅锌银非金属成矿带之北东延长部分,面积为2.5万km2。其地质背景与成矿特征如下:1)区域地质条件。古元古代八都岩群和中元古代陈蔡群(龙泉群)基底变质岩系以断块或天窗呈北东东向分布,形成8个断块隆起。其余部分大面积被晚侏罗世磨石山群火山岩系覆盖,局部有下侏罗统枫坪组和中侏罗世毛弄组含煤沉积岩系;缺少古生代地层(仅在江山二十八都局部出露)。本区古生代除少数海湾之外,基本处于长期隆起剥蚀环境;各时期岩浆侵入活动频繁,燕山期岩浆活动尤为强烈,火山岩与其同源侵入岩分布广泛;晚侏罗世正向火山构造发育,白垩纪则以火山构造盆地(或洼地)为特色。2)浙东南Ⅲ3成矿带是浙江的最重要成矿带,矿种多、类型复杂、成矿作用多样,有与早、中元古代八都岩群、陈蔡群(龙泉群)变质岩有关的叠加改造型铅锌多金属矿床;有与燕山期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岩浆热液型铜、钼、铅、锌等矿产;有与燕山期火山活动有关的金、银、铅锌、叶蜡石、地开石矿床。该区南西段有:龙游溪口金华塔石、遂昌大柘-治岭头、松阳高亭-板桥、龙泉生源-乌岙、庆元隆宫-落花垟5个变质岩断块隆起,以及北东段的陈蔡断块隆起,是成矿最有利地段;有与第四纪表生风化作用有关的稀土矿床。此外,江-绍断裂南侧发育有峡口、湖山-黄沙腰、松古、老竹、武义、永康、南马、东阳、义乌、壶镇、嵊县新昌、余姚等一系列白垩纪火山断陷盆地(或洼地),呈北东狭长斜列分布,是萤石矿集中产出地段,是浙江省乃至中国最大萤石矿化集中区,面积达2万km2。3)区域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特征。Ⅲ3成矿带位于江-绍断裂梯度带之南东侧,沿庆元-奉化幔坳之北西翼展布,由南西向北东阶梯状翘起,重力最低值-55 mγ在庆元,最高值+25 mγ在舟山。地壳厚度由33km向北东减至29km。在重力剩余异常图上显示若干剩余异常正值区与负值区作间隔状分布,显示了北西向和北东东向基底构造的格局,可细分出遂昌-龙泉凸起、庆元-泰顺凹陷、丽水凸起、永康凸起、东阳凹陷等断块,显示燕山期断块运动与岩浆活动的综合反映。本区属于浙东南地球化学省(表4-2-2),丽水-庆元地球化学域(Ⅱ-1)和奉化—缙云地球化学域(Ⅱ-2),各包含2~3个地球化学区。其中,龙游-遂昌地球化学区(Ⅱ-1-1)Pb、Zn、Au、Mo、Sn丰度高,青田-庆元地球化学区(Ⅱ-1-2)Pb、Au、Ag、Hg丰度高,金华-天台地球化学区(Ⅱ-2-1)、缙云-仙居地球化学区的Pb、Zn丰度高。水系沉积物地化异常有龙泉乌岙-松阳Pb、Zn、Au、Ag、Cu异常带和遂昌-上虞Cu、Pb、Zn、Au、Ag、Cd异常带。4)成矿系列。浙东南成矿带成矿系列多样,有与古中元古代褶皱带叠加晋宁期—加里东期变质作用有关的成矿系列(系列7),如乌岙铅锌多金属矿,七湾铅锌矿;有与燕山早期中酸性侵入岩类有关的成矿亚系列(系列5a),如溪口黄铁多金属,金田寺银钴矿(系列5a)及八都萤石矿(6b);有与火山洼地内富玻火山岩有关的成矿亚系列(系列4a、4b),如靖岳沸石、珍珠岩矿、峰洞岩地开石型高岭土矿;有与火山期后地热水作用有关的萤石成矿亚系列(系列6a),如后树萤石矿、湖山萤石矿;与燕山期火山热液作用有关的成矿亚系列(系列3a),如治岭头金银矿、八宝山金银矿;有与燕山期侵入的酸性—中酸性斑岩有关的成矿亚系列(系列5c),如三枝树钼矿;以及与第四纪表生作有关的成矿系列(系列1-1),如板桥稀土矿等。5)成矿带的展布特征。杭州湾—武夷山北段成矿带自闽西延入我省,在浙江境内延长约300km,与丽水-宁波隆起带相吻合。成矿带内依基底变质岩的出露分布和上叠燕山期火山盆地的特点,约可分为隆拗相间的4个区段。西起有峡口湖山坳陷,在晚侏罗世火山喷发物上叠置白垩纪盆地,为窿中坳,划为Ⅳ11成矿区,赋存大脉型石英萤石矿床。向东为龙游—龙泉区段,基底变质岩系呈断块或火山隆起,凸立于大片晚侏罗世火山岩系之中,属于隆中隆。该区段内自北而南平行侧列5个变质岩出露条带,即溪口-塔石、大柘-治岭头、高亭-板桥、生源-乌岙,以及隆宫-落花洋,分别划为Ⅳ12、Ⅳ14,单个呈北东东走向,组合作近南北向排列。隆中隆构造中赋存层控性变质成因多金属矿、叠加火山热液金银矿、岩浆热液多金属硫铁矿,以及富玻火山岩水解成因的地开石矿、风化壳成因的稀土矿等。武义-缙云又是一个隆中坳Ⅳ13、Ⅳ16成矿区,以集中产出大脉型萤石矿、似层状水解沸石矿最为特色。萤石矿床赋存在北北东向白垩纪盆地的断裂中,沸石则与富玻火山碎屑岩的水解作用有关。陈蔡、三界是第二个隆中隆区块,Ⅳ23成矿区陈蔡群呈几个断块出露,矿床类型与龙游-龙泉隆中隆区块相仿。
福建矿山最多在哪里
已经帮你查询到结果;福建矿山最多在以下地方:1、永定县新鑫磊石场,“永定红”花岗岩的重要产区,大部分采取露天开采的形式。 2、招坑高岭土矿,位于福建省泉州安溪县芦田镇,境内有高岭土矿。 3、福建省邱村金矿,1993年发现黄金矿并开采,境内省双旗山金矿,是采用金精矿生产999成品黄金的企业。 4、龙岩东宫下高岭土矿,中国的高岭土矿床白度较高的有苏州、福建龙岩东宫下高岭土矿床。以上是我的全部回答,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摘要】
福建矿山最多在哪里【提问】
已经帮你查询到结果;福建矿山最多在以下地方:1、永定县新鑫磊石场,“永定红”花岗岩的重要产区,大部分采取露天开采的形式。 2、招坑高岭土矿,位于福建省泉州安溪县芦田镇,境内有高岭土矿。 3、福建省邱村金矿,1993年发现黄金矿并开采,境内省双旗山金矿,是采用金精矿生产999成品黄金的企业。 4、龙岩东宫下高岭土矿,中国的高岭土矿床白度较高的有苏州、福建龙岩东宫下高岭土矿床。以上是我的全部回答,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回答】
找矿方向及方法手段
综合分析胶东地区成岩成矿动力学演化、成矿作用历程、剥蚀保存条件等,结合典型矿床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面表现的特征,胶东地区进一步找矿工作的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1)造山型金矿仍是找矿的重点。金是胶东的绝对优势矿种,还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①焦家式金矿,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找矿方向仍应集中于三山岛、焦家、玲珑等成矿带,同时应加快开辟栖霞成矿带焦家式盲矿找矿勘查,在方法技术手段合理、经济可行前提下超前开展中深部500~2000m深度范围的全方位找矿。找矿中应注意分析、总结工作区以往工作资料,结合地质、物化探异常,优选靶区;针对焦家式金矿控矿断裂倾角较缓的特点,可在采用目前较流行的地面高精度磁测、可控源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测量、地面重力测量等方法的基础上,尝试性应用地震剖面测量来探测深部平缓地质体界面,各种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够提高异常解疑的可靠性和精准度。②石英脉型金矿,包括玲珑式、盘马式、金牛山式,尚有一定找矿空间。主要包括招远县城以南的谢家沟地区、曹家洼-姜家窑地区、旧店-石桥地区,蓬莱虎路线-齐沟、大柳行地区,栖霞马家窑地区,乳山河南村-下初地区、唐家沟地区,牟平玉林店-水道地区、高陵-邱家地区等。找矿的基本方法是矿区大比例尺填图,发现和控制韧脆性断层,应充分重视地表发育的密集裂隙带及细小的毒砂矿化脉、褐铁矿化细脉、石英细脉;物探主要以高磁结合电法,可结合大比例尺汞气测量进行,化探可适当进行大比例尺(应在1:1千以上)精细化岩石测量,以圈定异常。2)斑岩型矿床可望取得突破。斑岩型铜矿是主要目标,重点针对燕山晚期伟德山型花岗岩出露区及隐伏区进行。主要关注中生代盆地边缘,尤其是深大断裂构造发育地区,如荣成伟德山地区,海阳马石店、战场泊地区,莱州南宿地区等。地表小斑岩体的出露或隐伏岩株的存在、套合较好的Cu、Mo、Pb、Zn等组合异常、相对较明显的高磁异常、明显的热液蚀变分带等可作为有力的找矿标志。遥感中的界线模糊的环形、不规则椭圆形等影像有助于快速选定目标,地表蚀变矿物填图、岩石/土壤测量、地面高磁、电法勘探等是较为有效的方法手段。3)中低温热液矿床应受到充分的重视。卡林型金矿是主要目标,烟台市福山区北部东厅-高疃-杜家崖一带,大面积出露古元古代含碳粉子山群,主要为一套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和陆源碎屑岩沉积建造,该地层自下而上分布有杜家崖金银矿、邢家山钼矿、王家庄铜锌矿和隆口金矿,其中的两处金矿前者处于大理岩、变粒岩层位,后者主要为变粒岩、片岩夹大理岩、条带状含碳硅化大理岩,勘查中发现存在较大面积性矿化,应注意加强对矿区范围大比例尺填图工作,提高对构造、地层岩性等分布规律的研究程度,尤其要重视层间及小角度切层断裂的研究,热液蚀变带发育位置及近地表褐铁矿化、中深部微细粒细脉浸染状黄铁矿化者为其较为直接的找矿标志。找矿中可针对1:5万化探中的特征Au、Ag、As、Sb、Hg组合异常首先开展矿区级1:1万/1:5千大比例尺化探扫面,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物探电法测量,圈定找矿靶区。中低温热液脉型金银铜铅锌矿床,主要应放在胶莱盆地东北缘地区和文登-威海、荣成地区,前者要加强盆缘外韧性剪切带、脆性断裂处老变质岩发育空间,盆内部砾岩区NE向断裂旁侧次级断裂处,盆下断裂发育区的找矿,目标矿种主要为金,兼顾靠盆缘处盆内区如乳山西井口、海阳马石店地区的铅锌铜金银多金属矿的寻找,地表密集裂隙带、重晶石脉发育区、物探低阻高极化、化探MoCuPbZnAg组合异常等可作为找矿靶区;后者应重视加强米山断裂带、伟德山岩体外围找矿,构造上二、三级断裂,岩性上荆山群、片麻岩套出露区,可作为找矿的重点工作区,找矿方法基本同本类型金矿。
找矿方向
(1) 基于春都地区 “雁列式斑岩脉” 控矿模式对含矿斑岩和矿体的控制规律, 找矿工作应在平行NNW雁列式断裂构造系统和沿其走向延伸方向做重点的控制和总体部署。同时春都铜矿成矿母岩花岗闪长斑岩主要呈小岩枝、岩脉等侵入于闪长玢岩体内, 目前揭露的规模均很小, 推测花岗闪长斑岩的主岩体埋藏较深, 深部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应加强深部找矿工作。(2) 在春都矿区外围, 通过1:2.5万化探 (土壤) 测量, 获得了十多处综合异常;通过1/1万地质测量, 发现了刺来复式岩体。依据 “雁列式斑岩脉” 控矿模式, 优选出5个化探综合异常和刺来岩体分布区, 为今后找矿靶区。 综1、综2、综3靶区与春都铜矿本部矿体组成NNW走向的一组近平行错列雁列带, 具有左行左阶的特征; 综4、综5及刺来靶区分布于春都铜矿本部矿体NNW走向延伸方向 (图5.2), 其主要特征如下:综1靶区: 位于春都矿区本部, 呈面状分布, 长约1500m, 宽约1700m, 异常面积约2.6km2, 由Cu、Pb、Zn、Au、Ag、Mo单元素异常组成。 异常总体上具分带特征, Cu、Mo、Au、Ag分布于中部, Pb、Zn分布于边部, 但部分重合。 Cu异常面积0.267km2, 平均异常强度368.7×10-6, 最大值1177×10-6, 衬值3.72。 Mo异常与Cu异常重合, 但连续性更好, 异常面积0.53km2, 平均异常强度10.87×10-6, 最大值31.7×10-6, 衬值2.72。 Ag异常面积0.695km2, 连续性较好, 平均异常强度1.49×10-6, 最大值18.6×10-6, 衬值1.80。 Au异常面积0.05km2, 平均异常强度15.0×10-9, 极大值31.8×10-9,衬值3.03。 Pb异常面积0.367km2, 平均异常强度648.0×10-6, 极大值2996.0×10-6,衬值2.19。 Zn异常面积0.590km2, 平均异常强度269.0×10-6, 极大值686.0×10-6, 衬值4.48。综1异常区大面积出露闪长玢岩, 玢岩体内已发现有多个铜矿体。 工程证实该异常由铜矿体引起。综2靶区: 位于春都本部至格咱乡公路边, 长约500m, 宽约200m, 异常面积约0.1km2。异常呈北西向分布, 具2个浓集中心, 北部为Cu、Au异常组合, Cu为单点异常, 含量113×10-6, Au含量一般3~10×10-9, 极大值26.6×10-9。 南部为Cu、Mo、Au、Ag异常组合, Cu含量较低, 一般60~96.3×10-6; Mo含量一般3~5×10-6, 极大值10.9×10-6; Au异常面积最大, 长1km, 宽400m, 面积0.4km2, 异常连续性好, 具三个浓集中心, 极大值33.3×10-9; Ag含量一般0.6~1×10-6, 极大值4.5×10-6。综2异常分布于石英闪长玢岩体边部, 推测为闪长玢岩体中的铜矿化引起的异常。综3靶区: 异常位于矿区南西角, 呈椭圆状分布, 长约1040m, 宽约980m, 异常面积约1km2, 南部未封闭, 由Cu、Pb、Zn、Au、Ag异常组成。 综3异常总体上只有一个浓集中心, 各单元素异常基本重合, 横向分带现象明显, 由中心向边缘依此为Cu、Au、Ag→Pb、Zn, 具标准的斑岩型地球化学模型。 该综合异常的单元素异常强度高, 浓集中心明显, 异常区内出露含黄铜矿化的石英闪长玢岩, 推测异常为由含黄铜矿 (矿化体)的闪长玢岩体引起的矿异常。图5.2 春都矿区找矿靶区示意图综4靶区: 异常位于雪鸡坪矿区北西角, 呈椭圆状分布, 长约820m, 宽约610m, 异常面积约0.5km2, 由Cu、Pb、Zn、Au、Ag异常组成。 异常总体上只有一个浓集中心,各元素浓集中心基本重合, 横向分带现象较明显, 由中心至边缘依此为Cu、Au→Pb、Zn。综5靶区: 位于矿区北部, 呈椭圆状分布, 长约702m, 宽约700m, 异常面积约0.5km2, 由Cu、Au、Pb、Zn异常组成, 各单元素异常不重合, 多为单点异常。刺来靶区: 位于春都矿区与雪鸡坪矿区之间, 在成矿地质背景、构造及地层等方面与春都、雪鸡坪相似,刺来岩体的岩石类型以闪长玢岩为主, 局部见花岗闪长斑岩脉穿切闪长玢岩。蚀变强烈, 可见青磐岩化、黄铁绢英岩化, 硅化, 同时黄铁矿化比较普遍, 零星可见黄铜矿化, 钾化未见或有一定的埋深。具有较好找矿前景。
南岭地区贵金属成矿规律
一、贵金属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机理分析(一)金矿床成因类型划分根据矿床的成矿作用及其成矿方式、物质来源、控矿条件及矿床特征等,南岭地区金矿床及与金相关的有色金属矿床可以划分为10种主要成因类型:①与岩浆岩有关的金矿床;②火山岩型金矿床;③斑岩型金矿床;④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⑤微细浸染型金矿床;⑥变质碎屑岩中脉型金矿床;⑦与表生作用有关的金矿床;⑧砂金矿床;⑨红土型金矿床;⑩铁帽型金矿床。(二)银矿床成因类型划分根据矿床成因分类原则,成矿作用及其成矿方式、物质来源、控矿条件及矿床特征等,南岭地区银矿床及与银相关的有色金属矿床可以划分为8种主要成因类型:斑岩型、接触交代型、高中温热液型、中低温热液型、火山热液型、同生沉积型、沉积改造型、表生型等。(1)斑岩型矿床该类型矿床分布于赣南武夷山西坡岩背、凤凰岽、粤东莲花山、西岭等。围岩为侏罗纪火山岩及上古生界,成矿岩体为燕山早期花岗斑岩,呈Sn、W-Cu、Pb、Zn-Ag矿化组合,矿体产于岩体内外接触带上,似层状、透镜状,围岩蚀变有钾长石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萤石化。常以伴生和含银矿床出现,矿床规模以小型为主。(2)接触交代型矿床主要分布于赣南、湘南、粤北、粤中、桂西、桂东和滇东南等地。如焦里、宝山、坪头岭、金子坳、船肚、东坡、瑶岗仙、香花岭、大义山、大厂拉么和佛子冲等地。一般都沿构造岩浆带分布,赋矿地层大多为上古生界D2—P1,围岩主要为碳酸盐岩或含钙的碎屑岩,成矿与燕山早期第三阶段至燕山晚期黑云母花岗岩类小侵入体有关。矿床大多受NE向褶皱断裂控制,在区域性多组断裂构造和不同类型构造的复合部位往往对成矿极为有利。矿体多在花岗岩类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上形成,呈透镜状、似层状、扁豆状,部分为脉状。主要有用元素组合:W、Sn-Pb、Zn-Cu(Au)-Ag(伴生),Ag-Pb、Zn-Cu,Sn-W-Bi-Be-Ag(含Ag),W-Mo-Bi-Cu-Ag(含Ag),Pb、Zn-Ag(共生或伴生)等。矿石中银可以构成独立银矿物或含银矿物;银的储量规模以中小型为主,部分银矿床可达中型规模,如拉么、焦里、宝山、佛子冲等。(3)高中温热液型矿床主要分布于赣南、湘南、粤北、桂北和滇东南等地,主要为大脉型或细脉型钨锡多金属矿床,过去统称为石英脉型。近年发现这些矿床或矿段中银含量达共生甚至独立银矿床要求,它们多数沿构造-岩浆带内外带分布,赋矿围岩为震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的碎屑岩、碳酸盐岩。主要与加里东期—燕山期花岗岩类侵入岩有关,成矿主要是燕山早期第一阶段到燕山晚期第一阶段,其中铅、锌、银主要成矿期是燕山早期第三阶段到燕山晚期,少数属雪峰期和印支期。如西华山、漂塘、茅坪、大吉山、黄沙、锯板坑、石人嶂、红岭、梅子窝、东坡、大义山、瑶岗仙、珊瑚、芒场大山、武鸣两江、个旧卡房等矿床。银在各类成矿元素组合矿床中,呈共生矿、伴生矿或其他含银矿产出,矿体局部地段银品位可达独立银矿要求。银储量规模一般为中型。(4)中低温热液型矿床本类矿床是南岭地区银矿床的最主要类型之一。全区都有分布,如:蛤湖、柳木坑、赤坑、大兴山、长岗岭、厚婆坳、银屎、田东、宝山、黄沙坪、铜山岭、香花岭、芒场、马鞍山、老厂、凤凰山、金山、中苏、虾洞和下厂等。分布于不同构造单元,以晚古生代—中生代坳陷区为主,隆起区次之。赋矿围岩从震旦系—三叠系。成矿主要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部分与加里期或印支期的花岗岩类有关,控矿构造以EW向和NNE向及NW向断裂为主。矿体以脉状为主,部分为透镜状。主要成矿元素有Pb、Zn、Ag、Au、w等。以Pb、Zn为主的矿床伴生Ag、Cu、As、W、Cd;独立银矿床,往往伴生Pb、Zn、Cu、Sn,个别伴生Au(如张公岭、金山、大兴山、长岗岭等);钨矿则属单一白钨矿(如一六矿区等)。(5)火山热液型矿床该类典型的矿床仅在粤东地区发现。侏罗系下统金鸡组碳质页岩底部为安山岩,银锑矿的含矿围岩为爆发角砾岩-英安流纹质凝灰岩-英安质流纹岩-斑杂角砾熔岩(钟丘洋)和熔结凝灰岩-凝灰角砾岩-流纹质凝灰熔岩(宝山)等。矿化主要元素组合分为Ag-Sb,Pb、Zn、Cu、Ag和Sn、Pb、Zn、Ag等,银、锑组合中,银品位富,其他组分为伴生或含银。银储量大、中、小型都有。(6)同生沉积矿床该类型矿床主要分布于粤北坳陷区晚古生代碳酸盐台地沉积区内,如杨柳塘、天子岭等铅锌银矿床。受NE向古构造断陷带控制,矿区可见大量同生沉积构造特征。赋矿层位为泥盆—石炭系,矿体形态有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矿石结构常保留层纹状、浸染状及生物残余结构,主要元素为Pb、Zn、Ag,伴生有菱铁矿、辉锑矿等。属中小型共(伴)生银矿床。(7)沉积改造型矿床该类型矿床是最具工业价值的银矿床之一。主要分布于隆起区边缘,即坳陷区与隆起区的过渡带,多为碳酸盐台地沉积。如凡口、曼家寨等铅锌银矿床或锑、银矿床。另一亚类为沉积-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如白牛厂银、铅锌和大宝山多金属矿床等,矿床形成除保留沉积特点外,出现大量岩浆热液成矿特征。矿体形态有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少数脉状。矿床主要元素组合有:Cu-Pb-Zn-Ag、Pb-Zn-Ag、Pb-Zn-Sb-Ag。银品位富,达独立和共生银矿要求。银储量主要为大、中型矿床。这类矿床中的凡口银、铅、锌矿和白牛厂锡、铅、锌、银矿的成因,尚有不同认识。(8)表生型矿床经地表风化作用改造富集成矿的有关银矿床。原生矿床与表生矿床受到同一构造控制,矿床主要元素组合有W-Sn(禾尚田)、Mn-Pb、Zn(小带)、Mn-Ag(凤凰山氧化带)、Sn-Pb、Zn-Ag(虾洞、龙树脚)等,银品位贫富都有,银储量规模多为中、小型。(三)成矿机理分析1.与构造破碎带(剪切带)有关金矿构造体制转换与成矿富集机理在20世纪90年代找金热潮中,与构造破碎带(剪切带)有关金矿本次研究与相关观点颇多,根据野外调查总结,认为区内金矿调查评价工作中应重视金矿构造控矿分析,特别是与金矿有关的构造破裂、流体流动与矿质聚集机理问题(韦昌山等,1996),这涉及矿质富集机制和找矿方向等问题。在广东河台金矿,湖南铲子坪金矿、大坪金矿、沈家垭金矿、仙人岩金矿等,多见到逆冲或低缓构造破碎带、韧性剪切带内,存在早期石英脉韧性变形叠加富集成矿、石英脉再破碎赋矿、可拼合角砾群、垂直与平缓网脉组合等,很多含矿破碎带旁侧内有稍晚期形成的透镜体,其侧伏向指示着主构造带运动方向,其构造-流体-成矿机理可以利用“断层阀-地震泵”模式来解释。在水口山矿田,构造破碎带(剪切带)不同发展阶段生成的裂隙及石英脉体,其含金性具有较大差异,相关的找矿标志是与断裂有关的构造减压带和硅化岩带;在大坪-铲子坪金矿区,金矿体呈透镜状产于与区域片理交切的剪切带内,剪切带以外的大量蚀变带仅具金矿化或无矿化;而含金矿体主要为早期构造岩强烈硅化所致的硅化岩,富金的灰白色硅化岩往往具有韧性变形现象,亦可见黄铁矿破碎和具压力影,弱应变域残存的石英近似糖粒状,晚期又有裂隙网脉体即乳白色硅化岩叠加(曹进良,2000;陈明扬,1996),表明硅化体成生后,经历了脆→韧性转换和韧→脆性转换。类似的构造动力成矿作用也见于锡矿山锑矿。2.“红土型”金矿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成因“红土型”金矿是一种表生型金矿床,但并不完全是由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经风化而成。区内“红土型”金矿发育,主要见于桂西、湘南、粤北、赣西等地,该类型金矿具有分布广、规模大、品位较低、暴露地表易采选、找矿标志明显、见效快等特点,本身既可成为矿床,同时也可作为寻找其他类型金属矿床的指示物,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综合找矿方法应予以重视。湘南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以水口山矿田仙人岩、坪宝矿田大坊矿区为代表,其成矿条件可概括为:“含金矿坯层、断裂构造、岩浆和热泉作用”三位一体的成矿必备条件(刘正桃,2000),其中以中上石炭统壶天群硅质白云岩、微石英岩等古热泉沉积含金建造,下二叠统当冲组热水沉积硅质岩、钙硅泥质页岩等含金建造层成矿较为有利,其中以水口山地区、桂阳北部洋市至郴县许家洞地区、坪宝等地区,为寻找该类型金矿的有望地段。在仙人岩金矿区,主推覆断层带以强硅化为特色,组成硅化角砾带,其断层泥及角砾带经风化淋滤形成含金黑土夹角砾型金矿床,在断裂交汇部位和倒转背斜与区域性推覆滑脱构造相交切部位,往往控制厚大富金矿体的产出。而热泉“硅帽”带一般呈NNE向和SN向线性展布,互不相连,成群成带分布,形成陡峭山脊和孤立的山包。单个“硅帽”形态在平面上呈椭圆状、圆状、长条状;在剖面上多呈向上分支的锥体状和圆筒状、不规则的树枝状。“硅帽”带大致分为两类,硅化角砾岩体(带),即早期与推覆构造有关的硅化角砾岩体(带)和晚期热泉活动形成的硅华、泉胶等“硅帽”。不同时期形成的黑土型金矿和“硅帽”带含矿性不同。湘南红土型金矿受基底断裂控制,呈带状分布,具有风化剖面厚度小、成熟度偏低、对矿源体类型及含Au性依赖强、含矿层单一且厚度较小的特点。金的次生富集与黄铁矿的氧化及褐铁矿的吸附密切相关(曾志方等,2002)。广西“红土型”金矿分为7类,包括碳酸盐岩类、火山岩类、蚀变构造岩类、细碎屑岩类、基-超基性岩类、矽卡岩类、热水沉积岩类和古砂砾岩类等,以前3类较发育,金矿产出受矿源体、红色风化壳的发育程度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控制。赣西地区“红土型”金矿主要分布于袁水坳陷,具有“3个有利赋矿层位、3个有利赋矿岩性和3种有利元素组合”特点(陈大经,2001)。其中萍乐坳陷带中与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母岩风化有关形成的红土区是寻找“红土型”金矿最有利的地区。3.与构造蚀变破碎带有关银矿产出特征与构造蚀变破碎带有关的银矿主要产于粤西和粤西北地区,如连南必坑银矿、云安高枨银矿和高明叠平银矿等。该类银矿往往与金属硫化物如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等共生。高枨银矿围岩为蚀变花岗岩,矿体明显受近EW向断裂构造带控制,构造带产状为170°∠71°,紧靠顶板发育宽约15cm角砾岩带,角砾为硅化岩,其中含有细-粉状黄铁矿,角砾外形圆滑,长轴平行构造面。带内以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为主,断面不规则。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菱锌矿、菱锰矿,方铅矿呈胶状团块状产出。矿区内蚀变矿化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①硅化黄铁矿化阶段;②碳酸盐化阶段,主要为菱锰矿化;③硅化、黄铁矿化(呈细脉状产出)铅锌矿化阶段。其中早期的①阶段黄铁矿较自形,呈块状、团块状;②阶段为菱锰矿阶段,其内分布有浸染状黄铁矿;③阶段为石英细脉(含硫化物阶段)。钻孔岩心观察表明构造带深部铅锌矿化加强,菱锰矿明显减少。银矿体延入白垩系砾岩中仍有矿化显示,品位分别为Ag270g/t,Pb0.056%,Zn0.052%,反映成矿作用为燕山晚期或喜马拉雅早期。连南必坑银矿为NE向异常带近SN向含矿硅化破碎带,矿(化)带多沿层间破碎带产出,V2矿体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为主,V5矿体岩矿鉴定发现有黄铜矿、蓝黝铜矿弱矿化,显示其原生矿为铜银矿化体的特征。矿石稀土经北美页岩标准化的配分曲线具有负Ce异常和负Eu异常,结合微量元素含量,推断早期可能具有海底火山作用,晚期具岩浆热液叠加。4.邻区滇黔桂微细粒浸染型(卡林型)金矿地质特征和蚀变作用类型微细粒浸染型(卡林型)是一种成因独特,储量和经济意义巨大的矿床类型。邻区滇黔桂以及区内湘中坳陷西北缘、粤中坳陷等地该类型矿床蕴藏量丰富。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具有一套低温热液矿物组合,包括黄铁矿、重晶石、辉锑矿、雄黄、雌黄、毒砂、辰砂和少量重金属硫化物如闪锌矿、方铅矿、黝铜矿、黄铜矿、白铁矿等。结合前人大量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可以认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成矿流体介质大部分来源于大气降水,介质水穿过盆地内地层和建造水混合循环,溶滤了其中的成矿物质。成矿流体的运移明显与盆地内大规模构造-热事件(岩浆事件)过程相关,成矿经历了流体的混合、冷却、氧化作用。滇黔桂地区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集中分布在右江裂谷盆地之中,处于NE向南盘江断裂带和NW向右江断裂带所夹持地段,略呈三角形,构造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边缘与华南褶皱系右江印支褶皱带交接部位,区内寒武系和泥盆系地层零星分布,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广泛分布。南盘江断裂西北部为台地相区,主要分布有二叠—三叠系地层,除北部边缘下、上二叠系之间有峨眉山玄武岩出露,上二叠系下部为海陆交互相的煤系地层外,大面积分布的是碳酸盐岩;南盘江断裂东南部为海槽碎屑岩相区,三叠系地层以碎屑岩相为主,夹含碳酸盐岩。碎屑沉积韵律发育,可观察到鲍玛序列、槽模、同生滑移-滑塌堆积、包卷层理等浊流沉积结构,是区域内主要的含金岩系。区内已发现系列微细粒浸染型金矿,除贵州紫木凼、戈塘、烂泥沟和广西金牙、高龙等大型金矿外,云南富宁革档、罗平鲁布格等也发现了类似金矿床,表明了滇黔桂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成矿区和找矿远景区。对该区金矿成矿作用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该区北侧广泛分布的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和区内发育的三叠系深水和半深水盆地浊流沉积。区域上没有岩浆岩,但根据区域重力资料认为该区深部存在两个隐伏的花岗岩带,一是兴仁-南丹隐伏花岗岩带,一是隆林-巴马隐伏花岗岩带,但它们与区内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在成因上的联系如何,尚有待研究。本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的蚀变作用不是很强,分带也不明显,交代溶蚀不发育,因而在宏观上较难划分围岩、矿化围岩、矿体之间的确切界线。但是,其基本的围岩蚀变类型是可以确定的,主要有去碳酸盐化、硅化、泥化、硫化物化和碳酸盐化。硅化至少可以区分出3期,即成矿早期的硅化,形成隐粒和微粒状石英,在板其、戈塘金矿表现突出;主成矿期硅化,多形成细小网脉状石英,该期石英突出特征是表面干净和透明度好,常常与白云石、毒砂、黄铁矿相伴生;成矿晚期的硅化,形成粗大干净的石英脉或梳状石英,其中多含有粗粒自形黄铁矿,并见黄铜矿、闪锌矿、白铁矿,同时还有白云石-石英脉。泥化作用是金矿化重要的蚀变作用之一,主要形成伊利石和地开石,各矿床中均普遍发育,从分析结果看,泥化作用越强,粘土矿物含量越高,金的含量也越高,表明了二者的正相关关系。碳酸盐化皆发生于成矿晚期,形成方解石为主和少量白云石。滇黔桂地区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的形成一般可以划分成4个矿化阶段,即黄铁矿-石英阶段,毒砂-黄铁矿-伊利石-石英阶段,多金属-地开石或多金属硫化物-石英阶段,矿化晚期阶段,成矿期一般划分成两期:热液期和表生期。5.与中酸性花岗(斑)岩体有关的金银矿床形成机制主要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矿体产于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体与三叠系碳酸盐岩接触带中,成矿作用多与燕山期中酸性花岗(斑)岩体有关,其形成时代与中酸性花岗(斑)岩体一致(140±5Ma),代表性矿床有:鸡笼山、封三洞、李家湾、鸡冠嘴等大-中型铜金多金属矿床,构成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贵金属与有色金属的成矿关系钨、锡矿床是成矿专属性很强的一类矿床,与花岗岩类岩浆活动关系密切。钨、锡、铌、钽矿床与燕山早期壳源型花岗岩有密切成因联系,而铜(铁)、铅、锌等矿床则与壳幔混源型花岗岩有密切的成因关系,属受断裂带控制的浅成花岗岩类。程裕淇、陈毓川等(1979)提出了“与壳幔混源型的花岗闪长岩有关的铅、锌、硫(银、铜、汞、锑)矿床成矿系列类型和与壳源黑云母花岗岩有关的稀有、稀土、钨、锡、铜、铅、锌、锑、汞、银(钼、铀)矿床成矿系列类型”。南岭各地区矿化种类不同,总体上赣南地区主要为钨矿化,桂北地区的西部南丹河池地区以锡、铅、锌、锑矿化为主,东部则主要为铅、锌,湘南粤北地区钨、锡、铅、锌都重要,而粤东和滇东南地区以锡为主,滇东南则以铅、锌为主。银与钨、锡、(铅、锌)矿的关系也随地区和矿化时代等不同而有差别。这种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决定于构造-岩浆-成矿的时空演化,在一定程度上与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有关。南岭地区贵金属矿床与钨、锡、铅锌矿床有十分明显的亲缘关系,主要表现在:1.金矿与钨锡矿的关系随着工作程度和研究程度的不断提高,在赣南地区发现了一批原生金矿床(点)。截至目前,研究区内共发现岩金矿床(点)50余处,分布在兴国-瑞金、上犹-信丰、三南(定南、龙南和全南)-寻乌等地区,主要集中在钨锡矿集区或钨锡矿床的外围。本次研究表明,赣南的金矿床具有以下特征:①95%的金矿床分布在前寒武系地层中,赋矿围岩地层金丰度较高,一般为地壳丰度的2~3倍(王定生,2001);②金矿床与岩浆岩的关系密切,几乎所有金矿床(点)附近的岩浆岩金的丰度比较高;③构造对金矿床控制明显,几乎所有金银矿床的空间分布直接受断裂构造的控制;④金银矿床主要分布在钨锡矿集区或钨锡矿床的外围,钨锡矿床具有明显的矿化分带现象。虽然部分研究者认识到该区金矿床与钨锡矿床可能存在某些成因联系,但没有把钨锡矿床和金矿床作为一个成矿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1)金矿床的成矿时代问题。虽然金矿床与钨锡矿床在空间上共存,但它们在成矿时间上是否同步,是由不同时代的成矿作用叠加形成的还是同期成矿岩浆在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2)与金矿成矿有关岩浆岩的问题。即与金矿成矿有关岩浆岩的成岩时代、岩性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产出的构造背景等,需要进行系统的划分、归类,并总结其规律,与钨锡成矿有关的岩浆岩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二者的区别与联系;3)该区金矿床的成矿机制及其成矿模式问题。2.银矿化与钨、锡、铅锌矿化时间关系研究区内钨、锡(铅、锌)的成矿时代可分为前加里东期、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5个成矿期,其中,燕山期又可分为燕山早期第二、三阶段和燕山晚期早阶段。燕山期为区内最主要的成矿期。不同成矿期次有不同的矿床类型组合。银矿随不同期次和不同类型的钨、锡、铅锌矿的产出而产出,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矿化特征。赣南地区以钨、(锡)矿化作用为主,形成于170~104Ma,与燕山早期第二、三阶段和燕山晚期早阶段花岗岩类的侵入活动密切相关。整个矿化作用可分为5~7个阶段,银矿化从早期钨矿化时开始,终止于最末的碳酸盐化阶段以前,但主要在第Ⅲ或第Ⅴ阶段,形成成因类型和矿化元素组合不同的一个矿床系列,包括接触交代型银钨矿床,含银石英脉型钨、(锡)矿床、中温热液型银钨矿床和银矿床。这一钨、(锡)、银矿床系列是在同一岩浆-热液演化作用下不同温压成矿条件下的系列产物。银与钨在同一矿床中的不同矿化阶段富集,富集高峰期银晚于钨,因而空间上钨含量高时银含量不高,银含量在高中温-中低温阶段增强时,钨的含量已降低。湘南区钨、锡、铅、锌矿床密集产出,成因类型从接触交代型到中低温热液型都有。成矿作用与燕山期花岗岩的侵位关系密切。已知矿床大多定位于高侵位的小岩体接触带或旁侧围岩中。钨矿成矿作用多限于高温热液阶段,锡成矿时间稍晚于钨,以高中温热液为主。铅、锌、银成矿时间较晚,以中-低温热液阶段为主。锡矿化作用开始时银富集增强,而到铅锌大量富集时,锡已为强弩之末而银则富集强度增大。总体上,成矿作用的时间顺序为钨→锡(铜、银)→铅、锌、银。大厂矿田(矿床)为与燕山晚期浅成花岗岩(Rb-Sr年龄为99±6Ma~115±3Ma。陈毓川等,1993)有关的锡石-硫化物多金属、银、锑、砷、汞成矿亚系列,其成矿作用可分成5个阶段。银矿主要形成于锡、银、硫化物-硫盐-碳酸盐成矿的第二成矿阶段。滇东南地区钨、锡、铅、锌、银矿床都沿3个燕山期花岗岩基上突起的小岩体附近分布。由于该区亲硫锡矿床系列发育,铅、锌、银主要在硫化物阶段沉淀成矿,成矿温度范围个旧为260~350℃,白牛厂为108~31℃(於崇文,1987)。总的看来,银与钨、锡成矿时代相同,但成矿时间晚于钨,稍晚于锡,略早于铅锌,而结束于碳酸盐阶段前。钨、锡为主的矿化作用,凡从高温到低温多期次发育者其伴生的银矿化明显,而单期次者银的矿化很差或没有。3.银矿化与钨、锡矿床空间关系南岭地区银矿化与钨、锡矿床在空间上常“形影不离”相伴随产出,且往往呈现以燕山期花岗岩体为中心,向外依次出现由高温→中低温矿床演化的特征。如滇东南个旧成矿区以燕山期花岗岩体为中心,向外依次出现:W、Mo、Bi→Cu、Sn→Sn、Zn、Ag→Pb、Zn、Ag递变的矿床系列;桂西大厂矿田也以笼箱盖花岗岩体为中心,向外依次出现:Co、Zn、Ag(矽卡岩成矿期)→Sn、Zn、Pb、Ag、Sb(锡石-硫化物多金属成矿期)→W、Sb(钨、锑成矿期)的分带现象。大型独立银矿床深部常伴生或含锡。如潮州市厚婆拗银、锡、铅、锌矿,银是大型矿床,锡、铅锌均达中型规模;白牛厂银矿床深部与银伴生的锡也达工业品位。这反映了热效应的温度递降矿床分带专属性的关系,在南岭地区是一种普遍现象。区域成矿地质环境与具体矿床定位机制,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从,因地而异,故在同一区(带)中出现多种矿床组合形式,多种类型和不同规模。如粤东地区钨、银矿床空间分布于永梅惠坳陷带,特别集中于北部梅县坳陷内,产于加里东褶皱断裂-岩浆带,受燕山第3期复式花岗岩体控制。锡、银矿床则受莲花山、潮州-普宁海丰深断裂控制。铅、锌、银矿床又相对集中于莲花山断裂-岩浆带上及其附近。而铜、铅、锌、银,银、锑,金、银矿床空间分布主要受火山岩盆地及EW向断裂控制。又如桂东南地区沿云开隆起边缘,从廉江庞西洞-金山-中苏-望天洞、石科-夏郢-龙水-张公岭等一带的金银矿床,明显受到博白-岑溪深断裂和深源同熔型的花岗岩浆活动控制。本区的钨、锡与银的成矿作用在空间关系上,有“同生共体”和“同生异体”的重叠过渡关系。如瑶岗仙钨银矿床,由多期多阶段成矿重叠,各期次岩浆活动都经历气成高温热液到中低温热液,形成多种类型的钨、锡、铜、钼、铅、锌等多矿种共生和钨、锡“同生异体”的银矿床。但总体上从岩体向外或由深至浅,由含银、钨、锡矿床过渡为银、铅、锌矿床。例如,瑶岗仙501号矿脉由标高950m→820m→110m,银的平均品位由57.6g/t→118.5g/t→180g/t,反映银矿产出类型由伴生银矿床→共生银矿床→独立银矿床的演化规律。赣南及湘南地区钨银矿床中,成矿元素出现分带和不分带两种:①钨(锡)、银共生的矿床均出现钨、银分带,其中,含银石英脉型钨矿和中温热液钨银矿床,一般出现逆向垂直分带,钨富集在中上部,银在下部;矽卡岩型银钨矿,一般出现顺向分带,钨矿体在下,银矿体在上。这种分带有时也表现在水平方向上,出现钨矿体和银矿体的平行式或鱼贯式分带。②铅、银共生的矿床一般不出现分带或分带现象甚不明显。粤东地区银与钨、锡矿在垂直分带上,也具明显规律性:一般钨、锡成矿均具多期多阶段的逆向分带特点,钨、锡矿化多集中于矿体中上部,往下多金属硫化物递增,即一般矿体中上部为钨、锡矿,下部递变为铅、锌、铜、银矿体。如潮州厚婆坳矿区呈现上部为锡,下部为铅、锌、银;官坑矿区上钨、(锡),下铜、银的分带现象。4.银矿化与钨锡矿化的相关性和与成矿花岗岩类型的关系1)同熔型花岗岩类有关的银矿床,银多与金及多金属矿伴生或共生,与钨、锡矿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其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是Ni、Co、Cu、Mo、Ag等元素含量较高,与同熔型花岗岩微量元素特征基本一致或近似。如庞西洞、金山、张公岭等矿床,原生晕的垂直分带:前缘元素为Sr-Mn-Ni-Co,矿中元素为Cu-Ag-Pb-As-Zn-Au,矿尾元素为Sb-Mo。这类深源同熔型花岗岩多沿博白-岑溪断裂带,莲花山断裂带侵入,岩体一般含Ag较高,可形成独立(或共生)银矿床。湘南、粤东地区与同熔型花岗岩类有关成矿作用,主要见于坳陷区及其边缘,以燕山期第二阶段中酸性花岗岩的成矿作用为主,形成以铅、锌、银矿床为主,常伴生有铜、锡、钨的成矿作用。2)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类有关的成矿作用表现在隆起区,以燕山早期第一阶段花岗岩的成矿作用为主,形成以钨矿床为主的矿化集中区。如赣南隆起区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或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形成含银石英脉型钨、(锡)矿床、接触交代型银、钨矿床、中温热液型银、钨矿床和银矿床(包括含W、Sn的金银矿床)。隆、拗边缘则形成以钨、锡为主,伴生铜、铅、锌、银矿床的成矿区(带)。郴州地区处于隆、拗边缘,花岗岩浆活动从燕山早期延续至燕山晚期,成矿作用经历以钨为主→以钨、锡为主→以铅、锌、银为主的成矿阶段,多次成矿高峰重叠,形成柿竹园、红旗岭、瑶岗仙、大吉岭、东坡矿等众多大型矿床。3)花岗岩浆多次侵入,多次成矿也是南岭成矿作用的又一特点。例如瑶岗仙复式花岗岩体有4次侵入和4次成矿作用,岩体规模从早到晚,由大变小,以前3次成矿作用为主,各次侵入都伴有金属矿化。第一至第三次金属硫化物逐渐增强,由南东向北西侵入,形成钨银矿化→铅、锌、银矿化分带。又如个旧矿田,印支—燕山期花岗岩出露的西区有贾沙辉长-二长岩体、龙岔河斑状黑云花岗岩、白云山碱性正长岩及长岭岗霞石正长岩等岩体,围绕龙岔河杂岩体外缘有众多的含银铅和锡、铅矿点。东区为隐伏复式黑云母花岗岩基,埋深200~1000m,仅在白沙冲、北炮台、白沙坡等处有小面积出露,隐伏岩体上突部位(马松、老卡一带)均有工业锡、铅、锌、银矿化。
南岭贵金属矿床研究现状与进展
与侵入岩有关金矿床的一种重要特征就是产在已知的W、Sn成矿省内,而中国境内W、Sn矿床分布十分广泛。中生代以来,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在中国东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钨锡成矿省,它们有些与大规模的金矿省重叠,暗示了中国具有寻找与侵入岩有关金矿床的广阔前景。这些Au、W、Sn成矿省叠加区域往往伴随有大规模的燕山期钙碱性花岗质岩浆的侵入活动,是形成与侵入岩有关金矿床的有利地段,如华南造山带的武夷-云开构造带、三江造山带的哀牢山构造带、华北克拉通南缘的东秦岭构造带等。陈毓川等(2001)在总结中国金矿床的成矿系列类型和中国成矿体系与区域成矿评价(陈毓川等,2007)时,划分出陆内断陷边缘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锑、金成矿系列类型,包括湘中-湘西陆内断陷边缘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的金、钨、锑、铅、锌矿床成矿系列和西秦岭川陕甘三角区陆内断陷边缘与印支-燕山期岩浆作用有关的钨、锑、金、汞、砷矿床成矿系列,典型矿床包括沃溪、漠滨、李坝、金山、马泉、双王等金矿床,由于它们特征性的金属矿床组合以及与钙碱性侵入体密切的时空联系,似乎表明它们应是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床,尽管其中很多金矿床的成因存在很大的争论。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床的另一个共同特征是矿床或矿脉有不同程度的钨矿化现象,其特征元素组合是Au+Bi+W+As+Mo+Te±Sb。在玻利维亚的若瑞可勒(Rorikollo)金矿中发现有含钨金红石,加拿大汤伯斯通金矿田内伴生大量白钨矿,我国新疆阿勒泰托库孜巴依金矿石英脉中也有白钨矿;反之,钨矿床中也有金矿化,如越南规模最大的钨矿床、世界第五大萤石矿床———纽法欧矿床含金达17.6t。由此可见,在全球范围内,金与钨共生是一个普遍的地质现象。南岭是全球著名的钨锡成矿带,陈毓川等(1989,1990)系统地研究了该区与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的成矿系列,其中含有金矿的有两个成矿系列,分别是与燕山期中酸-酸性火山-侵入岩有关的W、Sn、Nb、Ta、Mo、Cu、Pb、Zn、(Ag、Au)成矿系列和与深变质的海西—印支期为主的混合花岗岩有关的Nb(Ta)、Sn、Au成矿系列,前者主要分布在闽粤火山断陷区,成矿花岗岩类为壳-幔混源的石英斑岩、花岗斑岩、英安岩、流纹岩等火山-侵入岩;后者主要分布在武夷-云开后加里东隆起区,成矿花岗岩类主要是一套深变质和混合岩化程度不等的混合岩、混合花岗岩、花岗伟晶岩、花岗斑岩等。近年来,在南岭及其邻区发现中型规模以上的金(银)矿床40余处,其中规模最大的为闽西的紫金山铜金矿,产出金(银)矿床数量最多的地区是湖南省(王登红等,2007),也是金矿与钨锡矿床共存的典型地区,典型的矿床以湘西的沃溪W/Sb/Au矿床为代表。但沃溪矿床的成因争议颇大,概括起来主要有3种观点:岩浆成因说(张振儒等,1978;杨舜全,1986)、沉积-变质成因说(涂光炽等,1984;马东升等,1991;罗献林等,1991)和海底热卤水喷流(或热泉)成矿说(张理刚,1985)。近期,构造-岩浆成因说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陈国达,1956;彭渤等,2000)。对于雪峰地区金的成矿年龄,不同的研究者获得数据差别也很大,彭建堂等(2003)利用白钨矿Sm-Nd和石英Ar-Ar同位素定年,分别获得420±20Ma和414±19Ma;本次研究获得湘西南的铲子坪金矿的石英Rb-Sr等时线年龄为205Ma左右,其矿区附近的黄茅园岩体锆石SHRIMPU-Pb年龄为222.3Ma左右,铲子坪金矿的成矿年龄为印支期;彭渤等(2000)从区域成矿背景的角度,认为湖南省的金锑矿的成矿时代为中生代。董和金等(2006)从成矿系列的角度,对湖南省的岩金进行了全面分析,划分为4个成矿系列:①与浅变质有关的热液成矿系列(黄金洞、沃溪、龙山、万古);②沉积-热液变质型成矿系列(廖家坪金矿);③与幔源花岗岩有关的热液交代充填成矿系列(常宁水口山金矿和浏阳七宝山金矿);④红土金矿成矿系列(铁、锰帽型)。在钨锡成矿带内发现有金矿床产出的同时,在铜金成矿带内也发现了钨矿床,如长江中下游Fe-Cu-Au成矿带西段内就有大型矽卡岩型钨铜钼矿床产出(阮家湾矽卡岩型钨多金属矿床);产在锡林浩特Fe-Cu-Au成矿带上内蒙古沙麦石英脉型钨矿床(胡朋等,2005)与赣南地区同类型矿床具有类似的矿床地质及其成矿机制特征;甚至金矿脉中也有钨的矿物产出(新疆阿尔泰地区的赛都金矿床含有白钨矿、赣南地区的留龙金矿中含有少量的黑钨矿)。由此可见,钨矿与金矿在空间共存是很普遍的地质现象,只是在不同地区的矿化程度不同而已。南岭地区贵金属科研工作也积累了不少资料,如康先济等(1991~1995)完成的“广西大瑶山地区斑岩体的地质特征及斑岩型金矿的找矿前景”研究;谌建国等(1990~1992)完成的“湖南省雪峰山地区金矿成矿条件研究及远景预测”;饶家光等(1991~1993)完成的“海南岛主要金矿床地质特征形成条件及找矿靶区研究”;袁正新等(1990~1993)完成的“粤西地区构造特征与金矿成矿关系”以及宜昌所在“九五”期间牵头完成的原地矿部“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云开地区重要成矿区带金、银、铜、铅、锌成矿背景及找矿靶区优选”等。黄崇轲等编著的《南岭银矿》则提高了南岭银矿的研究程度。赣南地区金矿的研究起步较晚,赣南地调大队1991年通过“赣南金矿成矿条件、找矿方向和靶区选择”项目,对该区金矿产出的地质背景、成因及其靶区的优选进行了初步研究;部分研究者对具体的金矿床进行了研究(张乾等,1995;彭人勇等,2000;胡本语,2003;胡云沪等,2001;施明兴等,2006),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该区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成因;王定生(2001,2002)概述了赣南地区金矿床的地质特征,探讨了金银矿床与脉状黑钨矿床的成因联系,提出了钨锡矿床“三环一帽”的矿化分带模式,即外环为W、Sn、Bi、Cu、Zn弱异常带、中环为W、Sn、Bi、Cu、Zn中异常带、内环为W、Sn(Mo、Be)、Bi、Cu、Zn强异常带和帽为F、B、Li、Rb、As、Se异常带,确定了3个金矿成矿远景区(表3-1)。表3-1 南岭及邻区部分中型以上贵金属矿床工作程度一览表注:陈毓川等(2001)金矿分类方案:Ⅰ—产于花岗岩-绿岩建造中的金矿床(绿岩带型金矿床);Ⅱ—与岩浆岩有关的金矿床:Ⅱ1—与火山岩有关的金矿床(火山岩型金矿床),Ⅱ2—斑岩型金矿床,Ⅱ3—侵入岩体内和接触带型金矿床,Ⅱ4—远接触带型金矿床,Ⅱ5—岩体内外变形带热液金矿床(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Ⅲ—产于沉积建造中的金矿床:Ⅲ1—细碎屑—碳酸盐岩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Ⅲ2—变质碎屑岩中脉型金矿床;Ⅳ—与表生作用有关的金矿床:Ⅳ1—砂金矿床,Ⅳ2—红土型金矿床,Ⅳ3—铁帽型金矿床。
闽粤火山断陷带内成矿作用及成矿区带特征
本带属于长约1200km的中国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活动带之南端部分,从更大范围看则是环太平洋中、新生代火山岩带之一部分。在深部地球物理场上呈现为由重力梯级带所反映的地幔陡坡带。本带西与武夷隆起及永梅坳陷区毗邻,但暂无明确的构造边界,只大致以火山喷发物所及范围为界。北至浙江省界,南暂以广东境内的兴宁-汕头北西向断裂为限。在本区内形成的矿床主要与陆相火山作用有关。一、地质演化及重要地质事件1.火山基底形成由于本区为大面积中生代火山岩覆盖,因此对于基底层的面貌还很不清楚,只能凭借在小块天窗内出露的基底层种类略窥一斑,并依此作些推论。总的看来,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基底层,从而显示基底构造的复杂性。(1)变质基底层在邻近武夷隆起区的寿宁-屏南一线,火山岩天窗内出露的是元古宇的大岭组与龙北溪组变质岩,似表明应属武夷隆起区的东延部分。另在福建东部滨海地带从福清-平潭-莆田-晋江-东山一线则出露一套沿北东向断续分布的澳角群变质岩,其岩性组合与西部不相对比,时代亦笼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