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早期的大圣者

时间:2024-05-05 09:41:21 编辑:莆仙君

中国古代“十大圣人”

亲,中国古代“十大圣人“分别是:孔子文圣、关羽武圣、陆羽茶圣、杜甫诗圣、张旭草圣、司马迁史圣、张仲景医圣、吴道子画圣、杜康酒圣、王羲之书圣【摘要】
中国古代“十大圣人”【提问】
亲,中国古代“十大圣人“分别是:孔子文圣、关羽武圣、陆羽茶圣、杜甫诗圣、张旭草圣、司马迁史圣、张仲景医圣、吴道子画圣、杜康酒圣、王羲之书圣【回答】
中国古代的十大圣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上下五千年涌现出诸多圣贤之辈。
以下是各大圣人介绍:
1、孔子文圣: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2、关羽武圣:智勇双全,武艺绝伦。温酒斩华雄,一刀斩颜良,后又一刀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斩蔡阳,斩庞德,擒于禁。关羽,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字云长。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后与张飞一起追随刘备。
3、陆羽茶圣: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字鸿渐,汉族,唐代著名的茶学专家。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4、杜甫诗圣: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字子美。玄宗开元十九年至天宝四载,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5、张旭草圣: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回答】
6、司马迁史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字子长。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7、张仲景医圣:医中之圣,方中之祖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这本书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在方剂学方面,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8、吴道子画圣:《送子天王图》《十指钟馗图》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流落洛阳时从事壁画创作。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9、杜康酒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字仲宁。相传他是周朝时酿酒术的发明者,被称作酒祖。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资料记载,杜康又名少康,夏朝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第五位国王。
10、王羲之书圣:兰亭集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兰亭序》是王羲之最著名的代表作。【回答】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圣人

一、文圣孔丘--万世师表二、武圣关羽--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三、史圣司马迁--史家之绝唱四、诗圣杜甫--不废江河万古流五、书圣王羲之--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六、画圣吴道子--丹青高妙,冠绝古今七、医圣张仲景--医宗方祖,泽被万世八、药圣孙思邈--圣手神医,百岁药王九、酒圣杜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十、茶圣陆羽--寂寂燃灯,相思一磬声

佛教有哪些称呼?像帝释天之类的

三界。界,限也、别也。谓三界分限各别不同,故名界也。 三界,即凡夫生死往来之世界分为三:欲界、色界、无色界。 一、欲界。欲有四种:一者情欲,二者色欲,三者食欲,四者淫欲。此界众生,下极阿鼻地狱,上至第六他化天,包括地狱、饿鬼、畜生、人与欲界六天等,男女相参,多诸染欲,故名欲界。 ※欲界六天:即四王天、帝释天(中国人常说的玉皇大帝)、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帝释天主即中国所谓的玉皇大帝,与宗教中的上帝。 *四王天处于须弥山的山腰,帝释天则居于须弥山顶;二者称为「地居天」。 *夜摩以上四天,与色界十八层天,居空而处,称「空居天」。 *单位世界之天顶为初禅天。小千世界的天顶为二禅天。中千世界的天顶是三禅天。大千世界的天顶是四禅天。 *一大千世界,由十亿个单位世界所成(详见「世界的形成」) 。换言之,每个大千世界,均有十亿个初禅天,一百万个二禅天,一千个三禅天。故知,我们所熟悉的玉皇大帝,在娑婆世界即有十亿位。 (玉皇大帝居欲界二天,位初禅天以下。) *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名为波旬,亦即常说的「魔王」。时常率领其眷属向人界的修道者作种种的障碍和干扰。但从大乘之法门言之,则深位之菩萨,以大方便力现为魔王,教化众生也。如《维摩经.不思议品》曰:「维摩诘告大迦叶:仁者!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教化众生,现作众生。」 ※生欲界天所具条件: *修上品十善而生。 *财、色、名、食、睡名「五欲」,唯欲界需要。欲界天中,层次愈高,五欲愈淡薄,至初禅则完全舍离五欲。 *修福、行十善者,最高可生于帝释天。依超度功德回向之力,最高亦仅能化生于此。若欲达向上诸天,必兼修禅定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方能成就。 二、色界。色即色质,谓虽离欲界秽恶之色,而有清净之色,始从初禅梵天,终至四禅色究竟天,凡有一十八天,并无女形,亦无欲染,皆是化生,尚有色质,故名色界。 ※色界十八层天,又称「四禅天」、「四静虑天」。 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四禅九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经云,人类的祖先是光音天人。光音天即二禅第三天。 *无想天,是外道修无想定而生之处所,属外道天。 *无烦至色究竟等五天,是小乘三果圣人所居,又称净居天。 *色究竟天,为色界天之天顶。有此界之上,复有大自在天之说。亦有色究竟天之中央,有「大自在天」独立而成之说。 *大自在天,梵语摩醯首罗天,为三界尊极之主。 《辅行记》云:色界天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有大威力,居菩萨住处;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统摄大千世界,于色界中此天独尊也。又,经云:法云地菩萨,修行十地法门,具足众德,多作第四禅摩醯首罗天王,主三千世界。 ※生色界天所具条件: *经云:「禅悦为食」,为初禅以上的修行者。 *初禅天人已舍离五欲,无饮食睡眠。何以故?心地清净,妄想、分别、执着等诸烦恼,虽未断除,但能以定功降伏之。 *修行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具禅定者,方能生此。 三、无色界。谓但有心识而无色质也。始从空处,终至非非想处,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形质,故名无色界。 ※无色界天,又名四空天。所谓: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 *此处众生,寿命极长,不闻佛法。为「八难」之一。 ◎三界通苦 佛云「三界通苦」。 欲界中,有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八苦(即苦苦,归纳为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八种苦恼)。 色界天,没有苦苦,但有行苦、坏苦(乐相坏时,苦相即至。所谓「乐极生悲」是也)。 无色界天,如我们今天所谓的「灵界」,不具身相,所以没有苦苦、坏苦,但仍有迁流不息的行苦。如非想非非想处天人寿命八万劫,最后仍须堕落,继续轮回。 ◎六道业因 六道,包括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 六道,实际仅有五道。阿修罗于其他各道均有,瞋恚、傲慢、嫉妒者均属之。于六道中所立的修罗道,专指天阿修罗。 六道业因虽极复杂,但最主要,天是十善业道,人是五戒。 过去生中修五戒、五常。儒家所说仁、义、礼、智、信五常,与五戒的精神相同,具此「人格」者,则于六道中取得人道资格。 生天资格为十善、四禅八定、四无量心。天有二十八层,下六层为欲界天,以十善为主;四禅天、四空天是以禅定与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为主。 饿鬼道的业因是悭贪;畜生道是愚痴,不能明辨是非、善恶、利害;地狱道的主因是瞋恚。 修罗众生,瞋慧傲慢之心特重。除地狱众生瞋、慢本重,饿鬼、畜生、人、天均各有修罗习气之众生。 人间有畜生,我们见得到。天上也有畜生道;此地专说欲界天,因色界天已断五欲。由此可知,四王天、忉利天皆有畜生道。 畜生何等因缘能生天?应知,若前世讲经说法的法师,未能求生净土,而求人天福报,业障重者只好堕在畜生道。畜生道能生天,亦能说法。以阿赖耶识中,多生多劫讲经说法的习气犹存,记忆深刻,故能说之。此属欲界天之畜生。 但西方极乐世界鸟禽说法,为阿弥陀佛化身,不在此列。


北极四圣的真武大帝

北极四圣的最后一位即真武元帅。《太上九天延祥涤厄四圣妙经》谓他乃“虚危分宿,壬癸孕灵,化身自金阙之尊,居位极玉虚之奥。玄妙极至,奚止于辅正除邪;正一所生,岂但于消魔护国。保劫终而制劫始,护群品而掌群仙,勇果全才,威神备德。”其《真武咒》曰:“干元有将,顶戴三台,披发圆象,真武威灵,助吾大道,龟蛇合影,身如山岳,四气朗清,金光赫赫,努目光明,牙如剑树,手执七星,天魔外道,鬼魅妖精,见吾为血,化为紫尘,魁罡正气,是吾本身,天符通现,大保乾坤。”自明代随着民间对真武崇拜的日益普及与高涨,真武元帅后来又升格为真武大帝、玄天上帝,在民间几乎成为与紫微大帝同格的大神。根据阴阳五行来说,北方属水,故北方之神即为水神。王逸《九章怀句》云:“天龟水神。”《后汉书·王梁传》曰:“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七神之宿,实始于斗,镇北方,主风雨。”因雨水为万物生存所必需,故玄武的水神属性,深受人们的信奉。  据《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净乐国王善胜皇后之子。皇后梦而吞日,觉而怀孕,经一十四月及四百余辰,降诞于王宫。后既长成,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历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皇有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玄武一词,原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总称。屈原《楚辞》之《远游》篇有句称,“召玄武而奔属”。玄武七宿之形如龟蛇,故注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北宋开宝年间,玄武神降于终南山。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封为翌盛将军。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加封为翌圣保德真君,后为避圣祖赵玄朗之讳,改玄武为真武。宋真宗、宋徽宗、南宋钦宗等屡有加封。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明成祖崇奉真武,御用的监、局、司、厂、库等衙门中,都建有真武庙,供奉真武大帝像。  玄天宝诰:  志心皈命礼 :溷元六天,传法教主。修真悟道,济度群迷。普为众生,消除灾障。八十二化,三教祖师。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三元都总管,九天游奕使。佐天罡北极,右垣大将军,镇天助顺, 真武灵应,福德衍庆,仁慈正烈。协运真君,治世福神,玉虚师相,玄天上帝,金阙化身,荡魔天尊。(其二)至心皈命礼,虚危分宿,壬癸孕灵,化身自金阙之尊,居位极玉虚之奥,玄妙极至,奚止於辅正除邪,正一所生,岂但於消魔护国,保劫终而制劫始,护群品而掌群仙,勇果全才,威神备德,大悲大愿大圣大慈、通天祈佑、延祥涤厄、安和身命、北极佑圣真武大元帅、玄天元圣仁威上帝、金阙化身、证果终劫济苦天尊。玄天报恩教主宝诰志心皈命礼。玄元应化,武曲分真。垂念我等众生,有相脱生。父母怀胎十月,乳哺三年。辛苦百千,殷勤寸念。怜我父母,日渐衰朽。我今持念平等,悉灭险峻贪嗔。礼帝为师,祈恩报本。愿我现在父母,福寿增延,过去宗祖,早得超生。大圣大慈,大仁大孝。八十二化,报恩教主。佑圣真武,治世福神。玉虚师相,玄天上帝。金阙化身,终劫济苦天尊。

道教是一种多神崇拜的宗教,它的神仙体系非常复杂,神仙也特别多。()

【答案】:正确
解析:道教是一个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依托,结合原始神仙崇拜信仰而形成的本土宗教。自东汉张道陵天师创立以来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道教有别于其他宗教的一个特征就是,道教是一个多神崇拜的宗教。道教的神仙体系纷繁复杂,神祇种类很多,有正统的道教神系,也吸纳了许多民间信仰的神祇,还包含大量的上古之神。


佛是什么?

佛(fó)1. 梵语“佛陀”,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亦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爷。~像。借花献~。2. 指“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家。~寺。~老。~经。~龛。~事(佛教徒诵经、祈祷及供奉佛像等活动)。佛(fú)1. 〔仿~〕见“仿”。2. 古同“拂”,违背,违反。佛(bì)古同“弼”,辅弼。其它字义佛(bó)古同“勃”,兴起。常用词组佛法,佛光寺,佛教,佛教徒,佛经,佛龛,佛门弟子,佛山,佛事,佛寺,佛塔,佛图,佛陀,佛眼相看,佛像,佛牙,佛爷,佛珠,佛珠儿。

什么是佛

佛是佛陀一词的略称,古时也写成浮屠或浮图,是Buddha的音译。如果用今天的汉语音译,应当是「布达」。佛陀的意思是「觉者(觉悟的人)」或「智者(大智大慧的人)」。「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佛教给它加了三种含义: ①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如实地觉了,即自觉。 ②等觉或徧觉:不仅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使别人觉悟,即觉他。 ③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最圆满的境地,即觉行圆满。所以佛也叫无上正等正觉。 「佛」这一个字,有体、有用。从它的本体上说是「智慧」,从它的作用上来讲是「觉悟」。就体上讲,智有三种:第一、「一切智」:就是正确地了解宇宙的本体究竟是怎么回事;第二、「道种智」:就是能够正确明了宇宙森罗万象的智慧,正确地认识种种繁多现象之间的差别与联系,以及各自产生的原因和结果。第三、「一切种智」:就是既能了解宇宙的本体,又能对宇宙森罗万象了了分明,没有一丝一毫的迷惑。佛具足这三种智。由这个智慧起作用,当然能对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到完全正确的了解。 因此,「佛」之一字,包含整个宇宙人生的本体、现象、作用,凡是能觉察、证悟这种真理的人,就是佛陀。


佛和道之间有什么关系?佛菩萨和道教神仙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是共存的么,或是其中一方是虚构的?

出自:法界佛教总会中文网-宣化上人法宝官网www.drbahinese.org/

摘自:《水镜回天录白话解.贤圣篇》上宣下化老和尚著述





儒释道三而一.一而三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
可是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的,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出世法。

孟子说过:“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法在显,而求诸密;人在勤,而求诸懒。”后面这两句是我说的,不是孟子说的。“求诸懒”,懒是懒惰。

孟子是亚圣,以继孔子之道为志,提倡王道,贬斥霸道。而孔子则是中国空前绝后的大圣人,也可以说是先知先觉者,也可以说他有相当的来历。孔子为什么生在中国?本来孔子前生是佛教里边的水月童子,也就像善财童子一样;而中国的老子──道教的祖师,就是佛教老迦叶的化身。孔子是水月童子化身;颜回呢,就是佛教里头的明月儒童化身。

为什么迦叶祖师化身成老子?为什么水月童子化身做为孔子?为什么明月儒童化身成颜回?这就是因为佛教大乘根性的因缘到了中国,所以这一班佛教的菩萨就争先恐后地到中国,为的就是给佛教开路。他们把佛教的马路先修好了,那么等佛教传到中国,这一些大乘根性的人就容易接受。不然,佛教传到中国时,一般人也没有学道教,也没有学儒教;那么佛教虽然高深,也没有人懂,也没有人接受,是很费力的。于是老迦叶也不辞辛苦,先到中国化身做老子。怎么叫老子呢?因为他一出生头发也白了,胡子也白了,一出生已经就老了,所以叫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他到中国来,不断地努力提倡道教,而不说是佛教;水月童子呢,就提倡儒教,就这么开了两条平坦的道。所以等到以后佛教传到中国,就水到渠成,很多人都接受佛教的道理。中国的儒教就譬如小学的学生刚刚入学门,所研究的都是小孩子容易懂的道理。那么以后就升到中学,中国道教的道理就譬如中学的课程。中学读完了,就要读大学,那么佛教的课程就是大学的课程,所以儒、释、道三教是三而一,一而三。小学是为中学预备的,中学是为大学预备的,大学是为所有想要深造学问的老百姓而预备的,所以有小学、中学、大学。佛教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一所大学。

虽然这所大学在这儿,但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进大学,还有很多人连字都不认识的,所以有很多人不认识佛教,不知道佛教是什么,也就是这个原因。因为虽有小学也有中学,可是所有的小孩子不一定都能进得小学;所有该读中学程度的学生,也不一定完全会进中学,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在中国来讲,儒教是小学的课程,其他的宗教可以说都是中学的课程,而佛教是包罗万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佛教的大学。那么其中不认字的人、不能进大学、不能进中学、不能进小学的人还是很多。

儒教的孔子也有五眼六通,他也具足相当的智慧,智慧渊博,所以孔子出生的时候有麟吐玉书的祥瑞之相。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要学习了生脱死的法,可是虽然有这个志气,还没有真正下决心。

“三十而立”,等到三十岁时,才下了决心,一定要修行了。

“四十而不惑”,等到四十岁的时候,他一切的怀疑、疑惑、迷惑都断了,所以说不惑。不惑就是不动心了,也就是孟子说他四十不动心一样的道理。什么事情不动心?财、色、名、食、睡不动心了。财,他也不贪,适可而止;色,他也不贪;名,他也不贪;食,好东西他也不贪;睡,也不贪睡觉。不惑,也就是不迷惑了,般若智慧现前了。

“五十而知天命”,等到孔子五十岁,真正得到宿命通了。这个天命也就是宿命通,他能知道做人的生命哲学是什么;也知道人的宿命──人的过去生是怎么回事。

“六十而耳顺”,等到六十岁时,他有耳顺的功夫了。耳顺,在一般世俗人所讲,可以说是有天眼通、天耳通了。一般世俗人说千里眼、顺风耳,也就是天耳、天眼的作用。

“七十而从心所欲”,等到七十岁了,他得到了漏尽通。得到漏尽通,那么这时他的工作完成了。他为了把佛教的路给铺好,所以要讲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八德;又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又讲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三纲领,把佛教的路给开了一半。

格物,什么叫格物?我们一般老学究、老读书人都懂的,就是要把自己的物欲革去,革除你的习气毛病,你的妄想。这物欲就包括你的嗜好,包括你所放不下的东西,这些都是一个欲,都要革除去。你能革除物欲,然后你的智慧才能开朗,才能现前,所以要致知。致知又要诚意;你诚意了,然后就正心;你能正心,然后修身。你心若不正,身就不能修,意若不诚,心也不能正,这是一套的,一步一步的。身修,然后家也齐、国也治,这就是孔子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可以说包括世间法和出世法的意义。

不过儒家只知道世间法,而不注重出世法,所以它是个小学;它讲五伦八德,兄弟父母祖有五伦,八德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就把佛教的路给铺了一半。道教呢,又把佛教的路铺了一半;道教就叫人去欲断爱,不过没有像佛教说的那么肯定,道教说: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无,惟见于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的这个神是好清净的,可是人这个心就不老实,像只马猴,跳上跳下,向南跑向北跑,所以说“心马意猿猴”,心像匹马,意像只猿猴,它是不老实的。“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人这个心是好清净的,可是欲念在那儿牵着它,叫它不清净。“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就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 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等到这个“寂无所寂”了,欲岂能生?你清净到极点,澄清到极点了,自然就没有欲了。“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清净。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这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出世法,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出世法。

所以一般人都赞叹孔子,无论是他的学生也好,或是一般的社会人士也好,都说他德配天地、道贯古今,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博学多能,学的也多,能力也广。

所以各位学佛法的人,先要把道教、儒教的道理也弄通了,然后你对佛法的道理,自然就迎刃而解。

── 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八日.讲于金佛圣寺





法界佛教总会 . DRBA / BTTS / DRBU


三大古佛是哪三尊佛?

01 1、燃灯古佛,他是极乐导师阿弥陀佛的师父,燃灯古佛又叫定光佛,属过去佛之一;2、天元古佛,属久远劫古佛;3、本师释迦牟尼佛,其在久远劫以前就成佛了,在娑婆世界,只不过是以应身佛的形式现世,以为救度娑婆世界苦难有缘众生。 三尊佛是由主尊及左右两胁侍所组成的佛像形式,又称为三尊。这种样式最早起源于印度,如阿旃塔第九号窟,壁画上尊名不详的三尊像或在鹿野苑出土的佛陀以梵天、帝释为胁侍的三尊像,均是其例。三大古佛是指燃灯古佛、天元古佛、本师释迦牟尼佛。 “燃灯古佛”是极乐导师阿弥陀佛的师父,燃灯古佛,又叫“定光佛”,属过去佛之一。是在过去世为释迦菩萨授记的佛陀。音译提和竭罗、提洹竭。又作定光如来、锭光如来、普光如来、灯光如来。《大智度论》卷九亦云曰:“如燃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燃灯。” “天元古佛”属久远劫古佛;“本师释迦牟尼佛”,其在久远劫以前就成佛了,在我们娑婆世界,“本师释迦牟尼佛”,只不过是以应身佛的形式现世,以为救度娑婆世界苦难有缘众生!故,亦属于古佛;另外,尚有第一个成佛者,号“本初佛”、“北斗古佛”等等。


佛教三大佛分别是什么?

佛教中的三大佛分别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扩展资料: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他是佛教的创立者,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他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其母摩耶夫人早逝,由姨母抚养长大。少年时代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后与觉善王的女儿耶输陀罗结婚生子。悉达多自幼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他善射骑,博学多艺,也富于沉默思考。29岁离家,到处寻师访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门,并创立了佛教。释迦牟尼-百度百科阿弥陀佛,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大乘经载,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度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阿弥陀佛-百度百科药师琉璃光如来,又译为药师琉璃光王如来,简称药师如来、琉璃光佛、消灾延寿药师佛,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药师佛-百度百科

真武大帝原名叫什么

真武大帝原名太玄,又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等,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的八十二次化身,托生于净乐国皇室,国王和王后喜爱至极,为其取名“太玄”。太玄一心向道,抛弃皇位修行成仙,并发誓要扫尽妖魔,最终成为了威震北方的真武荡魔天尊。

东汉后期是玄武地位上升的阶段。道教形成以后,尊崇玄武七宿中的第一宿,即斗星,又称南斗,信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魏晋葛洪《抱朴子·杂应》描绘老君形象时说:“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三记载,南北朝北魏太和(477—500年)八年(484年),有个姓朱的道长云游庐山,“忽然蟠蛇如堆缠绵,俄变为巨龟。仿之山叟,云是玄武”,视龟蛇同时出现为玄武显灵。

道教经书中描绘真武的形象是披发跣足、身着玄袍、金甲玉带,仗剑怒目,足踏龟蛇,顶罩圆光,形象十分威猛。明代是真武大帝声势显赫、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时期。明朝初期,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了王位。传说在燕王的整个行动中,真武大帝都曾显灵相助,因此朱棣登基后,即下诏特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因帝王的大力提倡,真武大帝的信仰在明代达到了鼎盛阶段,宫廷内和民间修建了大量的真武庙。


真武大帝是谁,他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在神话故事时会被提到的真武大帝,真武大帝为何许人也呢?最先,他是一位神仙,守卫北方地区的神仙,因此 也称之为玄武大帝。次之他是一位执掌三界妖魔的神,因此 还有一个名称叫真武荡魔天尊。在仙界承担执掌北天门,正由于他法术强劲,就连当初大吵大闹天宫的孙猴子都害怕去闯北天门。这个真武大帝,是道家北极四圣之一,又名玉京尊神,在道家中影响很大,在湖北省武当山敬奉的主神系统是真武大帝。听说他的人体是龙身,是中华中华民族的祖神,这一点从他的孩子也可以看得出,传说故事炎黄二帝是他的孩子,而大伙儿全是华夏儿女,能够看得出这名真武大帝在老百姓心里的影响力,便是老祖先的起源地。那麼在众仙汇集的情况下,真武大帝为何许人也呢。先看一下他的工作职责,第一是守卫北方地区,第二是管理方法三界妖魔,最终也有驻守仙界的北天门。也有很重要的一件事是,他是玉皇大帝的下一任,也就是仙界下一任老板,由此可见其功力很高。玉皇大帝仅仅君权神授较大,法术只有算一般般,而这名真武大帝但是功力十分高的,因此 是实至名归的玉皇大帝继任者。真武大帝是一位很上力的神仙,执掌三界妖魔,自身一心修真,为了更好地修真放弃了自身当君王的机遇,加上自身便是太上老君的化身为,因此 在修真界节节高升,在道家也算得上一位关键神君。真武大帝到底是谁?依据记述,真武大帝是一个称号非常大的神仙。他是道家的北极四圣之一,别的三位分别是天蓬大元帅真君、天猷副大元帅真君、翊圣保德储庆真君。又名玄武大帝、玄天上帝、荡魔天尊,全名为真武荡魔天尊。从名号上看来,便是解决妖魔事务管理的一位神仙。如今的湖北省武当山敬奉的便是这名真武大帝。讲了这么多称号,那麼,真武大帝到底是谁?他也算得上家境赫赫有名的神仙,他的爸爸是盘古开天,换句话说父亲承担盘古开天辟地,孩子承担降妖伏魔。他也是玉皇大帝倒台以后的下一位仙界大哥。他的孩子便是大名鼎鼎的炎黄二帝。仙人一般归路较广,传说故事真武大帝或太上老君的第八十二次变化来的,太上老君实在是太强了,碰上一个名字大一点的仙人,基本上都是他变来的。而真武大帝以前还来过世间参演了一下伏羲,人体是龙。这表明真武大帝在民间信仰中,影响力很高,由于龙是在我国汉族人的图腾图片。真武大帝相貌也非常好,听说他体长有一百多尺,蓬头垢面,道骨仙风,脚底踩的小宠物是五颜六色的千年乌龟,身边的人也很厉害,侍者是一个龟一个蛇,也有承担做文秘工作的天色缔造的一对一对。真武大帝不仅是北方地区之王,或是水神,或是除魔高手,三界邪灵的头领,与此同时或是剑仙的守护者。真武大帝到底是谁并不重要,关键的是汉中华民族信念中的美好心愿,对真武大帝产生平安祥和的日常生活的期望。

请再写出一例与这两大宗教相关的神佛(佛教与道教)

道教神仙: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玉晨道君、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五方五老大帝、玉皇上帝(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四御(中天北极紫微大帝、高上神霄玉清真王南极长生大帝【非老人星南极仙翁】、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圣德金光天后摩利支天大圣中天梵气斗母元君、寻声赴感太乙救苦天尊青玄上帝、玉虚师相玄天上帝终劫济苦天尊北极佑圣真君真武荡魔大帝金阙化身大天尊(真武大帝或称玄天上帝荡魔天尊)、三元三官大帝三宫九府应感天尊(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帝君、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东岳大帝、北阴酆都大帝、五岳大帝;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四大天师,北极四圣(中天北极紫薇北帝座下四大神威元帅:北极天蓬元帅、天猷元帅、北极翊大元帅、北方黑煞五气天君黑煞元帅),历代得道祖师,中天北极大圣北斗七星君、雷部诸将帅雷公、普天星斗星君,天下城隍土地江河水渎众神、灶府灶王及诸灶司部神君······(中还有些略过)
佛教佛、菩萨: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琉璃药师佛、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


佛祖和菩萨的区别

佛祖和菩萨的区别:特点不同、信仰不同、类别不同。

菩萨是有很大的善心,且舍己救人,解救人世间的危难,而佛祖是通过自身的觉悟去度化身边的人,最终达到圆满的境界。传说菩萨是能行走在人间的,而佛祖是不能现身在人间的;菩萨是希望人世间没有任何的苦难,而佛祖是无欲无求,没有任何的名利。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略称,意译作为觉有情。对于缘觉、声闻二乘来说,如果由其求菩提之观点视之,亦可称之为菩萨。佛祖一般指的是释迦牟尼佛,生于公元前623年,公元前543涅槃,是佛教的创始人。


“神”、“仙”、“佛”、“菩萨”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谁的等级更高?

最近小编正在钻研《《西游记》》,这里边暗含"佛道之争”,里边的故事人物身份一会儿仙、一会儿神、一会儿"佛"、一会儿"菩萨"、一会儿"罗汉"的,有点蒙圈。那么到底"神"、"仙"、"佛"、"菩萨"、"罗汉"有啥区别?本文小编就仅从文化角度来做一个区分,方便大家理解。 小编先来说说"神"和"仙"。"神仙":这可是一个我国古老的文化词汇,是大话之总称。说白了就是法力无边、长生不老、逍遥自在的一些人物。像《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白金星、太上老君、嫦娥、二郎"神"、天蓬元帅、卷帘大将、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极九曜十都、土地公、土地婆等等等都算上。但其实这个"神"和"仙"又可以单拎出来分开讲。“"神"”这个字其实是早于“"仙"”被创造出来的,在我国的传统神话中,"神"也是绝对高于“仙”,"神"乃"仙"天所化,如创世神盘古、造人的女娲,拥有毁天灭地之力的共工、祝融等,创世补天造人,宇宙规则都是他们定的。他们是金字塔最顶端的最强者。 而“仙”之说始于后来我国传统的本土道教。你看"仙"这个字是会意兼形声字。最早的这个汉字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字儿很像是一个人看见一个东西升起来,整个字的意思是升入天空中的人。也就是说"仙"的本意是指长生不老,升天而去。准确地说,"仙"是后天的,并且先有"神",后有"仙",且万物修炼皆可成"仙"。如人仙、妖仙、鬼仙、帝仙、飞仙、九宫之仙、太清之仙等,名目繁多。 举例你像这个“鬼仙”名为"仙",实为鬼相、山神、土地等,而三清就是天仙,御清原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以及总领万清的北极紫微大帝、总领万灵的南极长生大帝,以及总领万神的西方太极天皇大帝、东极清华大帝。而我们最熟悉的天庭主人玉皇大帝,全称叫做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他和四大帝君同样级别是三清之下都是天仙。由于这个体系庞大,过于复杂,小编就点到为止。不过按照规矩,成"仙"都是要渡劫的,连玉皇大帝都不能幸免。 您可以回忆一下,《西游记》中佛祖是怎么对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说的,说他自幼羞耻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二万九千六百年,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也就是说渡劫不是修仙小说他杜撰的,他是盗版了人家用了上千年的专业术语搞得娱乐化罢了。因为传统的道家文化当中,“修仙”是一个违背天理的过程,上天会降下劫难,什么天雷、天火的,只有度过天劫后,即可突破人世间的桎梏,飞升到"仙"界,成为仙人或者神人。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您读过聊斋志异的话,就应该知道里边有个故事《娇娜》,讲的是孔子的后人书生孔雪笠与狐妖娇娜一家人相识相知、患难与共的故事。全篇高潮的部分是娇娜都给他生娃了。有一天细问之下,这心大的孔书生才知道,这娇娜一家都是狐狸。当日要渡劫,孔雪笠满口答应下来。要帮忙。仗剑站立在门口,娇娜叮嘱,不管雷电多么恐怖,都不可移动半步。不一会儿,天空灰暗,阴云压了下来。孔雪笠忽然发现背后的房屋没有了,变成了一座高大的坟冢。 坟冢里洞穴深不见底。就在孔雪笠惊愕之间,忽然霹雳一声响,地动山摇。只见急雨狂风之下,附近的老树被连根拔起。尽管孔雪笠被风雨雷电弄得是头晕目眩,仍然坚守着洞口屹立不动。这时就见黑烟扑来,一个张牙舞爪的鬼怪抓住娇娜夺路而逃。孔雪笠急忙一剑击在鬼怪的身上,救下娇娜,紧接着忽然一声爆雷击在了孔雪笠的身上,孔雪笠倒地而亡,而狐妖一家也逃过了一劫。好在最后这个书生也被救活了。从中也反映出古代民间老百姓对于成仙渡劫之说已经是司空见惯。 但是这个"仙"它虽然寿命是长过人和兽,有法力任逍遥。那按照"佛"家的说法,依然有天人五衰,就是寿尽时衣服垢秽、头上华萎、腋下流汗、身体臭秽、不乐本座。也就是说"神仙"最终也会死,也会落入所谓的六道轮回。"佛"家这套理论咱们也就听听而已。《西游记》中其实暗含着佛道之争,但是最终你会发现这个佛教在里边儿似乎是东风压过西风更胜一筹。其实这也是当时民间的一个真实反应。因为这个本土的宗教练个丹,长生不老、羽化成仙都得大把大把花银子,千膝拱,一顿造,都是皇帝贵族们玩的,老百姓消费不起,起点太高,而佛教相比不需要什么成本。再一个就是佛教传入东土之后,本地化做得特别好,把你的什么神仙全都包括在我佛教众生里面,全包围结构。 这怎么破呢?讲到这儿呢,小编再来说一说来自于天竺的"佛"。很多人误将其和"菩萨"、"罗汉"等列入了"神仙"的范畴,其实他们跟"神仙"就不是一个系统的,张冠李戴了,在佛教里"佛"它可不是"神","佛"的本意就是觉悟的人或大智大慧的人,可以简称为智者。像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他就是公元前六世纪时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达多,姓是乔达摩。因为属于释迦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而"菩萨"也不是"神仙",意为求道、求大觉之人。那看小编这么一解释,各位看官您都清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