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蚜虫有哪些危害,如何做好小麦蚜虫防治
小麦蚜虫是我国小麦的重要害虫之一,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但近年来出现的防治效果差。小麦蚜虫成蚜、若蚜刺吸麦株叶片、茎秆和嫩穗的汁液,使叶片出现黄斑或全部枯黄,生长停滞,分蘖减少,籽粒饥瘦或不能结实。小麦蚜虫不仅吸取植株汁液,影响作物发育,还能传播多种病毒病,可造成小麦严重减产。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小麦蚜虫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危害及防治方法等内容,供大家参考。1.小麦蚜虫形态特征1.1麦长管蚜无翅孤雌蚜体长3.1mm,宽1.4mm,长卯形,草绿色至橙红色,有时头部带红色或褐色,腹部两侧有不明显的灰绿至灰黑色斑。触角黑色,第3节有8~12个感觉圈排成一行。腹部第6—8节及腹面具横网纹,无缘瘤。喙粗大,黑色,长度超过中足基节。腹管长圆筒形,黑色,长为体长的1/4,在端部有十几行网纹。有翅孤雌蚜体长3.0mm,椭圆形,绿色。喙不达中足基节。腹管长圆筒形,黑色,端部具15~16行横行网纹,尾片长圆锥状,有8~9根毛。若蚜体绿色,有时粉红色,复眼红色,一般体较短。1.2麦二叉蚜体卯圆形,长2.0mm,宽1.0mm。淡绿色,背中线深绿色。触角6节,黑色,但第3节基半部及第1、2节淡色,长度达体长的2/3。喙淡色,但第3节及端节灰黑色,长度超过中足基节,端节粗短。腹管长圆筒形,淡绿色,顶端黑色。中额瘤稍隆起,额瘤较中额瘤高。中胸腹岔具短柄。有翅孤雌蚜:体长卵形,长1.8mm,宽0.73mm。头、胸黑色,腹部色浅。触角黑色共6节,全长超过其体长的1/2。触角第3节具4—10个小圆形次生感觉圈,排成一列。前翅中脉二叉状。其他特征与无翅型相似。1.3禾谷缢管蚜无翅孤雌蚜体宽卵圆形,长1.9mill,宽1.1mill,橄榄绿至黑绿色,嵌有黄绿色纹,体外常被薄蜡粉。触角6节,黑色,但第1、2节及第3节基部淡色,长度超过体长的1/2。中胸腹岔无柄。中额瘤隆起。喙粗壮,较中足基节长,长是宽的2倍。腹管灰黑色,顶端黑色,长圆筒形,缘突明显。腹管基部周围常有淡褐色或铁锈色斑纹。尾片及尾板灰褐色。有翅孤雌蚜长卯形,体长2.1mill,宽1.1mill。头、胸黑色,腹部深绿色,具黑色斑纹。触角第3节具圆形次生感觉圈19~28个,第4节2~7个。腹部第2~4节有大型绿斑,腹管后斑大,围绕腹管向前延伸。第7、8节腹背具中横带。腹管黑色。其他特征与无翅型相似。若蚜体淡紫色,被有白粉,复眼褐色,触角及足色淡。2.小麦蚜虫发生规律小麦蚜虫1年可发生10~30余代。麦长管蚜在黄河以南地区以无翅胎生成蚜和若蚜在机主根际周围或土块下越冬,在长江以南则无明显休眠现象,一10~(2以下的地方冬季不能越冬。每年春季随气温的回升,越冬长管蚜产生大量有翅蚜,随气流迁入北方冬麦区进行繁殖为害。①麦二叉蚜在北方以卵在麦苗枯叶、土缝及杂草上或土块下越冬,在淮河以南则以成蚜和若蚜在麦苗和土缝内越冬,无明显休眠现象,天暖时仍能爬到叶面活动取食。②禾谷缢管蚜在长江以北,均以卵在苹果、桃等的树皮缝、芽腋等处越冬,5月中上旬严重为害小麦,小麦收割后,大批迁至玉米、高粱上为害。③麦长管蚜随植株生长向上部叶片扩散为害,最喜在嫩穗上吸食,故也称“穗蚜”。麦二又蚜分布在下部,在叶片背面为害,乳熟后期禾谷缢管蚜数量明显上升。禾谷缢管蚜喜阴湿的环境,多在小麦叶背为害,甚至在小麦茎杆基部的叶鞘上为害。小麦蚜虫的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十分密切。当气温低于6~C或高于28~C时,麦长管蚜虫口显著下降,当湿度低于40%时,也显著抑制麦长管蚜的发生。3.小麦蚜虫主要危害3.1吸取营养小麦蚜虫以成虫和若虫刺吸麦株茎叶和嫩穗的汁液危害小麦。麦苗前期受害可造成叶片发黄,影响生长,甚至枯黄而死;拔节至孕穗期受害影响抽穗;后期危害被害部分出现黄色小斑点,麦叶逐渐发黄,麦粒不饱满,严重时麦穗枯白,不能结实,甚至整株枯死,严重影响产量。3.2影响光合作用小麦蚜虫大量发生时,蚜虫排出的蜜露,涂抹在小麦叶片及嫩穗上,严重地影响光合作用,造成小麦减产。3.3传毒小麦蚜虫还能够传播小麦黄矮病,使小麦叶片变黄,植株矮小,影响产量,造成比吸食营养更大的损失。4.小麦蚜虫防治方法4.1农业防治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如春麦区不种冬麦,冬麦区减少高粱种植面积。调整播种时间,避开穗期蚜虫发生高峰期,使小麦抽穗成熟期相应提前或推后,以减轻蚜害。选用早熟品种,早熟品种由于生长发育较早,当麦蚜适温来临前,小麦生育期已临后期,可避过或减轻蚜虫危害。麦收后及时浅耕灭茬,结合深耕,可消灭麦地自生的麦苗和各种禾本科杂草,控制越夏蚜量。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冬灌和早春耙耱镇压。4.2保护利用天敌蚜虫的天敌很多,其中对麦蚜控制作用较强的捕食天敌有各种瓢虫、草蛉、食蚜蝇和花蝽等;寄生性天敌有多种蚜茧蜂。这些天敌在麦田数量较多,当天敌数量与蚜虫数量比达1:150以上时,天敌可将麦蚜控制在防治指标以下,不必用药防治。因此,麦田要注意科学用药,选用对天敌安全的选择性药剂。4.3化学防治春季是蚜虫适宜生长和为害的季节,且以麦长管蚜为主。温湿度对麦蚜发生消长起着主导作用。一般而言,温度在15~25℃,相对湿度40%~80%为麦蚜大发生的条件。从小麦生长发育期来看,抽穗前蚜量增长缓慢,抽穗后蚜量急剧上升,灌浆期至乳熟期蚜量达最高峰,灌浆期间蚜害对小麦产量损失最严重。因此,应抓住小麦扬花末期和灌浆初期及时防治麦蚜。药剂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快杀灵乳油l000倍液、3%啶虫脒乳油l500倍液、2.5%保得乳油2500倍液、5%高效大功臣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和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等。长期单一用药容易使麦蚜产生抗药性。因此,要合理安排、轮换用药。5.小麦蚜虫防治误区5.1贻误最佳防治时期目前,对小麦蚜虫的防治存在着偏早或过晚的情况。见虫即施药,喷药次数相应增多,造成防治成本过高,同时造成蚜虫抗药性增强,进一步增加防治难度。防治过晚,蚜虫已经对小麦造成了一定的危害.蚜虫密度过大。如不能均匀施药,不能有效控制蚜虫的危害。5.2选用药剂不当大多数农户在选用药剂时缺乏针对性,误认为毒性高的农药杀虫效果相对较好。高毒及中毒类农药一般为广谱性杀虫剂。在有效防治靶标害虫的同时。也会伤及天敌和一些有益生物种类如蜜蜂等,进而破坏整个农田的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人畜、水体、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同时,高毒农药的持效期短、残留高,临近收获期施药造成粮食农药残留超标,不利于人民的健康生活。此外,多数农民缺乏辨别真假农药的一些常规知识,如农药三证等,若不慎施用假药,既增加防治成本,又不能达到防病治虫的目的,给生产带来很大危害。5.3施药技术不合理部分农民滥用农药,加之选用品种比较单一、施药频繁,导致该虫的抗药性大幅度提高,抗性增强后。农民只有进一步加大用药量和增加用药次数,因此,又会造成该虫的抗性进一步增强,也增加了防治成本。其次,施药时对水量普遍偏少,施药不均匀。尤其是小麦中后期田间密度大,很难触及叶背及茎秆处的蚜虫,遇到适宜的天气,易造成蚜虫的再猖獗。因此,在小麦的生育期内往往需要喷药2~3次。防治难、费用高是小麦蚜虫防治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小麦蚜虫的防治方法,你知道哪些?
小麦蚜虫都不陌生。也称为小麦蚜虫或穗,通常先聚集在小麦叶上,在天气条件适宜时,在小麦生长中后期迅速繁殖,开始危害植物。小麦抽穗后蚜虫的发生比较严重,影响小麦灌浆,卵长得不好,传播病害,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小麦蚜虫越来越难了吗?我来教你一个食谱杀虫快,效果好。很实用第一,小麦蚜虫为什么会发生很多?一方面是天气的原因,年前温暖的冬天天气适合蚜虫的发生,小麦抽穗后温度逐渐升高,天气条件也有利于蚜虫的发生。一些地块几乎没有害虫,主要与管理有关,不提前预防,后期也有大面积发生,严重时会引起病毒病的大流行。现在为什么小麦蚜虫变得越来越难治疗?第一,小麦已经进入怀孕中期。一些农户为了节省工作,在1亩土地上打了一桶水,不能均匀地穿透,穗上的螨虫得到了治疗,但下部的茎会比穗上繁殖更多。第二,由于涂抹药物的时间不合适,一些农家看到别人去吃药,就去吃药,通常在进入孕穗期后开始吃药。第三,预防剂太单一。例如,第一次回用螨虫,第二次回或螨虫,这样就有恒性。种植时选择抗病品种,播种前用螨虫混合种子,浇月洞水和回灌水,抑制蚜虫的有害作用。此外,要注意,为了预防效果比较好,农家朋友必须在适当的时间内选择适当的药剂,给药。直接危险:对小麦本身造成直接伤害,附着在叶、茎、穗上吸取汁液,导致叶黄、生长停滞或白穗,特别是严重的情况下,整个小麦都会枯萎死亡。间接危险:蚜虫作为部分病毒病的传播体,会引起病毒病的发病,对小麦等小麦造成危害,如小麦黄矮病,发生后小麦的生长趋势比较低,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是蚜虫。蚜虫对最终产量和质量有影响。小麦蚜虫在寒冷的冬季通常以虫卵的形式在麦秸、杂草、土壤接缝等处过冬,等到第二年温度合适后开始伤害。根据我国地形,正常情况下向北越来越严重。另外,如果早期播种麦田,会导致螨虫发生早,损失大,其次受天气因素影响,年后初期气温较低,多雨,后期温度高,螨虫也会大面积爆发。小麦蚜虫该如何预防和预防?如何提高预防治疗效果?对小麦蚜虫,预防和预防相结合的战略综合进行,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品种选择购买种子时,抗虫性强的品种比较合适,如果效忠相同,抗虫性强的品种可能会有一定的优势,可以自行抵抗部分蚜虫的入侵,更有利于小麦的正常生长。
如何防治小麦苗期蚜虫?蚜虫对小麦的生长有哪些危害?
在小麦苗期控制蚜虫的最有效方法是用包衣剂播种小麦。包衣剂含有杀虫剂、杀菌剂和微生物肥料--三种化学成分。这三种成分有助于小麦生长。小麦种子在播种前被包衣后,种子对蚜虫和其他害虫是有毒的。任何危害小麦的害虫只要接触或咬到种子就会死亡。举例来说,在包衣剂中混入种子的小麦就像一只中毒的老鼠。如果一只猫吃了一只中毒的老鼠,老鼠血液中的毒药会杀死猫。同样,蚜虫吃了包衣的小麦,使其在苗期开始就充满了毒素,蚜虫和其他害虫就不敢伤害小麦。随着小麦越长越大,浸泡小麦的效果会被小麦的新陈代谢慢慢分解掉。因此,当今年晚些时候气温上升时,一直在土壤或一些稻草中休眠的卵和成虫就会变得活跃起来。蚜虫有两种:有翅蚜虫和无翅蚜虫。但两种蚜虫都用嘴吸食小麦的SAP,呈针状。汁液也相当于人体内的血液,没有它,人体就会失去生命。当小麦失去汁液时,它就会枯萎和死亡。小麦蚜虫每年都要用药治疗。为什么它们不能被杀死?这是因为麦蚜不仅喝小麦的汁液,而且还喝其他植物的汁液。也就是说,除了其他作物的汁液,包括许多杂草的汁液,蚜虫对它尝到的各种汁液都很上瘾。因此,它的食物来源很广泛。当麦粒成熟且无汁时,有翅蚜和无翅蚜都会出现。它们会迁移到有杂草或其他作物的田间继续危害。防治方法:每亩用50/100马拉硫磷乳剂水40公斤均匀喷洒小麦。也可以用5/100瑞林10毫升加水30公斤均匀喷洒。小麦蚜虫对小麦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但危害最大的是它会吃掉小麦的SAP,使小麦减产或死亡。因此,防治小麦蚜虫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