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什么呢?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老子》第五章,全句如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如果直译过来,意思大概是:天地没有仁义,把万物看作刍狗;圣人没有仁义,把百姓看作刍狗。刍狗,是指古人在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当祭祀仪式完成后,就把它烧掉或丢弃。这里用于表示轻贱无用之物。如果这个解释没有错误,那么我们就会感觉很奇怪,为什么老子要诋毁圣人和天地呢? 经文中他一直是颂扬天地和圣人的,为什么这儿要讲天地和圣人没有仁义呢?学者们多将这段经文解释为:天地对万物没有私爱,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对百姓没有私爱,对百姓一视同仁。高亨先生就将这段经文解释为:天地对于万物没有偏爱,同等的听任万物由于季节,环境等条件的变化而生长消亡。圣人对于百姓没有私爱,任凭百姓由于年龄、体制、生活条件的变化而生壮老已。这类解读里包含了人们对无为概念的一种理解,这种理解认为,无为就是任其自然,不加干预。崇尚无为之治的学者、政治家,大概持这样的观点。比如,陆贾,曾参。相传萧何去世后,曹参接替了相国之位。上任之后,不仅自己无所事事,日夜饮酒,而且还专提拔一些敦厚木讷,不善作为的人。有些大臣看不过,想劝他多干实事,结果到了相国府还没张嘴,就被曹拉去喝酒,直到喝的大醉,也没有找到说话的机会。惠帝知道了,也不满了,就把曹参叫到宫中质问:“为相火天天饮酒无所事事,怎么能忧天下呢?”曹参却理直气壮的说:“我比不过萧何,陛下也比不过先帝。先帝和曹相国已经把天下定下了,规矩也制定好了,我们俩现在要做的就只有谨守不失就好了。圣人说:‘我无为民自富’。”惠帝还真被这曹参说服了。我认为,对无为概念的这种理解其实与老子本人给无为所下定义是不合的。老子所讲的无为,并非是指顺应自然,不做干预。而是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意思是作为于万物,功劳于万物而恃功谋私。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水利万物而善下,居众人之所恶;道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这才是无为,符合无为的定义。水滋养万物,是水对于万物有滋养的功劳,这是水对于万物之“恩”。这“恩”就包含了水有“仁义”的意义。道生养万物,也说明道贡献于、功劳于万物、“恩”于万物。同样也说明,道是有仁义的。圣人无为,不是讲圣人毫不干预人群的生活,而是讲他有使天下安定、百姓富足的功劳,但不居功,不争居万物之上。反隐于万民之后之下。利天下、利百姓是恩于天下,所以圣人也是有仁义的。基于以述思考,老子在这里应该想说的话是,天地有人不以万物为刍狗,圣人有人不以百姓为刍狗。所以我这段经文改成反问式,用来表达肯定的观点。即:如果天地不仁,以万物为丑狗;如果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我对这段经文的理解,希望能帮助到您。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下一句是什么?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意思是:天地不言仁,不争仁,滋养着万物,不求万物回报他。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翻译:天地滋养着万物,不会说自己多么仁厚,不求万物用草扎成的狗来表示祭拜他。所以天地不言仁,不争仁,滋养着万物,不求万物回报他。 圣人不会说自己多么仁厚,为百姓做了事情,不需要百姓用刍狗那些来回报他,所以圣人不言仁,不争仁,为百姓做事,不求百姓回报。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道不公,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道不公,以万物为刍狗”应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润物无声。
这句话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道不公 是怎么回事
因为万物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形如躯壳,在天地之间找不到仁了。出自于春秋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_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译文:在天地之间找不到仁了,是因为万物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形如躯壳。天地之间,他们就像风箱一样吗?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说几穷,不如坚守中。扩展资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道不公 “这句话与春秋庄子《庄子·外篇·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即译文:用草扎成的狗还没有用于祭祀,装在箱子衍,巾用刺绣,尸祝斋戒以准备的。等到已经陈述了,行人踩他的头脊,拾草的人取烧火煮饭罢了,其议论的观点是一样的。圣人以百姓为刍狗,实质上是视百姓若神灵,从而敬重他们,保护他们,服务于他们,目的是为了国泰民安。倘若有人灵魂丧失,做出有害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就会遭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唾弃,下场如同丧失了灵魂的刍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