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苏幕遮与周邦彦苏幕遮有何不同?
这个只是一个词牌名,两个人填了不同的词……
范仲淹原文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北宋)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其他版本
(北宋)梅尧臣《苏幕遮·露堤平》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相宜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计归期早。梨花落尽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北宋)张先《苏幕遮·柳飞绵》
柳飞绵,花实少。镂板音清,浅发江南调。斜日两竿留碧草。马足重重,又近东门道。
去尘浓,人散了。回首旗亭,渐渐红裳小。莫讶安仁头白早。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
(清)纳兰性德《苏幕遮·枕函香》
枕函香,花径漏。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时节薄寒人病酒,刬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掩银屏,垂翠袖。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苏幕遮》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韵。范仲淹的《苏幕遮》题材一般,但写法别致。上阕写景,气象阔大,意境深远,视点由上及下,由近到远。下阕直揭主旨,因"芳草无情"导入离愁和相思。一作“莫”或“摩”。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修:“‘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后用为词调。曲辞原为七言绝句体(如张说的《苏摩遮》五首),以配合《浑脱舞》。《新唐书·宋务光传》载吕元泰上唐中宗书曰:“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为《苏莫遮》。”可见此曲流传中国尚在唐玄宗之前。后衍为长短句。敦煌曲子词中有《苏莫遮》,双调六十二字,宋人即沿用此体。《词谱》卷十四谓“宋词盖因旧曲名另度新声”,误。此词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三作“别恨”。《清真集》入“般涉调”。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范仲淹与周邦彦的《苏幕遮》有何异同?急急急
一、时间不同范仲淹的《苏幕遮》:创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之间。周邦彦的《苏幕遮》:创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至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之间。二、内容不同范仲淹的《苏幕遮》:词的上片主要描绘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下片抒情。周邦彦的《苏幕遮》:词的上片主要描绘荷花姿态,下片由荷花梦回故乡。三、风格不同范仲淹的《苏幕遮》:这首词风格宏大浑厚、意境深远,笔力沉郁雄健。周邦彦的《苏幕遮》:这首词风格清新活泼、典雅,境界淡远高超。四、描写方式不同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中使用虚实变幻的描写方式。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中使用情景结合的描写方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幕遮·怀旧 百度百科-苏幕遮·燎沈香
周邦彦的《苏幕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多少年来,周邦彦的这首词一直被人们视为思乡的杰作。周邦彦祖籍江南,因一篇《汴都赋》,由白衣秀士摇身一变而为京官。仕途得意了,梦想成真了,可从此后,他一直淹留他乡。从词的大意来看,大约是在一个夏日的早晨,诗人难耐溽暑,看到窗外荷叶轻摇,由此念及家乡的荷塘,勾起朦胧的乡情。全词意象清晰而丰满,明媚而隽永。词中对风荷的描摹,细腻而逼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这首词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我们读后稍加品味,便看出对荷的描述是形,对家乡的思念是神。由于形象突出,致使思乡的余韵不甚为人注意,如果细细挖掘,则别具一番滋味。
周邦彦在他的另一首词《八声甘州》中,曾有“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之叹。这种感叹是发于长期客居、仕途殊不称意,早年进京时的豪情壮志如今已消磨殆尽。世事的无常、仕途的阻滞、官场的黑暗,使他不由地想起故乡的往事。对比一下,可以看出,这里的乡愁是一种淡淡的闲愁。“鸟鹊呼晴,侵晓窥檐语”,连鸟儿也百无聊赖。身在异国他乡,被啼鸟从梦境中唤回,正触及游子的伤心之处。毕竟啼鸟才思短,唤回晓梦天涯远,鸟鹊呼唤,既表明时间和物候,也是游子的潜意识。再看“语”字,又表现了一种亲切感。就像能使人如鸟一样感受到巢中的温馨和安宁。思乡之情和温馨之感糅为一体,把乡愁淡淡地融化在明媚清新的画面之中。
“叶上初阳乾宿雨”,昨夜雨景,尚留梦中,对已逝情境的回忆和眼前的情境截然不同。燥热不安的感受与对故乡的回忆直接相关,满塘的荷叶也变成了夏日“溽暑”的产物,它昂然挺拔、清晰润朗,带来了风的消息。称之为“风荷”,原是因它被风所举起,也是因它带起了一股清凉之风,抑或是因它带来了远方的风意。“风荷”玉立,清风徐徐,更勾起了对家乡的思念。此时的家乡,远隔千里,那浩瀚的芙蓉浦可与家乡的景致相同?诗人曾在那里缓荡轻舟,抒怀赋诗。这时节,汴京的荷花也在盛开,城中“夹岸垂杨、菰蒲莲荷、凫雁游泳其间。桥亭台榭、棋布相峙”(《东京梦华录》卷二),也并不比家乡的芙蓉浦逊色。睹物思乡,能不感慨?这时,不论是家乡的荷,还是汴京的荷,都让人难以释怀。
由令人烦躁的溽暑到清凉饱满的绿荷,从家乡的芙蓉浦到京都的芙蓉浦,让诗人的情思不断徘徊在现实与梦幻之中,清晰与朦胧之中。这种难以逾越的两难之境正是诗人此时此刻的感情体现。因为诗人既不能退回梦境,又不愿跨入现实,既不愿滞留他乡,又不能回归故乡。在作品中,词人不愿将故乡和他乡明确区分,而是无奈地将二者重叠在一起,借故乡来品味他乡,借他乡来怀念故乡。“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遥”字和“去”字自然流露出思乡之情,引出下面“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遥”字和“久”字配合得十分默契。词人被两个意象困扰,既不知何日离开家乡,也不知何日回到家乡。
久居异地,思念家乡本是人之常情,但下面的“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却令人惊奇。“相忆否”,既是思念,又是问询。问候中浸润着向往、认同和赞许之意。越是在遥远的地方,这种问候越是显得珍贵而切实。“渔郎”、“轻舟”、“芙蓉浦”一系列意象包含了对历史文化内涵的体认和生命本质的体认,温馨的意象既使思乡之情得以具体化,又得以美化。
在“渔郎相忆”和“小楫轻舟”的意象中,作者化为一个女性情人的角色,使作品将思乡之情与爱情巧妙地融合起来,与屈赋中美人香草的写法有相通之处。这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中勾起的怀恋之情,是一种感情上的闪念和冲动,是心灵寂寞的展示。既想维系心灵的沟通,又不必有什么必然的结果,这就是“渔郎”意象的本质。归属的愿望不能实现,渴望和依恋本身就是最真切的存在形式。“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只要能寄托相思就行了,并不在乎有什么结果。
这本是一首思乡的词,但思乡和爱情的双重展现,使作品获得了一种轻灵而朦胧的美。这也是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的一大特色。
周邦彦《苏幕遮》全文
苏幕遮·燎沉香宋代: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译文:焚烧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窃窃私语。初出的阳光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想到那遥远的故乡,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江南一带,却长久地客居长安。又到五月,不知家乡的朋友是否也在思念我?在梦中,我划着一叶小舟,又闯入那西湖的荷花塘中。扩展资料:1、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2、赏析京城夏日雨后荷塘的景致牵动了词人对故乡最亲切的回忆,荷花成了词人思乡的媒介,成为一篇写荷绝唱。这首词天然真美,不事雕饰,它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与词人的乡愁,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这在周邦彦以雕饰取胜的词作中当为别具一格之作,陈延焯称赞此词“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词人这份恬淡的胸襟不正是故乡“天然去雕饰”的荷花所赋予的。3、作者简介周邦彦(1057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词人。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赵顼元丰初,在汴京为太学生,写了一篇《汴都赋》,描述当时汴京盛况,歌颂了新法,受到赵顼的赏识,被提拔为太学正。以后十馀年间,在外飘流,作过庐州(今安徽合肥市)教授、溧水(今江苏省)县令等。宋哲宗赵煦绍圣三年(1096年)以后,又回到汴京,作过国子监主簿、校书郎等官。宋徽宗赵佶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负责谱制词曲,供奉朝廷。又外调顺昌府、处州等地。后死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幕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