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观火的主人公是谁
隔岸观火的主人公是范雎(jū)、白起。
故事内容为:
战国后期,秦将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全歼赵军四十万人,乘胜追击,直逼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解燃眉之急。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范雎,并建议范雎劝说秦王暂时同意议和。随后,范雎面奏秦王,请求退兵,允许秦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并召白起撤兵,白起虽心中不快,却无可奈何。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由于白起正在生病,只能改派王陵率军出征。由于赵国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王大怒,此时范雎在一旁煽风点火,最终秦王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
赵王派苏代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却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隔岸观火,汉语成语,读音为:géànguānhuǒ
意思是:比喻置身事外,对别人的危难不去救助,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
成语出自唐·乾康《投谒齐已》: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
成语的近义词有:冷眼旁观见死不救漠不关心袖手旁观置身事外充耳不闻
反义词有:八方支援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唇亡齿寒
成语造句:我们不能以隔岸观火的态度,去对待现实中的不良现象。
隔岸观火的主人公是谁
隔岸观火的主人公是范雎(jū)、白起。秦将白起在长平之战中打败了赵军,直冲到赵国的首都,平原君就派苏代前往秦国,贿赂范雎,并希望他可以说服秦王能够退兵。范雎对秦王说秦兵已经打了很多天仗了,需要进行休整,不如趁这个时候停止进攻让赵国来割地求和。随后秦王同意了,虽然白起心中不开心,但也无奈。后来秦国再次打赵国,白起刚好生病,就让王陵率兵出征,但是久久攻不下,秦王只好再去找白起带领部队,白起因为和范雎有矛盾,经常称生病。秦王就很生气,剥去了白起的官职,让他自杀。赵国就是那个制造别国内乱和离间又隔岸观火的一方。成语寓意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睢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这样一种缺乏关怀、互助、友爱的做法实在要不得。人活在社会中,各种厄运随时会降临,各式逆境也会让你深陷其中。当下活得顺风顺水,难免有一天也会举步维艰。当别人家“着火”时,不要“观火”,哪怕泼上一盆水,也会“胜造十级浮屠”。隔岸观火造句1、年少可以轻易沉沦在人生中,或悲或喜,长大以后看着别人挣扎得如火如荼,闲暇得那份不温不火的淡然,很难说,身在其中和隔岸观火那种好。2、找外地帮会,很可能让那些本地帮会隔岸观火,我们还没发展起来估计就会受很大损失;如果找本地帮派,这样的内斗师出无名,临时招来的人手也会很快就散伙。3、田兄,公孙度的手下多能打那是尽人皆知啊,咱们手上那万把人,根本不是对手啊!况且真的火并起来,那些平日里有往来的将领,八成会隔岸观火吧!
隔岸观火的典故
隔岸观火(gé àn guān huǒ)。
站在对岸看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加帮助,而采取观望的态度。有时也表示不是身临其境,对情况了解不深。
唐·乾康《投谒齐己》:“隔岸红尘忙似火;当斩青嶂冷如冰。”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
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雎,对范雎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雎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
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雎的建议,也无可奈何。
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秦王又派范雎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雎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到这个下场。
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雎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隔岸观火是关于谁的典故 隔岸观火典故是谁说的
1、成语出处五代·乾康《投谒齐已》。
2、隔岸观火指站在对岸观望火灾;用来比喻对别人的急难不加救助,而采取看热闹的态度。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3、成语寓意: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睢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这样一种缺乏关怀、互助、友爱的做法实在要不得。人活在社会中,各种厄运随时会降临,各式逆境也会让你深陷其中。当下活得顺风顺水,难免有一天也会举步维艰。当别人家“着火”时,不要“观火”,哪怕泼上一盆水,也会“胜造十级浮屠”。
隔岸观火成语
【成语名字】 隔岸观火 【汉语拼音】 g n guān huǒ 【成语解释】 在河水对岸看火灾。语或本清.梁启超〈呵旁观者文〉。比喻事不干己,袖手旁观,漠不关心。 【成语典故】 清.梁启超〈呵旁观者文〉(据《饮冰室文集.卷五》引) 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旁观者,如立于东岸,观西岸之火灾,而望其红光以为乐。如立于此船,观彼船之沈溺,而睹其凫浴以为欢。若是者,谓之阴险也不可,谓之狠毒也不可,此种人无以名之,名之曰无血性。嗟乎!血性者人类之所以生,世界之所以立也。无血性则是无人类无世界也。故旁观者,人类之蟊贼,世界之仇敌也。 【成语注解】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比喻事不干己,袖手旁观,漠不关心。 使用类别,用在置身于外的`表述上。 【隔岸观火造句】 1、要我见死不救、隔岸观火?我做不到! 2、朋友有难,怎可隔岸观火,置之不理呢? 3、他准备隔岸观火,让双方恶斗下去,好坐收渔翁之利。 4、在此次变故中,最让我寒心的是多位好友隔岸观火,不肯伸出援手。 5、那些平日所谓的朋友,一知道我们有难,反倒个个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 6、我让他们自己设法度过难关,其实是在训练他们处事能力,怎能说我是隔岸观火呢! 【近义词】 :见死不救,作壁上观,冷眼旁观,袖手旁观,漠不关心 【反义词】 :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拔刀相助,排难解纷,当仁不让 辨似: 形音辨误 同隔岸观火及见死不救都有对于他人的困难漠不关心,不施以援助的意思。 异隔岸观火侧重于不但不援助,而且还在一旁看热闹;见死不救侧重于对面临存亡危机者,不肯施予救援。 隔岸观火,见死不救、辨似【造句】 他准备隔岸观火,让双方恶斗下去,好坐收渔翁之利。 眼看他将陷于万劫不复的苦难,我们怎能见死不救呢? 【隔岸观火的成语故事】 隔岸观火是指在河的对岸看另岸的火灾。比喻事不干己,袖手旁观,漠不关心。有人认为这句成语是出自于五代干康的〈投谒齐己〉诗,诗里有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二句,意思是说:干康来到齐己的住所,看到对岸的红尘世界忙碌热闹如火,但是窗子里的修道者齐己却像一座山,冷冷冰冰。这里的隔岸红尘忙似火,语义和隔岸观火事实上有点差距。清末梁启超有一篇〈呵旁观者文〉,里面说:旁观者,如立东岸,观西岸之火灾,而望红光以为乐。这里的意思正是隔岸观火的意思。所以梁氏接着说这种隔岸观火的人就好像站在这边船上,眼看另一艘船沉溺,却把它当成是只水鸟沉浴水中一般。不但不去救,反而以为乐了。后来隔岸观火这句成语可能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事不干己,袖手旁观,漠不关心。
隔岸观火是什么意思?隔岸观火的成语故事
隔岸观火是什么意思?隔岸观火的意思:隔着河看人家着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去求助,在一旁看热闹。 隔岸观火的成语故事> 公元202年,袁绍一病不起,继而去世。三个儿子开始了争权夺利的斗争:长子被摒弃在外,权力由次子接管,幼子支持这一决定,长子当然不买账,为此,袁家兄弟开始内斗。 曹操把他们兄弟的内讧看成是一次机会,于是发动攻击。然而,他的威胁使袁家兄弟把争斗置于一旁,团结御敌。曹操撤回,留给袁家兄弟更多的时间酝酿内战。袁家兄弟又各持己见,战争逐步升级。此后3年,曹操充分利用了袁家兄弟的不团结,占领了他们的部分领地。 公元205年,曹军袭击并杀死了袁家长子。此时,曹操已经占领了袁氏家族的大部分领地。袁家两兄弟被迫逃离自己的疆土,他们求助叫乌桓的游牧民族的庇护。 两年后,即公元207年,曹操对庇护袁家兄弟的乌桓族发动袭击。一番长途行军后,曹军摧毁了乌桓族,并杀死了乌桓族首领,袁家两兄弟乘机逃跑。他们又投奔到另一个更远的游牧民族公孙康的麾下。 平定河北之后,夏侯惇等人劝曹操攻打公孙康。曹操却笑着说:“不烦你们再次出兵了。几天之后,公孙康会把二袁的首级亲自送来。”诸将都不相信。没过几天,公孙康果然派人将袁熙和袁尚的首级送来了。众将大惊,都佩服曹操料事如神。曹操大笑说:“果然不出奉孝所料!”说著,拿出郭嘉临死前留给他的一封信。郭嘉在信中写道:“如果听说袁熙、袁尚去投靠辽东,主公千万不要加兵。公孙康一直担心袁氏被吞并之后,二袁去投奔他。倘若率兵去攻打他,他们肯定并力迎敌,欲速则不达;倘若慢慢地谋取,公孙康、袁氏兄弟必然会互相图谋对方。” 果然,当探子回报公孙康曹操并无攻打辽东之意时,公孙康立即将袁熙、袁尚斩首,使曹操兵不血刃便达到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