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时间:2024-02-23 03:02:40 编辑:莆仙君

《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例如苏轼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写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又由于作者用词精当,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

《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一、《醉翁亭记》作者的“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山水之乐。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2、宴酣之乐。“山肴野蔌”,“非丝非竹”,众宾欢,太守醉。
文章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此段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接着写太守设宴,众宾宴饮之乐。宴席丰盛而充满野趣,众宾起坐喧哗,乐不可支。太守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3、乐人之乐。故作文以记。三乐归一,与民团乐。
作者巧妙地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也是用的层层烘托的笔法。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这样,太守之乐就在众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颠,显示出主观感受和体验的高人一筹。

二、《醉翁亭记》简介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