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几个当代“愚公”的事迹
,河北省满城县群众自发地为带领大家开荒致富的4位女“愚公”吴伟、李花琴、贾俊桥和王淑秀(这4位农民从2001年起各自带领群众在荒山秃岭上植树造林,惠及数千农民
冀更新,一心治渣的“当代愚公”
200亩土地被推平、厂房基础正在浇筑、数公里长的围墙正在砌筑……一条新的磨细钢渣粉生产线目前正在武汉建设。这条年产30万吨磨细钢渣粉的生产线年底竣工时,将使武钢武汉冶金渣环保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年处理钢渣150万吨的能力,使企业成为国际上最大的集约化精细加工钢渣的现代化企业。这条生产线的“缔造者”是武钢武汉冶金渣环保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冀更新。他带领25个待业青年从3万元借款起步,用17年时间书写了一部治理渣山的传奇。17年里,上百万吨、价值过亿元的优质钢铁被回收转供给武钢,近千万吨钢渣变废为宝,武钢也因此成为国际上第一家年产百万吨钢渣却实现零排放的企业。
当代愚公
———记盖州市二台子乡牌坊店村党总支书记张作玺
初秋时节,记者来到位于盖州市最南端的全国文明村———二台子乡牌坊店村采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笔直宽阔的柏油马路直伸村中央,一排排整齐新式北京平和一栋栋二层小楼错落有致;放眼望去,满山林木郁郁葱葱,快要成熟了的苹果挂满枝头,一股股清香沁人心脾。看到牌坊店村有今天这样的变化,村民们不会忘记,带领大伙儿“拔掉穷根”的致富带头人———村党总支书记张作玺。
当代愚公梦见山里藏有宝 坚持移山16年
山上挖洞寻宝 老人一挖16年
10几年前,一位家住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的农民马清荣,他做了一个梦,梦见离家20多公里的大姚县赵家店乡马鞍山里藏有“宝”,1990年10月
15(农历)开始,马清荣在山上搭了个窝棚,除了吃饭睡觉,开始凿洞挖宝,一直持续了16年。现在,他已经打下洞穴500米,但还没有找到宝藏,他发誓要将洞一直打下去,直到找到“宝”物为止。
愚公移山的影片评价
影片《愚公移山》整体上遵循着上述“英模传记片”的基本叙事方式,但霍建起导演也显然有着自己独特的构想,其最突出的艺术处理手法,是一个新颖的、独具匠心的三层交叉叙事结构。第一层,是影片的主体,也就是必须重点展现的、李双良的英模事迹。这一层叙事从1984年李双良退休开始讲起,一直讲到90年代他基本完成废渣治理,并拒绝了自己应得的两千万治渣分红结束。这层叙事非常注重历史情境的真实性,从80年代到90年代,场景的美工、布景、服装、化装、背景环境声等都非常到位。最关键的是,影片还得到了太原钢铁集团的大力支持,很多历史感强烈的戏,都能在太原钢铁集团下属的工厂找到相应的场景,使影像在还原治渣历史方面,做得非常准确、到位。当巨大的渣场和烟雾缭绕的钢厂呈现在观众面前时,观众在震惊之余,必然能够迅速地进入那个历史情境。该层叙事作为影片主体,比较完整和详细地表现了李双良整个治渣的过程,以及他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克服了诸多的困难、麻烦和诱惑,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能力突出的、甘于奉献的、具有伟大人格的英模形象。这其实就是此种类型的常规叙事结构,绝大部分英模传记片,也就到此为止,基本能够把人物和故事交待清楚,并完成主题昭示。影片的第二层叙事,可以称之为“李双良的青年时代”,这层叙事采取了倒推叙事,从60年代,李双良作为一个炉内爆破能手为厂里做出突出贡献讲起,一直讲到1949年解放前后,李双良从一个给官僚资本家钢厂打工的农村青年,变成了国家的主人、工厂的主人,翻身得解放的经历。影片通过前史的倒推叙事,逐步向观众揭示了李双良的心灵成长史。因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真的给贫苦工人李双良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带来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带来了幸福和快乐。这种主人翁的幸福感伴随了李双良的一生,厂子不是别人的,厂子就是自己的,自己理应为厂子付出、理应为厂子负责。这一层叙事通过对李双良成长史的追溯,恰到好处地找到了李双良行为的心理依据。第二层叙事和第一层叙事中突出的影像写实性不同。在这一层叙事中,霍建起导演更加重视抒情和诗意的视觉效果。第三层叙事,是穿插在前两层叙事中的一次虚构的人物访谈。在电视台演播室里,李双良和女主持人轻松地聊着天、回顾着这段治渣历史,并不时回答着女主持人提出的疑问。因为有了这个当下时空的访谈,李双良的一生成为一次大型的闪回,使整部影片,尤其是作为故事主体的治渣事迹,也具有了一种浓浓的历史感。不管创作者有意还是无意,客观上这层叙事所赋予故事主体的历史感,拉开了英模事迹与观众现实生活的距离,使之成为一种“彼处的再现”,回避了观众在现实认同上所可能遭遇的障碍。《愚公移山》这部影片,其历史感的营造既适合于这个题材,又是一种机智的创作策略,更重要的,还是作者严肃的创作态度的表现。 (《电影艺术》杂志)
愚公移山的电影剧情
太钢(太原钢铁集团)产生的废渣堆成了一座座渣山,不仅影响了生产,而且给城市环境造成污染,侵田占地,污染环境,给百姓健康带来危害。1983年,太钢老工人李双良退休了。经过认真调查研究,他果断地向公司领导提出承包治理渣山的要求:不要国家投资,个人不多要报酬,只要一个治渣权,保证在七年内搬走太钢的渣山。当时,太原钢铁公司上上下下都怀着一种惊异的目光看待他这种举动。因为钢铁废渣的产生速度快,而处理这些废渣是每个钢铁企业的头痛事。厂方认可了这个方案,和李双良签订了承包合同,放权给李双良。 李双良雇用大批农民工清除废渣、并以废渣中可回收钢渣卖的钱支付农民工劳务的治理方案,既有效率,又无需额外投入,甚至还有盈利。在他的带领下,渣场职工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把堆积了约半个多世纪的高23米、占地2.3平方公里、总量达1000万立方米的渣山搬掉,累计回收废钢铁130.9万吨,还自创设备,生产各种废渣延伸产品,创造经济价值3.3亿元。十几年的治渣行为,为李双良个人积累了高达两千万人民币的财富,但李双良当年签承包合同时只想做事,并无赚钱之心,最终分文未取,把这笔巨额财富全部留给了企业。 1986年,废渣治理工作已取得较好成效,这时李双良决定修建围墙以阻止渣灰的扩散。13米高,20米宽,2500米长的围墙建成以后,加上喷水系统的配合使用,渣灰扩散的问题得到很大的缓解。接着,李双良又带领职工在原地建成了绿树成荫的大花园。1993年,十年过去了,曾经的废渣场变成了美丽的花园,它使人们想起李双良,想起他平凡的人生和他不平凡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