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化和万历时期产青花瓷有什么区别
明弘治早期青花瓷胎质细腻洁白,瓷胎轻薄,晚期时候,瓷器胎体趋于厚重;胎釉肥厚润泽,釉面颜色呈现白中闪青色,在器身的一些积釉处 ,釉面颜色呈现 淡淡的青色,青花色泽偏淡。明正德早期至中期,出产青花瓷和成化、弘治时期产青花瓷类似,胎质细腻洁白,瓷胎轻薄,到了后期,制作的青花瓷胎体逐渐变 得厚重,做 工粗糙,其中琢器上的衔接痕迹明显;胎釉肥厚润泽,釉面呈现白中闪灰色,釉面中存在细小气泡。
纹饰
明弘治早期青花瓷纹饰和成化时期大体相同,笔法纤细柔和,图案疏密有致,到了后期笔法线条则开始偏向于粗犷。纹饰内容主要有动物、侍 女、花卉等。明 正德青花瓷纹饰采用了双线勾勒平涂、一笔点画等装饰手法,纹饰图案分为纤细工整和古朴浑厚两种风格。因为当时受伊斯兰教和道教的影 响,图案纹饰中多 伴有阿拉伯文或者八思巴纹,还有充满道教色彩的真武大帝、八仙、八宝图案等。
器形
明弘治青花瓷传世品较少,其器形主要有碗、盘、罐、香炉、高足碗、折沿盘、撇口盘、葫芦瓶、三足炉,收口碗等,器形规整精致。瓷器底 足为挖足,足较 矮,其中瓷器内壁底面会向下凹陷,有些凹陷甚至能直接接触台面,甚至将足顶起,器足接触不到台面,这是弘治时期青花瓷的一大特征。明正德时期青花瓷延 续了前朝的传统器形,包括碗、盘、尊、壶等,此外还创烧了很多新器形和大件,一些稀有瓷器器形就是出自正德时期, 如花插、书桌插屏、山形笔架、四层 式圆盒等。
浅谈明代成化瓷器有哪些特征
成化瓷是汉族瓷器烧制的稀世珍品。其最重要的成就,是斗彩的烧制成功。成化斗彩瓷胎薄体轻,釉脂莹润,色彩鲜艳,画面清澹雅逸,代表作如鸡缸杯、成化斗彩三秋纹碗、高士杯、葡萄杯、婴戏杯、天字罐等,均为绝代精品。成化时的官窑产品质量极其讲究,民窑产品也很精细。青花瓷在成化时风格为之一变,其呈色由浓艳变淡雅,成化青花被推为明代八大时期之冠,淡描五彩精雅绝伦。王掌柜总结了成化瓷器特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器型特征:成化官窑以制作高足杯、酒杯、盘、碗、罐等小件瓷器为主,器型小巧俊美,做工极好。斗彩人物小杯、鸡缸杯、葡萄纹杯、葡萄纹小碟、天字罐等均为成化官窑代表作。
2、成化瓷胎体特征:成化官窑瓷器为明官窑之冠。成化官窑瓷有厚胎、薄胎两种,色如白玉,质地纯洁细腻。大部分为薄胎瓷,迎着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加上釉层肥厚,如羊脂玉一般。
3、成化瓷釉面特征:成化瓷釉面细润。青花瓷底釉微闪青色或略显灰青。乳白(甜白)具有羊脂玉般的质感,釉层肥厚滋润,光洁无瑕。但器物口沿下长有一圈轻微的积釉。
4、成化彩瓷特征:成化白瓷因所用瓷土是明代最好的,故白瓷品质极好,薄胎白瓷实为明代第一。成化白地彩瓷之所以著名是与成化白瓷的高品质分不开的。
成化又分:成化孔雀绿釉瓷、成化黄地紫彩瓷、成化白釉五彩瓷、成化釉里红瓷、成化青花红彩瓷、成化斗彩瓷等。
5、成化青料特征:成化青花瓷少数用苏料,故成化青花瓷中有的色调浓重近似于宣德青花瓷。成化中期改用国产品等青,也使用与进口苏料勾兑,形成了青花瓷本朝的色调——淡雅。因釉层肥厚,釉下青花纹有云雾般若隐若现的现象。
6、成化纹饰特征:常用的纹样有婴戏、高士、麒麟、三秋、九秋、秋葵、花蝶、团菊、荷莲、鸳鸯卧莲等,另有一些受佛教纹饰如长生莲、梵文、八宝等,也开始流行。宝相花、团花运用了对称、连续等装饰手法,是成化瓷新采用的图案化纹样。
成化瓷纹饰采用印、划、刻、绘画等多种技法,因彩瓷品种而异。斗彩和青花五彩多用双线勾画釉下青花纹,线条纤细。釉上天彩则用平涂法,色只有浓淡之分,无晕染手法。人物纹只画单色外衣,无内衣为衬,花鸟体型丰满,叶子长化成手掌状,无阴阳背向反侧,花朵只绘正面形,山石无凹凸之感,蕉叶顶尖略圆,莲瓣纹与旋转叠压的菊瓣纹边饰,用线圆浑。
8、成化底足特征:成化瓷常见砂底,其上有黄褐色或黑褐色的斑点,人称“糊底迷”;成化瓷圈足大多数画有两周十分规矩的青花线,上面的青花线纹色较淡,下面的较深。据此特征可作为明中期无款瓷器的断代工具之一。
9、成化瓷款式特征:成化瓷官款有“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两种,用青料书写。还有一种“天”字罐。
望采纳,谢谢
我国明代成化时期伯瓷器有哪些特点?
成化时期的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此时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得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成化时期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涂,只分浓淡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蓝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成化官窑器年号款以青花楷体6字双竖行“大明成化年制”为主,体式比较统一,款的位置也大多数在器物底部。除6字楷书双行款外,还有少量“大明年制”4字双行楷书款。但无论官民窑产品,均无“成化年造”、“成化年制”4字款。
成化瓷器真伪如何鉴定?
1、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2、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4、斗彩为成化创新品种。5、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6、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7、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上面一条则显清谈。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8、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圆头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横不越刀。
明代成化青花瓷器怎么鉴定
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处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鱼藻的水草飘似海带;山石似钥匙状无凹凸感;边饰较简单,碗、盘、杯等口沿、圈足仅用弦纹装饰;龙多为夔龙,鼻子长长的像象鼻;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胎质细腻洁白,釉极细润有玉质感,但稍微发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盏托、盘、杯、碗等,炉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炉。款识除“天”字罐外,还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单、双行款;图记款主要有方胜、银锭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与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纤巧柔和。后期与正德器接近。花叶纹细而密,梵文图案增多,龙纹纤细柔和,人物洒脱。款识为六字、四字楷书款都有。
正德仍用国产料,前期用平等青,发色灰蓝。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晕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质、釉质与弘治接近,气泡密集。深腹碗、带座器等流行。后期多见大器。纹饰常见的有凤穿花、鱼藻、狮子绣球、庭园婴戏、树石栏杆、莲托八宝等,绘画较弘治的粗。碗盘底心下蹋,碗出现鸡心底。器底多见窑红、粘砂、跳刀痕等现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书款,个别用“造”字。
官窑大明成化年制的青花瓷碗价值多少
明成化青花瓷是汉族传统名瓷,分官窑,民窑两种。明成化朝(公元1465—1487年,明宪宗朱见深年号)历时23年,景德镇御窑厂生产全面恢复正常,是汉族陶瓷烧造史上重要的历史时期,成化青花可谓明代中期青花瓷艺术的代表。其器突出特点是玲珑秀奇、端巧工细,后人对其评价颇高。成化青花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成化初年所制,各方面都与宣德青花相似,尤其是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更难与宣德青花区分;另一类以胎薄、釉白、青色淡雅为主要特征,是成化青花的代表,与后来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真品加之不菲,这要看你出售方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