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庵的介绍
石庵位于湘桥区意溪镇桂坑村石庵山(古称石瓮山)西面半山坡,距潮州市区约15公里。山上高树凝烟,怪石嶙峋,曲径迀回,洞穴幽邃;山下碧溪流水,清幽雅致。石庵依山而筑,尽得自然之神韵。庵分二层:上为佛堂,白墙灰瓦,十分简朴,堂前有桂花一株,高逾一丈,植于明代,据传为明末公主(郡主)手栽,芬馥异常;下为自然岩洞,洞虚如室,可容十数人。从山脚登蜿蜒小径而上,可见路左峭壁上,镌“寒拾留响”、“不昧因果”的摩崖石刻,为明代南京礼部尚书黄锦手书。
石庵的景点简介
从意归公路旁镇政府附近向左转,进入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桂坑村北面山麓――石庵,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兼备的文物风景区。顾名思义,石庵所处的位置怪石嶙峋,别具一格,景区的中心是个大山坳,坳里巨石遍地,山上绿树成荫,山泉潺潺,沿途种满了青梅果树,这里冬暖夏凉,气候怡人。据载,明朝末年,尚书黄锦选中此山坳作为避政隐居的地方,他以一个天然石洞作居室,取名“天然岩”,并书写了“最上岩”3个大字,刻在天然岩对面一块巨石上,后人又在“最上岩”下端刻上“石庵”两字,石庵因此而得名。从山下沿迁回曲径而上,可见到左边峭壁上“寒拾留声”,“不昧因果”等摩崖石刻,再往上行,石庵便掩映在林木与岩石之中, 石庵依山岩而建,上为佛堂,面宽三间,进深一间,白墙灰瓦,十分简朴。堂前种有一棵四季常开的桂花树,相传种植于明代,常年茂盛葱郁、芬芳馥郁。佛堂下方是天然岩洞,宽大如室,可纳数人,岩前空地可容几十人坐立。在巨石上,镌刻着“最上岩石庵”五字,为明代礼部尚书所题。更令人回味无穷的是:修建后的石庵,竟以简洁的风貌,使用水泥和“现代”铝合金结构建造。“古今结合”、“中西合璧”,是一处建筑风格比较现代式的庵寺。该石庵于1987年被列为潮州市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刘墉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刘墉(1720~1805年 ),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 人。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江宁知府、内阁学士,迁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少保,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参与办理和珅。
嘉庆九年 ,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获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书法造诣深厚,是著名的帖学大家,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刘石庵是谁
刘墉(不是当代那个)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祖籍江苏徐州丰县。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刘统勋子。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有乃父刘统勋之风。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京。谥文清。
就是宰相刘罗锅吧!
画家石奄原名叫什么,那个朝代的,作品有哪些?
石庵——刘墉。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祖籍江苏徐州丰县。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刘统勋子。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有乃父刘统勋之风。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工书,尤长小楷,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京。谥文清。
清代刘墉官衔几品?真的是罗锅吗?他的作品有什么?
清代刘墉官衔一品,史书并未见“罗锅”二字,如果说是为了避讳,但是当时和他同时代的人的作品和记载里,也没有发现“罗锅”二字。只是在嘉庆皇帝的实录里,有“刘驼子”的记载,但当时刘墉已经年近八十,驼背很正常,并不能说刘墉是驼背。所以刘墉并不是罗锅。刘墉曾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并派办《西域图志》及《日下旧闻考》总裁。刘墉,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生于山东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其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qǐ)曾担任四川布政使,是康熙年间有名的清官。父亲刘统勋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军机大臣等职,其地位之高、兼职之多,堪与后来的和珅相提并论,也是有清以来以汉人身份出任首席军机大臣的第一人。刘墉成长在名门相府,家族成员世代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刘墉自曾祖父刘必显至刘墉的侄孙刘喜海,刘氏家族共出了35位举人、11位进士和2位大学士。扩展资料:刘墉不失其刚正的事例,最具代表性的有两个:1、其一是在做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兼上书房总师傅的时候,处理了一件惊动全国的案子。那是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御史钱沣参劾山东巡抚国泰专横,结党营私、贪脏舞弊案,以向皇上纳贡的名义大肆搜刮钱财,下属历城、益都等几十个州县仓库亏空严重。乾隆皇帝对此事十分重视,责成和珅、刘墉等同钱沣一起前往核查。这个案子的当事人国泰是山东巡抚,皇妃的伯父,国泰的父亲是四川总督文绶。他是刘墉的老上级,国泰的后台就是和珅。国泰是满洲镶白旗人,姓富察氏。和珅得到要查办国泰等的消息后立即派家人通风报信,让国泰做好准备。在赴山东途中,和珅甚至出言威胁钱沣。刘墉深知和珅与国泰的关系,因此常与钱沣密商对策。刘墉至山东境内,化装道人,步行私访,终于查明事实: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泰邀功请赏,以荒报丰,开征时,凡无力完纳者,一律查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名。到山东历城县后,和珅拒绝全面查库,说只要抽查几十个库就可以了,并且先起身回到住所。钱沣却坚持要求先封库,第二天彻底拆封。结果发现库里的银两“多系圆丝杂色银”,通过盘诘库吏得知,这些银两是从各商铺借来充数的。于是,出告示叫各商铺前来认领,“迟来即封贮入官矣”。于是商贾纷纷前来认领,库藏为之一空。在这件事上,刘墉对钱沣的支持态度对于案情最终水落石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支持钱沣,如实报奏朝廷,奉旨拿国泰回京,并开仓赈济百姓。当时皇妃已为国泰说情,有的御史从旁附合。刘墉遂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 同时也得罪了和珅。2、还有一件事正史上似乎少有记录,就是乾隆六十年的“夺大宝”事件。乾隆皇帝在乾隆六十年的时候准备禅位于嘉庆,临当受贺时,乾隆皇帝却不肯交出印玺,于是刘墉制止群臣向新皇帝道贺,自己入内向太上皇乾隆追索大宝。“半日力争,卒得大宝而出,始行贺礼”。在那样一个封建朝代能有如此壮举,实在不易!但是,做了京官的刘墉更多的时候,是“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其间大错也犯,小错不断,不过总的来说,官运还不错。乾隆五十二年初,刘墉因为漏泄他和乾隆帝关于嵇璜、曹文埴(zhí)的谈话内容,不仅受到申饬,而且失去了本应获授的大学士一职。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乾隆委托刘墉主持祭拜文庙。因他没有行规定的一揖之礼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参劾。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底至三月初,负责皇子教育的上书房诸师傅因为连天阴雨没有入值,而刘墉对于这长达七天的旷工事件却置若罔闻。乾隆皇帝得知后十分恼怒,时任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的刘墉被责处得尤其严厉,降为侍郎衔,不再兼职南书房。乾隆皇帝还专门为此下了一道上谕,措辞相当严厉。乾隆五十八年,刘墉为当年会试主考官。又因为安排失当,阅卷草率,违制和不合格的卷子很多。按规定,刘墉等至少要罚俸10余年。乾隆皇帝虽然宽大处理,刘墉还是被”严行申饬”。刘墉入京任职之后,调整了自己的为官处事策略,变刚直方正为滑稽模棱,并没有和权势遮天的和坤做针锋相对的对抗。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乾隆帝”龙驭上宾”之后,已是体仁阁大学士的刘墉在对和坤的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乾隆帝死后的次日,嘉庆帝即夺和坤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职务,并复刘墉上书房总师傅一职,入内当值,以供随时咨询。随后,各省督抚及给事中,纷纷上章弹劾和坤,要求将和坤凌迟处死。这时刘墉对嘉庆新帝说:和坤虽然罪大恶极,但是毕竟担任过先朝的大臣,不能不为先帝留下面子,请从次律,赐令自尽,保全尸。 为防止有人借和坤案打击报复,使案件扩大化,刘墉等人又及时向嘉庆帝建言,妥善做好善后事宜。结果,在处死和坤的第二天,嘉庆帝发布上谕,申明和坤一案已经办结,借以安抚人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