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高陂镇

时间:2024-03-10 09:44:07 编辑:莆仙君

高陂镇的建制沿革

明、清《大埔县志》载:明嘉靖以前,有一水源远至20余里,源自白芒畲(今桃源镇与丰顺县边境),经桃源流至九龙湾入韩江,溉田200多亩。其水源高处筑陂圳叫高陂,受这高陂水灌溉田的村寨就叫高陂村。民国《大埔县志》载:高陂圩在韩江东岸,老圩原在高陂寨(今高陂中学校舍旁),清乾隆三十年移此,初称乌槎圩,惟各乡出入市者因习惯多呼旧名,故仍称高陂(普通话:gāobēi,以梅州市区(梅江区、梅县区)梅城口音的客家话梅州声:gāubī,大埔声:gōubī)。民国时期设高陂区署,建国后设区人民政府管辖十三乡,1958年撤区政府改为公社,1981年撤公社改为高陂镇和高陂区,1985年镇区合并为高陂镇,2003年和2004年原古埜镇、平原镇先后并入高陂镇至今。

高陂镇的人文历史

高陂是我国第一台200公升真空感应电炉和第一台电子轰击炉研制者、著名电机专家王灿文和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张胜友的故乡。境内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群落一一岐坑生态观光旅游点,西陂天后宫建于公元1542年,是全国现有的独一无二的塔式天后宫,是妈祖信仰在闽粤边区兴盛的典型实例,它集古代哲学、历史、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炉,是天后宫建筑史上罕见的杰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之一,2006年6月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石拱桥——高陂桥,建于明、清时代的方形土楼有富岭五凤楼、虎形天后宫,遗经楼等历史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