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虫治虫的为是什么意思
原文
《以虫治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编辑本段
译文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在危害秋天田野里的庄稼。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
忽然有一种昆虫出现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它们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这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消灭,年末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意为这虫的旁边容不得害虫)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庆州界:庆州地域
方:正当
为:成为
之:的
害:危害
一虫:一种昆虫
其:它的
喙:本是鸟兽的嘴 这里指子方虫 嘴
蔽:遮盖
则:就
以:用
之:代指方虫
悉:全都
为: 成为
皆:都
旬日:十天
岁:年成,收成
以:因为【“以”只有“因为”的意思,没有“因此”的意思,其实后面省略了代词“之”,其为 “岁以(之)大穰”,“以之”译为“因为这样”,就相当于“因此”。】
大穰:大丰收
其:这样
旧:过去
曾:曾经
之:语气助词,无义
谓:叫 ,称作
之:代指那种昆虫(子方虫的天敌)
傍不肯:虫名。意思是这虫旁边容不得害虫。傍:即“旁”,旁边。
注:子方即为子方虫
现实意义
.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的害虫的天敌的作用,降低农作物生产成品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
梦溪笔谈
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沈括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汉族。北宋科学家、政治家。1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代,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
沈括的成就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数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在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方药,多有记录,并有多部医学著作。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
沈括的贡献
沈括(约1031~1095)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鼎盛时期(北宋)最博学的科学家,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小时勤奋好学,14岁就读完家中藏书,他随父母到过许多地方,广闻博见,知识丰富。历任沭阳县主簿(县令助理)、太史令,参与过整理盐政,考察水利及任司天监、翰林学士等技术性官职,几乎包办了当时朝廷中的科学事务,如修历法,改良观象仪器,兴水利,制地图,监造军器等。他十分虚心求教,勤于思考,能向一切内行学习,“历访镜工”,“问教坊老乐工”,“问老医”,“凡所到之处,山林隐者,无不求访,及一药一术,皆至诚恳切而得之”,“发明考证,洞悉源流”。例如他三十多岁开始研习数学天文时,就常请教当时的女数学家胡淑修。沈括比她及其丈夫年长十余岁,仍能如此虚心下问,并屡叹曰:“得为男子,吾益友也。”他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学、生物、化学、医药、水利、兵工、冶金、建筑、文史、乐律等多学科领域,都有很高造诣。有《梦溪笔谈》、《长兴集》、《苏沈良方》等著名(据《宋史·艺文志》记载他的著述有22种155卷,但不少已散失)。研究中国科学史的专家李约瑟誉他为“中国通”。
沈括十分重视调查、观察、实测、实验,并且要“原其理”,“以理推之”。他倡导“见简即用,见繁即变,不胶一法”,这也是他取得天文、物理等方面独创性成就的原因之一,他的科学思想受儒、道、元气说等的影响,同时注意核查他人在实测中的数据。例如在天文学方面,他详细观察五星运行轨迹(“如柳叶边缘”)和陨石坠落时的情景;为测量北极星与北天极的真实距离设计了窥管,每夜3次,连续三月,得200 余图,得出当时极星“离天极三度有余”的粗测结论;作晷漏实验十余年,首次推出冬至日昼夜“百刻有余”,夏至日“不及百刻”的结果。他还设计了“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梦溪笔谈》卷七)的演示实验,证明了“月本无光,日耀之乃光耳”,以及月相变的道理。对历代历法的积弊改进,推行了比较合理的“奉元历”,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更科学的“十二气历”设想:即以节气定月份,大小月相间的纯阳历。
沈括对指南针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把“方家以磁石磨针锋”而得的人工磁化针用来作试验,提出四种装置方法(水浮法,碗沿法,指甲法和单丝悬挂法)并分别评论,指出悬丝法“最善”及具体办法(“独丝、”“粘蜡”),还记载与验证了磁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磁偏角现象,比西欧记录早400年。
在光学方面,沈括对小孔成像、凹镜成像等成倒影(像)的诸种现象进行比较,得出“碍”(焦点)的概念(参见“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并具体描述了焦点处“大如麻菽著物则火发”的现象,他称光通过“孔”“碍”成象为“本末相格”之术。他亲自查看了虹的成因而得出“虹两头都垂洞中”的记录,并说当时“自西望东则见”。通过“红光验尸”记录了民间利用新赤油伞滤光验出尸身上的青紫伤痕的方法。对透光镜将背面花纹字迹透现在镜面上的原因也从铸造工艺作了考察:“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纹)上差厚(厚度有差别),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
在声学上沈括用纸人来放大琴弦上的共振,以便形象地观察(英国人诺布尔和皮戈特在500年后才有类似的琴弦上纸游码试验),还记录了兵士用皮革箭袋作枕时“虚能纳声”的空穴效应,并深入分析了各种乐器制作、制钟等音乐声学问题。
在《梦溪笔谈》中,他还记录了许多宝贵科技资料如《木经》(喻皓)、活字印刷(毕异),水利施工(合龙方法)等等。
沈括在政治、军事、外交上亦展示了才能。他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1075年曾出使契丹,驳斥其争地要求,1080年抗击西夏侵略时受连累遭贬,1087年退居润州(镇江)梦溪园写出《笔谈》巨著。
为了纪念沈括的功绩,人们将小行星2027命名为“沈括小行星”。
编辑本段
以虫治虫实例
高大挺拔、枝叶茂盛的树木为喧嚣的城市增添了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可是在自然界中却有一些昆虫专门以树木的叶子为食。
这几条正在贪婪吞食树叶的虫子是一种叫做美国白蛾的幼虫,它几乎能危害所有的阔叶树、花卉、果树和蔬菜,一旦大规模地爆发,成片的树林、果园、庄稼就难逃厄运了。
这种害虫的原产地本来在北美洲,可是随着包装箱、木材等物品在全世界范围的运输,附着在上面的美国白蛾也被带到了世界各地。
由于它适应性和繁殖力都很强,常常爆发成灾,因而被列为国际检疫害虫。世界各国都在寻找防治它的办法。
常规的化学防治办法虽然见效快,但是喷洒出去的化学药品既污染环境,又会杀伤其他有益的鸟类和昆虫, 过上三年两载,美国白蛾的抗药性增强了,还会卷土重来。
其实,貌似凶恶的美国白蛾在自然界中也有天敌。但是它们大多生活在北美洲,遭受虫害的欧洲各国曾经从原产地美国和加拿大引进了10多种天敌,但往往不能长期生存。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杨歧忠教授经过十五年的寻找和研究,终于在我国的陕西找到了一种以前从没有发现过的美国白蛾的寄生性天敌,并把它起名叫白蛾周氏啮小蜂。
别看这种小蜂的个头很小,它的本事却不小。当啮小蜂找到美国白蛾的蛹以后,就用它腹部锋利的产卵器扎破蛹壳,把卵产到了敌人的身体内部,一次就可以产卵200-300多个。
三四天以后,啮小蜂孵化成幼虫,这些蛆状的幼虫以美国白蛾蛹中的组织和器官为食,最后杀死美国白蛾,并在它的体内化蛹。再过20天,羽翼丰满了的啮小蜂就可以咬破美国白蛾的蛹壳,飞向四面八方,寻找其他白蛾的蛹产卵寄生去了。小个头的啮小蜂就这样打败了美国白蛾这个庞然大物。
现在,在天津市园林绿化研究所的繁蜂基地,科学家已经研究出来用柞蚕的蛹作为美国白蛾的替代物,大规模地培育白蛾周氏啮小蜂。
同时,根据啮小蜂的生物学特性,科学家可以利用控制温度、湿度等手段来人工控制它们的发育进度,一旦哪里遭到了美国白蛾的危害,他们就可以迅速繁育出足够量的啮小蜂,成为一支随时应召的生物快速反应部队,放飞到灾害严重的地区去帮助我们消灭美国白蛾。
采访专家:“其实,在生物多样性的情况下,害虫的数量由于受到天敌的制约,它们不会大发生,也不会造成危害,那么,我们所采用的生物防治的办法就是利用自然界的这一规律,发现、研究和大量繁殖了美国白蛾的重要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从实际效果来看,已经达到了长期持续有效对美国白蛾的控制。”
由于利用这种以虫制虫的生物防治技术,既不会污染环境,又不需要太大的投入,而控制害虫的效果却持续有效,所以取得了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以虫治虫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
《以虫治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编辑本段译文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在危害秋天田野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它们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一遇上子方虫,就用钳子和子方虫搏斗,把子方虫劈成两半。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消灭,年末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意为这虫的旁边容不得害虫) 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它(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这虫咬成两段。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在危害秋天田野里的庄稼。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它们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它(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这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消灭,年末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意为这虫的旁边容不得害虫)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庆州界:庆州地域 生:生长出了(动词) 子方虫:今称黏虫,危害麦类、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种作物 方:正当 为:成为 之:的 害:危害 一虫:一种昆虫 狗蝎(xiē):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食性。 其:它的 喙(huì):本是鸟兽的嘴 此处指虫子的嘴 蔽(bì):遮盖 则:连词表顺接,相当于“就”。 以:用 钳(qián):指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物。 之:代子方虫 悉:全,都,例如,《出师表》中“悉以咨之” 为: 成为 皆:都 旬日:十天 尽:完 岁:年成,收成 以:因为【“以”只有“因为”的意思,没有“因此”的意思,其实后面省略了代词“之”,其为“岁以(之)大穰”,“以之”译为“因为这样”,就相当于“因此”。】 大穰(ráng):庄稼大丰收 其:这 旧:过去 曾:曾经 之:语气助词,无义 谓:叫 ,称作 之:代指那种昆虫(子方虫的天敌) 傍不肯:虫名。意思是这虫旁边容不得害虫。傍:即“旁”,旁边。 注:子方即为子方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在危害秋天田野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它们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一遇上子方虫,就用钳子和子方虫搏斗,把子方虫劈成两半。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消灭,年末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以虫治虫翻译及字词
《以虫治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
北宋元丰年间,庆州地区出现了子方虫,正在成为秋天田野里的庄稼的危害。忽然又有一种虫子出现了,像泥土中的“狗蝎”,它的嘴上长有钳子,千千万万,遍地都是。(它们)遇见子方虫,就用钳子搏击它,(子方虫)全都被砍成(成为)两段。十天后,子方虫都死了,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子过去曾经有过,当地人称它为“傍(旁)不肯”。
解释字词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庆州界:庆州地域
生:生长出了(动词)
子方虫:今称黏虫,危害麦类、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种作物
方:正当
为:成为
之:的
害:危害
一虫:一种昆虫
狗蝎(xiē):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食性。
其:它的
喙(huì):本是鸟兽的嘴 此处指虫子的嘴
蔽(bì):遮盖
则:连词表顺接,相当于“就”。
以:用
钳(qián):指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物。
之:代指子方虫
悉:全,都,例如,《出师表》中“悉以咨之”
为: 成为
皆:都
旬日:十天
尽:完
岁:年成,收成
以:因为【“以”只有“因为”的意思,没有“因此”的意思,其实后面省略了代词“之”,其为“岁以(之)大穰”,“以之”译为“因为这样”,就相当于“因此”。】
大穰(ráng):庄稼大丰收
其:这
旧:过去
曾:曾经
之:助词,无义
谓:叫 ,称作
之:代指那种昆虫(子方虫的天敌)
傍不肯:虫名。意思是这虫旁边容不得害虫。傍:即“旁”,旁边。
注:子方即为子方虫
求有关“环境保护与生物技术”的资料
本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基因重组技术的发现和应用,一项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迅速崛起,并成为高新产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生物技术是利用有机体(从微生物直至高等动物、植物)或其组成部分(包括器官、组织、细胞或细胞器等)开发新产品或新工艺的一种体系或一门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已经成为人类彻底认识和改造自然,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粮食、健康、能源、资源和生存环境等重大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现代生物技术在经历了第一次浪潮(侧重于高附加值产品,医药品等的研究开发)之后,迎来了第二次浪潮,即环境生物技术。
环境生物技术是由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工程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应用生物圈的某部分使环境得以控制,或治理预定要进入生物圈的污染物的生物技术。广义的环境生物技术涉及面很广,凡自然环境中涉及环境控制的一切与生物技术有关的技术,都可归为环境生物技术。包括环境中污染物的生物减少(Bioelimination),污染场地的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和无害化、无污染生物产品如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开发应用等等[1]。
二、 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农用化学物质的广泛应用,能源的大力开发以及都市化的进一步扩大,尤其是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崛起,使环境中出现了许多化学性、物理性及生物性新物质,如转基因生物,酶制品。这些新物质可能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新的不良影响。污染物的复杂化,污染的愈趋严重及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环境问题的突现使得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广泛应用成为必然。目前,现代生物技术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大致表现在环境监测与评价、消除污染、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挽救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四个方面。
1. 环境监测与评价
应用酶联免疫技术,PCR技术,电子显微技术,基因差异显示技术,生物传感器,基因探针,生物芯片等现代生物技术对环境进行监测与评价,是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研究报道也日益增多[2-4]。应用酶联免疫技术检测分析环境中的农药及其代谢物是90年代的一项新技术。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发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以及多氯联苯,二恶英,抗菌素等污染物的酶联免疫分析方法[5],其中用于现场快速分析的酶免疫试剂盒已商品化。此技术具有快速灵敏,费用低,特异性强和适于现场大量样品分析等优点。
应用PCR技术可检测土壤,水体和大气等环境中的致病菌与指示菌。Niedrhauser[3]等人利用PCR技术检测了食品中易导致人类脑膜炎的单核细胞生利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应用PCR技术对该菌种的分析只需几个小时便可完成,大大缩短了分析周期(传统方法至少需10天时间)。不仅如此,PCR技术还可以跟踪检测环境中基因工程菌珠(GEMs),可以测定基因表达和根据基因序列的诊断来检测环境中特异性种群[6]。随着PCR技术不断发展,又相继建立了套式PCR,反向PCR及复式PCR等[7]。可以预见,PCR技术在检测水体,土壤等环境中的致病菌,指示菌及基因工程菌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近年来,利用生物传感器(biosensors)监测环境中的污染物,特别是现场监测,日益为人们所青睐。生物传感器是由分子识别单元(敏感材料)和转换部分(换能器)两部分构成,以分子识别部分去识别被测目标。根据敏感材料的不同相应地分为酶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细胞传感器和免疫传感器。目前,生物传感器已达到商业化应用水平的有:BOD生物传感器,氨生物传感器,亚硝酸盐生物传感器,乙醇生物传感器,甲烷生物传感器等[8-9],使用生物传感器具有成本低,易制作,使用方便,测定快,省时等优点,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有着诱人的前景。
2. 消除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现代生物技术在消除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常被采用。它包括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减少和污染场地的生物补救或修复[10]。20世纪60年代初,Martin Alexnder[10]就人们对环境中农药的污染和残毒问题的关注而开展的农药在土壤中可降解性的研究,为后来生物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打下了基础。70年代以来,可以说是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阶段,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也越来越广泛。这种势头一直延伸到今天。目前,生物技术在此领域的研究应用已朝着具有高效净化能力的微生物种类及菌株的寻找分离,筛选以及基因工程菌的人工构建方向迈进。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利用质粒DNA重组和质粒转化可以培育出对污染物具有抗性的生物。如有人把4种假单胞菌的基因组入到同一菌种中,创造了有超常降解石油能力的超级菌,几小时内能降解浮油中三分之二的烃类,而用自然菌需一年多时间[7]。Chakabrty等将OCT质粒和抗汞MER同时转入恶臭假单胞菌中,使其既能降解烷烃又可在含汞50-70mg/L的环境中生长,并能降解有机汞。美国科学家把一种细菌中具有分解除草剂2,4-D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生长速度快的细菌体内,使得这种菌明显加快2,4-D的降解速度[11]。目前,通过生物技术,已培育出可降解石油及其衍生物如樟脑等,农药类如六六六,化工污染物尼龙低聚体和重金属如汞等的细菌。同时,转基因植物,特别是能超量吸收和累积重金属的超量累积植物(hyperaccumulator)[12],也是当前研究开发的热点。应用植物修复不但可达到净化环境,美化环境,还可以通过采集进行处理和再利用。
3.开发清洁能源和资源及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
对能源资源的依赖和使用,使人们预感不再生能源资源的有限性和潜在的危机,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新希望。今天,生物技术这一概念也扩展到消除有害物质和废弃物及这些物质的转化和再利用方面。象利用废弃物生产单细胞蛋白(SCP),纤维质原料生产酒精等。德国从木糖生产食用酵母,后来发展了从造纸工业的亚硫酸废液制造饲料酵母,年产量在15000万吨单细胞蛋白作为肉类代制品以补充蛋白质的不足。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味精废水生产热带假丝酵母单细胞蛋白,含蛋白达60%,产品用作饲料,效果与鱼料相同[1]。英国伦敦一家公司用硬脂噬热芽孢杆菌这种“工程菌”能够将废弃的稻草、玉米芯等废弃物转化为乙醇,并且效力明显高于酵母菌[13]。
新资源能源方面,我国中科院遗传所,中国农科院将降解除草剂三氮苯的基因转入大豆植株中,转基因大豆不再吸收环境中的三氮苯,利用这一技术可以生产绿色食品供人类安全食用。瑞士和美国科学家利用植物生理生化原理研制出新型太阳能电池。同时,海藻发电,生物絮凝剂,生物表面活性剂,PHAs,生物农药等其它新型能源资源也已经开发应用。
4.挽救濒临灭绝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之间的多样化,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14]。工业化以及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地球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引起许多物种正在被推向灭绝。然而,随着“克隆”技术的逐渐成熟,濒危物种得以延续,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完全可行的。事实上,自从“多莉”羔羊诞生以来,许多科学家便着手克隆濒危物种,如我国中科院水生所,动物所科学工作者正分别为将来克隆白鳍豚和大熊猫作准备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同时,现代生物技术将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产品数量,减轻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生物技术的发展会培育出抗病强的作物品种,不需要像传统品种那样多的农药和化肥,减轻了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另外,以虫治虫,以草治草,以菌治菌等新型农业生物技术减少农药用量,也有利于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三、现代生物技术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一种新技术的出现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往往产生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可能产生未知的后果或风险,尤其是当人类不能确保对技术的正确,有效地运用时,其造成的灾难将是令人触目惊心的,生物技术作为一种迅速发展起来应用于环境领域的高新技术,也不例外具有利弊双重性,在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环境安全性问题。事实上,生物技术确也曾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如用雪花莲凝集素(GNA)基因的马铃薯喂大鼠,引起器官生长异常,破坏免疫系统的Pusztai事件,和普累克西普斑蝶食用转Bt基因玉米后引起44%死亡的斑蝶事件等。自70年代基因工程出现以来,生物技术活动本身及其产品对人类和环境的安全问题便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15-16],而基因工程更是争论的焦点。
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都属于生物防治的方法.______.(判断对错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此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
以虫治虫的其它事例
1、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在危害秋天田野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它们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一遇上子方虫,就用钳子和子方虫搏斗,把子方虫劈成两半。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消灭,年末因此而获得大丰收。2、赤眼蜂在木僚尺蠖等害虫的卵巢中进行繁殖并产生病毒,使害虫种群中形成病毒流行病,从而达到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效果。3、小菜娥的天敌蜂很小很小,不用放大镜是难以看见它的。它在产卵时,会把卵下在小菜蛾的幼虫体内。当蜂卵孵化成幼蜂时,幼蜂便会吃掉小菜蛾的幼虫,如果把一种常用的不污染环境的天然杀虫剂与这种以虫治虫的方法一起使用,效果更佳。扩展资料: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一些害虫已经产生很强的抗药性,许多害虫的天敌又大量被杀灭,致使一些害虫十分猖獗。许多种化学农药严重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群健康。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学现象和某些生物学特性,以防治危害农业、仓储、建筑物和人群健康的生物的措施。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公元304年左右晋代嵇含著《南方草木状》和公元 877年唐代刘恂著《岭表录异》都记载了利用一种蚊防治柑桔害虫的事例。19世纪以来,生物防治在世界许多国家有了迅速发展。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就能有效地避免上述缺点,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以虫治虫”证实了什么道理?给我们怎么样的启示?再举两个这个方面的其他例子?
启示:利用害虫的天敌可以消灭害虫,为我们的农业服务。
我们要懂得以物克物的道理,从而加以有效利用。
《以虫治虫》
【译文】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原文】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沈括《梦溪笔谈�6�1以虫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