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汤晓丹

时间:2024-03-12 16:55:34 编辑:莆仙君

汤晓丹的创作之路

1933年,身为天一影片公司布景师的汤晓丹,意外得到一次执导影片的机会,拍摄了自己的处女作《白金龙》。这一机缘看似偶然,实际上恰恰得益于汤晓丹避高趋下的谦和个性。《白金龙》原是一部由粤剧名家薛觉先与夫人唐雪卿合演的地方戏,因为广受观众欢迎,薛觉先便决定把它交由天一公司拍成电影。原计划由天一老板邵醉翁亲执导筒,没想到开拍之前却临时走马换将,将毫无电影拍摄经验的汤晓丹从幕后推向台前。个中原因,一来是因为汤晓丹是天一公司唯一会讲粤语的人,语言上的优势便于他把握剧情脉络,与演员充分交流;二来,也是更为重要的理由,邵醉翁私下担心薛觉先性格耿介,不好合作。于是便把为人厚道、寡言不争的汤晓丹拉来顶缸,以求避开薛觉先的锋芒。结果影片在南洋市场一炮打响,据说为天一公司挣到了一百万的票房。客观上讲,影片的成功应首先归功于原作扎实的观众基础,同名舞台剧早已在市场上经过千锤百炼,更加上薛觉先、唐雪卿等名伶加盟,影片大卖原也是水到渠成。1934年初,汤晓丹从天一公司手上接到影片《一个女明星》的拍摄任务。他看过剧本,并不喜欢,本想婉言谢绝,但考虑到“如果没有巧妙的借口,日后只能受老板的冷遇或赐予一双小鞋”,于是“迫于生活、迫于权势”也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为此,日后的汤晓丹还颇为感叹,觉得自己“没有沈西苓为了《女性的呐喊》宁可卷起铺盖离开天一那样的魄力”。汤晓丹之所以能历经千难万险始终屹立不倒,恰与他这种直而不挺,曲而不挠的性格大有关系。特别是解放以后,电影界政治气候始终阴晴不定,多少才华横溢的艺术家都难免折戟沉沙,在历次运动中断送了大好前程。而汤晓丹却能一一涉险过关,一路走到今天,不能不说是他性格的胜利。早在建国初期,汤晓丹参加了一个为旧上海电影工作者举办的学习班。在这个班上,他就曾暗下决心“绝不提出自己喜欢搞什么题材,只要组织交下的任务,我就兢兢业业去完成”。事实上正是如此,汤晓丹建国后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来自厂方分配的任务,而很少出自他的自主选择。即便如此,汤晓丹的创作生涯中依然风波不断。我粗粗统计了一下,仅从60年代中到80年代他退休这段时间,汤 晓丹已经开始着手创作,中途却不得不奉命放弃或停拍的影片就多达8部之多。比如说1980、1982年,汤晓丹因奉命拍摄《南昌起义》和《廖仲恺》,而不得不分别放弃了《肥水大战》和《望断天涯路》的筹备。后面1984年的《宋庆龄》,1986年的《末代皇帝》,1987年的《布衣老帅》,以及1988年的《官渡之战》等几部他想拍的影片,也因种种原因导致半途而废。汤晓丹的委曲求全,隐忍谦让,又决不是毫无原则的软弱和妥协,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汤晓丹从来都不含糊。正所谓“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1941年,香港沦入敌手,日本占领军曾经想利用他这个卖座的金牌导演,拍摄一部美化他们侵略行径的影片《香港攻略》。在此关头,汤晓丹就能坚守民族大义,绝不委身事敌,最后他不得不在朋友的帮助下化装潜回广州。1943年,汤晓丹在武汉“中制”落脚,厂方曾动员他加入国民党,以便他们从容调配,也遭汤晓丹婉言谢拒。这些事例充分说明,汤晓丹绝不是一个唯唯诺诺,只知一味逢迎,为偷生而苟且的碌碌之辈。相反,他对是非曲直、人心向北早有自己清晰的判断。

中国每代电影导演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哪些?

第五代的发轫之作是张军钊1983年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的《一个和八个》。第五代电影导演的崛起被认为是以影片《黄土地》为标志。代表作有陈凯歌的《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霸王别姬》;张艺谋的《红高粱》(让国内外观众、评论界集体大惊失色的处女作)、《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我的父亲母亲》、《英雄》;冯小刚的《甲方乙方》(1997)、《不见不散》(1998)、《没完没了》(1999)、《一声叹息》(2000)、《集结号》、《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田壮壮的《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蓝风筝》;吴子牛的《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李少红的《红粉》、《恋爱中的宝贝》;黄建新的《黑炮事件》、《站直喽,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何平的《双旗镇刀客》、《天地英雄》、霍建起的《那人那山那狗》、《暖》;宁瀛的《找乐》、《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张元《妈妈》、《北京杂种》,王小帅《冬春的日子》、《十七岁的单车》,王一持(王强)《新一年》,路学长《长大成人》,章明《巫山云雨》,管虎《头发乱了》,何建军《邮差》,娄烨《周末情人》、《苏州河》,张扬《爱情麻辣烫》、《洗澡》,贾樟柯《小武》、《站台》,王全安《月蚀》《图雅的婚事》,宁浩《绿草地》等。第四代导演”主体是6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提出中国电影“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与人生的哲理。第四代导演有理论有实践,是这一时期获得重大成就的一支导演力量。主要代表人物吴贻弓、吴天明、张暧忻、黄建中、滕文骥、郑洞天、谢飞、胡柄榴、丁荫楠、李前宽、陆小雅、于本正、颜学恕、黄蜀芹、杨延晋、王好为、王君正等。  第四代导演寻找历史底蕴,更多地表现对历史和现实、对民族文化与现代意识交叉契合点的捕捉。在反映现实的影片中可以看到历史与文化的延续性,看到历史与文化如何制约着、创造着影片中人物的行动。是真实化的纪实美学。
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文革前为第一阶段。优秀作品有成荫的《南征北战》,水华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谢铁骊的《早春二月》,谢晋的《女篮五号》等。  第二阶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几部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创作几乎一片空白,中国电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第三阶段是文革结束后,已过中年的第三代导演拍摄了大批佳作,进入艺术上的丰收期,如《芙蓉镇》、《鸦片战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等。第三代导演的创作时期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第二代导演--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尽管这代导演的“戏剧意识”还比较强烈,但他们已从对戏剧的摹仿从形式转向内涵,即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所长,只是在故事情节上强烈地追求戏剧悬念、戏剧冲突、戏剧程式。  可以这样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其中的代表作有吴永刚的《神女》,夏衍的《春蚕》,费穆《城市之夜》,孙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东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渔光曲》以及沈西苓和袁牧之的《桃李劫》等等蔡楚生出生地为上海。祖籍:广东省潮阳县(现为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铜盂镇集星村。 出自博文:
http://hi.baidu.com/%CD%F5%BA%B1man/blog


汤晓丹的个人介绍

姓名:汤晓丹血型:O型星座:牧羊座身高:175cm胸围:84cm腰围:63cm臀围:89cm体重:53kg毕业院校:四川大学兴趣爱好:文学、舞蹈、旅游、表演、声乐、运动性格:大方、真诚最喜欢的一句话: 生命中有许多的回忆、你珍藏它便是永久、是人生最大的收获最喜欢的颜色:红色、绿色 最拿手的才艺:舞蹈最崇拜的人:父母最喜欢的穿着:大方舒适最大的愿望:成为一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喜欢的城市:四川省西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