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仪祉的个人履历
1882年2月20日 生于陕西省蒲城县。1898年 考取同州府第一名秀才。1909年 毕业于京师大学堂,获举人衔。1915年 毕业于德国丹泽工业大学,获“特许工程师”荣誉称号。1915—1922年 任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务长、教授。1922—1927年 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兼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和西北大学校长。1927年 任重庆市政府工程师。1928年 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任北方大港筹备处主任。1929年 任导淮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浙江省建设厅顾问。1930年 任陕西省建设厅厅长,全国救济水灾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长。1932—1936年 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协助杨虎城在家乡蒲城创办尧山中学,并担任校董。1932年,在西安创办了陕西省水利专科班1934年6月,经陕西省政府第100次政务会议决定陕西省水利专科班归并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任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首任主任并执教。1937年 任国立中央研究院评议会会员,中美工程师协会董事,清华大学名誉教授。1938年3月8日 逝世于西安,安葬于泾阳县郑国渠畔。
请问写一个方案怎么写?
看看这个吧
“会计系红色经典歌曲演唱赛”策划书
一、 整体情况
1、 晚会主题名称:会计系红色经典歌曲演唱赛
2、 晚会目标:庆祝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为党的十七大献礼,体现会计系学生的风采,扩大会计系 在学院的影响。
3、 时间:2007年11月23日晚18:30——20:30
4、 地点:学院本部大报告厅
5、 主办单位:会计系学生会
二、 工作人员及分工
1、 工作人员:
指 导:王金华老师
总策划:邢辰轩
导 演:胡潘虹
顾 问:李肖芳
评 委:张文录老师 王金华老师 柳涛老师 裴辉老师 李仪旋老师 刘庆珍老师 史广玉老师
工作组委员:任艳坤 王飞 于佳 毕海静 李肖芳 张钊
工作组组员:会计系学生会干事、会计系督察队
2、 分工
(1) 秘书处负责演唱赛的策划、记录和总结工作,负责人:任艳坤
(2) 文体部负责节目编排整理和制订评比准则工作,负责人:李肖芳
(3) 评委负责歌曲的评审工作,负责人:王金华老师
(4) 学习部负责统计比赛成绩,负责人:毕海静
(5) 宣传部负责发放请柬、礼仪和主持工作,负责人:张钊
(6) 督察部及系督察队负责维持会场秩序,负责人:王飞
(7) 生活部负责后勤工作,负责人:于佳
三、 整体流程
1、 11月13日,向各班公布“红歌赛”流程安排,并上报各班选送曲目
2、 11月14日——21日,各班排练节目
3、 11月21日,邀请嘉宾、评委
4、 11月22日,集体彩排、抽签决定出场顺序
5、 11月23日,“红歌赛”正式开始
6、 11月24日,“红歌赛”总结
7、 11月26日,上报“红歌赛”总结报告
四、 面向对象
1、 本次“红歌赛”的面向对象以会计系学生为主,面向全校学生
2、 届时,将邀请我院领导和老师出席晚会。
五、 应急方案:
1、 台上一个节目演出时,其后的两个节目在后台准备,前一节目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按时出演时,下一个节目即时跟进。
2、 任一节目在演出过程中发生失误或无法顺利进行的情况时,由节目的领演人迅速组织演员重演此节目;若重演仍出现问题,则该节目立即退场,视具体情况决定其再次重演或取消。
3、 其它紧急情况发生时,由生活部负责处理。
六、 资金预算
用途 金额(元)
条幅(会计系红色经典歌曲演唱赛) 100
幕上装饰(诚心为本 不作假帐 或 忆峥嵘岁月 展挥斥方遒)
租用话筒
奖状及证书
评委、嘉宾牌
纸杯
其他费用(纸、笔等)
七、 附则
1、 通知:
为庆祝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为党的十七大献礼,体现会计系学生的风采,丰富同学们课余文化生活,扩大会计系在学院的影响。 会计系团总支决定将于11月23日举办“会计系红色经典歌曲演唱赛”。由会计系学生会负责组织和协调工作。
“红歌赛”由合唱赛和个人赛两部分组成。各班出合唱两首,其中一首为必选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另一首为自选歌曲,班内自定;出独唱一至两首。各班演出歌曲必须要以歌颂党歌颂祖国为内涵。
“红歌赛”设合唱一、二、三等奖;独唱一、二、三等奖;并设集体精神文明奖。系部将对获奖的班级和个人颁发奖状和证书。
望各班作好演唱赛筹备工作。
2、 会计系红色经典歌曲演唱赛(23日) 会场流程
(1) 学生入场,评委、嘉宾入座
(2) 主持人致开幕词,介绍评委、嘉宾
(3) 系团总支书记王金华老师讲话
(4) 主持人宣布演唱赛评比规则
(5) 进行班级合唱比赛
(6) 进行个人独唱比赛
(7) 评委代表才艺展示
(8) 主持人公布比赛成绩
(9) 由评委及嘉宾为获奖集体和个人颁奖
(10) 由系党委书记张文录老师为演唱赛作总结演讲
(11) 主持人致闭幕词
(12) 请评委、嘉宾退场
(13) 学生退场请采纳。
央视记者最美网红王冰冰走红,还有哪些因为颜值走红的央视记者?
记者她们的工作职责、工作因素,导致了她们成为的出镜率比较高的人员,所以在选择记者的时候,相关媒体对颜值也是有着一定的要求,毕竟长得不好看,自然很难给观众留下好的印象,也不愿意去听她的报道。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很多女记者在网络上走红,跟她们的颜值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啊,今天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是走红的记者吧。第1个王冰冰。王冰冰作为一个央视记者,也可以说现在是一个网络红人了。因为她的业务能力确实相当了不起,长相更不用说了,甜美可人,非常的性感,哪怕把她放到娱乐圈,那么跟一些明星都是有的一拼的,自然能够获得大量的粉丝。而且她的口才非常的棒,能够实事求是的同时给我们带来更深的思考,是一位了不起的记者。第2个李仪 。这个记者也是相当的了不起,恒大的跟队记者呀,颜值超高,身材很棒,举手投足都散发着一种迷人的色彩。虽然之前在网络上因为一些事遭遇到了不少的网络暴力,那这并没有影响到她做一名记者的初衷。对于球场上做报道依然解说的非常的精彩,非常的到位,让人非常的喜欢看。第3个池舒欣 。央视确实是一个美女记者备注的地方,你以为记者只会说中文吗?是错误的。因为她当年就用英语采访大牌体育明星,想想看采访大牌明星,对方是说英文的,如果自己英文不过关,沟通起来都费劲,又怎么可能做到采访呢?所以说池舒欣可以说是颜值与才华并存的一个代表了吧。毕竟在长相上也确实甜美可人,哪怕是放在娱乐圈跟各大的美女明星都是有的一拼的。
王冰冰是因为记者身份还是因为颜值才火的?
我觉得王冰冰火是有很多原因的,主要是因为她的才能和颜值,而记者的身份应该是她火的一个平台吧,毕竟记者这个身份可以让她被更多的人看见,给了她火起来的契机。王冰冰其实是一个特别有才华的女孩子,首先既然能成为央视的主持人,那肯定也是经过层层筛选,没日没夜地培训才有机会登上这样的大舞台,所以身为央视主持人的王冰冰肯定是特别突出的;其次多看看她的主持就知道,王冰冰真的是一个胸有成竹、满腹才华的女孩子,她的主持可以说是字正腔圆、津津有味,这也大概是有很多人喜欢看她主持的一个原因吧。当然王冰冰长得也特别好看,属于那种气质型美女,特别是在主持时候露出的笑容,真的很有感染力,就像清风拂过一样,特别舒服和治愈;可能因为满腹才能,王冰冰整个人都散发着自信的光芒,再配上她优越的长相,真的很与众不同,眉清目秀加上自信加持,就特别讨人喜欢,这样就肯定会火起来。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她是央视的记者,本身就是可以被很多人看到的,比如说可能有其他比她长得还好看的女孩子,甚至比她还有才华,但是因为她没有可以被大家看到的机会,所以她再优秀也不会火,而王冰冰就不一样了,央视记者受到的关注就可以给她提供火起来的机遇,更何况,央视大部分都是比较成熟的中年记者,很少有像王冰冰这样的年纪轻轻的记者,这样就会更加突显王冰冰的与众不同。王冰冰的机遇和条件都是特别好的,所以只要她可以抓住机会,那么她就会火,这是理所应当的,我也特别吃王冰冰的颜,包括很多年轻人也特别喜欢她,她主持的那一期青年大学习可是卡得我好久都进不去…
《明史.列传 》的人物姓名
共二十四卷,就卷数而论,《明史》本纪所占不足全书十分之一,若以字数而论,则所占不及全书二十五分之一。由此可知本纪在《明史》中所占比例甚小,这是《明史》编纂体例中的一个特点。本纪在纪传体史书中,是以编年形式叙史的部分,《明史》显然是将本纪作为全史之纲,以简明扼要的方式,首列于全书之前,使人在读阅这部史书之时,首先了解到有明一代历史之概况,而不是使人在读阅本纪时便事无巨细尽览尽知。这应该算是《明史》修纂整体设计上的独到之处。 《明史》本纪的另一个特点,是尊重史实,不以明代官定史论为据。如建文帝年号于成祖夺位后革除,其四年实录仅以元、二、三及洪武三十五年,附于《明太祖实录》之后。《明史》中则专立《恭闵帝纪》一卷,甚为得体。再如英宗削景泰帝号,情形与建文事相似,《明史》中亦处理得当。清代史家钱大昕曾论称:“其例有创前史所未有者。如《英宗实录》附景泰七年事,称郕戾王,而削其庙号,此当时史臣曲笔。今分英宗为前后两纪,而列景帝纪于中,斟酌最为尽善。”(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九)明洪武中懿文太子朱标,因早逝而未及继位,建文元年(1399)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成祖夺位后,废其帝号庙号,复称懿文太子。是虽曾有帝号,而未改元登极,故不入本纪,而入列传,但其曾有帝号,亦为史实,又与诸传不同,特于后妃传后,诸王传前立传。与之同列者,又有嘉靖皇帝之父,兴献王朱祐杬。嘉靖中兴大礼议,特尊其父为睿宗兴献皇帝,也属仅有帝号而已。《明史》本纪不列兴宗、睿宗,正与其以本纪为叙述有明一代历史之大纲有关。光宗即位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初一,死于同年九月初一,在位仅一月,未及改元,遂定以是年八月后为泰昌元年。《光宗本纪》于是附于《神宗本纪》之后,未单立一卷,仅以数百字述过,不失为大纲之作。 《明史》本纪虽以时间长短为本,分卷记史,然而又不尽拘泥于此。太祖在位三十一年,本纪则占三卷,因其为开国之君。成祖在位二十二年,本纪则占三卷,虽可称因其夺位登极,事属特殊,则已有轻重之分。英宗二卷,尚可因前后各有年号为由,宪宗二十二年,亦占二卷,世宗四十五年,神宗四十八年,同样各占二卷,庄烈帝十七年,亦占二卷。可见诸人修史,颇以史事轻重叙述,此又符合其立纲之体。总的来看,《明史》本纪,分帝而述,编年记事,又不失为一个整体,笔墨虽少,却完整明了,轻重适宜。《明史》本纪中一大令人遗憾之处是未能给南明诸帝立纪,这是清初政治形势所决定的。清朝官修史书,不仅不可能给南明诸帝立纪,甚至于列传中亦不立传。清初私家修史,妄谈及此,则也难免于“文字狱”之祸。 志 志之修纂,依照天、地、礼、乐之顺序排述,《天文志》出自汤斌之手。汤斌为清初廉正之臣,于修《明史》颇有所建言。顺治初修《明史》时,他曾应诏陈言,请广搜野乘遗书以修《明史》,且言:“《宋史》修于元至正,特传文天祥之忠;《元史》修于明洪武,亦著巴颜布哈之义。我朝顺治元、二年间,前明诸臣亦有抗节不屈,临危致命者,与叛逆不同。宜令纂修诸臣勿事瞻顾,昭示纲常于万世。”此下于所司,招致冯铨等人攻击,说他“夸奖抗逆之人”,幸亏顺治皇帝赞许汤斌之言,才未因此获罪。至康熙再修《明史》时,汤斌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充任《明史》总裁,因此《明史》中本纪、志、列传不少篇出其笔下。但汤斌颇重经学,于天文则非其所长,其所撰《天文志》较为难读。 《明史·天文志序》称:“自司马迁述《天官》,而历代作史者皆志天文。惟《辽史》独否,谓天象昭垂,千古如一,日食、天变既著本纪,则《天文志》近于衍。其说颇当。..然因此遂废天文不志,亦非也。天象虽无古今之异,而谈天之家,测天之器,往往后胜于前。无以志之,使一代制作之义泯焉无传,是亦史法之缺漏也。..明神宗时,西洋人利玛窦等入中国,精于天文、历算之学,发微阐奥,运算制器,前此未尝有也。兹掇其要,论著于篇。” 由此可知,修纂《明史·天文志》的宗旨,虽然仍抱对天文之轻视,但也看到了明代天文学的发展,尤其是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洋天文学知识,于中国传统天文学颇有裨补。《天文志》除第一卷叙述传统天文学与“西洋之说,既不背于古,而有验于天”者外,还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从明太祖至崇祯皇帝其间仪象(即天文仪器)的发展变化。第二卷与第三卷则记有明一代天文现象的变化,除去日食已全部记入本纪之中外,其余如“月掩犯五纬”,“五纬掩犯”,“五纬合聚”,“五纬掩犯恒星”,以至“星昼见”、“晕适”、“星变”、“流陨”等,多有记录,虽然难懂而泛浅,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除去《天文志》之外,汤斌还执笔了《五行志》和《历志》的编纂。 《五行志》即金、木、水、火、土,其体仿《汉书》及前代诸史,记自洪武至崇祯间所谓“祥异”之事。其三卷中,首卷为水,如恒寒、恒阴、雪霜、冰雹、雷震、鱼孽、蝗蝻、豕祸、龙蛇之孽、马异、人痾、疾疫、鼓妖、陨石、水潦、水变、黑眚黑祥,皆属之水。第二卷为火、木,仿前史,以恒燠、草异、羽虫之孽、羊祸、火灾、火异、赤眚赤祥属之火;仿前史以恒雨、狂人、服妖、鸡祸、鼠孽、木冰、木妖、青眚青祥属之木。第三卷为金、土,仿前史以恒旸、诗妖、毛虫之孽、犬祸、金石之妖、白眚白祥属之金;以恒风、风霾晦冥、花孽、虫孽、牛祸、地震、山颓、雨毛、地生毛、年饥、黄眚黄祥属之土。 《明史·五行志》的编纂是不够成功的,一是简单而缺漏太多,如地震水旱等灾情;二是多有记述不确之处,甚至记入传闻,以增其神秘色彩,所以史家多认为其“无大用”。①《历志》共九卷。明代历法,由于崇祯时改用西洋新法而有所创新。其《历法沿革》一卷,对朱载堉《圣寿万年历》、《律历融通》介绍较详,后徐光启等督修历法,重视西洋历法,也多用文字。这当是《明史·历志》的一大特点。 《历志》的第二大特点是除表之外而有图,与诸史不同。计有图五,均附于《大统历法》之中。有“割圆弧矢图”、“侧立之图”、“平视之图”、“月道距差图”、“二至出入差图”。 全志以大统历为主,计有二、三、四、五、六共五卷,回回历法为辅,计有七、八、九共三卷。《历志》述事虽详,因涉于历法知识,又有古今之别,及明朝所用《大统历》与《回回历》之别,颇为难读。
明史列传第七十一原文及翻译
彭韶,字凤仪,莆田人,天顺元年进士,锦衣指挥周或,太后弟也,奏乞武强、武邑民田不及赋额者,籍为闲田。命韶偕御吏季琮覆勘,韶等周视径归,上疏自劾日曰:“真定田,自祖宗时许民垦种,即为恒产,除租赋以劝力农。功臣、戚里家与国咸休,岂当与民争尺寸地。臣诫不忍夺小民衣食,附益贵戚,请伏奉使无状罪。”疏入,诏以田归民,而责韶等邀名方命,复下诏狱,言官争论救,得释。孝宗即位,召为刑部右侍郎。嘉兴百户陈辅缘盗贩为乱,陷府城大掠,遁入太湖,遣韶巡视。韶至,贼已灭,乃命兼全都佥史,整理盐法。寻进左侍郎,韶以商人苦抑配,为定折价额,蠲宿负。悯灶户煎办、征赔、折阅之困,绘八图以献,条利病六事,悉允行。弘治二年秋,还朝。明年,改吏部。与尚书王恕甄人才,核功实,仕路为清。彗星见,上言宦官太盛,不可不亟裁损。因请午朝面议大政,毋只具文。已,又言滥授官太多,乞严杜幸门,痛为厘正。帝是其言,然竟不能用。四年秋,代何乔新为刑部尚书。故安远侯赃败至数千两,征仅十一。以其母诉免。御史彭程以论皇坛器下狱,韶疏救,因极陈光禄冗食滥费状,乃命具岁办数以闻。荆王见潚(朱见潚)有罪,奏上,淹旬不下。内官、苗通、杀人,减死遣戍。昌国公张峦建坟逾制,役军至数万。畿内民冒充陵庙户及勇士旗校,辄免徭役,致见户不支,流亡日众。韶皆抗疏极论,但下所司而已。韶莅部三年,昌言正色,秉节无私,与王恕及乔新称三大老,而为贵戚、近习所疾,大学士亦不之善。韶志不能尽行,连章乞休,乃命乘传归。月廪、岁隶如制。明年,地震,御史宗彝等言韶、乔新、强珍、谢铎、陈献章、章懋、彭程俱宜召用,不报。又明年,卒,年六十六。谥惠安,赠太子少保。译文彭韶,字凤仪,是莆田人,天顺元年进士。锦衣指挥周彧,是太后的弟弟,奏请武强、武邑不及赋额的民田,没收为闲田。皇帝命令彭韶同御史季琮重新审查。彭韶等巡视后直接回朝,上疏弹劾自己说:“真定的田地,从祖宗时准许百姓开垦耕种,就成为固定财产,免除租赋以鼓励他们致力于农业生产。功臣、外戚与国家都享受福禄,怎么能同百姓争夺尺寸之地?我实在不忍夺取百姓的衣食,来增益皇亲国戚,请求惩罚我奉使行为失检之罪。”奏疏呈入,皇帝诏令将田地归还百姓,而怪罪彭韶等人邀名抗命,又将他们投入钦犯监狱。谏官争相谏诤援救,彭韶等人获得释放。孝宗即位,召彭韶为刑部右侍郎。嘉兴百户陈辅因盗贩作乱,攻陷府城大肆抢掠,逃入太湖。朝廷派彭韶巡视,彭韶到达,盗贼已被消灭,被命令兼任佥都御史,不久晋升左侍郎。彭韶因商人苦于强行摊派,为他们制定折价额度,减免原来拖欠的赋税。怜悯盐工煎办、征赔、折阅的困苦,绘制八幅图进献,条陈利弊六事,都被允许施行。弘治二年秋,回朝。第二年,改调吏部。与尚书王恕甄别人才,仕途因此而清明。彗星出现,上疏说宦官太多,不能不马上裁减。于是请求午朝面议大政,不要只准备奏章。不久,又说滥授官职太多,请求杜绝因受宠幸得官的路,痛加整改。皇帝认为他说得对,然而终究不能采用。弘治四年秋天,代替何乔新任刑部尚书。前安远侯柳景贪赃败露数额达几千两,征收仅十分之一,因其母诉讼而免除。御史彭程因议论皇坛器入狱,彭韶上疏营救,于是极力陈诉光禄寺供品过度浪费的情况,皇帝于是命令开列每年供品的数目上报。荆王朱见潚有罪,彭韶上奏,搁置十日没有下发。内官王明、苗通、高永杀人,被判免死贬谪戍边。昌国公张峦建坟超越定制,役使军人达几万。京畿内百姓冒充陵庙户及勇士旗校,则免除徭役,,流亡的人一天天增多。彭韶都直接上疏极力陈述,皇帝只是将其奏章发给有关部门而已。彭韶在刑部三年,言谈正直,态度严肃,秉持节操不徇私情,与王恕以及何乔新并称“三大老”,而被贵戚、近幸所怨恨,大学士刘吉也不喜欢他们。彭韶的抱负不能完全施行,接连上章请求退休,皇帝于是命令他乘驿车回乡。按定制供给月廪、岁隶。第二年,南京地震,御史宗彝等说彭韶、何乔新、强珍、谢铎、陈献章、章懋、彭程都应召用,皇帝不答复。过了第二年,彭韶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谥号惠安,追赠太子少保。扩展资料明史特点共二十四卷,就卷数而论,《明史》本纪所占不足全书十分之一,若以字数而论,则所占不及全书二十五分之一。由此可知本纪在《明史》中所占比例甚小,这是《明史》编纂体例中的一个特点。本纪在纪传体史书中,是以编年形式叙史的部分,《明史》显然是将本纪作为全史之纲,以简明扼要的方式,首列于全书之前,使人在读阅这部史书之时,首先了解到有明一代历史之概况,而不是使人在读阅本纪时便事无巨细尽览尽知。这应该算是《明史》修纂整体设计上的独到之处。《明史》本纪的另一个特点,是尊重史实,不以明代官定史论为据。如建文帝年号于成祖夺位后革除,其四年实录仅以元、二、三及洪武三十五年,附于《明太祖实录》之后。《明史》中则专立《恭闵帝纪》一卷,甚为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