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三军可夺帅也的下一句

时间:2024-03-13 19:44:21 编辑:莆仙君

三军可夺帅也下句是什么?

【成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拼音】sān jūn kě duó shuài yě,pǐ fū bù kě duó zhì yě
【解释】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出处】《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注释】
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译文】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读解】
长平之战,廉颇坚守不出,赵王中计,派赵括代替廉颇,导致大败。
这是“三军可夺帅也。”
严颜宁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
这是“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的志向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很困难的。
编辑本段对“夺”字的解读
从“三军可夺帅也”的“夺”说起
《论语·子罕篇第九》中有:“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许多人认为,这里的“夺”就是“被夺走”,王力《古代汉语》的注释就是:“三军人数虽多,如果军心不齐,它的主将也会被人夺走。”主将能被人夺走,志向也能被人夺走,这都不好理解,是说不通的。
其实,这里的“夺”并不是夺走,而是“改变”的意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三军中最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
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同样的话还有人说过,那就是军事家孙子,《孙子·军争》中说:“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气是不可能被夺走的,心也是不可以夺走的。
《吕氏春秋·诚廉》:“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石头的坚硬怎能“夺走”?丹砂的颜色怎能夺走?这两个“夺”,全是“改变”的意思。
晋李密《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意思是说舅舅改变了母亲不再嫁之志。
《论语·泰伯第八》:“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临大节而不可夺”,就是临大节而不可变。
《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的“夺”,也有人解释成“夺走”、“抢夺”。可是,一个堂堂的大夫,直接就从“与之同列”、“王甚任之”的左徒屈原手中抢夺楚怀王指令写的“宪令”草稿,这有点儿太不像话了。上官大夫虽然不怎么样,但也不至于这么公开撒野吧,得装装样子吧。屈原草拟的是“宪令”——国家基本法,这种东西也抢得的吗?草稿未定不是金币,谁抢到手就是谁的。敢抢宪令,这事弄到楚王那儿,上官大夫不得挨收拾?
联系屈原写的宪令尚是“草稿未定”,还没有确定下来,应该是上官大夫想要趁稿子未定时更改一些对自己不利的条文。“屈平不与”,是屈原没有同意。屈原不同意更改宪令,上官大夫也没有办法,就背后到楚王那儿说屈原的坏话,整人。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就是上官大夫得知屈原起草宪令,想要更改。
编辑本段相关作品故三军可夺气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代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1]
译文
对于敌方三军,可以挫伤其锐气,可使丧失其士气,对于敌方的将帅,可以动摇他的决心,可使其丧失斗志。所以,敌人早朝初至,其气必盛;陈兵至中午,则人力困倦而气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归,其气益衰。善于用兵的人,敌之气锐则避之,趁其士气衰竭时才发起猛攻。这就是正确运用士气的原则。用治理严整的我军来对付军政混乱的敌军,用我镇定平稳的军心来对付军心躁动的敌人。这是掌握并运用军心的方法。以我就近进入战场而待长途奔袭之敌;以我从容稳定对仓促疲劳之敌;以我饱食之师对饥饿之敌。这是懂得并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敌人之力。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部伍统一的军队,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这是懂得战场上的随机应变。
注释
夺气:挫伤士气。
夺心:动摇将军的决心。
气锐:气盛。
气归:气竭。归,止息、衰竭。
邀:这里指“迎击、截击”的意思。
正正:整齐。
治力:掌握军队的战斗力。力,指战斗力。
治变者:掌握机动应变的方法。变,指机变。
出处
选自《孙子·军争篇》


三军可夺帅也,后面一句是什么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原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评析】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句话,两千五多百年来不知道激励了多少的中华儿女,使他们堂堂正正挺立在人世间,也成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一。
孔子在两千五多百年前就能意识到个人的力量,用现代语言来解释,可以看成对人的尊重,甚至可以看成是最早的人本主义思想的源头之一。在同时代的西方社会还把神的意志当成至高无上的意志去崇拜的时候,孔子已经意识到普通人的志向也是难以改变的,因此也就必须给予重视。不管你有多大的力量,也不能轻易改变普通人的意志。
既然不能改变,或者难以改变,那么怎样尊重“民”的意志就是每个“官”必须考虑的要点之一了。


子曰:“三军可夺帅的下一句

匹夫不可夺志也。出自《论语·子罕》。意思是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解释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人为一军;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男子汉;夺:改变,换;志:(某人的)志气。指普通人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扩展资料:许多人认为,这里的“夺”就是“被夺走”,王力《古代汉语》的注释就是:“三军人数虽多,如果军心不齐,它的主将也会被人夺走。”主将能被人夺走,志向也能被人夺走,这都不好理解,是说不通的。其实,这里的“夺”并不是夺走,而是“改变”的意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三军中最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同样的话还有人说过,那就是军事家孙子,《孙子·军争》中说:“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气是不可能被夺走的,心也是不可以夺走的。《吕氏春秋·诚廉》:“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意思是石头的坚硬怎能“夺走”?丹砂的颜色怎能夺走?这两个“夺”,全是“改变”的意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 上一篇:程鹏飞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