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官方语言是什么?
唐朝的官方语言是以隋代陆发言编写的南朝江左吴音之金陵音的《切韵》音系归并方式为科举考试之分韵标准,以唐代关中秦音之长安音的《韵英》《韵诠》《考声切韵》音系为实际语音交流标准。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之前曾下令,举国通用《韵英》音系,但是因为爆发了安史之乱,所以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后来,切韵的地位逐渐提高,直到宋代。《广韵》的诞生进一步奠定了吴音《切韵》反切的最终地位。唐代以后,长安的重要地位也日渐消减,秦音也逐渐没落,但是在后世发展中,关陇方言仍保留《集韵》中记载的很多关中反切语音,与唐代长安音一脉相承。拓展资料:我国官方标准语早期称为雅言、雅音、通语、正音,明清称为官话,清代又开始称为国语,1956年改称普通话。清末编审国语及民国确定新国音以后,北京官话成为中国官方的标准语。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官话有一定继承性,同时因政权的变迁、定都不同等因素,也在不断变化。1.先秦时期上古时代,五帝时期和后来的夏、商时期,中原黄河流域地区是华夏先民的主要活动地带。周以前汉语的具体形式已无可考,据传当时的标准语是周时期标准语的前身。周期的汉语标准语,一般认为就是《诗经》的语言,即雅言。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据专家称,周代文字学的是殷商文字。而殷人又是向夏人学习的。古代的雅言(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就是夏言。夏建都在洛阳,然后殷代建都也在洛阳周边。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就是在洛阳一带,可以说古代的普通话是以古洛阳话为标准音的。2.秦汉时期秦朝具体用什么语言无法考证。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正音”、“雅言”,也称“通语”。3.两晋和南北朝时期西晋承袭汉代,以洛语为国语。永嘉之乱,洛京倾覆,东晋迁都建康,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南朝沿袭。4.隋唐时期隋朝统一中国,编《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秦音)。唐承隋制。隋、唐国语为“汉音”,或“秦音”。隋唐都长安,并以洛阳为东都,此时中原及关中汉音在与各民族交融后已有所演变。5.宋朝时期宋代国语称“正音”、“雅音”。6.元朝时期元朝法定蒙古语为国语,后以元大都的汉语语音为标准音,称为“天下通语”。7.明清时期明以中原雅音为正,明前中原地区经多个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官话遂以南京音为基础,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从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约40万占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而南京官话则通行于整个明朝。清初开始以满语为国语,随后汉语官话成为国语。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雍正八年清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而北京音是在元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的基础上,融入满族语音的一些要素而成。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1909年清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即清末的国语。参考资料:胡安顺.音韵学通论 .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98.贺巍.洛阳方言记略:方言,1984.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汉语方音字汇:语文出版社,2003.资料链接:百度百科-官话
汉朝和唐朝的官方语言(国语)是什么?
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正音”、“雅言”,也称“通语”。扬雄著书《方言》,“方言”即与“通语”相对。唐朝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隋唐都长安,并以洛阳为东都,此时中原及关中汉音在与各民族交融后已有所演变,融入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元素。扩展资料:最早的官方语言出现在今天的河南境内。因为商周两朝的主要势力范围就集中在当地,都城或重要城市也经常位于这个区域。所以,基于当地口音的官话就成为各地官吏的标准。但考虑到商周的王室都源自北方,其语言样式自然不可能等同于今天的河南话。其中,西周还一度将京畿设置在关中,使河南仅仅成为东部占领区的首府。这也给官方语言的设定,加上了不少行政变数。北京官话在1909年被清政府以法律形式确定,并赐名“国语”。今天的台湾也依然保留了这个称呼,也是因为民国时期的政府对清朝传统加以肯定。期间发生的新文化白话运动,也是对这个进程的促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话
唐朝的官方语言到底是什么??现在的粤语?
粤语比较接近,山西话就远了。907年,唐朝土崩瓦解,梁朝代立,但是山西地区早被沙陀人统治了几十年,而且直到978年,山西都一直被突厥沙陀人统治。再反过来看粤语,从安史之乱到黄巢大起义,北方汉人大举南迁,多在岭南一带,那时的粤语与唐朝话不相同,而呆在岭南一带的南迁汉民操河洛话,后来,南唐建立,局势相对安定,此时中原的沙陀人石敬瑭建立后晋,把燕云十六州出卖给了契丹人,长安一带还是汉人割据,中原已经被沙陀人占据,而且战乱不断,汉人于是主要有三个迁移方向:四川、岭南、江南。而迁到岭南、江南的主要是河洛居民,讲的河洛话(唐朝雅音),当然此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话还与南朝汉语有关系,而大移民却改变了这地区的语言,晚唐汉语开始入主珠江三角洲地区,这时候岭南基本被晚唐汉语占据,相反黄河以北地区,山西话有点突厥式汉语倾向,河北开始鲜卑式汉语倾向,河洛一带有点点变化,到了宋朝,有了切韵.但同时期的粤语与宋朝切韵有一定区别,但基本保留唐朝音特点,后来女真入主中原,中原地区的汉语开始断裂式变化,儿化音出现,此时中原的汉语慢慢成了一种畸形汉语,俗称“汉儿语”,北方士族大举南迁,把宋朝切韵带入广东地区,而此时粤东一带还主要是宋初的河洛话,粤西珠江三角洲地区还是唐音特点,但是到了1214年,蒙金战争开始,金国人避免大屠杀,大量逃难到中国,中国皇帝安置流民,并且启用一些降将。此时江南汉语渗入胡化音,发生点点变化,而岭南地区相对安定,而同时期四川也相对安定,岭南、江南、四川地区话音稍差别多同致。1235年开始,蒙宋战争开始,一直到1279年,四川地区遭到了空前的人口流失,1000万人下降到60万人。宋蒙战争第三阶段,贾似道误国,宋朝灭亡,蒙古人也是举起屠刀,此时河洛、江淮一带汉民向南逃亡,在粤东地区客家话基本定型,粤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粤语也基本接近北宋的雅音了,此时,闽南沿海地区的话还是基本保留唐朝音特点。之后,蒙古人殖民中国一百年期间,中原汉语脱离雅音轨道,加重鲜卑化,特别是燕云地区。至明朝复兴中国,洪武正韵,中原官话又开始吸收江南汉语,这基本保留金音与南宋音特点,1628年到1662年,中华乱世,中原流民有的起义有的南迁,南迁的给客家地区带去了明朝官话,,1647年,张献忠战死,同时期,李自成余部转入湖广抗清,1650年左右,孙可望、李定国等加入明朝,抗击清军,北方话有渗透入粤语、客家话等,粤语、客家话稍稍加进了北方汉语的词汇,而清朝时期,一种更为畸形的语言—“mandarin"出现,并且清廷要求所有想做官的都要会说“mandarin"在这情况下,岭南也被迫参进一部分满大人,但是基本是粤语—宋朝,客家话—宋末,闽南话—唐朝。
历史各个朝代怎么设定普通话?唐朝普通话就是陕西话、北宋普通话就是河南话、南宋普通话就是浙江话吗?
作为重要的社会交流工具,各个朝代对语言都有个公认的标准。
比如,在夏、商、周、先秦时期称雅言,之后叫正音,到明代叫官话,清末改称国语,都可以说是古代的“普通话”。
《论语》说:“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夫子用的是“雅言”与弟子交流,相当于春秋时期的普通话。春秋时期的使节往来、诸侯会盟交流时所用的也都是雅言。
在汉代,“普通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叫做通语。各地讲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语进行交际。从秦汉开始,黄河沿岸的中原人陆续向南方迁移,把河洛古语带到南方。
大致唐末以后,虽然仍是文言占统治地位,但一种以北方话口语为基础的新书面语言——白话开始出现了。
元代以首都大都话为基础,制定《中原音韵》作为标准音。这样,中国北方的方言有朝着大都话靠拢的趋势。有专家也表示,元代的标准音是蒙古式汉语,丢失了很多传统汉语的特征。明代以后,朱元璋将南京话为基础的《洪武正韵》作为标准音,南京话也是南方官话的代表。尤其宋、元以来,随着白话文学的发展,与当时口语相接近的白话基本上是与当时的文言并存的,这在宋、元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中都有体现。
明、清两代,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官话”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力量广泛传播,成了全中国公认的标准语和共同语。辛亥革命以后的国语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彻底动摇了文言的统治地位,普通话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基本达到了统一。1955年,普通话得到了明确的规范,取得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法定地位。
唐朝时长安都讲陕西话或者李白讲四川话吗
长安讲的官话叫长安音有点类似现在的闽南话(又称河洛话) 所谓河洛话可能就是当年的中原的语言。在福州,男子被称为唐部人,意思就是唐朝的男子,等等。可能福建一带的方言更接近于唐朝的古音。
古时候的官话演变的过程大概是:秦汉时期用的是关中话,后来五胡乱华,汉政权南迁,金陵音也就成了正统官话。后隋唐统一中国,定都长安,此时就出现了长安音和金陵音南北两大正统音系。唐末,中国又出现混乱,大量中原居民南迁,北宋定都开封,开封音就成为宋元明所称“宋音”、“中州音”。后来南宋南迁杭州,大量的中原人又南迁至杭州、南京、扬州等地,与当地吴语融合出现了“下江官话”(江淮官话)。后来明朝赶走蒙古人,朱棣迁都北京,也一直用“下江官话”官话做为正统官话,即明朝的北京话。然后满清攻占北京,学说明朝的官话,此时他们口中的汉语,已经完全丧失了入声,并且有了翘舌和儿化音。最后被定为满清官话(mandarian满大人,满清官话),也是现在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的基础。
李白不会讲现代四川话
宋代以前的四川方言和元代至今的四川话截然不同,依据宋代文献显示,当时的学者把四川方言与西北方言合称为“西语”,属同一方音语系。蒙古人和女真人两次北方民族的入侵, 给四川地区带来了灾难性的人口剧减。到清朝初年,四川人口甚至不足五十万。从1671年开始大规模移民,到1776年为止,105年内四川合计接纳移民623万人,史称湖广填四川。现代四川话,就是在这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中形成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115664.htm
唐朝官话是否就是今天的粤语吗
侯思止出自皂隶,言音不正,以告变授御史。时属断屠,思止谓同列曰:“今断屠宰,(鸡云)圭、(猪云)诛、(鱼云)虞、(驴云平)缕,(俱云)居不得(吃云)诘,空(吃)结(米云)弭(面)泥去,(如云)儒何得不饥?”侍御崔献可笑之。思止以闻,则天怒,谓献可曰:“我知思止不识字,我已用之,卿何笑也!”献可具以鸡猪之事对,则天亦大笑,释献可。这段开篇就说了,出身低微,且侯思止口音不正,所以闹了笑话。一般这段被理解为底层和朝堂所用音韵不同。这位网友因为侯为关中人,就忽略开头这句,将其曲解为关中口音不正遭到嘲笑。这无论是用了如何的巧思,好歹有个自己的所谓逻辑过程。然而洛阳乱入是怎么回事?从哪看出来的?通过曲解材料来答题,其中的恶意未免明显…另评论中有安邑生的评论,通过鱼虞之分,认为侯所言也并非关中音韵,更接近河北洛阳。
中国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分别是什么?
一、先秦时期上古时代,五帝时期和后来的夏、商时期,中原黄河流域地区是华夏先民的主要活动地带。周以前汉语的具体形式已无可考,据传当时的标准语是周时期标准语的前身。周期的汉语标准语,一般认为就是《诗经》的语言,即雅言。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据专家称,周代文字学的是殷商文字。而殷人又是向夏人学习的。古代的雅言(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就是夏言。夏建都在洛阳,然后殷代建都也在洛阳周边。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就是在洛阳一带,可以说古代的普通话是以古洛阳话为标准音的。二、秦汉两朝秦朝具体用什么语言无法考证。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正音”、“雅言”,也称“通语”。三、两晋与南北朝西晋承袭汉代,以洛语为国语。永嘉之乱,洛京倾覆,东晋迁都建康,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南朝沿袭。四、隋唐时期隋朝统一中国,编《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秦音)。唐承隋制。隋、唐国语为“汉音”,或“秦音”。隋唐都长安,并以洛阳为东都,此时中原及关中汉音在与各民族交融后已有所演变。五、宋朝宋代国语称“正音”、“雅音”。六、元朝元朝法定蒙古语为国语,后以元大都的汉语语音为标准音,称为“天下通语”。七、明朝明以中原雅音为正,明前中原地区经多个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官话遂以南京音为基础,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从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约40万占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而南京官话则通行于整个明朝。八、清朝清初开始以满语为国语,随后汉语官话成为国语。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雍正八年清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而北京音是在元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的基础上,融入满族语音的一些要素而成。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1909年清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即清末的国语。中国这么多朝代,每一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官方语言。语言看似只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但是却代表着皇权的至高无上,所以这选官方语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扩展资料:汉语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联合国六种正式工作语言之一。汉语是中国汉民族的共同语,中国除占总人口91.51%的汉族使用汉语外,有些少数民族也转用或兼用汉语。现代汉语有标准语(普通话)和方言之分。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现代汉语有标准语(普通话)和方言之分。汉语方言通常分为十大方言:官话方言、晋方言、吴方言、徽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平话土话。各方言区内又分布着若干次方言和许多种“土语”。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官话方言可分为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八种次方言。除汉族外,我国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49%。除回族、满族已全部转用汉语,其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些民族许多人转用或兼用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有些民族内部不同支系还使用不同的语言。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语言文字
中国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都是啥啊?
秦朝\汉朝时官话是陕西话 唐朝时官话是山西话 宋朝时官话是今天的福建客家话. 元朝时通行河北话 明朝时官话是江淮话 清朝时官话是夹杂着满语的北京话. 现在的汉语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周朝之前汉族未出现,不可考,可能是来自中亚的一种游牧部落语言 秦汉是用的是陕西话 唐朝用的是现在的粤语和吴语 宋朝用的是福建话 元明清都用近似现代普通话,但是清朝更接近现代的中文发音 周朝分封的时候,因为采取的是封建周王亲戚到边远地区管理当地土著居民的武装殖民政策,所以各国交往需要规定通行语言,这种语言就叫做“雅言”,应该是当时的关中方言,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有“通语”,也应该是关中方言,之后作为通行语言的“通语”就是中原河洛方言和陕西关中方言交替,甚至南宋时的“官话”都是河洛语而不是浙江话,明代的官话是淮徐一代的语言,但是当时这种语言应该和现在的天津话有点类似,到了清朝的官话,应该就是现在的北京方言了,如果说原来的官话现在还有哪些遗存的话,我觉得应该就是现在台湾人说的“国语” 文言文是先秦时期的官方文字和语言,后来渐渐的成为了专用的书面用语,与白话渐渐脱节了。文人雅士、贩夫走卒平时讲话都是口语,即白话文。 但在官方的正式场所,官僚们讲话的时候则使用官话。 中国各朝代官话,大多都以中原地区语音为标准音,用些规范的类似文言的语句。如明朝时期的官话就类似《水浒传》、《金瓶梅》里记载的衙门公堂上使用的语言。 正如今天被人称作“打官腔”者,就是指那些套用官方文件上的“文言”,拿半文半白的语言用于日常交流的人。很是招人厌恶。 汉民族共同语的产生年代还不能说得很确切,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和春秋时期就产生了。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左传》《孟子》中都有一些用雅言解释方言的例子。 汉代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也叫“凡语”“凡通语”或“通名”,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就是用当时的民族共同语“通语”来解释各地的方言的,这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隋、唐时代,人们做诗词、写文章非常注意“正音”,因此很多韵书应运而生。韵书的出现,“正音”风气的盛行,都在客观上起到了推行民族共同语的作用。元代的民族共同语叫“天下通语”,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 明清时代的汉民族共同语叫“官话”。“官话”最早用于官场,后来也流行于民间。民国时期汉民族共同语叫“国语”。新中国成立后汉民族共同语叫“普通话”。 民族共同语是在某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唐代的官方语言是现在的哪种方言?
过去不曾知道,我们村上人说的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还以为农民说的话,比较土气,生冷硬噌,难登大雅之堂。而实际上,在古代它是中国的官话,被 称为雅言,《诗经》《唐诗》要用古代的官话,也就是现在的关中方言来读,才算是标准读音。只有用陕西话才能读通唐诗,读出韵味。
白居易著名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其中的“色”如果按普通话发“se”音,没法押韵,按陕西话发sěi音,才能和陕西话“黑”押韵。
诗圣杜甫《梦李白》:“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尤疑照颜色。水深破浪阔,天使蛟龙得。”其中的测,黑,色,得, 都必须用陕西话来读才能押韵.按陕西话,“测”读cei,“黑”读hei,“色”读sei,“得”读dei,全诗才能押韵。
诗仙李白的《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着,冠盖何辉赫。”其中的陌、宅、赫须按陕西方言分别读作mei、zei、hei,才能押韵。
王维《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这其中的白、脉用普通话来读,不能与末句的客字押韵。但用陕西话分别读作“北”“们”“肯”,就全部押韵了。
高适著名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按陕西方言,“色”念sei,才押韵。
以下是一些人的考证,相信你读过之后,会为陕西方言而惊叹。
陕西自古帝王都,历经十三个朝代,大概有两千多年历史。中国的文化,语言,文字,都是在此期间形成和创立的。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 言”。《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秦始皇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唐朝皇帝李渊、李世民是陕西人。汉高祖刘邦虽不是陕西人,但在做皇帝之 前,长期在陕西活动。当然他的儿孙们,都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了。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诗经、古汉 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陕西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
不仅如此,你现在所写的汉字,也是在陕西创造的。先是有由仓颉造字,他是陕西宝鸡人,出生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
各个朝代的官方普通话有何不同?
文言文是先秦时期的官方文字和语言,后来渐渐的成为了专用的书面用语,与白话渐渐脱节了。文人雅士、贩夫走卒平时讲话都是口语,即白话文。
但在官方的正式场所,官僚们讲话的时候则使用官话。
中国各朝代官话,大多都以中原地区语音为标准音,用些规范的类似文言的语句。如明朝时期的官话就类似《水浒传》、《金瓶梅》里记载的衙门公堂上使用的语言。
正如今天被人称作“打官腔”者,就是指那些套用官方文件上的“文言”,拿半文半白的语言用于日常交流的人。很是招人厌恶。
汉民族共同语的产生年代还不能说得很确切,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和春秋时期就产生了。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左传》《孟子》中都有一些用雅言解释方言的例子。
汉代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也叫“凡语”“凡通语”或“通名”,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就是用当时的民族共同语“通语”来解释各地的方言的,这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隋、唐时代,人们做诗词、写文章非常注意“正音”,因此很多韵书应运而生。韵书的出现,“正音”风气的盛行,都在客观上起到了推行民族共同语的作用。元代的民族共同语叫“天下通语”,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
明清时代的汉民族共同语叫“官话”。“官话”最早用于官场,后来也流行于民间。民国时期汉民族共同语叫“国语”。新中国成立后汉民族共同语叫“普通话”。
民族共同语是在某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