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加拿大猞猁

时间:2024-03-14 05:20:54 编辑:莆仙君

加拿大具有代表性的动物是什么动物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自己的动物象征,通常来说,一种动物能成为国家文化元素的载体,那么这种动物必定有其过人之处。今天,分学士和你一起盘点成为国家象征的动物们。一、美国白头海雕代表美国的是白头海雕(白头鹰),白头鹰是美国国鸟,这是一种美洲大陆特有的鸟,体型大、性情凶悍,处在食物链的顶端。从这一点来看,不得不说白头鹰的确是符合世界超级大国设定的动物形象。二、澳大利亚袋鼠袋鼠一直以来以可爱乖巧的形象被很多人所喜爱,澳大利亚人把袋鼠作为国家象征,可能是看中了袋鼠那种永远向前跳跃、从不后退的开拓精神。三、中国熊猫中国的动物象征当然是胖嘟嘟、萌萌哒的国宝熊猫了。大熊猫不仅是中国特有物种,它还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呼吁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四、加拿大海狸在加拿大,人们会用海狸代表国家。海狸性情温和,喜欢在水里活动,是一种十分可爱的动物。五、英格兰狮子历史上,亨利一世和理查一世等多位英格兰国王都把"丛林之王"狮子作为皇室的标志。如今,英格兰国家队队服上绣的就是著名的"三狮徽章",人们也亲切地把英格兰国家足球队称为"三狮军团"。六、法国高卢鸡历史上,罗马帝国把今天的法国叫做高卢,而高卢在拉丁语里的意思是雄鸡。雄鸡具有警惕、勇敢的品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法国逐渐成为世界足坛顶尖力量,而雄鸡也作为其足球队的标志登上世界舞台。七、苏格兰独角兽虽然独角兽是一个虚幻的动物形象,但一直以来却活在苏格兰人的心里。高贵神奇的独角兽是苏格兰王国的守护兽,是纯洁的化身。八、泰国白象泰国盛产大象,象一般是黑色的,而白色的象是非常稀少的,被视为"珍宝"。英语里,白象(whiteelephant)是昂贵而无用的东西的代名词。九、毛里求斯渡渡鸟(Dodo)渡渡鸟是一种不会飞的鸟,生活在印度洋的毛里求斯。但在被人类发现不久后就灭绝殆尽,留下了众多难以解答的谜团。十、新西兰几维鸟(KiwiBird)在新西兰,人们把无翼鸟"几维鸟"看成是国家的象征。在新西兰毛利人的传说中,"几维鸟"为了保全树木而牺牲了自己的翅膀,只能生活在地上。这种牺牲精神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正是新西兰所看重的。用不同的动物做代表,国家性格和国民品格也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当然,国家象征的动物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动物等着大家去发现和认识呢!

短尾猫和猞猁有什么不同?它们哪个更大、更厉害?

很多猫科爱好者只看到短尾猫和猞猁长得像,却不知道它也是一种猞猁。短尾猫属于猫亚科猞猁属成员,拥有该属的共同特征:耳朵长,耳尖有一簇黑毛;脸短而圆,脸颊边缘生有一圈短鬃;嘴部缩短,比别的猫科少两颗前臼齿;四肢相对较长;粗粗的尾巴如截断了一般。欧亚猞猁猞猁属成员又叫大山猫,全世界共有四种——欧亚猞猁、西班牙猞猁、加拿大猞猁和短尾猫。在野外最容易混淆的是加拿大猞猁和短尾猫,因为它们在加拿大、美国的边界地区有一些分布重叠。有人说短尾猫比猞猁体型小,也不如后者凶猛,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动物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重叠分布区,短尾猫比加拿大猞猁体型更大,也更具优势。短尾猫猞猁耳更长,尾更短我们先讲讲加拿大猞猁与短尾猫如何区分。单看脸蛋,猞猁长得更贵气,更个性;而短尾猫长得更可爱,更像猫咪。短尾猫耳尖上的那簇黑毛比较短,而猞猁则更加显著。耳尖的长毛能帮助它们倾听小动物发出的动静,起到“天线”的作用。加拿大猞猁特化以野兔为唯一主食,因此需要更长的“天线”、更敏锐的听觉。顾名思义,短尾猫的尾巴很短,为11-18厘米;加拿大猞猁更是尾巴最短的猫科动物,尾长仅5-12厘米。短短的尾巴反映了猞猁属成员多在地面上活动、很少攀爬这一事实,尽管它们也是爬树高手。此外,短尾猫尾巴上有几道环形条纹,尾尖背面黑、底面白;而加拿大猞猁整个尾巴尖都是黑色的。加拿大猞猁身体结构、饮食习性和性情加拿大猞猁要比短尾猫长一些,前者头和身体的长度有74-107厘米,后者的体长只有50-100厘米。但它们的体重却差不多,这显示短尾猫更粗壮。整个猫亚科都表现出后肢比前肢发达,而猞猁属尤甚。短尾猫的后腿还只是比前腿略长,臀高约等于肩高;加拿大猞猁的后腿则是明显比前腿更长,臀高大于肩高,整个身体呈前倾的姿势。加拿大猞猁(右)和短尾猫(左)标本对比加拿大猞猁和短尾猫在身体构造上的差异,反映了它们不同的饮食偏好。在加拿大猞猁的食谱中雪靴兔至少占三分之二,个别地区甚至能达到97%。这种猎物没什么战斗力,但很能跑,猞猁最好是一跃就抓住它们,打斗能力反而不重要。因此,加拿大猞猁身形更加轻巧,后腿发达也更适于跳跃。抓有蹄类本是猫科动物最擅长的,然而加拿大猞猁上百万年来一直吃野兔,已经丧失了这门技能。在纽芬兰,当雪靴兔密度骤降时,加拿大猞猁转而抓驯鹿幼仔充饥,但通常只抓几周内的鹿仔。加拿大猞猁甚至连十千克的小鹿都不知道如何当场杀死,猎物多死于之后的细菌感染。加拿大猞猁短尾猫虽然也主食野兔和林兔,但它仍保持了非常多样化的饮食。在美国东北,鹿对短尾猫而言非常重要,在冬天有72%的短尾猫会捕鹿吃。它们不仅捕杀鹿仔,成年白尾鹿和黑尾鹿亦在其菜单上。有证据表明短尾猫能杀死十倍于自身体重的鹿,它们或骑在鹿背上,或悬挂在鹿脖子上,猎物最终死于窒息或大出血。因此,与加拿大猞猁相比,短尾猫虽牺牲了一部分弹跳技巧,但在更大程度上保留了搏斗能力,这是它能够捕成年鹿的关键。在这点上,短尾猫与它的“大哥”——欧亚猞猁更像。狮、虎等大型猫类擅于制服大型猎物,它们都是身材粗壮,前肢比后肢更加发达。短尾猫食性的不同也使加拿大猞猁与短尾猫性情迥异,加拿大猞猁是比较温顺的,而短尾猫很是凶猛。有动物园将短尾猫比喻为“暴脾气的小媳妇”,很好地概括了其可爱不失威猛的特质。有动物学家感叹,食肉动物通常是越大的越厉害,然而有极个别的种类可以凭好斗的性格以小欺大,短尾猫就是其中一种。猞猁更适合在北方生活居住在北方的加拿大猞猁的毛皮通常是银灰色,斑点颜色非常淡,几乎看不出来。而南方的短尾猫则呈现出从灰棕色到红棕色,生有较明显的黑色或深棕色斑点。这符合格洛格规律,通常栖息在低纬度地区的动物体色较深,更偏暖色调,斑纹也更明显。例如,生活在热带美洲的虎猫具有比短尾猫更明显的斑点,底色也表现为明亮的黄色。短尾猫幼仔加拿大猞猁还有个特征就是脚掌大,而且肉垫上生有长而浓密的毛,就像穿上了防滑的雪地靴。短尾猫的后脚长只有16.3-18.5厘米,而加拿大猞猁长达21.5-25厘米。加拿大猞猁的脚掌能承受的体重是短尾猫的两倍之多,很适合在深而松软的雪地上行走。此外,短尾猫体毛较短,远不及加拿大猞猁毛长绒厚,代谢实验显示它的体温调节能力也不及后者。因此,短尾猫分布的北限就是加拿大南部,而加拿大猞猁甚至可以在北极圈附近生活。低温和深雪共同限制了短尾猫北上,使加拿大猞猁成为独占美洲北方狂野世界的唯一猫科动物。一张图分清加拿大猞猁与短尾猫猞猁属在猫亚科中是一类很特别的存在,而短尾猫的一些特征介于三种“猞猁”和典型的猫属动物之间,这既反映了短尾猫最早从猞猁属中分家这一事实,又是短尾猫和猞猁对各自生境和食性进行适应的结果。在早期博物学家眼里,短尾猫虽然很有特点,但仍可以叫“猫”,而猞猁就长得太个性了,非得另起个名字不可。在猫科里,猞猁是仅有的一类既不叫猫,又不叫狮虎豹的动物了。伊比利亚猞猁两者相遇谁怕谁?在猞猁家族中,欧亚猞猁雄性平均21-25千克,稳居第一位。伊比利亚猞猁雄性平均约13千克,排在第二位。而加拿大猞猁和短尾猫,多数人认为是前者比较大,只看体长确实是如此,但不要忘了短尾猫更粗壮。加拿大猞猁幼仔动物学家测量发现,各地的加拿大猞猁都几乎一般大,成年雄兽都是平均11千克左右。而短尾猫在不同地区差异很大,总体趋势是北大南小、东大西小,如美国东北部的雄猫平均约13千克,而加利福尼亚就只有6.8千克。短尾猫个体差异也更明显,有些个体能长得非常大,美国不少地区都有22千克以上的记录,加拿大安大略省东南部有只大雄猫甚至达到了惊人的31千克;而加拿大猞猁最大记录也没有超过20千克。短尾猫考虑到短尾猫的性二型差异更显著,雌短尾猫明显比雌猞猁小,就物种总体平均而言,加拿大猞猁确实大于短尾猫。但双方雄的对雄的,尤其是拿重叠分布区域的北方短尾猫和猞猁进行对比,短尾猫平均和大个体都占优。在美国东北角的布雷顿岛,加拿大猞猁过去在岛上到处都很常见。后来短尾猫侵入该岛,导致猞猁在低海拔地区的密度大大下降。猞猁只有在高海拔地带仍维持了高密度,那里冬季积雪深度超过75厘米,没穿“雪地靴”的短尾猫无法生存。在美国西部落基山地区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情况,面对短尾猫咄咄逼人的扩张,猞猁被迫向山高雪深的地方撤退。落基山野外实拍加拿大猞猁大战短尾猫我们还可以用渔貂做参照物对比加拿大猞猁与短尾猫的强弱。在缅因,渔貂趁冬季雪深袭杀了不少加拿大猞猁,尽管这只有在特定环境下才会发生,但渔貂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威胁短尾猫。相反,在加州、蒙大拿和明尼苏达,短尾猫都是渔貂的最主要天敌,短尾猫的捕杀甚至严重威胁到渔貂种群的恢复和扩张。加拿大猞猁虽然偶尔也会杀死渔貂,但都是一些个例。在明尼苏达,动物学家发现短尾猫和加拿大猞猁存在杂交现象,有15%的所谓“猞猁”其实是短尾猫和猞猁的杂交后代。这些杂交个体无一例外地都是短尾猫当爸爸,加拿大猞猁当妈妈,这说明是雄短尾猫抢了雄猞猁的配偶,“强奸”了雌猞猁,而不是反过来。加拿大猞猁种种迹象表明,短尾猫在与加拿大猞猁的竞争中处于明显优势。长期以雪靴兔为唯一主食,已经导致加拿大猞猁的战斗能力和攻击性都大大退化了,自然不是凶猛好斗的短尾猫的对手。

狞猫和猞猁有什么区别?

狞猫和猞猁是大家很感兴趣的两类猫科动物,但很多读者对它们还不甚了解。有人说狞猫也是一种猞猁,这是真的吗?我们发现狞猫和猞猁确实有几分相像,如身材高挑,耳朵长而且末端有一撮毛,尾巴比较短,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狞猫狞猫属于猞猁家族吗?猞猁家族是指猫科—猫亚科—猞猁属的动物,包括四种中型猫科动物:生活在欧洲和北亚的欧亚猞猁,生活在加拿大的加拿大猞猁,生活在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猞猁,生活在美国的短尾猫。其中欧亚猞猁体型最大,公的有20多千克,母的15-20千克;其他三种公的十几千克,母的八九千克。猞猁家族狞猫生活在非洲和亚洲西部的草原和沙漠地带,体型比欧亚猞猁小,与另外三种猞猁差不多或稍大。狞猫属于猫科—猫亚科—狞猫属,因此它不是猞猁家族成员。它与猞猁的相似特征在过去曾令一些分类学家产生了混淆,错误地将它归入了猞猁属,命名为非洲猞猁,或者叫沙漠猞猁。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基因多样性实验室的欧布莱恩、强森团队做了大量的基因检测,已经搞清了现存猫科动物的系统发育关系,证实了狞猫和猞猁并无直接关系。专家以分化时间为单位,分化400万年以内的是一个属,750万年以内的是一个族,而1000万年以内的都算一个亚科。按照这个标准,丛林猫与家猫分化只有340万年,属于猫属。四种猞猁的祖先与家猫分歧于720万年前,不再属于猫属,但属于猫族成员。而狞猫的祖先在850万年前就与家猫分道扬镳了,被排除在猫族之外,仍属于猫亚科。虎、豹等大型猫类与家猫分歧已有1080万年,连猫亚科也进不去了,另划出了一个豹亚科。欧亚猞猁这个结果多少有些令人惊讶,专家为狞猫到底属于猞猁属还是猫属争论了几百年,到头来猞猁和猫成了一个族的亲戚,反倒把狞猫排除在外了。其实仔细观察和思考,这也在情理之中,猞猁那脸盘子就像是大脸的家猫,而狞猫则与普通家猫很不一样,充满异域风情,个性十足。基因检测还为狞猫找到了真正的亲戚,就是同生活在非洲的两种中型猫类——薮猫和非洲金猫。可见狞猫家族是以非洲为大本营发展起来的。非洲金猫生活在湿润、浓密的热带雨林地区,与狞猫正好相反;而薮猫见于稀树草原和灌木林地中,生境需求介于前两者之间。狞猫家族结论:狞猫就是狞猫,和猞猁没有关系,不是什么非洲猞猁、沙漠猞猁。狞猫和猞猁为什么有诸多相似?狞猫和猞猁的相似点,是对相近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性的适应。狞猫和猞猁的饮食,要么以小型有蹄动物为主,以野兔和啮齿动物为补充,要么就干脆主食野兔和啮齿类。狞猫最喜欢吃小型羚羊,在西非有“瞪羚猫”之称。欧亚猞猁最喜欢的猎物是狍子,其次是野兔和穴兔。而加拿大猞猁就是以雪靴兔为单一饮食的。这些猎物的特点是体型小,很容易制服,但不易发现和捉住。在狞猫和猞猁生活的地方,地面环境都比较开阔,猎手不易隐蔽,猎物却往往躲在暗处。要定位这些猎物,听觉非常重要,所以狞猫和猞猁都长了一对长长的耳朵,就像一对接收声音信号的天线。因此有人戏称,它们是世界上信号最好的猫。加拿大猞猁羚羊和野兔在高速奔跑中转向能力很强,且擅长耐力跑,这正是猫科的弱点,因此无论狞猫还是猞猁都不去和猎物赛跑,成功狩猎主要靠“临门一跃”。它们四肢修长,且后肢比前肢更发达,因而非常适合弹跳。猞猁一跃可达三米多远,而狞猫素以一跃两米高抓鸟的绝技闻名。据动物学家测量,成年雄狞猫的平均肩高有48.7厘米,远远超过了与它体重差不多的虎猫(43厘米)。而成年雄欧亚猞猁的肩高有60厘米左右,远胜与它在一个重量级的云豹(51厘米),和雪豹的肩高差不多了,要知道,雪豹的体重是它的两倍有余。狞猫的近亲薮猫耳朵比狞猫还大,身材更加高挑(肩高有51厘米)。它是非洲草原上特化的野鼠捕食者,其身体结构也是对特殊食性的适应。薮猫狮子、老虎等大型猫类,身材比较矮壮,而且前肢比后肢发达,整个身体呈现出前粗后细的特点,与狞猫、猞猁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它们的猎物体型大,不易制服,狮、虎需要强有力的前肢与猎物搏斗。狞猫和猞猁尾巴较短,反映了它们主要在地面上活动,很少进行攀爬。狞猫尾长是体长(头和身体长度,不计尾巴)的约30%,欧亚猞猁则是约17%,而加拿大猞猁仅有11%左右。狞猫和加拿大猞猁、短尾猫的生存环境本就很开阔,而欧亚猞猁虽然常常出入针叶林,但它本就是顶级捕食者,除非遭遇狼群围攻,否则没有爬树的必要。短尾猫对猫科动物来说,尾巴的主要作用是在高处活动时维持身体平衡,因此尾巴较长的种类都是经常攀爬的。攀岩走壁的雪豹尾巴有身体的80%多那么长,喜欢爬树的云豹、长尾虎猫尾长达到了体长的70-80%,云猫的尾巴甚至比身体更长。结论:狞猫和猞猁都生活在地面环境开阔的地方,都以中小型哺乳动物为主要食物,它们身体结构的相似是对相近生活方式的适应,而不是因为它们有特殊的亲缘关系。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叫做趋同进化。欧亚猞猁狞猫和猞猁有哪些不同?虽然狞猫和猞猁存在趋同进化现象,但它们在很多方面仍然十分不同,最明显的就是它们的“外套”。狞猫的毛皮为沙黄色,通体素色无斑,很适合在非洲和中东的草原和荒漠上隐蔽。而猞猁的毛被从白色、灰白色至米灰色、灰棕色,身上具有较为暗淡的各式斑纹,在北方的林海雪原和高山地区是很好的保护色。狞猫的毛皮颜色远比猞猁单调,且毛短、质地粗糙,这点反而救了狞猫。随着虎、豹和虎猫的皮草贸易被严格取缔,皮草买家开始以其他猫科动物为替代品,猞猁甚至皮草价值较低的短尾猫都深受其害,而狞猫由于在皮草市场上根本不值钱而免遭厄运。狞猫还有个明显区别在于脚掌大小。以后足长为例,狞猫的后足长为17-21.5厘米,而体重比之略轻的加拿大猞猁后足长有21.5-25厘米,前者上限刚刚达到后者上限,差别可以说是十分显著。猞猁不仅脚掌大,趾间蹼也发达,且脚底的毛长而浓密,像穿着雪鞋一般,很适合在松软的雪地上行走。欧亚猞猁的足底荷重指数为34-60克/平方厘米,在雪地上能支撑的体重是狞猫的三倍。结论:狞猫和猞猁的不同特征也是对各自环境的适应。生物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而基因归根结底是由自然环境选择的。短尾猫保护亟需加强猞猁和狞猫的处境都是“冰火两重天”。它们在有些地区仍泛滥成灾,在另一些地区则濒临灭绝。例如,狞猫在南非仍是一种害兽,在印度、阿拉伯半岛和中亚则已处在灭绝的边缘。欧亚猞猁在西欧大部分地区都已经消失了,在克什米尔也正受到威胁,在俄罗斯的种群数量却仍然十分庞大。西班牙猞猁仅分布于西南欧,因此成为了世界上最濒危的猫科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定为极危物种。猞猁和狞猫的致危因素包括:栖息地和猎物丧失;因威胁家畜、家禽而被作为害兽清除;皮草狩猎和贸易;活体捕捉和宠物贸易。《华盛顿公约》已将西班牙猞猁列入附录Ⅰ,狞猫和其他几种猞猁列入附录Ⅱ,严格管制各种贸易。我国也将猞猁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西班牙猞猁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请对皮草制品说不。猞猁和狞猫虽然都非常可爱,但它们野性十足,且对环境需求很高,不适宜家养,它们只属于大自然。我们人类要做的就是远离它们,远离它们生活的荒野,唯有如此它们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猫科动物

猫科felidae是猫形类中分布最广且是唯一现代可见于新大陆的一科,其中包括一些人们最熟悉,最引人注目的动物。猫科是食肉目中肉食性最强的一科,是高超的猎手,其中大型成员往往是各地的顶级食肉动物。多数猫科动物善于隐蔽,用伏击的方式捕猎,身上常有花斑,可以与环境融为一体。而现在多数猫科动物却因为这些美丽的花斑而被人捕捉用来制作高档时装,加上栖息地破坏等其它原因,使猫科动物受到严重威胁。而猫科动物最为重要的食肉动物特别是顶级食肉动物,其数量的减少给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猫科动物起源于类似猎猫类的原始类型,猎猫类形态和性类似现在的猫科动物而较原始,以前作为猫科动物的一个亚科,现在则多作为独立的猎猫科nimravidae。猎猫科大体占据和猫科类似的生态地位,比较多样化,多数犬齿比较发达,其中有些成员如始剑虎eusmilus等发展出了类似剑齿虎的发达的上犬齿,是当时厚皮动物的主要捕食者。真正的猫科诞生后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只上犬齿逐渐延长,另一支犬齿趋于变小而身体比较灵活。上犬齿逐渐延长的这一只被归入剑齿虎亚科machairodontinae,其中以晚期的剑齿虎smilodon(右图)为代表。剑齿虎大概是所以史前哺乳动物中最引人注目的,体型巨大,上犬齿特别发达,可能以厚皮动物为食,并随着厚皮动物的减少而消失。犬齿趋于变小的猫科动物又可以分成三支,一般分成三个亚科。

猎豹亚科acinonychinae是向着快速奔跑的路栖动物发展的一支,是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猎豹亚科现存仅猎豹acinonys jubatus(左图)一种,主要分布于非洲,也见于印度和中近东地区,其中印度的猎豹已经灭绝,其它地区的猎豹也处于濒危状态。猎豹的爪子不能伸缩,而起到跑鞋的作用,这在现存的猫科动物中是独一无二的。猎豹的奔跑速度虽快,却不能坚持很长时间,因此虽然速度要超过其它所有动物,但却不是每次都能捕到猎物。在津巴布韦发现一些花纹特殊的猎豹(右图),曾被定为新种或新的亚种,后认定只是个体变异。

猫亚科felinae包括现存猫科的绝大多数种类,分布广泛。猫亚科成员一般科均置于猫属felis,也有人将其分成几个不同的属,多数成员为中等体型,又统称为小型猫类,但有些种类如美洲狮felis concolor体型较大,美洲狮也是分布跨纬度最多的猫科动物,从北美北部到南美南部都能见到。小型猫类与大型猫类的主要区别不在于体型,而是小型猫类不发出吼叫声。猫亚科成员无论体型大小,均擅长爬树,其中有些种类是在树上捕猎的高手,如美洲的长尾虎猫felis wiedii(右图),其习性类似一些树栖的灵猫科成员,也有些成员比较常在地面活动,擅长奔跑和跳跃,如非洲的薮猫felis seval,体型颇似小型的猎豹。猫亚科中人们最熟悉的当属家猫felis sivestris,被人们带到世界各地。家猫的野性强于多数家畜,逃逸后常能野化,这些野化的家猫常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未野化的家猫野可能对小型动物造成一定的威胁。家猫的祖先是野猫felis sivestris,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中部、南部和西部,我国可见于西北地区。

美洲狮felis concolor

薮猫felis seval

野猫felis sivestris

豹亚科pantheriinae成员又统称大型猫类,可以发出吼声,包括新猫属neofelis和豹属panthera,除了一种分布于美洲外,其余均限于亚洲和非洲,特别是亚洲。新猫属仅包括云豹neofelis nebulosa(左上)一种,分布于我国南方和东南亚一带。云豹是体型最小的大型猫类,比小型猫类中体型较大的成员还要小些,也有人将云豹归入小型猫类。云豹也是现存比较原始的猫科动物,其犬齿比较发达,其犬齿的比例是现存猫科动物中最大的。云豹是树栖性动物,生活于森林地带,爬树技术非常高。豹属即5种“大猫”,每种可自成一个亚属,都是人们熟悉的大型食肉动物,是最强有力的捕食者。狮子panthera leo(右图)有“百兽之王”之称,不仅体型大,而且合作捕猎,是顶级食肉动物,也是猫科动物种唯一群居的成员。狮子分布于除了热带雨林地区以外的非洲各地一起南亚和中近东地区,现在除了印度的吉尔以外亚洲其它地方的狮子均已经消失,北非也不再有野生的狮子。虎panthera tigris(左下)是比狮子更强壮的肉食动物,其中包括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可能也是现存最凶猛的肉食动物。虎分布于亚洲东部、南部和西部,从寒冷的北方森林到热带雨林均能见到。现在西亚和很多地区的虎已经消失,其它地区的虎也均处于濒危状态。豹panthera pardus是豹亚科中分布最广泛,数量最多的一种,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适应从寒温带到热带的不同气候以及从森林到草原的不同生存环境。豹体型略小,比较隐蔽,是伪装捕猎的高手,善于爬树,能将猎物拉上树储存起来。豹是非洲数量最多的大型食肉动物,但是仍然受到一定的威胁,而在亚洲一些地区豹则比较珍稀甚至濒于灭绝。雪豹panthera uncia分布局限于亚洲的高原和高山地区,是仅有的分布于高海拔地区的大型猫科动物。雪豹外形似豹而猫较长,尾巴也长,是高山上的顶级捕食者。美洲虎或称美洲豹panthera onca是美洲仅有的大型猫科动物,体型介于虎和豹之间,花纹似豹而斑点较大,环形斑中还出现黑点。美洲虎是拉丁美洲体型最大,最凶猛的食肉动物,适应从热带森林到比较开阔地带的多种不同生存环境,现在比较稀有。


猞猁是什么?长啥样??

猞猁别名:林曳、猞猁狲、羊猞猁、马猞猁。

猞猁现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兽。猞猁皮是直毛细皮中比较珍贵的品种,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我国毛皮业对国产猞猁皮,常依毛色将猞猁皮分为二种。即:“羊猞猁”、“马猞猁”。

猞猁(Lynx lynx),食肉目,猫科,猞猁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猞猁别名马猞猁,猞猁狲。外形似猫,但比猫大得多,四肢较长,尾极短,耳尖上有明显的丛毛。脸面酷似猫,身体粗壮,四肢粗长、矫健,尾极短粗,尾尖呈钝圆,耳尖丛状毛显著,两颊有下垂的长毛,腹毛也很长。毛色变异较大,有乳灰、棕褐、土黄褐、灰草黄褐及浅灰褐等多种色型,但有些部位的色调是比较恒定的,如外耳缘黑色或黑褐色,内耳缘乳灰色,耳尖丛毛纯黑色,其中夹杂几根白色毛,上唇暗褐色或黑色,下唇污白色至暗褐色,颌两侧各有一块褐黑色斑,尾端一般纯黑色或褐色,四肢前面、外侧均具斑纹,胸、腹、鼠鼷为一致的污白色或乳白色。

猞猁的气息环境较宽,可可西里的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高寒荒漠和高寒草甸等都有猞猁的足迹,栖居于岩洞、石缝之中,夜行性,活动隐蔽,听、视觉发达,捕食各种鼠类、旱獭、兔、鼠兔和一些鸟类,有时也猎食体型较小的幼龄岩羊等中型动物,还会游泳。

猞猁是珍贵的毛皮兽,被毛细软丰厚,色调柔和。20世纪80年代末期,猞猁皮黑市售价竟高达每张2000元之巨,巨额非法经济利益使猞猁种群遭受了空前的灾难。目前,在野外很难见到猞猁。


世界上最大的猞猁有多大?

猞猁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猫,体长0.9~1.3米,体重 18 ~ 32千克,堪称巨无霸。猫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宠物,世界上最大的猫,准确说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猫名叫猞猁,又叫马猞猁、野狸子,曾被认为是短尾猫科动物的 一个亚种,如今大部分动物学家都认为几种短尾猫科动物各自属于独立物种。猞猁形似家猫,但是比家猫的体型大很多,体 长0.9~1.3米,体重 18 ~ 32千克。身体和四肢粗壮,前肢短而后肢长,短短的尾巴不及后足长,尾尖呈钝圆,与它的身体很不相称。体色为粉棕色或灰棕色,并遍布褐色斑点。耳尖上耸立 着丛毛和两颊下垂的长毛是猞猁的明显特征。猞猁生活在森林灌木丛中,擅长攀岩和游泳,早晨和黄昏活动频繁,喜欢捕杀狍子等中小型兽类。除了猞猁之外,还有一种大型猫叫做 “金猫”。金猫体长0.9米,尾长0.5米,体重 12 ~ 16千克。如果算上尾巴的长度,金猫要 比猞猁长,但是就体型来看,还是猞猁更大一些。金猫体毛为棕红或金褐色,也有褐色 或黑色的。所有种类的金猫都有一样的脸谱,在眼上角有一道镶黑边的白纹。猞猁和金猫虽然分布广泛,但是由于人类的捕杀和城市化的加剧,导致它们的数量越来越少。在国际上,它们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在我国, 它们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猞猁的繁殖方式

猞猁的巢穴多筑在岩缝石洞或树洞内。每年2-4月份交配,妊娠期2个月左右,每胎2-4仔。寿命可达12-15年。幼仔在大约1个月大的时候开始吃固体食物,一般会到第二年才会离开妈妈。离开妈妈的小猞猁们为了生存有时会继续在一起生活几周甚至几个月。雌性达到生殖成熟在20-24个月,雄性在30-34个月。野外猞猁的寿命大约12-15年。圈养状态下能活24年。

加拿大猞猁的种群现状

对加拿大猞猁构成最大威胁的仍然是人类。危险的陷阱、对其栖息地的破坏和持续侵占都会严重影响这种生物的生存。还有一个主要威胁是人类对其食物来源的猎杀,从狩猎执照的销售和屠戮报告统计的数字来看,人们每年猎杀1100万只兔子(这只是指在北美地区)。正因如此,作为加拿大猞猁主要食物来源的雪地野兔数量锐减。另外为了满足某些人类的毛皮贸易,也是它们惨遭杀戮的重要原因。在加拿大,由于皮毛交易,在新不伦瑞克已经处于受危害,爱德华王子岛已灭绝,在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猞猁是丰富的。1980年代后期在纽约州北部重新引进显然是不成功的,但在2002年科罗拉多州引进成功 。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